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复杂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运筹帷幄?如何拥有面对各种疑难困境的思维技术,以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本书收录超实用的精英思维以图解形式深度剖析,让你打破认知局限,洞察未来先机!

★精英的共通点,并非优异的才能,而是深刻的精英思维。学习《图解世界精英思维》,让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效行动,快速成长!

本书八大主题:认知思维,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目标思维,制定明确目标促进自我成长;团队思维,团队合作帮助个人成长;情绪思维,牛人都不会被负面情绪所累;格局思维,一个人的格局比能力更重要;互惠思维,成长需要建立在互惠共享基础上;发展思维,不懂求变创新,就别想进步;突破思维,自我蜕变首先从打破常规开始。改变思维模式,改变人生!相信本书能让你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深度学习精英的认知思维、规律,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洞悉任何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真相,真正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才能让我们认知觉醒,走出焦虑与迷茫。

★ 本书的在解析各种精英思维的同时还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引导出创新思考理论,以及图解的形式来更清晰地展现,由浅入深,理论经典实用,可读性非常强。


【内容简介】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很多时候,你看着别人的成就、辉煌,总觉得望尘莫及,其实并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思维模式不同。你只要认真审视自己,思维转换一个角度,你的世界就会增加一个维度。


本书采用图解的形式,从自我成长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了全球成功人士都具备的精英思维。全书分为八章,分别从认知思维、目标思维、团队思维、情绪思维、格局思维、发展思维、突破思维等多个方面,并结合中外经典案例,详尽解析和探讨每一种思维定律、效应和法则的内涵及其应用之道,让你通过本书掌握人生进阶的技能,从而实现更高效地工作和生活。


【作者简介】

崔洋:北大工商管理硕士(EMBA),创新思维实战导师,结构表达力实战导师,企业高级管理咨询师,沙盘模拟ACI、CETI认证培训师,沙盘模拟研发导师(高级)。曾服务于Google、李宁、中国联通等知名企业,在团队管理、运营管控等方面,有17年以上的实战经验和10年以上的沙盘研发经验,荣获2018年中国百强讲师、沙盘领域10强讲师。


