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日本金牌企业顾问15年培训精华。
2.超1000家企业受益验证。
3.图文并茂,一看就会、超好落地,实现团队飞跃式成长。
4.缩减工时,同时实现业绩飙升,从此告别“996”。


【内容简介】

日本金牌企业顾问小室淑惠,通过自己在多家公司的实践经
验,总结出一套可轻松提升团队效能的
管理技术:零加班工作法。她提出“八
分管理”“关系质量”“战斗力图”“便
签工作法”“手册化”等理念,配合一
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操方法,图文并茂地
辅以大量成功案例。本书能为管理者告
别“996”,打造快乐工作的高绩效团
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日] 小室淑惠
工作·生活平衡株式会社董事长。自2006 年创业以来,她带领团队为千余家企业提供了工作方式改革服务;不管是在提高业绩上,还是在缩短劳动时间上,都取得骄人成绩,是深受企业界好评的金牌顾问。
此外,她每年会受邀进行约200场演讲,主办的工作生活平衡顾问培养讲座也备受学员好评。
她本人则历任日本政府产业竞争力会议民间议员、经济产业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委员、厚生劳动省社会保障会年金部会委员、内阁府工作和生活协调相关专业调查会委员等职。


【目录】

第1章你的忙碌有价值吗
Point 1
重新认识管理者的本职工作18
容易被忽视的“二八法则”18
为什么越努力越低效19
“努力”背后的危机20
重视团队力量21
Point 2
重新梳理工作方式22
将“工作方式”可视化22
直面现实困境23
“预估”与“实绩”之间的差距25
能“改善对策”的PDCA27
Point 3
用“15分钟”磨炼时间感28
你会记录“工作方式”吗28
通过每日复盘提升“时间预估”力31
把“碎片时间”用到极致的方法32
Point 4
分析“工作方式”的简单方法33
按类别分析每项工作33
“想要增加的工作”和“想要减少的工作”34
别让“问题任务”捣乱37
Point 5
想“增加”?请先“减少”38
找到“问题根源”38
“消除工作的浪费”会导致“绩效”恶化吗40
用矩阵盘点重要工作41
Point 6
绘制团队“战斗力”43
先做好“一个人”的准备43
学习“单人作战会议”43
了解你的下属45
不断完善“战斗力图”46
第2章“关系质量”决定一切
Point 7
管理者的“重中之重”48
“关系质量”改善的前提48
谷歌的惊人发现48
构建“心理安全”49
“管理者决定”论50
躲避管理“陷阱”52
Point 8
别陷入“更优秀”怪圈53
管理者的“牛角尖”思维53
令团队焕然新生的瞬间53
展示“弱点”带来的向心力54
“弱点”才是管理者的武器56
Point 9
管理者无须知道“答案”57
为什么管理者总是说太多57
教授不如引导58
“简便”未必有效60
不可朝下属“强压答案”61
勇于承认“失误”62
Point 10
“反馈”比“建议”更珍贵63
用“反馈”应对下属的问题63
“及时、平等”地传达64
如何应对“严重的问题”65
“等待”是管理者的美德65
“正面反馈”须占九成66
传达“事实”重于“夸奖”67
Point 11
将工作巧妙地安排给下属68
一定要重视的“*初说明”68
充分共享“完成的感觉”68
通过“对话”磨合认知69
沟通即“投资”70
Point 12
全面了解下属72
不要忽视“个人简历”72
分配工作的“判断材料”74
彰显长处的“个人信息”75
第3章全面启动“工作方式改革”
Point 13
“工作方式改革”的发动机78
花点时间“交朋友”78
用团队力量推动“改革循环”79
别忘了基本规则80
Point 14
“便笺工作”打造的随意发言场合81
让人惊叹的小小“便笺”81
“便笺工作”工作完成要素82
分组发挥“便笺”优势82
Point 15
让团队敢于“吐槽”84
敢说真话是重要的*步84
做一个“默默观察”的管理者86
既是“优势”也是“劣势”87
坦然接受“刺耳的意见”88
拿出想“解决问题”的态度88
Point 16
深挖“工作的目的”90
努力的重点不是“零加班”90
明确“*重要的工作”90
深挖团队“初心”91
Point 17
