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大坛子,小杯碟,有的华丽有的素雅,古人在瓷器上尽情表达着他们的创造力和对美的看法。可惜瓷器不会张嘴说话,不然它一定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现在,有一位守护故宫文物70年之久那志良爷爷,他要用孩子们都能看懂的方式,来帮助瓷器讲述它自己。

在这本书中,瓷器是一件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他从一家人吃饭讲起,让我们了解到饭桌上的每一件瓷器都有它独特之处,而瓷器的发明也和源于古人对饮食的需求。

打开书,你可以化身为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和爸爸一起去朋友家、博物馆欣赏各式各样的瓷器,从爸爸的讲解中,了解到各类瓷器的功能,发现瓷器的演变之路,人们的审美变化,以及瓷的烧制方法,还有关于款识的辨别等等知识。

看完这本书,再去博物馆看瓷器,相信没有什么能难倒你了!

【活泼灵动的讲述方式】

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瓷器,在那爷爷的讲述中,每一件有每一件的用法和价值,一切都是明明白白的。

那爷爷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瓷器的发明、制作,以及各朝各代的瓷器特色等必要的知识。

借故事人物,帮孩子们问出他们的困惑和好奇,顺着儿童的兴趣展开对瓷器的介绍;一家人的游学故事 亲子问答的形式,给把知识场景化、具象化,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轻松掌握知识,记忆。

【准确可靠的文物知识】

作者那志良,故宫建院史上的重要见证人,国内外公认的古器物学者,70年光阴献给故宫,在古器物尤其是玉器领域研究颇深,有多部专著存世。他以一颗慈父的心,融合孩子的视角,在数十年的研究所得中,挑选适合普及且有趣的文物知识,集结成册,让孩子能够得到既准确又有深度的知识普及。

【细节分明的摄影插图】

百幅高清摄影图,给孩子呈现清晰的瓷器原貌。用实拍图特有的感染力和震撼效果,把每一位读者拉进一段真实的过去时空,连接文物的过往,让这些古老的“造物”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

【有口皆碑】

第二届年度博物馆主题优选童书。

2019年度博物馆主题优选童书奖。

品质阅读年榜2019年知识类优秀作品。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瓷器知识的文物科普书,作者用写故事的方式来交代知识,在书中塑造了小闻、小琳姐妹和爸爸、妈妈等形象,故事顺序上承接《那爷爷讲玉器》,讲述了一家人去朋友家和博物馆参观各种瓷器的经过。

作者借助书中人物之口,向读者介绍瓷器的种类、造型、用途、制作等知识,比如瓷茶杯的用法,瓷器的款识、各时期瓷器特点等知识,能够让小读者对我国的古代的瓷器文化形成基础的了解。


【作者简介】

那志良

1908-1998,字心如,生于北京,满族人,我国著名的古器物学者、故宫建院史上的重要见证人。他勤勤恳恳守护故宫70年,却一生清廉,家中没有一件文物藏品。

那先生少年时即被史学四大家之一陈垣先生推荐至“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从此和故宫结下不解之缘。他用70的光阴典守故宫国宝,其间,参与文物南迁、文物伦敦艺展等一系列重大工作,被称赞为老故宫头号学者、与文物生死与共的人。

他致力于编辑各类文物图集,推广普及文物知识;在学术研究上,深耕细作,是国内外公认的玉器学者。曾在多所大学教授古器物学,著有《玉器通释》《玺印通释》《石鼓通考》《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等。


【媒体评论】

坦白讲,给孩子讲文物是件很难的事情,既要专注文物所承载的信息,又要把视角落在孩子的认知和兴趣上;既要对凝结着思想价值的文物心存敬意,又要在和孩子对话交流时充满爱心,那志良先生做到了。书中讲到的文物故事,不仅链接着孩子课堂学习的诸多方面,给予孩子跨领域思考的空间,更让基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与审美,如此近距离得呈现在孩子面前,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正是在这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故事里慢慢积累。给孩子讲文物,又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朋朋哥哥

1933年2月,为了守护好中国文化的根脉,故宫博物院进行了一次人类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文物大迁徙——文物南迁。这场迁徙历经25年,辗转上万公里,播迁十余省。南迁时,他们曾带着文物躲避过轰炸、在简易的竹筏上过河、经历翻车等各种各样的艰难险境。倘若没有马衡、那志良、庄尚严等故宫人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国家文脉,这些文物很可能就会在战火中消亡,如今的我们也就无法触摸到这些璀璨的中华文明。

——北京卫视

历经磨难的那志良把守护国宝视为毕生事业。

……

他家中没有任何文物藏品。因为人在故宫,一定要避嫌。他把这称作文物守护者的基本职业素养。甚至,他招收弟子的前提也是不准购买古玩。

——中国青年报


【目录】

认识餐具

认识供器和茶具

认识酒器

书房里的瓷器

瓷器是怎么做的

认识宋元瓷器

灿烂的明瓷

实用和陈设的器物

美丽的青瓷

请你想一想


【免费在线读】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