【目录】

*章 认知思维:发现你的优点和缺点

巴纳姆效应:人贵自知却难自知 / 002

达克效应:别将你的无知当聪明 / 006

瓦拉赫效应:发现自己的优势点并充分放大 / 010

焦点效应: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 014

霍布森选择效应:没有对比的选择宁可扔掉 / 018

布里丹毛驴效应:影响你发展的不是运气,是犹豫 / 022

糖果效应:延迟满足的人都是人生大赢家 / 026

木桶原理:克服人生“短板”,你就是强者 / 031

蝴蝶效应:别让小毛病阻碍你的成长 / 035

第二章 目标思维:决定你走多远的关键指标

目标效应:知道自己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 040

洛克定律:目标重要,实施目标的步骤更重要 / 044

跳蚤效应:不画地为牢,你可以跳得更高 / 049

蔡戈尼效应:增强目标感,别让你的努力半途而废 / 053

布利斯定律:有计划的行动更容易到达终点 / 057

二八定律:把时间和精力用在20%的关键事情上 / 062

不值得定律:学会改变,让不值得的事情变得值得 / 067

登门槛效应:大目标分解成容易完成的小目标 / 071

目标置换效应:不要让高明的手段迷惑了目标 / 075

第三章 团队思维:一棵树长成一片森林的秘密

安泰效应:离开了团队,你或许什么都不是 / 080

苛希纳定律:极简思维,用*少的人做*多的事 / 084

共生效应:与优秀的人合作,你会变得更优秀 / 088

凹地效应:提升自身气场,贵人都愿意主动来相助 / 091

非零和效应:良好的团队合作以双赢为目的 / 094

旁观者效应:责任不清的团队永远没有竞争力 / 098

波克定理:无摩擦便无磨合,从争辩中实现无障碍沟通 / 102

史密斯原则:与竞争对手除了“死磕”,还有合作 / 105

第四章 情绪思维:别让负面心态影响你的未来

野马结局:自控情绪,是帮你实现目标的综合能力 / 110

罗森塔尔效应:优秀的人士都会不断给自己积极的期望和暗示 / 115

詹森效应:别让焦虑、紧张情绪在关键时刻成为羁绊 / 119

拍球效应:成长需要压力,但也要懂得解压 / 123

卡瑞尔公式:接受*坏的情况,追求*好的结果 / 128

踢猫效应:不要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 132

情绪ABC理论: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收获不一样的心情 / 136

蘑菇效应:静待花开的日子需要不焦不躁 / 141

第五章 格局思维:决定你上限的不仅是能力

瓦伦达效应:成功者都是能笑看成败的内心强大者 / 146

韦奇定律:非凡成就,离不开正确而坚定不移的信念 / 151

瀑布心理效应:做个有涵养的慎言者,你就能成功 / 156

态度效应:像善待自己一样善待生活 / 160

比伦定律:*好的成长,是不断地试错 / 163

改宗效应:做“反对者”,不做老好人 / 167

南风效应:优秀人士都具备“柔性”思维 / 172

隧道视野效应:目光放远,才能看到更好的自己 / 175

福克兰定律:静待时机,风车从不跑去找风 / 180

第六章 互惠思维: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互惠互利开始

首因效应:初次见面,用“7—5—4”法让人深深记住你 / 186

跷跷板效应:把自己打造成“绩优股”,提升“被利用”的价值 / 191

刺猬效应:再好的关系也要保持适当距离 / 195

自己人效应:想拥有好人缘就把对方看成是自己人 / 199

出丑效应:偶尔犯犯“二”更让人喜欢 / 203

互悦机制: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 / 208

名片效应:善用“心理名片”,迅速引起对方的共鸣 / 212

斯坦纳定理:与人正确沟通的打开方式是少说多听 / 215

第七章 发展思维:不变的*结果是出局

避雷针效应:决定你人生高度的是“变通商” / 220

累积效应:小优势积累成大优势,你就是脱颖而出的“异类” / 224

内卷化效应:要努力,但不要和比你优秀的人拼努力 / 229

重复定律:做有效的重复,让人生进阶 / 233

黑洞效应:不断学习积淀,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 237

蜕皮效应:走出舒适区,活出你想要的样子 / 241

凡勃伦效应:提升个人价值,让自己变得“抢手” / 245

青蛙效应:没有危机意识,就得面临“杀机” / 249

第八章 突破思维:创造总是从打破常规开始

定势效应:突破常规,到处都是机会 / 254

鸟笼效应:不在鸟笼中盲目前行,要在鸟笼外欢脱快活 / 258

马太效应:挣脱“马太效应”怪圈,实现人生逆袭 / 262

韦特莱法则:所谓成功,就是别人不愿做的你做了 / 266

柯美雅定律:创新才是王道,不要让努力成为瞎忙 / 270

里德定理:适时改变,遇见*好的自己 / 273

毛毛虫效应:扔掉“轻车熟路”,学会“正确地”犯错 / 277

惯性定律:不在安逸中“死亡”,要在折腾中“重生” / 281

鲁莽定律 :先干起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 286


【免费在线读】

认知思维:发现你的优点和缺点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对自我的洞察和理解,对自我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被认为是自我认知。歌德说:“一个目光敏锐、见识深刻的人,倘又能承认自己有局限性,那他离完人就不远了。”对自己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也就是有自知之明,就能明白自己的能力到底可以完成多大目标。在个人成长中,心中要有梦想、有目标,但是首先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毕竟实现目标、理想需要具体的行动和步骤,如果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没有具体的行动步骤,那梦想*终也仅是“梦”和“想”。

巴纳姆效应:人贵自知却难自知

著名杂技师肖曼·巴纳姆说:“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人们通常会认为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巴纳姆效应”。

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本身没什么能力的人,在他人的吹捧下,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而本身能力很强的人,在他人的一再打击下,反倒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管哪种人,都很大程度地受到了外界或他人的影响,而且非常严重,以至于*终完全迷失了自己。生活中的这种现象也正印证了“巴纳姆效应”。

