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白鸽木兰”出自书中主人公薛介民就义前写的绝笔信:“木兰溪水长久在流,白鸽岭高壮地站立,乡亲至爱之恩永不能忘。”木兰溪、白鸽岭是他福建家乡的山水,“乡亲至爱之恩”是指他的祖国。这样一本充满个人传奇、民族历史和时代伤痕的“非虚构”著作,饱含革命地下工作传奇,惊险、悲壮之余,也让人欷歔感动。


【内容简介】

《白鸽木兰:烽火中的大爱》中的主人公薛介民、姚明珠,正是作家李黎从未谋面的公公与婆婆,他们二人在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中不幸落难牺牲。但牺牲的原因和真相,长久以来并不为人所知,周遭讳莫如深,迷雾重重。李黎通过大量日记、书信、档案和当事人采访等一手资料,追索家族遗事,叩询民族历史,描绘出不同寻常的革命工作,并试图提出这样的问题——烽火遍地的年代,一对乱世儿女,矢志为那个风雨飘摇的国家付出大爱,为何竟给他们带来悲惨的结局?


【作者简介】

李黎,1948年生,另有笔名薛荔。原名鲍利黎。安徽和县人,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去台湾。毕业于高雄女中、台湾大学历史学系﹐70年代赴美﹐就读普渡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曾任编辑及教职,现居美国加州斯坦福,专事写作。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出版小说﹑散文﹑翻译﹑电影剧本等逾三十部;获有多项小说奖﹑电影剧本奖(并摄成影片)。文学作品有《*后夜车》《袋鼠男人》《乐园不下雨》《悲怀书简》等三十余种,其中大陆出版有《西江月》(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昨日之河》(中华书局,2012)、《半生书缘》(三联书店,2013)、《芳草天涯》(三联书店,2019);译作《美丽新世界》(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等。个人网站为“李黎书房”(lhsueh.com)。


【目录】

序:献给我从未见过面的公公婆婆
*章 烽火家园
第二章 展翅
第三章 山路
第四章 天涯
第五章 渡海
第六章 不速之客
第七章 炼狱
第八章 “假如我为了真理而牺牲”
第九章 白鸽木兰
外一章 朱鹖送子的故事
后记心


【免费在线读】

后记

二三十年间无数次远渡重洋来到海峡两岸的追寻,数百页泛黄脆裂字迹漫漶的信笺笔记的逐件披阅,两千多页血泪斑斑难以卒读的解密图档,两年里的反复增删书写……终于,是完稿的时候了。

2019年11月,《白鸽木兰》繁体字版在台湾问世。之后不久便有亲族友人做出指点建议,于是又有了需要改正和增补的地方;细节如明珠母亲的排行、照片人物的说明,历史大事如“赵良璋事件”的重要性,还有我继续查找资料又发现“蔡汝鑫”的真实身份……等等,都悉数增改补充在这个版本里了。

然而我相信,同时也衷心期待,还将会有更多的增补出现;尤其是至今尚未能释清的几桩重大疑点——我甚至忧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否能寻得答案。比如薛姚夫妇奉命赴台湾真正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姚明珠作为平民女性,而“判决书”上的罪名亦非极度严重确凿,*终为何也被判处死刑?台湾的“国家档案馆”公开“解密”的档案理应完整齐全,但薛、姚二人被关押的四年多里,何以竟有两年之久毫无片纸只字的记录?乃至他俩在潜伏台湾的特工系统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地位与重要性,都无法寻得直接的证明资料。这些*关键的“秘密”何日才能解,非我能知。同样耐人寻味的是:日后他们的儿子在台湾服兵役、海外留学审查这些重大关头,似乎都有一双暗中保护他过关的无形的手;这是来自何方的庇佑,恐怕永远是谜了。但愿此书在大陆出版之后,我得到的回响中若能有拨开迷雾的线索,那将会为这本书添上*重要的*后一笔——因为这绝不仅是个人或家族的故事,而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才汇聚成中华民族这段艰苦又壮丽的历史长卷。

