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养成自律,从来都不靠硬撑》
1、5大秘密武器,14个关键原则,数十个典型案例,让你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自律养成法!
在这本书里,作者研究了习惯与身体的联系,习惯与意志力的关系。她精准分析了无法自律的原因,并为懒癌及重度拖延症患者量身定做了养成良好习惯的十四大原则、五大秘密武器,完美解决了自律养成遇到的种种麻烦。
2、图文并茂,深度讲解,幽默有趣,专为懒癌及重度拖延症患者量身定做,这次你一定能做到。
3、为什么很多人都是重度拖延症患者?为什么我们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为什么我们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一本书解答你关于自律的所有疑问,自律原来这么简单!
4、畅销书作家梁爽、剑圣喵大师、小川叔重磅推荐!

《你总是给自己添堵:别因小事而动摇》
*日常实操版。本书作者心理咨询师大嶋信赖从个人情绪控制入手,带你分析日常工作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却总能让人心里添堵的小事。
*事例篇 方法篇。精练语言 配套插图,两大模块精细划分,语言精练直击重点,章节内容短小精悍,轻松了解、快速掌握。
*控制情绪,掌控自己。自己是自己*的敌人,任何事情,只要能过了自己这一关,那就简单很多了。想太多没事,能想透就行,这是只有自己能给予自己的思想(or情感)解脱。
*你总给自己添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都不是个事儿。有些事,确实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不要总顾虑这顾虑那的,不要拿别人的过错为难自己!
*改变自己就是如此轻松。没有长篇大论的叙述,没有模棱两可的解析,不是死板的方法论,趁着看剧等广告的空档随手拿起来,也能看个一两节,实用又适用。(有会员的划掉后半句 ̄ー ̄)


【内容简介】

《养成自律,从来都不靠硬撑》
为什么很多人都是重度拖延症患者?
为什么我们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
为什么我们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我们对身体和意志力的探索,还停留在“反抗和战胜”的层面上,总想一步到位,想到就要做到,制订的目标也都很复杂且困难。这就好比你要求一个成绩倒数的学生一下子就要考满分一样,目标和水平完全脱节。这样无视自身情况的计划是毫无益处的,反而会把自己吓倒,加重拖延。
意志力就像电池,用完就得休息、充电。你得根据自身的电量做计划,而不是根据计划要求电量充足。身为自律达人的作者基于这一现实思考,并研究了习惯与身体的联系,习惯与意志力的关系。她精准分析了无法自律的原因,并为懒癌及重度拖延症患者量身定做了养成良好习惯的十四大原则、五大法宝,完美解决了自律养成遇到的种种麻烦。从而使你轻松养成自律习惯,剔除恶习。
自律原来这么简单!这次一定能做到!


《你总是给自己添堵:别因小事而动摇》
这是一本帮助读者合理控制情绪、保持自我的书。
你是否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还一直无法释怀?是否会因为他人的原因,总被不愉快的心情困扰?为什么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却总能让人心情烦躁、心里添堵呢?
本书用简单明了的方法搭配生动有趣的插图,通过对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些小场景的分析,揭露隐藏在背后的罪魁祸首。大嶋信赖先生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你掌控情绪的方法,帮助你成为一个不会轻易被外界影响的人,让你的内心充满安静与和谐,成为更加强大的自己!


【作者简介】

time刚刚好,原名李婧,知识技能达人,专栏作家。致力于习惯养成和自我提升方面的优质干货分享,文风精炼,不鸡汤,不废话,作品被新京报、新阅读、知乎、36氪、简书等众多媒体网站转载,深受读者的喜爱。

大嶋信赖
心理咨询师,日本InsightCounseling公司董事长,毕业于美国阿斯伯里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系。从事心理咨询24年,临床经验累计77000多件。
出版过的作品有《我可以不计较,但你不能理所当然》《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想太多!》《现在这样就挺好》等。

佟凡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日本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曾在日本同志社大学留学一年,现为日语自由译者,译作有《选衣方法论》《配色力:超人气色彩速查手册》《绿植之美》等。


