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书法艺术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既有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参天巨树,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重要“生物”,他们各具价值,相互作用,不可或缺。
“书苑拾遗”系列即是对书史名篇佳作的拾遗补缺。“书苑”较早用于书法,当推北宋书家周越纂集的书学丛辑《书苑》,在此借用,其意在“书法生态圈”的百花齐放。 “拾遗”,则指它作为当下出版的书法范本的补充和拓展:名家作品,我们补“冷门”之作,以扩大读者视野;而遴选不少书史存名但现在不那么“著名”的书家,则以示我们的微愿——拣拾遗珍,复原书史全貌。
“书苑拾遗”之选具有如下特点:*,俱是在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机构、社会机构或藏家影印出版的字帖,且绝大多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未有再版;第二,原作大多佚失,民国字帖即其遗存世间的*后影像。为便于读者研习,我们保留原帖面貌,并为每书撰写导言及释文。


【内容简介】

“书苑拾珍”系列,书法精品补遗。在目前社内外已出的名碑名帖之外,遴选民国时期曾出版,1949年后再无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书法作品和范本,这些作品原迹或原石大多不存。此次出版旨为读者提供临摹观赏佳本。《谭延闿枯树赋》为其一种。谭延闿(1880-1930),初名宝璐,字祖安、组庵、祖庵,号无畏、慈卫、訒斋等,湖南茶陵人。清末民初重要政治家、书法家。其点画丰满圆润、挥洒从容,而体势疏朗,气势夺人,从而形成了宽博温厚、含蕴性灵、雄健开阔的韵致。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被誉“民国至今,学颜者无出其右”。谭延闿曾多次书写北周文学家庾信撰作的辞赋名篇《枯树赋》,其中壬戌年(1922)立夏后二日书写的大楷《枯树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作蓄霸气于醇雅,含奔放于留驻,加之自运,比临写的《麻姑仙坛记》更加自然生动,堪称谭体楷书的代表作品。为广流传,今据以重新编印出版。


【作者简介】

王祎,故宫博物院碑帖组组长、研究馆员。从事碑帖藏品的科学保护及书画碑帖文物的展示、出版、研究工作,进行古代碑帖鉴定、古书画史论的学习与研究。长期围绕清宫旧藏的善本碑帖进行探索、研究;独立承担故宫博物院科研课题:“清代宫廷碑帖的收藏”。主持“珍秘翰墨——清宫藏善本碑帖特展”、参与筹备“石渠宝笈特展”。
主要论文:《明代藩府刻〈兰亭图〉卷及其变迁》《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澄清堂帖〉》《清宫旧藏〈淳化阁帖〉考鉴》《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入宫、鉴定和著录的相关资料》等。
主要著作:《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米芾书法全集》《兰亭图典》《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全集》碑帖部分的编纂等。


