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呈现电影大师科波拉的艺术世界,讲述经典电影创作背后的精彩故事。


【内容简介】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电影小子”一代中*年长的一位,他与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人,于1970年代为好莱坞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气象,引领新时代。科波拉以传奇般的《教父》“三部曲”(1972—1990)重振了片厂时代的辉煌,用《现代启示录》(1979)探索了越战中迷失的美国灵魂,并指导了美国电影史上十分杰出的一些演员,包括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他早已不再是听命于好莱坞大片厂的导演,而成为一位独立电影制片人。
本书以创作折射人生,以人生透视创作,全面探讨了科波拉的电影成长之路——初创期、*期、成熟期、平稳期与逆生长期,以线性叙述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导演宗师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那些经典之作背后发生的精彩故事。由此,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位电影大师的艺术世界,也能更深刻地理解电影本身。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史蒂芬·德洛姆(Stéphane Delorme),法国电影评论家。1995年创办分析当代电影的评论杂志Balthazar。2003—2009年,担任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评委会委员。2009—2020年担任《电影手册》主编,在他的引领下,《电影手册》刊载了数期特别专题,聚焦历史上被忽视的导演,关注新一代的创作者,反对某些电影评论的共识,反思当代电影的发展,在电影界引起较大反响。

译者简介
王田,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批评、欧美类型电影、作者电影等,主要学术著作包括《新世纪欧美类型电影》《欧洲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1960—2010)》。行走世界三十多个国家、近百座城市,著有“城市与电影”系列随笔《城之影》(Ⅰ,Ⅱ),影评集《偷心影记》,并担任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佳片有约》影评人。


【目录】

引?言
*章?青年时代:从《今夜缠绵》到《雨族》
初试啼声
去好莱坞
去旧金山
第二章?权力*:从《教父》到《现代启示录》
铸就错误
邪恶的谱系
痛苦的人物

比迪士尼乐园好
一部冒险电影
第三章?成熟时期:从《心上人》到《创业先锋》
西洋镜的乌托邦
一个实验室
被青春拯救
黄金时代
滴答的时钟和『生锈』的锈
后视电影
两人和好
黑色与粉色的自画像
第四章?感觉良好:从《教父3》到《造雨人》
黑赭色
资产负债表
第五章?返老还童:从《没有青春的青春》到《泰特罗》
家族
大事记
作品目录
仅作为制片人
精选书目


【免费在线读】

邪恶的谱系

《教父》是一个关于罪孽的故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比较影片的开头与结尾—平行剪辑的两场庆典与同时发生的犯罪。开篇已经成为经典,它展现给我们的,一边是家族的花园里大家正在庆祝教父的女儿康妮(Connie)的婚礼;另一边是她的父亲正在黑暗的办公室里谈生意。剪辑揭示了这位“老板”隐藏在家庭表象与一个不可告人的世界之下,在这个段落之后,两个世界就和平共存了。
影片结束时,事情变得非常不一样。当康妮的儿子受洗时,迈克的党羽消灭了五大对立家族的首领。庆典再次服务于掩盖暴行,这一次,犯罪不仅是庆典的反面,也是它的矛盾所在。神父对康妮儿子的教父迈克的询问“你会背弃撒旦吗”与迈克下令执行的异常暴力的行动之间,有一种*的矛盾。迈克撒谎了;他失去了灵魂。大屠杀将吞噬他自己的兄弟,家族不再安全,教父变成了一个暴君。
迈克·柯里昂,是一个悲剧人物,有着黑帮老大天然的威严。他为所欲为,像一个自由的人。然而,这一切都将重压于他。带着忧郁的表情,他的肩膀被沉重的责任压弯了,肩负着对他来说难以承受的命运重担。他向战争机器的转变,伴之以尼诺·罗塔(Nino Rota)谱写的悲伤的华尔兹舞曲;他在父亲的阴影里摸索着前进,因为他似乎自古以来就“为此而生”。从一个柯里昂(维多)到下一个柯里昂(迈克),通过不一样的家族仇恨,我们在内部陪伴了这个家庭,它像一座小西西里岛,悲剧地漂浮在法律和道德之上。 更让人惊奇的是,就20世纪60年代这一代的导演而言,并没有关于黑帮的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参考资料,“黑手党”(Mafia)是一个从未被讲过的词。资本主义是一个旨在攫取权力的现代体系,也是一个游乐场;资本主义并不是恶魔。
这一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科波拉的这部作品中:关于一个男人的权力、欲望和无度的浪漫全景,包括失去爱与家人的终极冒险。这是一个古老神话的伟大复现,而非对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的批判。违反法律是一回事,伤害*亲近、*亲爱的人是另一回事。续集侧重于对这个家庭的刻画:整个三部曲中,*的罪恶是兄弟谋杀,一如该隐(Cain)对亚伯(Abel)的谋杀(来自《圣经》,人类历史上的*桩谋杀案),而非一件接一件被执行的系列犯罪。
拍摄结束时,科波拉疲惫不堪,又投入到另一个令人筋疲力尽的任务中—改编《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1974) 。讽刺的是,这使他未能享受这部他原本认为会失败的电影所带来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个神童,凭借《教父》赢得了奥斯卡*影片奖。不久之后,他担任了《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3)的制片人,导演是乔治·卢卡斯,这个巨大的新成功使他成了一位千万富翁。这是年轻导演*次在好莱坞获得权势。在数星期内,科波拉、卢卡斯、 威廉·弗莱德金(William Friedkin)的电影(《驱魔人》[The Exorcist],1973),以及随后的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大白鲨》[Jaws],1975),成为有史以来*成功的电影。毫无疑问,《教父》在榜单上占据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地位:它是*不屈服于“娱乐”这首塞壬(Siren)之歌的影片。