【目录】

《养成自律,从来都不靠硬撑》
*章 为什么我们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节 自律和意志力的关系
第二节 目标过大,让自己倍感压力
第三节 计划过于繁重,容易透支意志力
第四节 悲观的墨菲定律
第五节 你需要的不是完美,是精进
第六节 拒绝“适合主义”,逃离固定思维
第七节 今日事,今日毕
第八节 警惕放纵式奖励
第九节 如何对待习惯养成的“倦怠期”
第二章 习惯养成的原理是什么
*节 自律与身体的秘密
第二节 习惯是如何运作的
第三节 培养一个习惯需要多长时间
第三章 为什么你的意志力总是不够用
*节 为什么越自控越失控
第二节 意志力耗损的五大因素
第三节 学会高质量的放松和休息
第四节 学会冥想
第五节 番茄时间工作法
第六节 认真工作,好好生活
第七节 为规则松绑
第八节 让执行力“步步为营”
第九节 坚持“小游戏”
第十节 巧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第十一节 正确看待消极情绪
第十二节 学会自我观察
第十三节 0 1 N行动法,攻克“懒癌”的秘诀
第十四节 为什么要使用0 1 N行动法
第四章 从懒癌到自律达人,只需要勇敢地走出N步
*节 制定你的习惯养成目标
第二节 打印计划,并观察你的刻意行动执行情况
第三节 用“奖励暗示”引导自己的行动
第四节 如何设置“暗示”奖励
第五节 为自己打造自律的好环境
第六节 记录自己每天执行的积累情况
第七节 习惯养成中的几大难题及应对
第五章 确保成功的习惯养成十四大原则
原则一:少即是多,为自己“做减法”
原则二:制定计划目标要“立足当下”
原则三:制定目标时要远近结合,主次分明
原则四:创造积极诱因,激励自己
原则五:不要贪心地去制定更多目标
原则六:不要过于调高自己的期待值
原则七:学会疏导情绪
原则八:避开疲劳区,合理精力配置
原则九:“以退为进”,细分目标
原则十:如何用“替换术”戒掉坏习惯
原则十一:别把努力当成有趣的游戏
原则十二:执行中要有仪式感
原则十三:做个快乐的“甩手掌柜”
原则十四:“天机”不可泄露
第六章 习惯养成中的五个秘密武器
*节 “四象限法则”帮你分清做事的主次
第二节 养成制作有效习惯的“打分”表格
第三节 让你重获自信的成功经验素材库
第四节 执行过程中的“免死金牌”
第五节 计划执行拼图

《你总是给自己添堵:别因小事而动摇》
事例篇
*章你是否会为自己因小事而动摇感到痛苦?
—旦情绪波动,就很难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002
也许“愤怒的情绪”是受他人影响/004
“哎呀!难道我刚才的愤怒是被上司传染的?”/007
大脑会模仿对方的情绪 /008
第二章为什么情绪容易波动?
因为缺乏对人“*基本的信任”/012
因为没有“做自己”/014
因为没有和真正喜欢的人在一起/017
第三章情绪容易波动的人的类型?
过度解读别人的心情/022
太在意别人的感受/025
不能当场说出想说的话/027
第四章你是否总觉得是自己的错?
因为我一直容易动摇/030
就算努力不在意,依然会马上关注到别人/031
因为和父母有过同样的失败经历/034
在当今社会,需要与不想打交道的人联系/035
原来受困扰的不止我一人/037
方法篇
*章缓解情绪容易波动的有效方法
情绪易受周围人的暗示影响:保持心情平静/042
不受情绪摆布的方法:控制表情/044
让表情控制情绪/057
第二章掌控自我情绪的秘诀
其实什么感觉都没有/066
只要从社会常识中解放出来,就能控制情绪/073
试着解开小时候接收的情绪暗示/084
第三章保持平静心情的诀窍
进行训练,与你的情绪交朋友/094
对脑海中浮现的想法保持怀疑/099
从常识中解放出来/111
第四章处理人际关系的暗示和口头禅
过分揣测别人的心情,就会被情绪摆布/118
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暗示/127
解放自己,回归平静/136