拼凑出“理想的团队”93
制作“工作方式改革”指南针93
“豪言壮语”请走开93
想要“增加的工作”和“减少的工作”94
人人都想提升“绩效”95
让下属产生共鸣96
第4章让“工作方式”可视化
Point 18
团队共享“行程”98
用好“*强武器”98
优秀下属的“工作方式”100
“早晚邮件”并非管理工具101
让团队问题浮出水面102
Point 19
关注团队“工作方式”104
思考“想分析事项”104
统一“想增加的工作”105
确定“有问题的任务”105
启动“早晚邮件”107
Point 20
用矩阵剖析“业务分担”108
4个模块分解团队业务108
“专人化”带来的隐患110
明确“专人化”的危险性110
消除“专人化”,打造“强团队”111
Point 21
“健全团队”VS“不健全团队”112
增加“不紧急但重要的业务”112
减少“紧急但不重要的业务”114
大胆舍弃工作115
培养排“优先顺序”的能力117
Point 22
全面提升团队技能118
“专人化”中的微妙心理118
专注“管理者工作”118
全员“技能”可视化119
使“技能提升”循环运转121
Point 23
发掘团队的“问题点”122
全员确定“大问题”122
集思广益、挖尽“问题点”124
Point 24
“工作方式改革”要从小事开始126
改革初始,*怕积极性降低126
被社会捆绑的“工作方式”127
“小事”也能产出“大效果”128
用矩阵整理“解决对策”128
共享“工作方式改革”路线图131
Point 25
“行动表”带来超级执行力132
简单好用的“议事录”132
什么人,在什么时间节点前,需要做什么135
Point 26
颠覆会议氛围的“角色卡”136
激发下属主体性136
“角色卡”的妙用136
发现下属的“意外才能”138
创意无穷的“点子激荡”139
Point 27
高绩效者的“秘诀”140
高绩效者VS低绩效者140
在团队内分享“秘诀”142
第5章大幅提升团队绩效
Point 28
从“整理、整顿”开始*144
消除“1个月的浪费”144
“整理、整顿”改善了沟通145
让“整理、整顿”变成日常业务146
Point 29
将会议成本缩减7/8147
改变会议“思路”147
舍弃不必要的“议题”149
为会议设“时间限制”150
彻底简化“会议资料”150
Point 30
通过“专注时间”减少“插队工作”152
关注“插队工作”152
善用“缓冲时间”155
Point 31
打造互促成长的团队157
让员工“互道感谢”157
能振奋团队的“功劳奖”159
引入“三人反馈”机制160
转变“年长的下属”161
管理者要主动寻求反馈162
Point 32
消弭日常业务中的浪费163
尝试邮件“模板化”163
学会优化模板163
团队“联络”也要“模板化”166
容易被忽视的“不紧急但重要的业务”167
Point 33
团队业务“手册化”168
固定业务要彻底“手册化”168
鼓励新手完善手册170
Point 34
用自发“学习会”提升团队能力171
通过“学习会”强化团队协作171
鼓励下属“当老师”172
Point35
显著提高效率的“多人负责制”173
“一人负责制”的风险173
“多人负责制”改善团队关系175
Point 36
设定“每周不加班日”178
“不加班日”为什么难落地178
让员工自由制定“不加班日”178
做一名带头“不加班”的管理者180
Point 37
“迷你多米诺人事”带来的下属成长181
鼓励下属“向上挑战”181
管理者要主动休长假183
Point 38
全力争取上级支持184
理智看待“工作方式改革”的“停滞期”184
将过去和现在的“差距”可视化184
“上级”助力,加速“工作方式改革”186
第6章让“工作方式”焕然一新
Point 39
客户协助消除“突发业务”188
“突发业务”不是必然存在188
方法得当,“蜂拥而至的抱怨”消失了189
争取客户理解,加班锐减189
Point 40
发动组织力量,减轻“业务负担”191
你正为工作忙得团团转吗191
靠管理者一人也能改变组织192
活用“组织力学”192
Point 41
和客户建立双赢关系193
与其让人帮忙,不如选择双赢193
分析“顾客能得到的好处”194
那些“管理者才能做的工作”195
Point 42
说服总部,“整体”改变196
正视总部和一线的关系196
管理者要努力“构建人脉”197
“卷入力”改变公司198
Point 43
