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书法艺术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既有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参天巨树,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重要“生物”,他们各具价值,相互作用,不可或缺。
“书苑拾遗”系列即是对书史名篇佳作的拾遗补缺。“书苑”较早用于书法,当推北宋书家周越纂集的书学丛辑《书苑》,在此借用,其意在“书法生态圈”的百花齐放。 “拾遗”,则指它作为当下出版的书法范本的补充和拓展:名家作品,我们补“冷门”之作,以扩大读者视野;而遴选不少书史存名但现在不那么“著名”的书家,则以示我们的微愿——拣拾遗珍,复原书史全貌。
“书苑拾遗”之选具有如下特点:*,俱是在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机构、社会机构或藏家影印出版的字帖,且绝大多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未有再版;第二,原作大多佚失,民国字帖即其遗存世间的*后影像。为便于读者研习,我们保留原帖面貌,并为每书撰写导言及释文。


【内容简介】

“书苑拾珍”系列,书法精品补遗。在目前社内外已出的名碑名帖之外,遴选民国时期曾出版,1949年后再无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书法作品和范本,这些作品原迹或原石大多不存。此次出版旨为读者提供临摹观赏佳本。《唐驼习字帖两种》即是其中一种。唐驼(1871-1938),原名成烈,又名守衡,字孜权、曲人,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清末民初书法家、出版家。其书法秀美遒劲,含蓄朴茂,时称“唐体”,与沈尹默、马公愚、刘介玉(天台山人)并称市招书法“四大圣手”。唐驼楷书吸取“馆阁体”稳妥、秀美的特点,加之以碑派的硬朗,创造了平正而生动、老成而精致的通俗品位。1927年,中华书局曾发行两种《唐驼习字帖》,此外,在由商务印书馆于二十世纪初印行的“小学生习字帖”系列中,第二和第三册为唐驼所书,第二册自1905年初版至1926年间重印四十八次。鉴于此两帖影响一时而今人少知,特将其合编一册重新出版。


【作者简介】

王祎,故宫博物院碑帖组组长、研究馆员。从事碑帖藏品的科学保护及书画碑帖文物的展示、出版、研究工作,进行古代碑帖鉴定、古书画史论的学习与研究。长期围绕清宫旧藏的善本碑帖进行探索、研究;独立承担故宫博物院科研课题:“清代宫廷碑帖的收藏”。主持“珍秘翰墨——清宫藏善本碑帖特展”、参与筹备“石渠宝笈特展”。
主要论文:《明代藩府刻〈兰亭图〉卷及其变迁》《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澄清堂帖〉》《清宫旧藏〈淳化阁帖〉考鉴》《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入宫、鉴定和著录的相关资料》等。
主要著作:《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米芾书法全集》《兰亭图典》《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全集》碑帖部分的编纂等。


【前言】

唐驼(一八七一—一九三八),原名成烈,又名守衡,字孜权、曲人,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清末民初书法家、出版家。他家境贫寒,自学成才,苦学楷书,独创一格,世称“唐体”。有《唐驼习字帖》《孝悌祠记》《育合堂记》等著作行世。
据中国近代教育家蒋维乔撰《“卖字先生”唐驼墓表》,唐驼五岁丧父,兄妹三人赖母洗衣维生。他虽入私塾,但以家贫时读时辍,“年十七即致力於楷书。黎明即起,寒暑无间,三年而学成,深得王(羲之)欧(阳询)笔意”。因习字太过勤苦,加之坐姿不正,二十九岁时“曲偻发背,日夜痛不成眠,逾年始愈,则右背隆然高起”。时人以“驼子”呼之,他便更名为唐驼,字曲人。
一九○一年,唐驼应时任澄衷蒙学堂校长、同乡刘树屏之请,负责“中国自有学校以来,*部教科书”(胡适语)《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全部文字缮写工作,三千余个中楷字样端整流美,广为社会好评。此后,文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等上海出版机构也纷聘其缮写教科书,唐驼楷书由此大热。
一九○六年,唐驼留学日本学习印刷技术,三年后回国与人合办图书公司,后转入商务印书馆主持碑帖和画册出版业务。一九一三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唐驼任中华书局印刷所副所长,曾发起创办中国印刷学会和《中国印刷》杂志,为中国现代印刷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业余,唐驼卖字挣钱。他没有文人架子,长于书写各式招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与马公愚、沈尹默、刘介玉(天台山人)并称市招书法“四大圣手”。上海丝绸业百年老店“老介福”至今还在使用唐驼书写的招牌。一九三五年起,唐驼转型为专业书家,但在声誉日隆之际不幸因病逝世。
清末以前,具有实用功能的书法多为精英文化所轻。进入民国,随着经济发达,毛笔书法与商业文明结合而开出唐氏楷书的新枝。唐驼楷书吸取“馆阁体”稳妥、秀美的特点,加之以碑派的硬朗,偶出尖笔取势,化柳体为劲健,融颜体为温和,将复杂的经典风格适当简化和类型化,创造了平正而生动、老成而精致的通俗品位,尤其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取向。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同类现象再度出现时,重新了解和评价唐驼楷书的社会和艺术价值已成为现实之需。
一九二七年,中华书局曾发行两种《唐驼习字帖》,包括一九一七年书写的《育和堂记》和一九二四年书写的《孝悌祠记》,后者被视为唐驼的代表性作品。此外,在由商务印书馆于二十世纪初印行的“学校习字帖”系列中,第二和第三册为唐驼所书,第二册自一九〇五年六月初版至一九二六年九月间重印四十八次。鉴于此两帖影响一时而今人少知,特将其合编一册重新出版,采取一页放大、一页缩编的版式,尚希周知。


【免费在线读】

总 序

书法艺术是中国国粹的一大宗,在数千年演进中,名家辈出,佳作纷呈。传统书法史观,更多地将目光关注于杰出艺术家和经典作品,固多传名迹。然此亦易将一部丰富多元、纷繁复杂甚至相生相克的中国书法艺术史聚焦为数位大家及其主要作品的风格史。作为其结果和反映,书法学习的范本也有陷入窄化困局之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代书坛巨匠沙孟海先生曾不无忧虑地叹曰:“正楷、行书碑帖,历来很多……然而,现在社会所采用的临习范本大多是颜柳数种,其他的可说绝少……影响了书体的多样化。”此后,经过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中国书法出版渐入佳境,取材范围不断扩大,内容形式持续创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然书不尽此。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在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度思考。理论界的研究已越来越揭示出一个重要艺术规律:书法艺术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既有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参天巨树,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重要“生物”,他们各具价值,相互作用,不可或缺。读者也已不满足于“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名家名帖,他们要看到更加完整的书法资源体系,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作为对这种新时代需求的回应,经过数年策划,我们决定推出“书苑拾遗”系列。“书苑”较早用于书法,当推北宋书家周越纂集的书学丛辑《书苑》(又名《古今法书苑》),在此借用,其意在“书法生态圈”的百花齐放。至于“拾遗”,是指它作为当下出版的书法范本的补充和拓展:名家作品,我们补“冷门”之作,以扩大读者视野;而遴选不少书史存名但现在不那么“著名”的书家,则以示我们的微愿——拣拾遗珍,复原书史全貌。

“书苑拾遗”之选具有如下的特点:*,俱是在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机构、社会机构或藏家影印出版的字帖,且绝大多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未有再版;第二,原作大多佚失,民国字帖即其遗存世间的*后影像。为便于当代读者研习,我们在保留原帖面貌的同时,也作了适当编辑;并为每书分别撰写导言及全帖释文。由于见识和学力所限,不当之处,尚祈专家、读者指正。

王 禕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