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畅销家教书:2年加印23次!每10个家庭都有一个家庭看过这本书,并从中获益!
2、贴合需求:这一套书,只写中国父母*关注的育儿话题和家教问题!
3、育儿干货加量,实用性翻倍:4个主题/21万字/16个篇章/82个好学实用的方法,总有一篇适合你的家庭。
4、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走多远。*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5、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改变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
6、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彼此肩并肩成长。


【内容简介】

本套书是宁十一结合名人故事和个人家教经历所作。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强调了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夫妻关系、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影响。第二册还特别做了细分,对于父亲的格局,细分为志向、胸怀、思维、眼界四个方面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对于母亲的情绪,则从情绪失控、焦虑、消沉、三个角度强调了母亲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 全书观点均有真实案例佐证,读来轻松流畅,使父母获益良多。


【作者简介】

宁十一,著名认知行为心理专家、青少年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北京市级骨干教师。30多年来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


【目录】

《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Ⅰ 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未来的方向
父亲具备大格局有多重要
父亲的格局,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格局
父亲的言行决定了孩子的性格
父亲做家务的态度影响孩子的职业选择
每个孩子心目中的英雄都是爸爸
有趣的父亲很有必要
父亲的样子决定了女儿是否会遇到“渣男”

Ⅱ 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未来的情商
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模式影响孩子一生
母亲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严重?
“气象台母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每个孩子的*位情商教师都是母亲
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
孩子的特质是由母亲亲手打造的
有趣的母亲影响孩子的运势
不要做“有毒”的母亲
母亲对儿子的婚姻和事业有决定性影响

Ⅲ 孩子未来的一生,由父母决定
父母对孩子的品质形成有多大影响
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
父母的修养决定孩子的教养
父母有原则,孩子有纪律
父母走多远,孩子走多远
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可能是父母的问题

Ⅳ 你们的家庭环境真的适合孩子成长吗?
家庭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的新生家庭是原生家庭的Copy
重组家庭中继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单亲家庭如何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
隔代抚养孩子不可不知的育儿经
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吗?

《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2》
壹 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飞多高
*章 志向:父亲有远见,孩子有追求
004 父亲有梦想有追求,孩子才不会甘于平庸
008 孩子,我为什么逼你读名人传记
012 不给孩子设限的父亲,才能给孩子无限可能的人生
016 越是有远见的父亲,越舍得孩子吃苦
021 有远见的爸爸,都懂得从小给孩子立规矩
第二章 胸怀:父亲有度量,孩子更大气
026 心胸狭隘的父亲,只会培养出斤斤计较的孩子
030 父亲心中有大爱,孩子胸中亦会有旷世豪情
034 父亲不拘泥眼前得失,孩子眼里便有星辰大海
038 舍得吃亏的爸爸,是在给孩子的人生聚福气
042 父亲有包容的胸襟,孩子会有宽恕的风度
第三章 思维:父亲有高度,孩子有成就
048 父亲的思维认知水平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
052 富爸爸和穷爸爸的关键区别在于金钱思维
056 你在为孩子找借口,别人在帮孩子想方法
060 从单维到多维,帮助孩子打破思维定式
064 父亲的时间思维法,影响孩子的时间观
第四章 眼界:父亲有见识,孩子更高贵
070 父亲的见识有多广,孩子的成就有多大
074 给孩子*好的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079 父亲心态开放,孩子才敢于尝试
083 不纵容“熊孩子”的行为
087 给孩子上生存教育课
贰 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走多远
第五章 妈妈不失控,孩子情商高
094 妈妈情绪稳定,孩子未来可期
097 妈妈不迁怒,孩子才有安全感
101 妈妈的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堪比交通意外
105 妈妈不吼不叫,孩子才能知错改错
第六章 妈妈不焦虑,孩子才从容
112 妈妈的焦虑,正在毁掉自己的孩子
117 别再说“别人家的孩子”,你也不是“别人家的妈妈”
121 别不承认!分离焦虑,妈妈比孩子还严重
125 每个成绩差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焦虑的妈妈
129 不苛责自己,孩子不需要完美妈妈
第七章 妈妈不消沉,孩子才阳光
134 爱抱怨的妈妈,正在遗传不幸
138 妈妈越乐观,孩子越幸运
142 抗挫力强大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妈妈
146 别把“家里穷”挂在嘴边,你不知道孩子会有多自卑
叁 家庭关系的好坏,决定孩子的性格和人生
第八章 夫妻关系和睦,孩子才能幸福
154 每对吵架父母的身后,都有一个不幸的孩子
158 父母的恩爱里,藏着孩子的幸福感
162 爸爸缺位,妈妈变超人的家庭有多可怕
167 强势妈妈,懦弱爸爸
第九章 亲子关系融洽,孩子健康成长
172 陪孩子聊聊天
176 不是孩子不优秀,而是父母太苛求
180 生活需要仪式感
185 爱的*好证明是信任
肆 特殊家庭模式的特殊教养法
第十章 单亲爸妈如何给孩子完整的爱
192 单亲妈妈的亲情绑架会让孩子窒息
197 单亲爸爸带女儿的“难言之隐”
201 “我为什么没有爸爸/妈妈?”
205 给不了孩子完整的家,也可以给孩子完整的爱
第十一章 在外打拼,如何弥补对留守儿童的亏欠
210 留守儿童心理的伤和痛
214 别让“愧疚式溺爱”害了孩子
218 关注心理需求,避免“留守儿童”变“问题儿童”
223 过年回家的爸妈,如何向孩子表达关爱
第十二章 家庭重组,该怎么走进孩子的心
228 虐待孩子的后妈身边总站着一位不称职的亲爸
231 后爸后妈应当认清自己的处境
235 给孩子时间去接纳和信任自己
239 非亲生的孩子,如何把握管教的分寸