【前言】

拖延症不是病,但它的干扰性和负面影响却时常会让人感到头疼。轻则影响计划实施,浪费时间;重则让人成为“幻想主义者”,光说不做,丧失信心、失去机遇,颓废度日。拖延症并不只会导致办事拖拉、行动低效。其看似始于拖延,却终于懒惰。往往任务开始时的拖拖拉拉,会逐渐升级为意志不坚、做事三分钟热度、自控能力越来越差。
也许有人会说:“我并没有无视拖延症啊,我一直都在寻找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只不过都失败了。”过去,我也是如此。

曾经我也是一个重度拖延症、做事“三分钟热度”,其实我心里特别清楚它们对我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也是打心眼儿里想要战胜它们。我买了许多相关的书籍,看了许多成功人士的自传和电影,床头和书桌上也贴满了各种励志语录,它们中的一部分的确曾让我充满斗志、热血沸腾。但往往我没坚持几天,决心就被现实消耗殆尽了。我甚至一度以为,拖延症和“三分钟热度”是“绝症”,根本不存在有效的治疗方法。
就在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而它也逐渐成为我变为自律达人的转折点。
我的书桌下面摆放着一台旧电脑主机,之前我工作一直都使用它。每到工作时我都会坐在椅子上弯腰打开主机按钮,等待面前的显示器屏幕亮起,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但自从我买了新的笔记本电脑之后,就把它直接放在原来的书桌上。可我发现,一开始我很不适应,每到工作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弯下腰打开原来的旧电脑,除非我集中精神明确地告诉自己是要打开笔记本电脑。一个开启旧电脑的小小动作经过不断的重复上升为习惯时,执行就变得顺理成章、毫不费力,甚至完全“不过脑子”。

这个发现看似平常,但却让我十分惊喜。要知道,我当时一直以为自己已经意志不坚定到没有办法养成任何一个习惯了,而这个发现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自己已经养成的习惯。

我发现自己每次吃饭时,都会习惯性地拿一双筷子和一把勺子,虽然勺子几乎从来不会用到;我发现自己每天早上醒来都会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打开支付宝给小鸡喂粮食;我发现每当自己写文章在大脑中遣词造句时,都会习惯性地用嘴轻咬食指的指甲……
这些习惯自然到如果你不刻意观察就很难察觉到它们的存在。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重复的行动都非常的简单易行,根本不会对我的心理造成任何负担,完全没有执行上的抵触感。
我之前对拖延症和意志不坚的探索,只是停留在反抗和战胜的层面上,总想找到一步到位的方法,制订的目标也都很复杂且困难。这就好比你要求一个成绩倒数的学生一下子就要考满分一样,目标和水平完全脱节。这样的自我改正与救赎是毫无益处的,反而会让自己在一开始就被过高的目标和繁重的计划所吓倒,加重拖延。即便*终自己选择开始执行,起初的激情和动力也无法支撑自己长久坚持。
但如果换个策略,从刻意重复简单的动作开始,去培养一个小的好习惯呢?先将该行动养成习惯,然后再慢慢去提升质量和数量,岂不比直接要求自己完成目标来得更加容易?这样去借助习惯的强大力量,或许我们就能取得难以想象的突破。如果当时的场景能拍成电影片段,我一定要加上个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暗示观众这就是主人公即将改写命运的重要节点。当时的我也没想到,自己这个简单到会被别人笑掉大牙的方法,会完全改掉困扰我多年的拖延症和做事三分钟热度的坏毛病。

