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此书真正优胜之处在于它能够引领读者,从炫目浮华的19世纪,穿越炮火连天的20世纪初,围观20世纪30年代王室浪荡子在巴黎的放浪生活,窥视纳粹德国的秘密政治,*终见证苏联统治下的战后东欧。斯奈德把威廉生前身后所有宏大历史叙事镶嵌于精美的框架中,结局发人深省,让我们思考过去与现在的关系。

——《外交事务》杂志

一部辉煌壮丽又稀奇古怪的著作。

——《哈珀斯》杂志

很少有历史学家具备蒂莫西·斯奈德这般出类拔萃的语言能力、自由挥洒的叙事能力以及条分缕析的洞察能力。在《红色王子》中,他为我们奉献了难得的瑰宝。

——《卫报》(英国)

深刻的研究与精彩的撰述,《红色王子》捕捉到了古老欧洲濒临死亡、欧洲大陆野蛮沉沦的浮光掠影。此书塑造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人物,从残忍嗜血的民族主义独裁者到阴险冷峻的密谋者,从香艳诱人的交际花到纵情声色的旧贵族。作为耶鲁大学屡获赞誉的历史学家,斯奈德不仅写就了引人入胜的传记,而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时代,更提供了某种鞭辟入里的观察意见,让我们得以窥见个人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多种可能性。

——《西雅图时报》

斯奈德讲述了威廉的华丽人生,以及浮华表象下的隐忍悲哀。威廉的政治团体有时让人生厌,但斯奈德将其活动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而让人产生同情性的理解:这位贵族出身的君主主义者出人意料地让人同情,他全身心投入乌克兰的建国大业,而不是仅仅投机取巧……在《红色王子》中,历史缺失的章节被演绎得栩栩如生,并且与我们身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波士顿环球报》

斯奈德对哈布斯堡家族种种奇闻逸事的描写可谓引人入胜。

——《星期日泰晤士报》(英国)

史学家不同于小说家,通常是不苟言笑、欠缺幽默的。偶尔说几个笑话是被允许的,但绝大多数研究晚期奥匈帝国的史学家都在细致剖析帝国内部的民族冲突,认真考量当时当地的政治权谋,激烈争辩帝国解体的前因后果。蒂莫西·斯奈德,一位专门研究东欧边境问题的耶鲁历史学家,勇敢冒险地打破了这一传统。他的新作《红色王子》绝非哗众取宠的调侃之作:它实际上指向一个深沉的悲剧。但此书是关于一个天真汉的生平——通过这个天真汉让人笑中带泪的冒险人生,折射出他所置身的那个时代。

——《纽约书评》

蒂莫西·斯奈德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讲述者。

——《每日电讯报》(英国)

斯奈德很可能是当今*为睿智、*为敏锐的中东欧历史学家,他尤其适合讲述这个故事。他发掘出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和引人入胜的细节……一部精妙绝伦的作品,一次扣人心弦的阅读体验,充满拍案惊奇的意外和过目难忘的片段,此书弥补了我们的知识缺陷,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路径,让我们走近那段几乎被人遗忘的欧洲历史。

——《观察家报》(英国)

斯奈德所撰写的传记,巧妙地引导读者深入主题,从而让读者知晓20世纪欧洲的历史真相和政治现实。

——《泰晤士报》(英国)

非常偶然地读到这本并非大部头的作品。如果你喜欢欧洲历史,你会翘首企盼这部(《红色王子》)……文采飞扬,叙事流畅……研究那段历史的学界同仁之书。

——《星期日论坛报》(爱尔兰)

在同时代研究东欧问题的史学界同行中,蒂莫西·斯奈德足以跻身*为杰出、具原创性的历史学家之列。他的作品值得我们给予关注。

——蒂莫西·加顿·艾什,《自由世界》和《波兰革命》作者

蒂莫西·斯奈德已经向读者证明他有足够的聪明睿智,能够把握复杂的议题,比如中东欧的身份认同问题。他如今再次证明,他能够讲好一个故事:条分缕析、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红色王子》深入钻研这片绝大多数西方读者并不熟悉的历史领域。其努力终于结出硕果,此书富有教益、长于叙事、饱含趣味。

——诺曼·戴维斯,《胜利来之不易》和《二战欧洲战场》作者

他是一位笔耕不辍的杰出历史学家——耐心、坚定、细致、聪明。在每一年里,我会有多少次转述未曾听说过的故事?并不多。因此,小心读了会上瘾!现在,我准备读他的其他作品——我相信你也会的。

——艾伦·福斯特,《波兰军官》和《驻外记者》作者

《红色王子》肯定会吸引那些对中东欧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但此书探讨的范围已经超越了中东欧的历史。此书是出色研究、广博知识、上佳文笔的结合。一个非常卓越的成就。