【前言】

谭延闓(一八八○—一九三○),初名宝璐,字祖安、组庵、祖庵,号无畏、慈卫、訒斋等,湖南茶陵人。清大臣谭钟麟之子,清末民初重要政治家、书法家。他在光绪三十年(一九○四)以甲辰科会试*名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湖南咨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他成为职业政治家,历任国民政府要员,官至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有《组庵诗集》《谭祖安先生书麻姑仙坛记》《谭延闓文集》《谭延闓日记》等著作行世。
作为名门望族的后代,谭延闓五岁开蒙读书、写字。早年仿清代书家刘墉、钱沣和翁同龢的楷书和行书,三十岁以后留意唐代书家颜真卿碑刻,尤嗜大字《麻姑仙坛记》,曾于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二年勤临二百二十遍,同时参以钱沣楷书笔意,*终形成用笔老辣劲拙、结体宽博疏阔、章法茂密沉雄的风格,将清代中期以来由钱沣、何绍基和翁同龢接力的颜体楷书风格推至新的高峰。谭延闓的行书主要学习颜体和翁同龢,成就斐然。晚年试图通过临习苏轼、米芾等各家行书实现变法,但天不假年,令人扼腕。
书法为谭延闓一生*重要爱好。他虽无专门书论,但在诗歌、题跋、书信和日记等文献中偶有提及,皆肯綮之言。其论“北碑南帖”,有“唐以前皆师右军,无所谓南北,……他日铁路开通,发见北朝人简札书,必可证吾说。以圆熟为南宗,方硬为北宗,必非定例也矣”。论书格,则有“作诗与写字同,宁涩毋滑,宁拙毋俗,宁苦毋易”。论结构,则有“古人作书,上不让下,左不让右,盖作书时闻于无见好之心未尝预为之地也。其拙在此,其高出后人亦在此。颜书明显,小欧亦然,宁上占下地步、左占右地步也”。
谭延闓在三十歲以后书名渐起,随着位高与日俱增,求书者众,一时纸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他以字径逾尺的颜体楷书为中山陵纪念碑书写“中国国民党葬先总理孙中山先于此”碑文,此金字丰碑至今巍然耸立。一九四八年,定位于书法入门书的民国书法大家作品合集《书法大成》出版,将谭临颜体楷书和自书楷书列入“正楷临范”,供学者参考。在民国书法史上,凭借一手庙堂气息浓厚的颜体楷书,谭延闓与长于草书的于右任、优于篆书的吴稚暉和擅于隶书的胡汉民并称“民国四大书家”。
谭延闓曾多次书写北周文学家庾信撰作的辞赋名篇《枯树赋》。他于壬戌年(一九二二)立夏后二日书写的楷书《枯树赋》于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作蓄霸气于醇雅,含奔放于留驻,加之自运,比临写的《麻姑仙坛记》更加自然生动,堪称谭体楷书的代表作品。为广流传,今据以重新编印出版,合四页于一页影印,尚希周知。


【免费在线读】

总 序

书法艺术是中国国粹的一大宗,在数千年演进中,名家辈出,佳作纷呈。传统书法史观,更多地将目光关注于杰出艺术家和经典作品,固多传名迹。然此亦易将一部丰富多元、纷繁复杂甚至相生相克的中国书法艺术史聚焦为数位大家及其主要作品的风格史。作为其结果和反映,书法学习的范本也有陷入窄化困局之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代书坛巨匠沙孟海先生曾不无忧虑地叹曰:“正楷、行书碑帖,历来很多……然而,现在社会所采用的临习范本大多是颜柳数种,其他的可说绝少……影响了书体的多样化。”此后,经过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中国书法出版渐入佳境,取材范围不断扩大,内容形式持续创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然书不尽此。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在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度思考。理论界的研究已越来越揭示出一个重要艺术规律:书法艺术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既有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参天巨树,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重要“生物”,他们各具价值,相互作用,不可或缺。读者也已不满足于“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名家名帖,他们要看到更加完整的书法资源体系,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作为对这种新时代需求的回应,经过数年策划,我们决定推出“书苑拾遗”系列。“书苑”较早用于书法,当推北宋书家周越纂集的书学丛辑《书苑》(又名《古今法书苑》),在此借用,其意在“书法生态圈”的百花齐放。至于“拾遗”,是指它作为当下出版的书法范本的补充和拓展:名家作品,我们补“冷门”之作,以扩大读者视野;而遴选不少书史存名但现在不那么“著名”的书家,则以示我们的微愿——拣拾遗珍,复原书史全貌。

“书苑拾遗”之选具有如下的特点:*,俱是在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机构、社会机构或藏家影印出版的字帖,且绝大多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未有再版;第二,原作大多佚失,民国字帖即其遗存世间的*后影像。为便于当代读者研习,我们在保留原帖面貌的同时,也作了适当编辑;并为每书分别撰写导言及全帖释文。由于见识和学力所限,不当之处,尚祈专家、读者指正。

王 禕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