后来当我看到美国作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所写的《自控力》一书中对“训练意志力肌肉”的相关实验研究时,我才知道当初自己的“灵光乍现”并非是毫无依据的个人猜想。
书中讲道:“研究发现,在一些小事上持续自控会提高整体的意志力。这些小事包括改变姿势、每天都用力握一个把手、戒掉甜食、记录支出情况。虽然这些小小的自控力锻炼看起来无关紧要,但它却能让我们应付自己*关注的的意志力挑战,比如集中注意力工作、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抵制住诱惑、更好地控制情绪……你可以选一个和自己面对的意志力挑战有关的练习。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存钱,那么你就需要记录支出情况。如果你的目标是多锻炼,那么你每天早上洗澡之前就要做10个仰卧起坐或俯卧撑。即便你的实验结果不会直接服务于你的目标,自控力肌肉模式也会告诉我们,即使是以看似*愚蠢、*简单的方式每天锻炼意志力,也能为你的意志力挑战积攒能量。”

有了专家的研究证明,我更加坚定自己之前制订的方向是对的,接下来的事情则顺利到我完全不敢想象。在这个新方法面前,我过去在执行和坚持上遇到的所有难题竟然都被轻松化解。从原来的“空想专家”迅速成长为自律达人,而随之不断提高的不仅是我的收入和银行卡里的数字,更有我日渐强大的内心。

这本《养成自律,从来都不靠硬撑》是我多年来对习惯和坚持的学习、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方法分享。
在战胜拖延,学会养成习惯的道路上,必须先分析自己为什么会百般拖延?为什么会中途放弃?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选择在书中*章就给大家详细讲解导致我们拖延放弃的八大原因。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比对,从而找出导致自身拖延和意志力不坚定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在日后的实践探索中也能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比如,通过阅读本书你发现导致自己拖延,是因为总想先在今天放纵,然后寄希望于从明天开始以一个全新的状态去好好完成制订的计划,总觉得明天的时间会更充裕,明天的自己也更加自律。可事实上这只是用一种虚假的自我承诺,以此来让自己心安理得地去拖延放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将问题快速有效地解决掉。
养成习惯并不是对某个行为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查尔斯·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中讲到了习惯回路,即:暗示——惯常行为——奖赏回报。
暗示,即寻找一个线索,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的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
惯常行为,即行为习惯,可以是身体方面的、思维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
奖赏,即完成该惯常行为后会得到什么奖励。奖赏的作用是让大脑重视该回路,而养成习惯就是重复该回路,直到其变为“自动化”的过程。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导致我们一直粗暴地强迫自己重复某个行为,完全违背了习惯养成的客观规律,走了许多弯路。
在本书中,我讲解了自主养成好习惯的六大步骤,其分别为:确定有效的习惯养成目标;观察刻意行动的执行情况;设置习惯回路的“开始按钮”;设计习惯回路中的回报奖励;打造适合自己的自律环境以及记录执行过程中的积累情况。

可以看出,这六个步骤完全遵循了习惯回路原理,是一套完整的实践指南,让你无需再为如何执行习惯养成计划而迷惘,更不用担心在执行的过程中会遇到难题。我在书中详细总结了各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更有克服拖延症和“懒癌”的*秘诀——“0 1 N行动法”。
打败拖延,成为自律达人并非没有捷径,我们需要做的是彻底抛弃过去“任务重,目标大,要求多,时间短”的执行法则。用力过猛往往很难走得长远,换一种全新的模式吧,自律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一切只需从小事做起。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这本书有许多我在提高执行力和意志力方面的思考和实践,也记录了许多我在探索过程中遭遇失败的经验教训。
在努力的过程中,只有“冷冰冰”的实验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要加上我所分享的“接地气”的方法技巧,也许它会让你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轻松愉悦。
当然,本书作为我*本出版的书籍,也许它并不完美,其中也许还会存在某些偏差,在你看来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也还是很感谢你的选择、包容和理解。同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你进阶路上的伙伴,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也希望下一次我能展现更好的作品,不负大家的选择与支持。

*后我要感谢《自控力》的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自律力》的作者马歇尔·古德史密斯和马克·莱特尔,《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古川武士的《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和查尔斯·都希格的《习惯的力量》,正是因为这些前辈的无私分享,才让我从原来迷茫无助的境地渐渐找到正确的方向,帮助我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感谢出版社的编辑团队以及所有为这本书而辛苦的工作人员,感谢你们对一个新人作者的包容、信任和支持。
感谢我的父亲和母亲,感谢你们对我一直以来无微不至的关爱,感谢你们在我*失落、*无助时给予我无条件的信任与鼓励。我爱你们,我会继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写出更好的作品。
谢谢!