把“上级”变成“同盟”199
不断追求“更好的工作方式”199
你有说服高层的逻辑吗200
可怕的日本“人口负债期”200
“老式管理”毁灭公司201
“工作方式改革”关乎企业存亡201
“高层”一出手,瞬间大变样203
后记 “工作方式改革”改变未来205


【前言】

让千余家公司“脱胎换骨”的“零加班”工作法
提高工作效率,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零加班”。也许不少人会冒出这样的疑问:“这不可能吧?”既要负责一线工作,又不得不做团队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尤其忙碌。公司的任务考核“压力山大”,日复一日努力工作,加班已成为家常便饭。
很多管理者一到公司就连轴转地开内部会议,好不容易回到座位上,下属又开口了:“可以耽误你一点时间吗?”好不容易下属的汇报、反馈告一段落,想着总算可以着手处理自己的工作了吧,又被突发事件搞得焦头烂额。结果,别说按时下班了,甚至不得不带着完全没有动过的工作回家。而这些工作,是原本想交办给下属的工作内容,但下属那边也一堆事,已经腾不出时间……
面对这种日子,管理者也许会发自内心地吐槽:“零加班什么的,那是做梦啊!”实际上,这是不少管理者的*反应。大家每天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工作,有这样的反应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应该说,也许有人会认为“零加班这样的‘口号’就是在添乱”。上司要求“零加班”“减少加班”,一线的员工又抗议:“工作越来越多,是想让我们无偿加班吗?”在上下夹击中孤军奋战,应该不少人都觉得身心俱疲吧?
不过,我一直坚信,现状是可以改变的。
我所经营的工作生活平衡株式会社,主营业务是受各公司经营层的委托,为其“工作方式改革”提供帮助。实际上,我们公司自成立以来,不仅实现了“增收增益”,且“零加班、带薪休假达到100%”,还向千余家公司提供了工作方式改革的顾问服务。后来,这些公司均实现了加班时间的大幅削减和业绩上的提升。
话虽如此,我们其实并不是提倡强行削减加班时长。我们一直倡导的是,要以*少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获取*的成果。如今,我们可以骄傲地宣称:通过持续提高团队的绩效,我们已经证实了世界上存在可实现“零加班”的方法。
在我们的客户中,所有企业和团队也都维持了无须强行削减工作时间便提升业绩的良性循环。我们也有幸得到了客户们的诸多好评:“职场氛围变得活泼,每天工作都很开心”“良性循环不反弹”……
我确信,只要认真遵循我们确立的改革流程,势必可以将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团队成员从长时间的“无效劳动”中解救出来,使团队的工作效率更上一个台阶。
管理者的“不努力”很重要
改变团队的关键人物是管理者。
也许有人看到这句话会觉得压力很大,实际上这并不要求各位管理者具备高超的技巧,也不需要承担额外的负担。
事实恰恰相反。首先,请舍弃“身为管理者,自己必须努力”“自己必须拉着团队往前”“自己必须优秀”之类的意识。希望大家放下过剩的“责任感”和“自尊心”,放松心情。
实际上,管理者心理负担过重、工作太拼,导致团队成员无法发挥能力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请放松心态,虚心地向团队成员求助,放心地将工作交给下属。任何人都有为团队出力的愿望。管理者的信任会激发下属的潜力,是打造健全团队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遵循下述步骤执行,现状必然会发生改变。如图0-1所示:
“关系质量”重于“结果质量”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提高和下属的“关系质量”——换言之,有任何困扰和不满不要一个人扛,构建大家共同承担责任、其乐融融、互帮互助的关系。
关于这种关系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学术方面的证明。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尔·吉姆教授在其提倡的“组织成功循环模型”中证实,若要使组织实现成功循环,关键在于从提升“关系质量”着手,而非从改善“结果质量”着手。
