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根据怀特的自传记载,《探险家沃斯》的构思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怀特的工作内容包括检查航空兵与亲人的来往信件。战争中人们与世隔绝的生活、荒野沙漠的苦战以及那些也许永远无法送达的信件都深深地刻在怀特的灵魂之中。几年后,怀特因为哮喘复发被送进悉尼的一家医院。他回忆说,在药物作用下的半睡半醒之间,他似乎看见了一片荒漠以及晃动的人影,主人公沃斯和罗拉也出现在他的梦境和幻象之中。

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面对被战争摧毁的旧世界,怀特的内心和信仰受到了难以估量的冲击。他向往壮丽的自然和那摧枯拉朽的力量,相信只有剥离了物质享受,真正走进自然面对身心的历练,才能够*终靠近人生的真相,德国探险家莱卡特的探险故事正是在这时进入了他的视野。

如果说《人树》是“澳大利亚的《创世纪》”,《探险家沃斯》则被评论家称为“澳大利亚的《出埃及记》”——一场寻找灵魂的“应许之地”的旅程。

在《探险家沃斯》中,怀特以敏锐的洞察力勾画出了十九世纪澳大利亚社会的两个世界:一边是围绕着紧密的树篱,以坚实的石质建筑为中心,隔绝自然、用财富和名望构筑的上层社会;另外一边,是与澳大利亚这片土地逐渐相互接纳的其他阶层,以及生活在内陆充满未知的荒野的原住民。

怀特的文字以充满诗性而著称,这在《探险家沃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怀特对人物的语言、服饰以及建筑和环境描写得细致入微,还原了历史的画面;而同时,又能令他们的思绪和这片大陆的风景相互映照,用流动的文字引领读者穿行于历史和现实的澳大利亚大陆。

《探险家沃斯》塑造了沃斯和罗拉——两个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的“异乡人”形象,这两个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怀特所感受到的冲击和反思。不管是书中的人物还是怀特本身,都处在一个怀抱无处放置的乡愁,试图寻找新的起源的迷茫境地之中。

《探险家沃斯》讲述了一个另类的探险故事,并不以人类征服自然、寻得宝藏为线索。地图上的未知之地也许终究能被人类探明,但人的心灵之中永远存在着一片未知而神秘的领域,怀特想要用文学探索的正是这片永恒的未知之地。


【内容简介】

《探险家沃斯》是帕特里克·怀特以传奇探险家路德维希·莱卡特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史诗巨著。以莱卡特为蓝本的主人公沃斯性格固执,阴郁又不修边幅,他探索澳洲内陆的计划得到了富商波恩纳先生的资助。在探访波恩纳先生时,沃斯偶遇了罗拉小姐。罗拉幼年父母双亡,被姨母波恩纳太太收养,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理性而孤僻。她和沃斯相互吸引,在探险队出发后也和沃斯互通书信。但很快,探险队深入内陆,两人失去了联系,只能在彼此的梦境与幻想中相互倾诉。
对于沃斯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寻找内陆秘密和财富的探险,更是一次深入人性与灵魂的朝圣之旅。在壮丽而严峻的自然中,探险队历尽艰险和挑战,逐渐瓦解,只有幻象中的罗拉支撑着沃斯走向生命的终点。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怀特 (1912—1990)

Patrick White

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20世纪*重要的英语作家之一。1973年因为“以融会了史诗风格和心理描写的叙事艺术,将一座新大陆引入文学地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怀特出生于英国伦敦,不满一岁时随父母回到澳大利亚悉尼。自幼患有哮喘,多幽居独处,童年时光在澳大利亚的农场度过。1932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法国与德国文学,读书期间出版了诗集《农夫与其他诗》。

怀特一生创作颇丰,出版有《人树》(1955)、《探险家沃斯》(1957)、《乘战车的人》(1961)、《风暴眼》(1973)、《树叶裙》(1976)等长篇小说12部,中短篇小说集3部,此外还有剧作8部,以及诗歌、自传及未出版作品多种。怀特的作品笔触细腻、富于诗意,擅长在意识流及叙事之间自由切换,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怀特一生拒绝了无数文学奖项,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1990年9月病逝于他在悉尼的公寓。

胡文仲(1935—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1990 年被授予悉尼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被授予墨尔本大学荣誉教授级研究员。


【目录】

*章/001

第二章/027

第三章/049

第四章/076

第五章/098

第六章/131

第七章/166

第八章/178

第九章/239

第十章/263

第十一章/323

第十二章/359

第十三章/378

第十四章/433

第十五章/458

第十六章/470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495

人的意志与严峻的自然

——《探险家沃斯》译后记/499


【免费在线读】

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瑞典学院阿图·伦德维斯特

国王陛下,诸位亲王,女士们,先生们:

瑞典学院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在像历次一样简短的奖状上,提到“他以史诗般的和擅长于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进文学领域”。在有些地区,这句话多少有点被误解了。其实,这句话的意图,只在于强调帕特里克·怀特在其祖国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因此,不应该被理解为除了他的创作以外,澳大利亚文坛上就不存在一大批重要作品了。

事实上,澳大利亚文学界已经拥有前后相继的一长串作家,使澳大利亚文学明显地具有澳大利亚自己独有的特色。因此,在世人眼里,澳大利亚文学早就不应当被看作仅仅是英国传统文学的一种延伸。在这里,只要举出亨利·劳森和亨利·汉德尔·理查森的名字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劳森是移居澳大利亚的挪威水手劳森的儿子,他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真实地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澳大利亚的现实生活;而女作家亨利·汉德尔·理查森,则在一系列重要的长篇小说中,翔实可信、规模宏大地追忆了自己的父亲,通过以其父亲作为代表,再现了残留在澳大利亚的英国生活方式。人们同样不能忽视许多志向远大而有点晦涩深奥的诗人,他们提高了澳大利亚人民对于本国的认识,增强了他们语言的表现力。

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尽管有其独特的一面,但是,不容否认,它们同时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学的某些典型特征,这主要表现在采用了澳大利亚的社会背景、自然历史和生活方式。众所周知,怀特与西德尼·诺兰、阿瑟·博伊德、拉塞尔·德赖斯代尔等杰出的绘画艺术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艺术家以自己的画笔等创作工具,努力要达到怀特在作品中力求达到的那种表现力。同时,怀特的影响日趋明显,好几个*有才华的年轻作家,从不同的方面师法他的艺术,成为后起之秀,也是令人鼓舞的现象。

然而,同时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怀特并不像他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同行那样,只把目光盯在澳大利亚特有的事物上。虽然他的小说大多以澳大利亚为背景,但他主要关心的是写人,写那些超越地区和民族界线、其面临的问题和生活环境都极不相同的人。即使在他*有澳大利亚特色的史诗《人树》中,尽管自然和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中的人物,与其说是以其典型或不典型的移民生涯,不如说是以其独特的个性而跃然纸上。当怀特陪同他的探险家沃斯进入澳洲大陆的荒野以后,那荒野就首先成了演出沉迷于尼采式意志力并为之自我献身的戏剧的一个舞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