【书摘与插画】

*篇 意志力耗损的五大因素

研究人员发现引起自我损耗的五个*重要的因素分别为:努力程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和血糖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书*章所总结的导致我们自律能力差的N个原因,恰巧可以归于这些因素之中。

努力程度

你所希望自己培养的习惯、付诸的行动,需要你付出多少努力呢?

努力的程度不同,对意志力的消耗也就不同。总体来说,越努力,消耗的意志力也就越大。就拿背英语单词来讲,每天背五个单词和每天背五十个单词,哪个对意志力的消耗更大呢?答案肯定是后者。

当你刻意执行某个行动时,就是在用意志力自控,调用前额皮质层中“我要做”“我不要做”和“我想要”的功能。而执行程度的深浅则直接影响着自控的强度。

有时我们选择放弃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因为自己太过努力。越努力对自我控制的强度要求就越高,对意志力的消耗也就越大。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发现,自己越努力反而越焦虑。因为越努力,就越在乎事情的成败及效果,因此也越容易感到压力、焦虑和迷茫。

感知难度

我在前文中讲过,我们在制订计划时容易用力过猛,经常制订出过于繁重的计划。等到真正执行时才发现,计划太难了,自己根本坚持不下去。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经常会在制订计划时自信心爆棚,陷入“假象自信”的陷阱中。

看到同事下班后还抽空写文章,你觉得自己也能做到。

看到同学努力复习考上了公务员,你觉得如果自己去考,多半也能考上。

听到有讲师说每天5点起床读书有利于个人成长,于是你也信心满满地交了群费,认为自己也能做到……

我觉得世界上*的谎言就是:“只要我用心去做,我也能像XX一样成功。”我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往往是我们还未做过的时候。可等到我们真正实践时,大脑才会认真评估任务的难度。而当我们真正感受到任务的难度时,往往在评估阶段就已经耗尽意志力,根本轮不到身体力行地去做呢!

我在前面讲过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其实,有时我们制订的计划本身是处在学习区,但常常因为行动量过大而进入恐慌区了。

就拿我来说,我在学习英语上一直屡战屡败。对我而言,每天背5~10个单词是在我的学习区,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再多,就进入恐慌区了。

如果一个行动计划让你感到恐慌,那就证明这个难度对你来说太大了,它已经开始让你进入自我损耗了。

消极情绪

情绪也是一种生产力!

朗达·拜恩所著的《The Secret 秘密》一经出版便风靡全球,书中讲述的吸引力法则也饱受争议。此处我们暂且不讨论吸引力法则的真假,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情绪的力量远超我们的想象。

消极情绪即那些会干扰工作和思考的情感,压力、担心、恐惧、悲伤、悲观、愤怒、紧张、焦虑、无力、痛苦、憎恨等都属于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会将本该用于维护身体正常生理机能的能量大量消耗掉,长此以往就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患上心理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我们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点:

一是总想掌控一切。比如,做一件事情,总有人想靠一己之力就将事情完成得干净漂亮,可世间很多事情,尤其是处于个人关注圈的事情,不是你一个人就能搞定的,况且其中包含许多个人无法掌控的外界因素。此时,如果你非要钻牛角尖,其结果通常是你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还会使你感到焦虑和无力。

二是制订的目标过大、数量过多。这一点我已经在前面反复讨论过了,不再多谈。

三是个人思考方式过于负面。一个杯子里有半杯水,积极的人看到后会说:“还有半杯水呢”,消极的人却会说:“怎么只有半杯水了!”如果一个人总是往事情负面的、不足的一面去想,会很容易有消极情绪。