若要提升“关系质量”,对话很重要。
例如,要和下属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对“工作方式”的观点、内心深处的想法,并互相倾听对方的心声。通过这样的对话,可以了解每个人的不同想法,同时也增加了可以产生共鸣的事物,自然而然地酝酿出互相尊重的氛围。
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关系质量”,每位成员都会产生“想(和这些人)共事”“自己应该可以贡献更多力量”的正向思考,工作和团队合作的“思考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如此一来,提高了“思考质量”的下属们,都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各式挑战,“行动质量”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行动质量”与“结果质量”息息相关,于是,“结果质量”也就得到了改善,团队内的信任关系得到强化,“关系质量”也进一步提升,团队进入了良性循环。
那些直接着手改善“结果质量”的团队,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原因在于,在人际关系不够融洽的状态下,试图强行提高“结果质量”,很难如愿以偿,结果往往只会导致团队内部对立的产生——互相推诿责任、管理者单方面发号施令等情况不断增加,*终致使团队的“关系质量”不断恶化。
一旦“关系质量”恶化,下属为组织贡献的积极性和干劲便会消亡,导致“思考质量”低下。于是,失去了主动性的下属以被动的心态对待工作,“行动质量”也随之降低,*终,进入“结果质量”持续下降的恶性循环。
当然,有时候也许追求“结果质量”可以产出成果,但往往都是暂时性的。被强求“结果质量”的成员在被逼至绝境的情况下产出的成果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强求无法带来持久。而一旦“结果质量”低下,恶性循环便由此产生(图0-2)。
所以,如果要改变团队,*重要的是提升“关系质量”而不是“结果质量”。看上去似乎迂回曲折,但通过提升“关系质量”启动良性循环是一切的出发点。
回顾迄今为止的顾问经验,我感触极为强烈。进入良性循环的团队,团队的绩效自然会持续上升,“零加班”实现高业绩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我们的顾问服务结束后,这类团队也能持续产出高绩效成果。
打造快乐工作的团队
本书系统介绍了管理者打造“零加班”团队的思路、心态和秘诀。以通过提升“关系质量”孕育良性循环为基石,循序渐进,实现目标。
在此过程中,没有任何复杂的操作,只要细致地遵循每一个步骤,任何团队都能实现蜕变。因此,期待你能以一种放松的心态稳步前进。
当然,团队运营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这一“改造”自然也伴随着迂回曲折。“关系质量”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下属的积极性也像生物钟一样存在规律。因此,不必为眼前发生的事件喜一阵忧一阵,不焦不躁、坚持不懈才是*重要的。
如此一来,管理者就可以轻松做出成果却不会疲惫。有一些管理者,责任感强,为了提高团队的绩效,容易给自己太大的负担,或是“牺牲小我、成全大家”,如果采用本文的方式,一定可以从“痛苦的”工作方式中解脱出来。并且,通过支持下属的成长,打造出一个高士气的团队。
在“关系质量”高的团队中工作,是非常愉快的体验。大家互相信任、齐心协力,产出有价值的成果,这样的过程会带来无可取代的喜悦感。如果能打造出这样的团队,团队绩效自然会得到提升,进而实现整个团队的“零加班”,工作时间也会成为真正有效的努力时间。
若本书能助你实现整个团队的工作、生活平衡,为你打造活力四射、快乐工作的职场略尽绵薄之力,我会感到无以复加的喜悦。
小室淑惠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