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书法艺术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既有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参天巨树,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重要“生物”,他们各具价值,相互作用,不可或缺。
“书苑拾遗”系列即是对书史名篇佳作的拾遗补缺。“书苑”较早用于书法,当推北宋书家周越纂集的书学丛辑《书苑》,在此借用,其意在“书法生态圈”的百花齐放。 “拾遗”,则指它作为当下出版的书法范本的补充和拓展:名家作品,我们补“冷门”之作,以扩大读者视野;而遴选不少书史存名但现在不那么“著名”的书家,则以示我们的微愿——拣拾遗珍,复原书史全貌。
“书苑拾遗”之选具有如下特点:*,俱是在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机构、社会机构或藏家影印出版的字帖,且绝大多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未有再版;第二,原作大多佚失,民国字帖即其遗存世间的*后影像。为便于读者研习,我们保留原帖面貌,并为每书撰写导言及释文。


【内容简介】

“书苑拾珍”系列,书法精品补遗。在目前社内外已出的名碑名帖之外,遴选民国时期曾出版,1949年后再无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书法作品和范本,这些作品原迹或原石大多不存。此次出版旨为读者提供临摹观赏佳本。《赵之谦悲盦賸墨选》为其一种。赵之谦(1829 -1884 ),字益甫、撝叔,号悲盦、梅盦、无闷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中晚期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书法上溯秦汉,下开风气,篆隶行融会贯通。赵之谦留传至今的作品很多,真伪混杂。其中,较为可信的有西泠印社创始人丁仁和吴隐共同编辑的赵之谦书画作品合集《悲盦賸墨》系列所刊。该系列由西泠印社在民国七年(1918)至十三年(1924)年间分十集陆续出版发行,共收入二百八十多幅书画作品。此次从中精选出四十六幅书法作品重新编印出版,分为对联、条幅、扇面、册页等四大类,每大类又以原集顺序排列,是为选集。


【作者简介】

王祎,故宫博物院碑帖组组长、研究馆员。从事碑帖藏品的科学保护及书画碑帖文物的展示、出版、研究工作,进行古代碑帖鉴定、古书画史论的学习与研究。长期围绕清宫旧藏的善本碑帖进行探索、研究;独立承担故宫博物院科研课题:“清代宫廷碑帖的收藏”。主持“珍秘翰墨——清宫藏善本碑帖特展”、参与筹备“石渠宝笈特展”。
主要论文:《明代藩府刻〈兰亭图〉卷及其变迁》《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澄清堂帖〉》《清宫旧藏〈淳化阁帖〉考鉴》《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入宫、鉴定和著录的相关资料》等。
主要著作:《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米芾书法全集》《兰亭图典》《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全集》碑帖部分的编纂等。


【前言】

赵之谦(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字益甫、撝叔,号悲盦、梅盦、无闷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中晚期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海上画派”代表之一。其书、画、印合一,有《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悲盦居士文存》《二金蝶堂印存》《悲盦賸墨》等著作行世。
赵之谦成长于江南商人家庭,自幼起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同时,他还致力于金石学,尤精书画和篆刻,长于融会贯通,各有极大成就。在书法领域,他开创了魏碑体新书风,同时各体兼能。
赵之谦的楷书和行书早年师承颜真卿,并参以何绍基的书风。三十二岁,他开始阅读包世臣艺术名著《艺舟双楫》,接受了书中力倡北朝碑版的理论,运用于书法学习和创作中。在金石学问的基础上,他服膺北碑独具的自然魅力,从中吸取营养,书风为之一变,笔势飞动,结构灵活,创造了以行书笔法书写魏碑的新手法。
其实,赵之谦北魏楷书的形成,是他厚今爱古、长于通变的合力结果。他三十七岁时发现《艺舟双楫》的“不是”,于是转益多师。他从北朝名碑《郑文公碑》中“悟卷锋”,见邓石如真迹百余种“始悟顿挫”,从中医张琦处“始悟转折”,又在观赏包世臣弟子阎研香作字时“大悟横竖波磔诸法”,从此走出“碑派”新天地。除了楷书,赵之谦的行书、小篆和隶书也不同程度地使用魏碑笔法,成就十分可观。五十岁以后,赵之谦“人书俱老”,自称“汉后隋前有此人”,将清代中期以来兴起的碑学书法推向一个新高度。
客观来讲,相比篆刻,赵之谦的书法成就在他生前和逝后多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他行笔俏媚的特点常受攻击。当代书法大家沙孟海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撰写的《近三百年的书学》中在评价赵氏书法时写道:“他的作品,偏于优美一方面,拙的气味少,巧的成分多,在碑学界,也不能不算一种创格,虽然有好多人不很赞重他。”这种状况直到近三十年才有所改观,*书展上逐渐出现取法赵之谦的作品。
赵之谦留传至今的作品很多,真伪混杂。其中,较为可信的有西泠印社创始人丁仁和吴隐共同编辑的赵之谦书画作品合集《悲盦賸墨》系列所刊。该系列由西泠印社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至十三年(一九二四)年间分十集陆续出版发行,共收入二百八十多幅书画作品。该作品集“印行伊始,声价遽腾,通都大邑不胫而走,四方操觚之士几于家置一编。古所称洛阳纸贵,殆蔑以加焉”(《悲盦賸墨》第二集《序言》)。此次我们从中精选出四十六幅书法作品重新编印出版,分为对联、条幅、扇面、册页等四大类,每大类又以原集顺序排列,是为选集,尚请周知。


【免费在线读】

总 序

书法艺术是中国国粹的一大宗,在数千年演进中,名家辈出,佳作纷呈。传统书法史观,更多地将目光关注于杰出艺术家和经典作品,固多传名迹。然此亦易将一部丰富多元、纷繁复杂甚至相生相克的中国书法艺术史聚焦为数位大家及其主要作品的风格史。作为其结果和反映,书法学习的范本也有陷入窄化困局之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代书坛巨匠沙孟海先生曾不无忧虑地叹曰:“正楷、行书碑帖,历来很多……然而,现在社会所采用的临习范本大多是颜柳数种,其他的可说绝少……影响了书体的多样化。”此后,经过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中国书法出版渐入佳境,取材范围不断扩大,内容形式持续创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然书不尽此。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在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度思考。理论界的研究已越来越揭示出一个重要艺术规律:书法艺术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既有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参天巨树,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重要“生物”,他们各具价值,相互作用,不可或缺。读者也已不满足于“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名家名帖,他们要看到更加完整的书法资源体系,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作为对这种新时代需求的回应,经过数年策划,我们决定推出“书苑拾遗”系列。“书苑”较早用于书法,当推北宋书家周越纂集的书学丛辑《书苑》(又名《古今法书苑》),在此借用,其意在“书法生态圈”的百花齐放。至于“拾遗”,是指它作为当下出版的书法范本的补充和拓展:名家作品,我们补“冷门”之作,以扩大读者视野;而遴选不少书史存名但现在不那么“著名”的书家,则以示我们的微愿——拣拾遗珍,复原书史全貌。

“书苑拾遗”之选具有如下的特点:*,俱是在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机构、社会机构或藏家影印出版的字帖,且绝大多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未有再版;第二,原作大多佚失,民国字帖即其遗存世间的*后影像。为便于当代读者研习,我们在保留原帖面貌的同时,也作了适当编辑;并为每书分别撰写导言及全帖释文。由于见识和学力所限,不当之处,尚祈专家、读者指正。

王 禕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