四是周围的环境所致。有时原本我们心情很好、斗志满满,可遇到了几个满腹牢骚、负能量、说风凉话的人,心情必然也会受到影响。

主观疲劳

当我们感到疲劳时,意志力也会随之大幅减少。因此,我们在制订计划时,一方面一定要注重计划的灵活性,毕竟,谁也不想工作到十点后还要完成其他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是要做好精力管理。能够做到早睡早起,并且懂得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放松时间。

就拿熬夜来说吧,我们都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还会有黑眼圈。其实,熬夜不仅会影响身体的健康,还会影响我们的意志力。

血糖水平

一说起自控力和血糖的关系,想必许多人都会想起美国司法史上著名的“甜点抗辩”案件。

1977年,曾出任美国三藩市市政主任的丹怀特在宣布辞职的几天后竟然后悔了,于是他找到当时出任市长的莫斯孔尼,并要求他重新委任自己。遗憾的是,莫斯孔尼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而是选择了别人。丹怀特认为,这是因为当时旧金山监督委员会的哈维·米尔克在他背后“说坏话”,所以市长才会另选他人。

在1978年11月27日,丹怀特持枪闯入市长办公室,将莫斯孔尼杀害,然后又将米尔克杀害。不久后丹怀特被捕。

在随后的庭审中,丹怀特的辩护律师想要证明丹怀特在作案前就已经精神失常,为此他还请来了精神病学专家马汀·布蓝德做供。该专家指出,丹怀特在作案前曾食用了大量的甜点,这导致他的血糖水平急速上升又急速下降,血糖的影响加上丹怀特本身就有着严重的抑郁症,因此导致了他自控力减弱,*终谋杀了他人。

原本丹怀特会被指控预谋谋杀罪,可*终却被判为蓄意误杀罪,只需要监禁7年零8个月。*终,丹怀特在监狱待了5年零1个月后就获得假释出狱了,次年他便自杀在自己家中。政治名人被害,此次事件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律师的辩护、专家的做供也让当时的舆论一片哗然,诸多媒体争相报道了这次辩护,并将其称之为“甜点抗辩”。

现在有很多资料都认为,“甜点抗辩”是当时的媒体曲解了律师和专家的意思,直接将食用了大量的甜食和精神失常挂钩。但这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血糖和自控力之间也许存在着某种关系。

要知道,集中注意力、控制情绪、应对压力,这些都需要自控力。当血糖降低时,自我控制能力也会相应减弱。

心理学家马修·加略特还专门为此做了一个实验来研究自控力与血糖含量之间的关系。他召集了一些志愿者,并分配给他们一些需要自控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加略特在任务开始前和任务完成后分别测量了志愿者的血糖含量,从得出的数据来看,志愿者完成任务后的血糖含量均有所下降,并且,如果志愿者在完成任务时血糖含量下降得越多,那么他在下一个需要自控力的任务中就会表现得越差。

随后,加略特准备了两种柠檬水,一种添加了糖,另一种只加了甜味剂。添加了甜味剂的柠檬水虽然在口感上也带有甜味,但不含葡萄糖。加略特将志愿者分为两组,一组喝了加糖的柠檬水,另一组喝了添加甜味剂的柠檬水。他发现,喝了加糖柠檬水的志愿者意志力都得了恢复,而另一组志愿者的意志力则持续减弱。

虽然血糖含量的确会影响自控能力的发挥,但这并不代表我们需要不断地给自己补充葡萄糖。我们只需保证每天的饮食中摄入身体所需的能量即可。我们的意志力之所以那么快用尽,是因为我们在制订计划和执行时,总会陷入上述五个因素中。同理,如果我们制订的计划、付诸的行动能够尽量避开这几个因素,就能大大减少意志力的浪费。

毕竟,意志力的“开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节流”却能通过一些技巧立刻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二篇 情绪为什么容易波动

你的情绪是否容易波动?
比如经常会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而怒火中烧,愉悦的心情瞬间跌落谷底。
明明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而自己却像不受控制似的,不停地在脑海中进行片断式回想,白白浪费了大量时间。
经常会突然心神不宁 , 以至于说了多余的话做了多余的事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其他人都可以淡定自若,只有自己不知道为何会一直战战兢兢,焦虑不已。
诸如此类的情况,经常因一点小事而内心动摇,无法控制情绪的状态,就是“情绪波动”。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小气鬼”,气量小,经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内心就开始动摇。比如和朋友们玩“大冒险”,他们很快恢复平静,只有我还依然生气、害怕地哭个不停, 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一直在想:如果能改掉自己总是为一点点小事“计较”的毛病,我希望它可以立刻消失!

