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图书版《十三邀》为4季内容首次全番结集,并打破4季区隔,重新划分主题。

本专辑人物包括叶准、蔡澜、王石、汪建、马东、罗振宇、王小川、刘畅、*、李诞以及万峰等三位情感电台主持人、董志凌等五位二次元从业者,堪称一场时代头脑的盛宴。

本书的对话者既有武术家、美食家、企业家、技术狂人,也有精神粮食的批发商、笑的制造者、带货女王、灵魂的按摩师,其戏剧性的核心在于,作为知识分子的许知远,如何以其标志性的好奇与怀疑,遭遇“与时代处于蜜月期”的成功者,直面时代话语与当下议题。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10余位各行业标志人物,涵盖商业、娱乐、科技、网络、消费、新媒体等领域,发掘个体真实,打破话语壁垒,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也通过不断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跟剪辑后的视频相比,图书版《十三邀》更为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记录下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

嘉宾个人年表 访谈视频二维码 新增大量注释 现场照片,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点睛式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内容简介】

咏春拳为何从“反叛者的艺术”变成“富家子弟的权利”?

拥抱娱乐至死时代的马东却坦言自己“底色是悲凉”?

喜欢洞见未来的罗振宇为何视做生意为“*有尊严的生活”?

是哪个决定性的瞬间让李诞出逃南方系,成为了笑的制造者?

……

许知远与10余位浪潮人物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精彩个体访谈录。从王石、马东到李诞,从汪建、罗振宇到*,他们之所以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乃在于他们分别成功地满足了大众对传统、美食、房子、寿命、快乐、知识、信息、商品、安慰的需求。通过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为适应和引领社会所作的努力、他们对时代发展的思考,可以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境况提供一幅全面而丰富的画像。许知远从知识分子的“偏见”出发,对着时代与个体勇敢发问,议题跨越行业与身份,领域涵盖商业、娱乐、科技、网络、消费、新媒体等数个时代热点,访问者与受访者之间碰撞出极具张力的对话,使其具有了超越普通访谈的深度和力度,进而打破圈层之间的话语壁垒,形成了宽广而良性的对话美学。


【作者简介】

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谈话节目《十三邀》《十三游》主创。

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祖国的陌生人》《青年变革者 》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韩等多种版本。

“这些对话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另一种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唤醒,似乎认定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比起节目,它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许知远


【媒体评论】

你们做《十三邀》,经过网络发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传播知识,刺激思想,引导风气。

——许倬云(历史学家)

从上海*次采访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只见过许知远两回,但是他似乎已经成了一位老朋友。我们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同一种人格而坚持,同一种逝去而悲哀;我们是被同一种情操所感染,同一种养料所滋润,同一种温暖所安抚。

——陈冲(导演 演员)

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项飙 (人类学家)

十三邀影响很大,批评也不少,正常。我喜欢许知远不惮显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这想来也是真诚对话的应有之义。

——陈嘉映(哲学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寻找对话者。”许知远通过《十三邀》丰满了一句老话。他是和时代生活紧紧纠缠在一起的人,他走到了“独白”的反面。

——西川(作家)

虽然许知远老师肯定瞧不上我,但我特希望跟他对谈,他做的那个(《十三邀》)就是中国味道的《蕨间访谈》。对错观点啥的都不重要。

——李诞(脱口秀演员、作家)

我很喜欢许知远老师,他在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真诚而质朴地保持着认真和严肃,《十三邀》给我的感觉就仿佛是一个平时只有奶昔可以喝的人*次喝到了白开水,它平静、淡然、清透,让我觉得原来这才是自己本该喝的东西,而且应该一直喝下去。

——河森堡(科普作家)

人们可以通过这个节目回看,当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名流大咖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如果不是这个节目存在,就永远不会被激发出一些讨论。

——《南方周末》

采访者有意识地进入故事之中,所有的问题基于个人兴趣,带有强烈的作者色彩,节目如同一个“开放式厨房”呈现对话前后的空间和心态,我把它定义为“关于采访的真人秀”。

——《GQ智族》

真心地感谢《十三邀》,感谢许知远,正是因为你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显得更加美好。也许,这颗种子经过很多年才会发芽甚至于根本不会破出泥土,但是,当种子播下的一瞬间你们其实已经改变了一切……

——6.17

这个世界有很多种故事组成。有很多故事在生成、叫嚣,也有很多故事在消散、被遗忘。今天中国主要的故事,是马云的故事(以及千千万万个变种),为了抵御这种单一,我们应该学习发现故事,书写故事。长久地凝视现实,让被遗忘的复活,赋予普通人尊严,以配得上丰富变幻的中国。到那时,我们将会知悉,这长久的阅读和书写,是怎样染织我们的人生,留下脱落的毛线、斑驳的纹理。