——约翰·卢卡奇,《伦敦五日》作者

(斯奈德是)21世纪具有天赋和创新精神的历史学家之一。

——尼尔·弗格森

《红色王子》不仅是鲜为人知的威廉·哈布斯堡的传记。蒂莫西·斯奈德,一位杰出的耶鲁历史学家,在欧洲历史的巨幅画布上,描绘出那位大公及其家族的故事。此书绝非故纸堆的精心罗列,亦非学究气的陈词滥调,此书本身就堪称一部罗曼史。

——《冷战研究杂志》

斯奈德巧妙地把关于民族身份和性别认同的复杂议题融汇于这一个人的非凡人生中。

——《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的古老欧洲濒临没落,20世纪初的文明大陆陷入蛮荒。欧洲国祚超长、疆域*广的哈布斯堡王朝也在民族主义的热潮和世界大战的硝烟中分崩离析。

威廉·冯·哈布斯堡就生活在这个剧变的时代。他既是佩戴金羊毛骑士团领饰的帝国大公,又是披甲上阵的红色王子。哈布斯堡在*次世界大战中的陨落,让他建立乌克兰王国的梦想破灭,此后他便多次转换身份:他是德意志帝国主义者的同伙,他是声名狼藉的法国恋人,他是怒不可遏的奥地利君主派,他是冷眼旁观的希特勒反对者,*终他又成为奋不顾身的乌克兰独立支持者。 威廉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现了个人身份的流动性和民族认同的多样性,折射出欧洲民族国家崛起的历史真相和政治现实。


【作者简介】

蒂莫西·斯奈德,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他是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乔治·路易·比尔奖获得者,获奖著作为《重构民族》(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他还因为《一场秘密战争之素描》(Sketches from a Secret War)而获得专业历史著作奖。《红色王子》(The Red Prince)被美国乌克兰研究学会选定为乌克兰历史研究领域*图书。他的新著作为《血色大地: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的欧洲》(Bloodlands: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斯奈德教授如今居住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

译者简介

黎英亮,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欧洲史,著有《何谓民族?》,译有《野蛮大陆》《天生幸存者》等。

冯茵,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语言学在读博士。


【目录】

序章

金色篇章:皇帝之梦

蓝色篇章:海上孩童

绿色篇章:欧洲东部

红色篇章:披甲王子

灰色篇章:影子君王

白色篇章:帝国掮客

紫色篇章:同好巴黎

褐色篇章:束棒贵族

黑色篇章:对抗强权

橙色篇章:欧洲革命

终章

致谢/谱系/传略/哈布斯堡王朝年表/术语及语言

注释/参考文献/索引


【前言】

曾经,在一座城堡里,住着一位青春可人的公主,芳名玛丽亚·克里斯蒂娜(Maria Krystyna),她在那座城堡里读过不少书,她总喜欢从终章读起。这本书是她的家族史,我们就从终章开始倒叙吧。

1948年8月18日午夜前一小时,一位乌克兰上校倒毙于基辅的苏联监狱。他曾是一个出没于维也纳的间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抗希特勒,在冷战初期反抗斯大林。他曾在盖世太保手中逃脱,却未能躲过苏联的反间谍机关。有一天,这位乌克兰上校告诉同僚,他要出去吃午饭,之后便再也没有在维也纳出现过。他被苏军士兵捕获,被送上飞机押往苏联,受到不眠不休的审讯。他丧生于监狱医院,葬身于无名墓穴。

这位乌克兰上校有一位兄长。兄长也曾是上校,也曾抵抗纳粹。兄长勇气卓绝,在德国的监狱和集中营中熬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盖世太保拷问者让兄长落下半身不遂、单目失明的残躯。战争过后,兄长回乡,试图取回家族地产。这片地产位于波兰,而兄长自命为波兰人。这片地产于1939年被纳粹没收,又于1945年被新政权充公。得知兄长的家族有德国背景,纳粹审讯者试图让兄长承认自己在种族上是德国人。兄长断然拒绝。如今,他在新政权这里又听到同样的说辞。他们说他在种族上是德国人,因此无权在新波兰拥有地产。纳粹曾经做过的,新政权一脉相承。

与此同时,这位波兰上校的孩子们也无法融入新秩序。为了报读医学院,女儿必须填写家庭成分。选项包括工人、农民以及知识分子——这是官僚部门的标准分类。犹豫再三之后,一片茫然的女孩填上“哈布斯堡”。确实如此。这位医学院申请人就是年轻的公主——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哈布斯堡。她的父亲,就是那位波兰上校;她的叔父,就是那位乌克兰上校;她是哈布斯堡的公主,皇帝的后裔,欧洲*显赫家族的成员。