长大之后,我接受了多次咨询,在对“情绪为什么容易波动”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我以前一直认为“情绪波动”就像一只潜藏在身体中的“怪物”,只要一不小心触碰到它,它就会发狂,然后造成严重后果。后来我渐渐明白,情绪其实并不是所谓的“怪物”,它只是我们脑中的幻想而已。
情绪的波动往往始于我们对周围人的言行自发产生的幻想,一旦陷入幻想中,就会忽视真实面目,情绪便随之进入到自我构建的“拟态环境”中,开始波动。但是只要我们了解了情绪的真面目,就会像看过魔术揭秘一样恍然大悟,感叹自己之前原来一直在为如此简单的事情而烦恼。
心理学专家和精神医学专家对情绪的产生机制已经有充分的论述,而本书将从“情绪和幻想”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解决“情绪波动”的方法。读者也许会产生疑问,但是我相信只要读到*后,大家一定会产生“果真如此”的想法。如果读者在使用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后,能够自如地进入自然平和的情绪,感受到内心的平静的话,我会十分荣幸。

事例一
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而生气,迟迟无法忘怀。情绪容易波动,活得好累……

早上到公司,同事和其他人打招呼时都满面笑容,结果面对我时却很冷淡,这时我感到自己被忽视,立刻恼羞成怒。
我也会去想:是不是我想的太多?是不是我太小气,才会去计较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然后开始“催眠”自己不要在意,不要多想!但越是这样,同事那冷淡的态度就越会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浮现,让我陷入愤怒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如此下来,便很难集中精力去做好眼前的事情,使得工作效率骤然下降。

事例二
因为担心“他是不是讨厌我”而做出多余的事。

和别人交谈时,会因为对方短暂的沉默或者脸上浮现的一丝不悦的表情而心生不安,觉得自己可能说了让对方不开心的话,被对方讨厌了,内心便忐忑不安,觉得必须做些什么来挽回局势。但是越着急就越容易说出让对方更不开心的话或做出让对方更不开心的事,导致气氛越来越尴尬,这时自己内心的不安感不断加剧,情绪越发波动。
回到家又陷入了自我谴责,认为自己其实不该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应该大大方方地做自己。可是下次和对方交谈时却依然会陷入“被讨厌”的不安中,从而无法平静做出冷静的判断,只能重复着之前的行为。

事例三
一旦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就会很不开心。

希望对方可以随时关注到自己的心情变化,所以一旦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时,情绪就会发生动摇,内心产生“你一点都不懂我”的想法,然后会像小孩子一样闹情绪。
其实自己有时候也明白,对方不懂自己是因为自己没有明确地把想法表达出来,而闹别扭的结果,只会让对方更加摸不着头脑。这样下来,既解决不了问题,还白白浪费了时间和损耗了情感,可自己就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总是陷入对方不懂自己的寂寞中无法自拔。

事例四
被想要亲近、想要得到共鸣的人拉开距离。

我非常喜欢与一位幽默风趣的朋友聊天,曾一度觉得只要有他陪伴,生活就会充满乐趣。
但是在一次闲谈中,对方随口说了一句“不是这样,应该是那样”后,便感到自己受到了否定,情绪开始波动。明明之前还是相互欣赏的亲密好友,现在却立刻觉得对方是把自己当成傻子的坏人,明明刚才还交谈甚欢,现在却因为生气而开始擅自揣测对方的想法,认为对方是因为看不起自己才说那样的话,然后便不再专注地与对方交流。
虽然明白自己总是因为一句话就生气的行为很不理智, 却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屡屡陷入同样的情况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