——Alger Ho


【目录】

自序 意外的旅程(许知远)

推荐序 礼物般的交谈时光(陈冲)

叶准:学武并非兴趣,教拳却养了我的下半生

蔡澜:做事情要快活,很好奇地把这一生活完

王石:登顶珠峰没什么特别的,到了哈佛才觉得再生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马东:新鲜的边界会让我有幸福感,但我的底色是悲凉

罗振宇:过去知识是一种权力,现在我们把它当作一项服务

王小川 :我是机器和人工智能的带路党,我们的时代来了

刘畅:不介意别人说我是富二代,但“有钱”这个概念太单一了

*:我不觉得自己是传奇,我是时代的造物

李诞:我想活在浅薄里,随时准备好烟消云散

深夜情感电台:做电台就好比戴着镣铐跳舞

二次元:逃离现实以后,这儿就是我的生活


【免费在线读】

1、

许知远:你觉得李小龙的电影怎么样?

叶准:就一种功夫来说,很能打的就不好看,好像咏春那些打得混成一团的;而好看的未必能打,但是戏剧需要这样。我佩服李小龙的地方是,他的功夫是将咏春融合在里面,好看又实用。

2、

许知远:初去日本上学什么感觉?

蔡澜:我从小就喜欢喝酒,我偷我母亲的酒喝。留学的时候到了,我那时候画画的,我母亲问我要去哪里,我说我要去法国,我画画。她说不行不行,法国人到处喝酒,你去一定变成酒鬼。我说那么我去日本吧,我也喜欢日本嘛……

我记得我在日本的时候,沟口健二死掉了。报纸上写,沟口健二死了,我们再也出不了一个沟口健二,黑泽明死了我们还有很 多黑泽明。把黑泽明气死了。这个也可以看得出,他们很不喜欢黑泽明,因为他是个洋派嘛。

3、

许知远:你觉得你现在的扩张和动力,比以前更强了吗?

王石:我觉得我的顶点已经过去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没道理再占用主要资源。资源就这么多,你占多了,会影响下一代。……而作为中国人,我觉得这是非常沉重的一个命题,我在做一种尝试。我们中国人不信神,就信人嘛,就是信强者。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就是老人政治,老人政治就是绞杀后一代。老一辈太强,后却不能延续了。典型的像王永庆,“经营之神”,但是他一走,整个家族就混乱了。

4、

许知远:你提到李约瑟难题,说曾经的中国之所以那样和它的自我封闭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错过了那个浪潮。那这一次的新浪潮来了,你觉得我们很可能就克服掉以往的问题了吗?

汪建:不是,这个新浪潮是我们掀起的,我们是鼓风者。

5、

许知远:你是生活在哪个时代都很爽的人吗?

马东:我觉得反正也爽不到哪儿去,所以爽一会儿是一会儿。这样你就明白了吧?本质上咱俩是一样的,你表现为愤怒,我表现为悲凉,我的底色是悲凉……

6、

许知远:你跟四年前比的变化是什么?

罗振宇:有道德自信。……我觉得我这一生能给这个社会做的的贡献,就是帮一代生意人确立道德自信。做生意挣钱不管他人,是有尊严的生活。自己养活自己,对身边人负责,是的荣誉。中国的生意人实际上是缺乏这种道德自信的,这是意识形态上的一次浩劫。

7、

许知远:存在让你觉得佩服的人吗?

王小川:我觉得马化腾有一种敏锐的嗅觉。他看到一种失衡,然后颠覆它,而且他又代表了人民大众,号召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用简单的语言说就是能够跟大众站在一块儿。

8、

许知远:你会介意别人说你是富二代吗?

刘畅:十几岁的时候比较介意,二十几岁就淡一点了,现在就不怎么有了。因为本质上,这还是一个好事,对吧。

9、

许知远:你小时候想做什么?

*:想做的事情特别多,早的时候想当老师。

许知远:什么样的老师呢?

*:什么样的老师都行,我就想当老师。

许知远:那你现在就是老师,你教人买东西。

10、

许知远:但是受大众质疑不是应该的吗?

李诞:我现在不想这样,想散播欢乐散播爱,自己跟自己较劲没意思,跟世界较劲更没劲。说得难听一点,可能很多人就是在消费我们的叛逆。


【书摘与插画】

1.【自序】意外的旅程

文/许知远

“那么,你想见到谁?”