她的父亲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和叔父威廉(Wilhelm)出生于19世纪末,正值帝国林立的年代。那时候,父辈的家族仍然统治着哈布斯堡君主国,那是欧洲*为自豪也*为古老的王朝。北至乌克兰的连绵山脉,南至亚得里亚海的温暖海滨,哈布斯堡君主国坐拥十几个欧洲民族,以及延续不断的六百年正统王权。乌克兰上校与波兰上校——威廉与阿尔布雷希特——幼承庭训,立志于在民族主义盛行的年代,捍卫和扩大他们的家族帝国。他们将会成为波兰王子与乌克兰王子,忠诚于庞大的君主国,效忠于哈布斯堡皇帝。

这种王室民族主义则是他们的父亲斯特凡(Stefan)的发明。正是斯特凡摒弃了帝国王室传统的世界主义,选择做一个波兰人,希望能够成为波兰摄政或者波兰君主。长子阿尔布雷希特是他忠实的继承人;幼子威廉却相当叛逆,他选择了另一个民族。尽管如此,两个儿子都接受了父亲的基本设想。父亲认为,民族主义的崛起乃是必然,而帝国的解体却未必。为每个民族缔造一个国家,并不意味着少数民族分离。正好相反,父亲预见到,民族分离只会导致欧洲出现诸多弱国,而这些弱国只有依附强国才能生存。斯特凡相信,欧洲人还不如把他们的民族热情寄托于对帝国的更高忠诚,尤其是效忠于哈布斯堡君主国。在这不尽如人意的欧洲,哈布斯堡君主国是民族戏剧的较好舞台,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斯特凡认为,让民族政治继续发酵吧,但只在这个宽松帝国的舒适疆界内就好,毕竟这个帝国还有出版自由和议会民主。

*次世界大战,既是哈布斯堡家族斯特凡这一分支的悲剧,也是王朝本身的悲剧。战争期间,哈布斯堡的敌人——俄国、英国、法国、美国,都把民族情绪引向帝国王族。战争过后,哈布斯堡君主国被分解、被掏空,民族主义统治了欧洲。1918年的战败,让幼子威廉创痛*深,因为他自命为乌克兰人。*次世界大战前,乌克兰的土地曾被哈布斯堡君主国与俄罗斯帝国瓜分。这引出了威廉的民族之问:乌克兰能否被统合、被纳入哈布斯堡君主国?他能否替哈布斯堡统治乌克兰,正如父亲希望统治波兰那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似乎是可以做到的。

威廉开创了哈布斯堡家族乌克兰支系,他学习乌克兰语,在*次世界大战期间指挥乌克兰部队,他极力亲近自己选择的这个民族。1917年,当布尔什维克革命摧毁俄罗斯帝国的时候,通向光荣之路的大门忽然打开,乌克兰似乎唾手可得。1918年,威廉接受哈布斯堡皇帝派遣,前往乌克兰草原,致力于唤醒农民的民族意识,帮助穷人保住从富人手中夺来的土地。他成为这个国家的传奇——说乌克兰语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热爱普通人的大公,红色王子。

威廉·冯·哈布斯堡(Wilhelm von Habsburg),红色王子,他可以穿着奥地利军官制服、佩戴哈布斯堡大公的王室徽章,也可以穿着巴黎浪荡子的便装、佩戴金羊毛骑士团的领饰,甚至偶尔以女装示人。他能够挥舞军刀,摆弄手枪,操纵船舵,甚至经营高尔夫俱乐部。出于需要,他能够摆布女人;为求愉悦,他能够玩弄男人。他对身为大公夫人的母亲说意大利语,对身为大公的父亲说德语,对来自英国王室的朋友说英语,对他父亲希望统治的波兰人说波兰语,对他自己希望统治的乌克兰人说乌克兰语。他并非白璧无瑕,何况白璧无瑕之人无力缔造国家。每次国家鼎革,如同每次露水情缘,总会对前任有所亏欠。每一位建国之父都会留下野生种子。在政治忠诚与性爱忠贞上,威廉都表现得足够无耻。旁人根本无法定义他的忠诚,也无法压抑他的欲望。然而,正是这漫不经心的肤浅表象,掩盖了他始终不渝的伦理信条。凭借巴黎旅馆房间里的香水气息,凭借奥地利护照上伪造者的点滴墨迹,他拒绝了国家权力对个人自由的定义。