【前言】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彼此肩并肩成长。

关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一直都是中国父母*关注的话题。“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几乎是所有父母都曾喊过的一句口号。然而,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真的理解“起跑线”的含义吗?
国内热门综艺《极限挑战》曾就“人生起跑线”的问题做了一次实验。参与实验的是100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子。
在学校操场上,地面上已经画好了6条平行的直线,100名学生全部站在*条线上。然后由“极限兄弟”提出6个问题。每提一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如果是肯定的,就可以前进到下一条线;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留在原地。这六个问题分别是:
1.父母是否都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
2.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3.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
4.是否有过一次出国旅行的经历?
5.父母是否承诺过你送你出国留学?
6.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
随着问题的提出,差距很快体现出来,有的孩子一直停在原地,有的孩子一步一步领先。*终,只有一名女生站在了第六条线上——她六道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提问结束,然而实验还在继续。
此时,有的学生站在第六条线上遥遥领先,有的学生依然在*条线上停滞不前。“极限兄弟”要求所有的学生从自己此刻所处的位置出发,冲进前方的体育馆内,并且只有前20名才有资格进入体育馆,其余的人,皆被挡在门外。
残忍吗?残忍。然而现实更加残忍。
其实这个实验*早出现在国外的一个视频中,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重视。2018年4月在国内上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其实,决定孩子是否输在起跑线上的,不是孩子,恰恰是我们——孩子的父母。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和家庭对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甚至是一生的。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家庭的氛围,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丰子恺先生在《给我的孩子们》一书中,回忆了三件儿时趣事。
*件是先生五六岁的时候跟随祖母养蚕的事。祖母喜欢养蚕,每年都会养很多蚕,儿时的丰子恺也很喜欢在蚕落地时,在架着经纬的跳板上走跳。还常常把五伯买的枇杷和软糕一起分给大家,一大群人其乐融融。对此,先生回忆道:“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
第二件事是父亲中秋赏月吃蟹。先生的父亲喜爱吃蟹,吃蟹时,在八仙桌上点一盏洋油灯,温一壶酒,盛一碗热豆腐干,点一支水烟筒,打开一本发黄的书,旁边趴着一只慵懒的老猫。这些记忆都深深地刻在先生的脑海中。对此,先生回忆道:“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儿时欢乐,何等使我神往!”
第三件事是和邻家大哥一起钓鱼。这个大哥哥就像长兄一样,手把手教儿时的丰子恺钓鱼。先生对钓鱼这件事一直兴致盎然,他回忆说:“我记得这时候我的热心钓鱼,不仅出于游戏欲,又有几分功利的兴味在内。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蔬钱。”
先生所回忆的这三件事,其实正是他同祖辈、父母、玩伴一起生活的场景。养蚕的快乐、吃蟹的讲究、钓鱼的成就感,都给先生的儿时记忆增添了不少色彩,也让先生在旅居他乡时多了很多温暖的回忆,这种自然恬淡的美好童年生活,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基调。先生的绘画和文章总是保持着一种雍容恬静的风格,他的漫画往往是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深远意境。先生总能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这与他儿时温暖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环境有莫大的关系。
其实,对孩子来说,祖辈、父母、玩伴就是他儿时成长的重要环境,这个时期的每个人、每件事,甚至每个平常的日子,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
从孩子出生那天起,他就已经站在父母的肩上从“起跑线”开始奔跑;在孩子还是懵懂的婴孩时,父母和家庭的生活方式就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父母对待生活认真而努力,孩子就能获得更多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父母对待生活有趣而自然,孩子就能养成热爱生命的态度和习惯;父母对待生活豁达而乐观,孩子就能形成更大的格局和世界观。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彼此肩并肩成长。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所以我们要慎言慎行;因为我们的格局和情绪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我们要自我修炼。要知道,父母的成长,也是孩子的进步。
在当下这个讲究“优生优育”的年代,如何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我们内心其实并没有太大把握,不过也是一路摸索,一路前行。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正在与孩子一起肩并肩成长的父母们。