我至今清晰记得,2015 年初夏的那个午后,在花家地一幢小楼的杂乱会议室里,李伦、王宁、朱凌卿坐在我对面,和我讨论一档 访谈节目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意外的邀请。彼时,我正为创业兴奋与忧心,与朋友苦苦支持了十年的小书店,得到了一笔风险投资,它给我们带来希望,以及更多的烦恼。我在小业主与作家之间摇摆,后者的日益模糊令我不安。我亦对自己的写作不无怀疑,我喜欢的一整套价值、修辞在这个移动互联时代似乎沉重、不合时宜。

这个时刻,他们出现了。尽管只匆匆见过,我对他们有本能的信任。李伦谦和、富有方向感;王宁敏锐、细腻;总斜身半躺在椅子上的小朱,笑声过分爽朗,总有惊人之语。

我没太认真对待这个提议。不过,倘若有些事能把我从办公室中解救出来,却不无诱惑。而且,我总渴望另一种人生,水手、银行家或是一个摇滚乐手,总之不是此刻的自己。采访是满足这种渴望的便捷方式,在他人的故事中,我体会另一种生活,享受暂时遗忘自我之乐。年轻时代的阅读中,法拉奇、华莱士更是传奇式的存在,他们将对话变成一个战场、一幕舞台剧。

在一张打印文件的背面,我胡乱写下了几个名字:哈贝马斯、周润发、黑木瞳、莫妮卡·贝鲁奇、王朔、陈冲、比尔·盖茨、奥尔罕·帕慕克、陈嘉映……他们皆在我不同的人生阶段,留下鲜明印记。他们对这串名字颇感兴奋,小朱摇晃着脑袋,说这不是十三不靠吗?

节目就这样半心半意地开始了。它定名为“十三邀”,每一季发出十三次邀请,或许,它们也能构成一次意外的和牌。

我将之当作生活的调剂,每当我因公司管理与梁启超传的写作窒息时,就去拍摄节目。打印纸背面的名单无法立刻实现,我们努力去寻找每一个富有魅力的灵魂。他们大多是各自领域的杰出人物,小说家、哲学家、成功的商人、武术名家、导演、演员,令人不安的是,娱乐界占据着过大的比例,这不仅因为他们有丰富的故事可供讲述,也缘于他们可能带来的影响力,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多少期待借助这种影响力,对知识分子日渐边缘的趋势作出某种报复。

我和他们穿过三里屯街头、在桂林吃米粉、在无人的电影院里吞云吐雾,还在九龙的武馆里练习咏春拳……初的目的开始退隐, 我越来越被探访过程吸引,我喜欢和他们时而兴奋、时而不咸不淡的交谈,一些时候甚至陷入不无窘迫的沉默。沉默,与言说同样趣味盎然。

这个尝试比原想的更富诱惑。不管多么自以为是,你都不能通过几个小时的相处,就声称理解另一个人。但谈话自有其逻辑,它逼迫双方勾勒自己的轮廓、探视自己的内心。在陌生人面前,人们似乎更易袒露自己。

镜头令我不安,它充满入侵性,尤其在人群中,我尤为不适。我也害怕屏幕上的自己,远离后期制作,也从未看过一期节目,心中亦多少认定,这并非是我的作品。但我对影像产生了新的兴趣,那些无心之语、一点点尴尬、偶尔的神采飞扬,背后的墙壁上的花纹,皆被记录下来,它提供了另一种文本。比起写作,它也是一种更即兴的表达,带来意外的碰撞与欣喜。

我意识到,它逐渐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镜头也没那么讨厌了,它给交谈带来正式感,令彼此的表达更富逻辑与结构。也借助镜头,我的经验范围陡然增加,一些时候,甚至是梦幻的。是的,哈贝马斯与贝鲁奇尚未见到,但我的确与坂本龙一在纽约街头闲逛,在东京与黑木瞳喝了杯酒,与陈冲在旧金山海边公园的长椅上闲坐。

我同样不会想到,在*的直播间卖货,置身于一群二次元少女之中,听罗振宇讲他的商业之道。当接触到这一新的时代精神时,我发现没有看起来那么新,亦不像我想的那样浅。

相遇拓展了感受,又确认了身份。当面前所坐是西川、项飙、陈嘉映时,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热情更为高涨,表达更为流畅,期待这谈话不会结束。而吴孟达、蔡澜又让我感受到另一种人生态度,智性与生活之滋味,缺一不可。

我亦遭遇到崭新的困扰,被卷入大众舆论的旋涡。作为一个习惯藏在文字背后的写作者,这实在是个令人焦灼的时刻,我觉得自己掉入了泥潭。偶尔,我也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不该进行这个尝试。

