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书法艺术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既有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参天巨树,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重要“生物”,他们各具价值,相互作用,不可或缺。
“书苑拾遗”系列即是对书史名篇佳作的拾遗补缺。“书苑”较早用于书法,当推北宋书家周越纂集的书学丛辑《书苑》,在此借用,其意在“书法生态圈”的百花齐放。 “拾遗”,则指它作为当下出版的书法范本的补充和拓展:名家作品,我们补“冷门”之作,以扩大读者视野;而遴选不少书史存名但现在不那么“著名”的书家,则以示我们的微愿——拣拾遗珍,复原书史全貌。
“书苑拾遗”之选具有如下特点:*,俱是在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机构、社会机构或藏家影印出版的字帖,且绝大多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未有再版;第二,原作大多佚失,民国字帖即其遗存世间的*后影像。为便于读者研习,我们保留原帖面貌,并为每书撰写导言及释文。


【内容简介】

“书苑拾珍”系列,书法精品补遗。在目前社内外已出的名碑名帖之外,遴选民国时期曾出版,1949年后再无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书法作品和范本,这些作品原迹或原石大多不存。此次出版旨为读者提供临摹观赏佳本。《王文治书周氏仙寿叙》为其一种。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属江苏镇江)人。清代中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工书法,行楷书和行书,好用长锋羊毫,在熟纸上以青黑色淡墨书写,天真秀逸,风神优游。王文治传世书迹较多,大多为条幅和对联。民国十年(1921),中华书局发行名人真迹系列第二十三种《王梦楼周居士仙寿序真迹》。此作系王文治五十二岁行楷作品。笔健、神完、气足,只可惜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淡墨的特点无法展现。今据此重新编印出版。


【作者简介】

王祎,故宫博物院碑帖组组长、研究馆员。从事碑帖藏品的科学保护及书画碑帖文物的展示、出版、研究工作,进行古代碑帖鉴定、古书画史论的学习与研究。长期围绕清宫旧藏的善本碑帖进行探索、研究;独立承担故宫博物院科研课题:“清代宫廷碑帖的收藏”。主持“珍秘翰墨——清宫藏善本碑帖特展”、参与筹备“石渠宝笈特展”。
主要论文:《明代藩府刻〈兰亭图〉卷及其变迁》《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澄清堂帖〉》《清宫旧藏〈淳化阁帖〉考鉴》《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入宫、鉴定和著录的相关资料》等。
主要著作:《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米芾书法全集》《兰亭图典》《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全集》碑帖部分的编纂等。


【前言】

王文治(一七三○—一八○二),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属江苏镇江)人。清代中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以探花得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侍读,官至云南临安府知府,后因事罢归,读隐终老,传入《清史稿》。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王文治诗文集》等著作行世。
王文治十二岁能诗,工书,楷书法褚遂良,行书主效《兰亭序》和《集王圣教序》。他还师法清初书家笪重光,同时受时风影响学习董其昌,铺就清新淡雅的书风底色,一生都在阴柔中讨风格。中年罢归对王文治影响巨大。从此,他潜心佛理,爱用禅来解读艺术。他从自藏的南宋书法家张即之和唐人写经墨迹中获得营养,*终定型,以快速行顿的技巧书写高贵流丽的神韵。
王文治长于行楷书和行书,好用长锋羊毫,在熟纸上以青黑色淡墨书写,天真秀逸,风神优游,与专讲魄力、好用浓墨的刘墉并称“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凭借综合实力,王文治生前便有书名。后人还将他与翁方纲、刘墉和梁同书并列“清四家”。
得力于书法与佛教的兼通,他的书法理论自开“书禅”一派,自言“诗有诗禅,画有画禅,书有书禅。世间一切工巧技艺,不通於禅,非上乘也”。他常以禅论书,如“《兰亭》一帖,为书家之《普门》,唐宋诸名家,未有不从此入者”“晋人书如如来禅,唐人书为菩萨禅,宋人书为祖师禅”,如此等等,让人合掌赞叹。他以系列绝句方式写作书论,代表作品即《论书绝句三十首》。其中第十四首云:“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间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是书界传诵的名篇。自此之后,诗作论书独成书论一格。
王文治传世书迹较多,大多为条幅和对联。民国十年(一九二一),中华书局发行名人真迹系列第二十三种《王梦楼周居士仙寿叙真迹》,至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五次重印。此作系王文治五十二岁的作品,笔健、神完、气足,只可惜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淡墨的特点无法展现。原作形制不详,似从条幅割裱而来,帖芯界有边长约四点五厘米的方格。此次重新编印出版,为体例故,略有缩印,不损原作神采,尚望周知。


【免费在线读】

总 序

书法艺术是中国国粹的一大宗,在数千年演进中,名家辈出,佳作纷呈。传统书法史观,更多地将目光关注于杰出艺术家和经典作品,固多传名迹。然此亦易将一部丰富多元、纷繁复杂甚至相生相克的中国书法艺术史聚焦为数位大家及其主要作品的风格史。作为其结果和反映,书法学习的范本也有陷入窄化困局之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代书坛巨匠沙孟海先生曾不无忧虑地叹曰:“正楷、行书碑帖,历来很多……然而,现在社会所采用的临习范本大多是颜柳数种,其他的可说绝少……影响了书体的多样化。”此后,经过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中国书法出版渐入佳境,取材范围不断扩大,内容形式持续创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然书不尽此。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在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度思考。理论界的研究已越来越揭示出一个重要艺术规律:书法艺术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既有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参天巨树,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重要“生物”,他们各具价值,相互作用,不可或缺。读者也已不满足于“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名家名帖,他们要看到更加完整的书法资源体系,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作为对这种新时代需求的回应,经过数年策划,我们决定推出“书苑拾遗”系列。“书苑”较早用于书法,当推北宋书家周越纂集的书学丛辑《书苑》(又名《古今法书苑》),在此借用,其意在“书法生态圈”的百花齐放。至于“拾遗”,是指它作为当下出版的书法范本的补充和拓展:名家作品,我们补“冷门”之作,以扩大读者视野;而遴选不少书史存名但现在不那么“著名”的书家,则以示我们的微愿——拣拾遗珍,复原书史全貌。

“书苑拾遗”之选具有如下的特点:*,俱是在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机构、社会机构或藏家影印出版的字帖,且绝大多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未有再版;第二,原作大多佚失,民国字帖即其遗存世间的*后影像。为便于当代读者研习,我们在保留原帖面貌的同时,也作了适当编辑;并为每书分别撰写导言及全帖释文。由于见识和学力所限,不当之处,尚祈专家、读者指正。

王 禕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