即兴创作的杰作

令《教父》辉煌的那些人,*初看上去像一个预备团队:在一系列砸锅之后,马龙·白兰度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阿尔·帕西诺被制片人罗伯特·埃文斯(Robert Evans)形容为“小娃娃”,除了在杰瑞·沙茨伯格(Jerry Schatzberg)执导的《毒海鸳鸯》(The Panic in Needle Park,1971)中出现过他的名字(片厂本想用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的)外一无所有;詹姆斯·凯恩和罗伯特·杜瓦尔在《雨族》中初次露面;戈登·威利斯,后来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摄影师,当时简历几乎空白,只有艾伦·J.帕库拉(Alan J. Pakula)的《柳巷芳草》(,1971)可以吹嘘。其余的,科波拉转向了他的家人(他的妹妹扮演康妮—迈克的姐姐),他描述《教父》是“家庭制作的一部家庭电影”。这个新近被丢进片厂体系的年轻人执导的这个项目的经费,看上去几乎不可信。但是很快,风向变了,拍摄变成了一场意志的战争。冒着随时可能被解雇的风险,科波拉不得不展示各种不同的技能,包括即兴创作和节约开支。
首先,戈登·威利斯被提升。他将自己确立为导演的对手,倡导直截了当、不加修饰的电影拍摄法的经典价值,反对科波拉所追求的风格化手法。《教父》的摄影是一个双头怪物的产物。但是不久之后,片厂(科波拉走得如此远,以致片厂委任了一个“替代”导演偷偷盯着他)的压力确保了他们齐心协力。财务约束意味着电影必须使用两台摄影机快速拍摄。教父戏剧性的死—在倒在西红柿地里之前,他在花园里与孙子一起玩—这一幕是在午餐时间使用两台摄影机即兴创作的,与电影其他部分一点儿也不像。人员密集的教父葬礼场面,柯里昂家族与那些曾经背叛他们的人面对面,这个场景以一系列直截了当的俯拍、仰拍及反打镜头展现。气氛紧张得可以用刀来削,然而拍摄那天,科波拉坐在一个墓碑上愤怒地哭泣,因为他无法以自己的方式拍摄这个场景。
然而“急就章”比这更甚,因为有些场景遗漏了。凯和迈克具有感染力的重逢,由另一个摄影师在几个星期之后拍摄,与电影的其余部分完全不协调。迈克与父亲的*后一次对话同样如此,并没有一个两位演员共在的场景,这是后来被加上去的,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唐人街》(,1974)的编剧—承担了这部分写作的任务。这些修改的、即兴的或附加的场景,大部分是在《教父》的后半部分一个接一个出现。非凡的碎片化程度,产生了一种惊人的效果:与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电影并无两样,如同每一个场景本身即是经典。《教父》是一部自诩为“泰然自若”的杰作,就像一条由不同大小和颜色的宝石串成的项链,让人想起“科尔曼学校”的拼凑方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