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书法艺术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既有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参天巨树,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重要“生物”,他们各具价值,相互作用,不可或缺。
“书苑拾遗”系列即是对书史名篇佳作的拾遗补缺。“书苑”较早用于书法,当推北宋书家周越纂集的书学丛辑《书苑》,在此借用,其意在“书法生态圈”的百花齐放。 “拾遗”,则指它作为当下出版的书法范本的补充和拓展:名家作品,我们补“冷门”之作,以扩大读者视野;而遴选不少书史存名但现在不那么“著名”的书家,则以示我们的微愿——拣拾遗珍,复原书史全貌。
“书苑拾遗”之选具有如下特点:*,俱是在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机构、社会机构或藏家影印出版的字帖,且绝大多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未有再版;第二,原作大多佚失,民国字帖即其遗存世间的*后影像。为便于读者研习,我们保留原帖面貌,并为每书撰写导言及释文。


【内容简介】

“书苑拾珍”系列,书法精品补遗。在目前社内外已出的名碑名帖之外,遴选民国时期曾出版,1949年后再无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书法作品和范本,这些作品原迹或原石大多不存。此次出版旨为读者提供临摹观赏佳本。《黄道周书孝经赞义》为其一种。黄道周(1585 -1646 ),字玄度等,号石斋、漳海石人等,漳浦铜山(今福建东山铜陵)人。晚明著名政治家、儒学家和书法家。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其书质朴浑厚,小楷推崇含有隶书意味的早期楷书的书写准则,在甜白书风盛行的明代书坛尤为特别。此册《孝经》便是黄道周小楷书风的代表作品。此册墨迹为每章之后加带赞语的《孝经》,称为《孝经赞义》。原藏清宫,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二十七卷)。清末时流出清宫。民国二十八年(1939),天津教育机构将《明黄道周书孝经赞义》作为《黄石斋先生夫妻手书孝经》一书的一部分印行于世,分发中小学校。这是此帖*后的影像记录,此后佚失,今据此重新编印出版。


【作者简介】

王祎,故宫博物院碑帖组组长、研究馆员。从事碑帖藏品的科学保护及书画碑帖文物的展示、出版、研究工作,进行古代碑帖鉴定、古书画史论的学习与研究。长期围绕清宫旧藏的善本碑帖进行探索、研究;独立承担故宫博物院科研课题:“清代宫廷碑帖的收藏”。主持“珍秘翰墨——清宫藏善本碑帖特展”、参与筹备“石渠宝笈特展”。
主要论文:《明代藩府刻〈兰亭图〉卷及其变迁》《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澄清堂帖〉》《清宫旧藏〈淳化阁帖〉考鉴》《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入宫、鉴定和著录的相关资料》等。
主要著作:《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米芾书法全集》《兰亭图典》《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全集》碑帖部分的编纂等。


【前言】

黄道周(一五八五—一六四六),字玄度等,号石斋、漳海石人等,漳浦铜山(今福建东山铜陵)人。晚明著名政治家、儒学家和书法家。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大学士等,因抗清失败被俘殉国,传入《明史》。有《易象正义》《孝经集传》《黄漳浦集》《黄道周集》等著作行世。
黄道周幼年家贫,自学成才,通过科举跻身朝臣,“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明史》)。他虽视“作书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 ,但以书法闻名于世。其行草书激荡任性,与张瑞图、王铎和倪元璐并称晚明“行草四大家”。他的小楷劲健古拙,直逼钟繇和王羲之。其书质朴浑厚,以博学大儒的视野将艺术和品行结合,是继颜真卿之后又一位书如其人的典范,为后人所敬仰。
在甜白书风盛行的明代书坛中,黄道周的小楷尤为特别。他的小楷推崇含有隶书意味的早期楷书写法,更多取法钟繇。他认为,传为吴象的《急就章》中的楷书是楷书准则。以此为标准,真楷中只有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等可学,其他不足为法。故而黄道周的小楷笔法朴拙含蕴,结体方扁奇崛,章法字密行疏,整体呈现不随时流的古意,代表作便是《孝经》。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代表著作。共十八章,集中阐发以孝为本的儒家伦理思想,语言浅白,传习广大,影响深远。黄道周一生信奉孔孟之道,不但撰有《孝经集传》等著作,尤好以小楷书写《孝经》。据记载,他于崇祯十四年(一六四一)因言获罪,身陷囹圄期间,曾手书《孝经》一百二十本。这一所谓白云库(刑部监狱)本《孝经》至今尚存数册,为世所宝。
除此之外,黄道周还书写过另一种《孝经》,即在每章之后加带赞语,称为《孝经赞义》。此册墨迹原藏清宫,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二十七卷)。据此条记录,原帖题为《明黄道周书孝经赞义》。“首幅标题:《孝经赞义》”,尾款“辛巳九月,道周再志。”“钤印三,‘严斋’‘黄道周’‘印石道人’”。另钤有“鉴藏宝玺”(五玺全)和“宝笈三编”。
此作清末时流出清宫。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天津教育机构将《明黄道周书孝经赞义》作为《黄石斋先生夫妻手书孝经》一书的一部分印行于世,分发中小学校。这是此帖后的影像记录,此后佚失。因体例故,此次重新编印出版,略作放大,以广流传,尚希周知。


【免费在线读】

总 序

书法艺术是中国国粹的一大宗,在数千年演进中,名家辈出,佳作纷呈。传统书法史观,更多地将目光关注于杰出艺术家和经典作品,固多传名迹。然此亦易将一部丰富多元、纷繁复杂甚至相生相克的中国书法艺术史聚焦为数位大家及其主要作品的风格史。作为其结果和反映,书法学习的范本也有陷入窄化困局之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代书坛巨匠沙孟海先生曾不无忧虑地叹曰:“正楷、行书碑帖,历来很多……然而,现在社会所采用的临习范本大多是颜柳数种,其他的可说绝少……影响了书体的多样化。”此后,经过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中国书法出版渐入佳境,取材范围不断扩大,内容形式持续创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健康发展。

然书不尽此。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在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度思考。理论界的研究已越来越揭示出一个重要艺术规律:书法艺术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既有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参天巨树,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重要“生物”,他们各具价值,相互作用,不可或缺。读者也已不满足于“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名家名帖,他们要看到更加完整的书法资源体系,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作为对这种新时代需求的回应,经过数年策划,我们决定推出“书苑拾遗”系列。“书苑”较早用于书法,当推北宋书家周越纂集的书学丛辑《书苑》(又名《古今法书苑》),在此借用,其意在“书法生态圈”的百花齐放。至于“拾遗”,是指它作为当下出版的书法范本的补充和拓展:名家作品,我们补“冷门”之作,以扩大读者视野;而遴选不少书史存名但现在不那么“著名”的书家,则以示我们的微愿——拣拾遗珍,复原书史全貌。

“书苑拾遗”之选具有如下的特点:,俱是在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机构、社会机构或藏家影印出版的字帖,且绝大多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未有再版;第二,原作大多佚失,民国字帖即其遗存世间的后影像。为便于当代读者研习,我们在保留原帖面貌的同时,也作了适当编辑;并为每书分别撰写导言及全帖释文。由于见识和学力所限,不当之处,尚祈专家、读者指正。

王 禕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