宁十一
2018.7.1于北京


【书摘与插画】

别再说“别人家的孩子”,你也不是“别人家的妈妈”

当我们指责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时,是不是想过自己和别人家的妈妈也存在差距呢?
这不,一个妈妈再一次对孩子说:“你看看隔壁谁谁谁,都没有报英语班,每一次英语都是100分。你呢,上着英语班,就考95分?”孩子忍不住,霸气回怼:“我不是别人家的小孩,你还不是别人家的妈妈呢!”妈妈气得火冒三丈,却又无从反驳。
妈妈动不动就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对比,目的无非是想激励孩子,让孩子变得和别人家一样好。这源自妈妈内心的欲望: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就期待自家的孩子也要做到,否则就预示着自己养的孩子没用,或者说自己教育是失败的。相比于自己的期待,妈妈已经顾不上关注孩子的个人感受,结果却深深伤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在《少年说》节目里,有一个小姑娘叫袁璟颐。她的闺蜜是学霸,每次都是全校*。她的妈妈就经常对她说:“你看你成绩那么差,人家考全校*,她怎么会愿意跟你交朋友?”
袁璟颐非常难过,在台上哭着对妈妈说:“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大多数父母虽然知道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是不明智的行为,但他们仍然会忍不住去比较,即便不公开比较,也会默默地比较。
比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从成绩到练琴,从身高到胖瘦,从脾气到爱好,乃至于吃饭是不是挑食、见人是不是打招呼,简直无所不比。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人陷入思维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这种比较,有毒。
电视剧《小欢喜》中,“学渣”方一凡好不容易摆脱了年级倒数*,考到年级倒数二十左右,但妈妈对他的排名依然很不满,母子二人在大庭广众下发生争执。方一凡气妈妈永远都看不到自己的好,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还总拿自己和别人比。一气之下,他干脆破罐破摔,从今天开始不学了,大学也不考了。
孩子*在乎的莫过于妈妈对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当妈妈总是数落孩子这也不如别人,那也不如别人,孩子内心就会生出一种巨大的无能感。他们会因此否定自己的能力,像一个蹲在角落里被遗弃的孩子,内心充满深深的无助和自卑,满脑子都是放弃的念头。
另外,当妈妈总是欣赏、肯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而对自己的孩子处处不满、否定和打击,孩子就会认为只有自己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才能获得妈妈的爱。如此一来,孩子就会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在做事的过程中完全屏蔽掉自己的主观感受,完全以外界的标准来驱使自己,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与自己失去了联结”。
这些孩子长大后,无论是在工作的抉择还是生活的喜好上,抑或是人际关系的应对以及婚恋伴侣的选择上,都很容易陷入迷茫,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妈妈们,请换位思考。你的丈夫总拿你和其他女人比较。“你看看人家某某的妻子,做的饭菜比饭店的还好吃。”“你看看某某的妻子,多会穿衣打扮。”“你看看某某的妻子,把两个孩子教育得多有礼貌,见面就打招呼。”……你会不会因为这些话而努力去学习做一个更好的妻子?肯定不会,因为你内心想的是:“有本事你找她去啊!”“你觉得她好,你去和她过啊!”性子烈一点的,恐怕当场就要跳起来:“我就这样,你爱过不过!”
所以,不要再做这种无意义的对比,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印度有句俗语:“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去看,不要去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关键是这些“彩蛋”能否被发现。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与其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家孩子的缺点比,不如尊重差异,然后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帮助他进步。
如果真想通过比较激励孩子的上进心,就引导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这次跟上次比”。
江苏一位父亲说,他儿子以前考0分,现在考了7分,要庆祝一下,所以他花1000多元买来一车烟花。父子二人站在璀璨的烟花下,脸庞被温暖的火焰照亮,被照亮的一定还有孩子奋进的信心。不久后这位父亲告诉记者,孩子*近一次考试暴涨到50分了。哪怕是孩子取得了一丁点的进步,妈妈就给予真诚的赞美,也能帮助孩子专注于提升自己,不断进步。
每每发现孩子不如别人,就反省自己现在的思维和行为是否能养得出“别人家的孩子”,找到“别人家的妈妈”的优点,尽力去弥补学习,才是正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