归根到底,威廉在身份认同问题上,与兄长阿尔布雷希特大同小异。阿尔布雷希特是个顾家的男人,他忠诚于波兰,是父亲的好儿子。在强权主义盛行的年代,兄弟俩分道扬镳、背道而驰,但又殊途同归。他们都知道民族身份是可以改变的,却拒绝在威胁之下做出改变。阿尔布雷希特在纳粹拷问者面前拒绝承认自己是德国人。尽管他的家族统治德国的土地长达数个世纪,但他拒绝纳粹的种族观念,即以血统界定民族。他选择了波兰。威廉冒着巨大风险从事反对苏联的间谍活动,寄希望于西方国家能够保护乌克兰。苏联秘密警察对他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审讯,其间他坚持只说乌克兰语。兄弟俩都未能从强权主义的虐待中恢复过来,实际上,他们所代表的欧洲亦未能复原。纳粹把民族当作亘古不变的历史事实,而非当下民众意愿的体现。由于它们暴力统治幅员辽阔的欧洲,其种族观念仍然残留于我们心中——历史的鬼手还在牵扯我们,而我们却浑然不觉。

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拥有更为生动的历史观念。许多王朝都能够长期存续,难得的是这个王朝自信能够经历惊涛骇浪。斯大林统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希特勒只统治了八分之一个世纪;而哈布斯堡家族已统治了数百年。斯特凡及其儿子阿尔布雷希特和威廉,都出生于19世纪,他们没有理由认为,20世纪将是他们家族的*后一个世纪。毕竟,这个家族发源于目睹神圣罗马帝国崩溃的神圣罗马皇帝,出身于在宗教改革中幸存的天主教统治者,脱胎于历经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却未消亡的王朝保守派,民族主义对他们来说又算得了什么?早在*次世界大战前,哈布斯堡家族就已适应现代观念,就像水手迎战未知的风浪那样。航程将会继续,航向稍有不同。当斯特凡及其儿子投身于民族事业时,他们并没有历史的宿命感,并未认为民族的来临与胜利意味着帝国的震荡与崩溃。他们认为波兰与乌克兰的自由与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扩张并不矛盾。他们的时间观念中永远充满无限可能,相信生命是由无数曙光初露的光辉时刻构成的,如同一滴朝露,等待清晨的阳光映照出七彩的光芒。

即使这滴露珠被长筒军靴踩在脚下,那又如何?这些哈布斯堡家族成员输掉了他们的战争,也未能在生前为他们的民族争取到自由;他们,连同他们所选择的民族,都被纳粹踩在脚下。然而,那些审判与裁决他们的人亦已作古。纳粹的恐怖让我们难以把20世纪的欧洲历史看作一个向前迈进的过程。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也难以把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崩溃视为自由时代的开端。那么,如何评价欧洲当代史?或许这些哈布斯堡家族成员,以及其令人厌烦的永恒观念和满怀希望的多彩时刻,能够提供某种思路。毕竟,过去的每个时刻,都充斥着当时并未发生和永远未能发生的可能,比如乌克兰君主国,比如哈布斯堡复辟。过去的每个时刻,也包含着看似不可能但*终实现了的可能,比如统一的乌克兰,比如自由的波兰,它们都融入了统一的欧洲。如果这些时刻在过去是真实的,那么这些时刻在如今也是真实的。

现在,历经长期流亡后,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得以再次入住她年轻时居住过的那座波兰城堡。父亲的波兰事业已告胜利,甚至叔父那充满异国情调的乌克兰独立之梦亦成现实。波兰已加入欧盟。乌克兰民主派在国内发起抗议,挥舞欧盟旗帜,争取自由选举。祖父关于爱国主义与欧洲忠诚并无矛盾的预言,似乎也离奇地应验了。

2008年,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安坐在祖父的城堡中,娓娓追述往事。但她并不知晓,也无从讲述她的叔父红色王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于1948年终结于基辅,以死亡为结局。这个故事开局很早,早于她的出生,始于叔父威廉对祖父波兰计划的反叛,始于叔父选择乌克兰而非波兰。甚至还要继续追溯,始于弗兰茨·约瑟夫(Franz Josef)皇帝对多民族帝国的漫长统治,这个帝国允许波兰人和乌克兰人设想未来的民族解放。1860年,斯特凡出生时,弗兰茨·约瑟夫在执政;1895年,威廉出生时,弗兰茨·约瑟夫还在执政。斯特凡决定举家成为波兰人时,弗兰茨·约瑟夫在统治;威廉选择成为乌克兰人时,弗兰茨·约瑟夫还在统治。因此,故事也许应该从一个世纪前讲起,1908年,斯特凡及其家人在一座波兰城堡安家,威廉开始构想自己的民族王国,弗兰茨·约瑟夫庆祝登基六十周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