等待是与时间拔河。在等待中我得以看到从前无法奢望的审讯档案,那些珍贵难得的物证;但在等待中我也错过了同样珍贵难得的人证。我已经等得太久,如果二十年前就动笔,那时可能还有知情的幸存者;然而那时也还无从知道哪些人是我该去寻访的,那时更无法窥见在暗黑深渊中封锁了半个多世纪的绝密档案。当真相的冰山逐渐对我显现它壮阔全貌之际,它也在时间的温度中逐渐消融。我不能再等,我尽己所能呈现所有我能读到、保存、查找到的史料,虽然我相信还有更多——我的等待已经成为期待,很可能终我一生都将继续求索。

在我接触到的大陆的相关资料中,我当然特别重视有关于薛姚的上级、同学(包括驾机起义的英雄),还有他们的亲人的情况。令我痛心无比的,是这些人日后的遭遇:“文革”期间,他们捍卫祖国的灿丽功勋被颠倒成为污蔑罪证,承受了百口莫辩的非难和冤屈。幸而他们*后都还得清白,他们的后人也得知了还原后的真相。当我面对这些位父辈的子女们时,没有丝毫陌生疏离的感觉,因为我们的父辈曾经一同背负了历史的重荷走过艰辛长途,我们追随他们*后一段路程,那些足迹已经深植在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中了。

有评者将此书联系台湾解严前的“白色恐怖”年代的历史,其实并非尽然。虽然在时间上,“白鸽木兰”的*后经历与那个年代是重合的;但在性质上,介民与明珠的身份职责、他们承担的任务,和在这段历史中肩负的使命,却是不尽相同的。尽管如此,在求索的这些年里,我接触了“白色恐怖”年代直接间接的受难者,他们给予我的关怀和帮助不仅写在书里,更铭记心中。当然因此也接触了大量有关“白色恐怖”的史料,甚至参观了留作凭证纪念的实际地点。 无论是什么样的“恐怖”,在历史长河里终究成为一串事件和数字,但落实到具体的“人”,便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父母子女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无辜的孩子、失依的老人的哭喊哀号……在书写中,我感受到的痛楚不仅是为着自己的亲人和我知道的人,也为着无数承受恐怖苦难的众生。但愿这样的历史永远、永远不要在任何一块土地上重演。

重读书稿,看到薛家的恩人张元凯、吴珍玉夫妇探监送衣、收养遗孤那些段落,更觉得多少感谢感恩的言语文字都难以表达于万一 。许多人对信件、日记、笔记得以保存数十载感到惊讶,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而这当然也要归功于张吴二位 。他们不仅义薄云天,在薛姚受难时不畏身家性命可能受到牵连之危而慨然相助,甚至细致周到地为孩子们保存了父母亲的信件、日记、笔记及其他遗物;几度搬家、出国,依然不离不弃,*后交到了孩子手中。没有这批**珍贵的*手原始资料,这本书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可惜书出时张医师已经逝世八年了。有一位好友读后便想亲自向从未见过面的张夫人吴女士致敬,在一封致吴女士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因为她和张医师无私的果敢义行,“给这个世间带来肯定和鼓舞:人是可以这样活的”!

岁月久远,历史美好的记录成就了史诗,为理想献身的事迹和先人的壮烈情怀,因为时空的遥远而变得像一则传奇……但这一切都曾是活生生的在一些已然老去的人的心里和记忆中。“不容青史尽成灰”,如果我不及时描绘他们的真实面貌,怎忍心这一切被时间的尘埃掩没!

书成之后,故事并没有完,历史的长卷还在缓缓铺陈。所以这是一本未尽之书。何况,“白鸽木兰”还有第三代,绽放在美洲跌宕起伏的又是另一个风貌的历史。无论走得多远,历史不仅在我们的背后,也在我们的前方。

2020年4月于美国加州斯坦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