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蛰居族”“啃老族”为什么越来越多?青年人为什么越忙越穷?是千禧一代太娇气,还是“996”太残酷?新经济背景下,“工作”是否可以被重新定义?本书内容直击青年人生活痛点,关注青年群体的现实生活与心理健康,引用大量调研报告与研究数据,对与就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2019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把“工作倦怠”列入《国际疾病分类》,揭示了一个久被遮蔽的问题:近年来,许多青年人对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越来越没有热情,而这种倦怠感有逐步扩散的趋势。本书稿聚焦于“倦怠”,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与研究数据,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经济条件、社会背景、心理因素等,进而对全球范围内存在的各类青年就业问题进行了考察,并且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新经济背景下,“工作”被重新定义,工作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否能有效解决倦怠等就业问题,也是本书稿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作者简介】

波波夫,《中国新闻周刊》原主笔,关注被科技改变的世界,相信人性光辉的绵长。


【媒体评论】

倦怠是一个危险的开始,如果我们的社会再不反思制度对人的碾压和畸形竞争环境对人的侵蚀,被毁掉的将不仅仅是当下一代人。波波夫试图剖析的不想工作的年青一代,看似一地鸡毛的痛苦,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地鸡毛的痛苦,虽然细碎但也能汇成洪流,漫过人心,肆意泛滥,碾压未来。对于40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我们从不吝啬赞美,我们对发展红利*美好的期许是:“我见过的*美好的事情,就是小地方的年轻人,赤手空拳来到大城市,不受父母支配,不看权势眼色,找到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情,*后能在这座城市里有个容身之处。”但愿这趟列车在拐弯的时候,先被抛下来的不是年青一代。

——陈晓萍

《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

每一轮时代之光,在照亮希望的同时,也会投射出它的阴影。了解底层与边缘人群的心理与呐喊,既是正义,或许也是利益。特别是,当某些情绪心态与诉求像青苔一样渐次披覆在年轻群体心上,对时代还有好奇、对未来还怀着创造之心的人,更应该去摘取几枚青苔样本,试图理解它们因何而起。本书正是在这方面帮你做了摘取和解剖样本的工作。

——李岷

虎嗅创始人

波波夫的《倦怠》,落笔都是真问题,这里没有无病呻吟,直面青年的苦与痛。研究青年的书不少,但波波夫把这一代人分析得特别到位,他们为什么陷入困境,又如何努力摆脱。这不是一部血泪史,而是一部关于青春与梦想的求生壮歌。

—— 熊太行

作家、得到App《职场关系课》主理人


【目录】

前言 我们并非孤独地倦怠

第1章 迷失:不工作的一代

“窃·格瓦拉”:“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的背后

“三和大神”:“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大神”

韩国“尼特族”:灰尘一样的人生

日本“蛰居族”:永不结束的青春期

朝阳蒙尘,青年脱轨的危险

“垮掉一代”也能站起来

第2章 怪圈:越年轻越穷,越忙越穷

青贫:从房车蜗居到债务大山

更迭:消失的工作和全新的工作

穷忙,勤奋的悖论

“两怕”:不平等与阶层固化

第3章 闪辞:千禧一代的工作与心灵

职场新人用脚投票

快进人生的必然

别了,铁饭碗

一毕业未必就工作

别让间隔年变味

象牙塔失衡

第4章 倦怠:职场隐形杀手

八小时里被忽略的和被压抑的

都是压力惹的祸?

千禧一代,更易倦怠的一代

永远在线,温柔的数字化杀手

坠入深渊,从倦怠、抑郁到自杀

走出迷城

第5章 反抗与陷阱:青年社畜大逃杀

“996”:数字时代的奴隶制?

零工经济:新型雇佣关系的坍塌

共享员工:共享经济的余晖

斜杠青年,不得已的跨界

居家办公,看上去很美

数字游民的理想与现实

逃离朝九晚五,一个美国青年的乌托邦试验

第6章 未来:新技术和新青年共同塑造的明天

办公室还有未来吗?

人工智能:工作的朋友还是敌人?

消失的边界:数字时代的工作、生活与身份

在不确定世界,稳住自己


【免费在线读】

前言 我们并非孤独地倦怠

2019 年5 月,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把“工作倦怠”列入《国际疾病分类》,揭示了一个久被遮蔽的重大社会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在工作中燃尽自我,以至于精力耗竭、消极厌世、效率崩塌,以及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工作、讨厌上班,希望一劳永逸地“家里躺”。

工作倦怠并非只是一个在办公场所才存在的问题,也不仅仅只是员工自己的问题,它是由落伍的教育体系、畸形的经济增长、不公正的财富分配、薄弱的社会支持等一系列因素所共同鞭挞出的现代文明的伤疤。工作倦怠对于很多人来说,从学校迈向社会的步就开始了。

设想,当你拥有一份大学文凭,在投出一百多份简历之后,依然没有得到一个面试通知时,你会把原因归咎于何处?是自己不够勤奋,还是家境平常无力“拼爹”,抑或学校所传授的知识脱节社会需求太多,还是经济形势太差企业缩招了?

生活在21 世纪20 年代的年轻人,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挑战的就业环境:高校扩张,导致整个就业市场对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于是,博士毕业去当高中教师, 名校毕业卖猪肉,“海归” 回国成“海待”,这些十年前媒体曾经刊登的新闻人物,如今都不足以吸引记者们的关注。因为,高等教育的普及,也是文凭去魅的过程。

毕业生可供挑选的职业,不是变多了,而是变少了。随着自动化在各行各业的普及,从平炉工到胶片冲洗工,许多父辈们引以为傲的职业岗位,如今只存在于档案文字中;人们对于职业的想象力也日渐趋同和贫乏,从美国到中国,当一名大红大紫的视频博主,几乎成为了全球青少年共同向往的职业。这也是人类从生产社会走向消费社会的必然。

繁荣的服务业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轻盈未来,从旅行预订网站的试睡员到外卖平台的配送小哥,在平台经济中,更多人奉献出的是比传统岗位更多的汗水和时间,以至于996 成为今天科技行业的普遍工作时制。相比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说,给你一个加班的机会,似乎也成为一种可以炫耀的烦恼。

相比70 后、80 后,2000 年后出生的一代人,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富裕的一代人,他们所处的中国早已不是“人口多、底子薄”,而是全球数一数二的超级经济体,既是能够生产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产品的世界工厂,同时也是全球各大奢侈品牌万般不愿开罪的世界商场。

更富裕的结果是,毕业之后,工作并非年轻人的选项,于是间隔年(Gap Year) 也西风东渐,在中国流行开来,只不过人群从美国的高中生变成中国的大学生,从去公益组织做义工变成环球旅行,从思考人生的意义变成享受人生的乐趣。变味的不止是间隔年。在消费主义和互联网两股大潮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工作伦理已然分崩离析。不工作非但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表现,相反还是家境优渥、人心豁达的表征。在一个万物皆可数字化的时代,传统的工作场景和内容早已千变万化,以至于人们对于工作的定义也在变化、工作的伦理也在蜕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