短暂的动摇后,一切反而坚定起来。它还带来一种意外的解放,我愈发意识到表现(performance)的重要性。倘若观念得到恰当的表现,它的影响将更为深远。书写也是多向度的,文字只是其中之一,声音、画面、空间也同样重要。

这些对话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另一种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唤醒,似乎认定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比起节目,它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感激也在心中蔓延。我常对李伦与王宁颇感费解,他们对我的盲目信任从何而来。作为制片人的朱凌卿,尽管常有混乱与饶舌之感,但他的敏锐与判断力,常与我心有灵犀。从小山、刘阳、新力到继冲、正心、学竞、龙妹,我喜欢与导演和拍摄团队四处游荡,在路边摊喝啤酒。很多时刻,我们有一种家人式的亲密,正是这种亲密与信任,驱动着这个节目。需要感谢的同事们众多,我无法一一列举。雷克萨斯的Kevin与Kathy,亦要特别致谢,当Kevin说钟爱寻找谭嗣同一期时,我感到得觅知音的庆幸。我还暗暗期待,这个节目能延续到第十季、第二十季,如果可能,至少有三十季,邀请每一个人参与对自己时代的理解。腾讯新闻始终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范新给出了出版的提议,并笃信这套书能折射时代心灵。刘婧、晋锋、丹妮、陈麟、明慧和一页团队的编辑们皆参与了编辑与整理。他们都深知,对我来说,一本书永远意味着隐秘的欢乐。节目的不足,我尚可推诿给导演团队,这本书的瑕疵、错漏,则全归于我。

2.【推荐序】礼物般的交谈时光

文/陈冲

许知远次在上海采访我的时候,我也许是有所保留的,那时我还不认识他。如果现在重新做一回是否会更好些?不过从陌生到了解的过程应该也是有趣的吧。忘了那次我们具体聊到了些什么书,但我清晰记得当时的那份惊喜和感动——这个比我小十几岁的人居然也爱老书——那些我年轻时代迷恋的东西,不,那些我至今仍然迷恋的东西。

2019 年的春天他来旧金山,我们一起去了一家叫“绿苹果”的书店,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是我在这座城市的圣所。美国的商店一般关得早,但“绿苹果”开到晚上十点半,我喜欢晚饭后来这里逗留,在旧书堆里慢慢翻阅,那些悠哉悠哉的时光是幸福的。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我常带她们来这里买书,后来大些了,她们就把看过后不再需要的书拿回书店去卖掉、捐掉或换新书,呵,那都是在她们发现亚马逊之前。许知远那天跟我在“绿苹果”的书架间闲逛,随意聊着各自喜欢的书籍,一份默契感油然而生,对于生性慢熟的我来说这是很少有的。

后来,我们的对话也经常从书开始。我在泰国拍戏的时候,正逢雨季,雨水蒙住了窗外面的湄南河,把我像蚕蛹一样裹在屋里阅读、听音乐,与世隔绝。接连不断的倾盆大雨让我想起毛姆的精湛短篇《雨》,就跟许知远聊起了毛姆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写下的一系列悲剧,都是关于亚寒带的欧洲人到了融化与腐蚀一切的热带后的生活。也许我俩都属于那种有古典情怀的人吧,从毛姆的作品,我们聊到悲剧的价值。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在悲剧中灵魂才得以洗礼和升华,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要部分,而今天,悲剧作为一个剧种被误认为是负能量。

记得那天我还给许知远发了我酒店的照片,他说很像他在仰光时住过的 The Strand(斯特兰德酒店),那是他十分喜爱的殖民地式建筑。说到他的仰光之旅,又让我联想起他写的游记,其中提到了我非常欣赏的作者奈保尔。许知远说奈保尔是他的爱,深刻影响了他观察世界的方法。就这样,我们的对话从毛姆的殖民地作品绕到了奈保尔的后殖民地作品——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和时空,两个针锋相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似乎总是这样,问一下互相在看的书,然后漫不经心地闲聊,有一搭无一搭的,却也说出了不少内心深处的感想。

其实,从上海次采访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只见过许知远两回,但是他似乎已经成了一位老朋友。或者用他的话说,是两个小朋友在聊天,傻乎乎的,特开心。或者说得严重一点,我们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同一种人格而坚持,同一种逝去而悲哀;我们是被同一种情操所感染,同一种养料所滋润,同一种温暖所安抚……

人生轨迹中有无数擦肩而过的陌路人,偶尔我们幸运地跟另一条轨迹志同道合一段,也许是半辈子,也许是半天,也许是半小时,都是礼物,值得珍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