很显然,巴纳姆效应对于人们的自身成长是不利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图1-1)。

图1-1 巴纳姆效应的不利之处

巴纳姆效应影响着很多人,就像下面这个案例中的凯瑟琳。

凯瑟琳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会计师,专业能力在公司中是*好的。然而,自从她和男朋友相处后,一直有诸如“刻板”“过于保守”等词灌入她的耳朵,那些大多是她男朋友的朋友说给她男朋友听的。

一开始,凯瑟琳还非常生气,但听得多了,她便觉得他们说的是对的,于是便学着一些看起来非常时尚、前卫的人的样子,将自己打扮得看上去不那么刻板。她开始频繁地与男朋友出入一些鱼龙混杂的场所,听着周围人对她的赞美,她很开心,也很享受。渐渐地,她的注意力更多地偏向如何将自己打扮得更时尚,结果工作方面频频出错,*终因为给公司造成了极大损失而被开除了。

找不到自我,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没有是非观,仅是从别人的眼中来判断自己是对是错,每天都要琢磨别人是怎么想的,这样的生活不仅让人感到疲惫,更严重的是,它会阻滞一个人前进的脚步,就像上面提及的凯瑟琳,不进反退。因此,生活中要尽可能远离巴纳姆效应。那要如何远离呢?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正视自己

远离巴纳姆效应对自己的影响,首先要敢于直面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这些客观存在于我们身上的现实情况。

很多人面对自身缺点的*反应就是将缺点藏起来,这就像那个测情商的问题:

比如人落水后,被救起时发现自己一丝不挂,*反应除了大叫,一定是赶紧用双手捂住双眼。不管是将缺点藏起来,还是用双手捂眼,无疑都是在掩耳盗铃。

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一行为就是不愿直面自己的典型例子。人一旦有缺陷,想方设法都要将它掩饰起来。

又如有的人牙齿长得不好看,他们在说话时就特别注意掩饰自己的牙齿,或者人多的时候干脆闭口不言。

但自我认知*重要的就是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它,否则它将一直阻碍自我成长。

若一时难以找到自身的优点,不妨选择一个条件与我们差不多的参照对象作比较,当然,相比较的重点还要看内涵,比如技能、品德等方面。

培养敏锐的判断力

培养敏锐的判断力也要首先从认识自身开始。可以通过旁边人的提醒等途径发现自身的优缺点,由家里人或其他亲近的朋友直截了当地指出你自身存在的问题或具备的优势,从这些信息中逐渐培养敏锐的判断力。比如以下一些信息(图1-2)。

图1-2  培养敏锐判断力需收集的信息

判断力原本就是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决策的能力,因此,不管是家人还是亲朋好友提出的有关你的信息,你都要有所重视,当然不能又回到巴纳姆效应状态中。

通过重大事件映照自己

成功的*和失败的低谷都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能提供自身的个性、能力等信息,还能看到自身的长处和优点、不足与缺陷。因此要把握这些,时刻重新认识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但难自知,这是很多人面临的困惑,可是,如果连自己都无法了解,又怎么能获得成长、成就呢?因此,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静下心来好好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活出一个精彩的自己。

达克效应:别将你的无知当聪明

康奈尔大学的Kruger和David Dunning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想知道在某方面技能缺失的人,是不是能认识到自己这个问题。首先他们测试了幽默感水平。他们先找了30个笑话,然后又请来专业的喜剧演员为这些笑话的有趣程度进行评级,并以此作为参考,让65名本科生继续为这些笑话评级。结果显示:

幽默感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预测的成绩相当准确;

幽默感很强的人认为自己的水平也就仅够平均水平;

缺失幽默感的人却认为自己的水平高出平均水平很多。

实验还没有结束,研究者又分别对测试者进行了逻辑推理能力及语法水平的测试,结果依然是能力*差的人认为自己的水平远高于平均水平。

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实验中,阅读、驾驶、下棋、球类竞赛等,都表明能力越差的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估越高。

这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表明:能力差的人更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高的人又容易高估他人的能力。

这种对自己的能力认知缺失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达克效应。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能力的高低会影响自我认知。一个人只有真的具备某种能力,才会真正了解这项能力,才能对这项能力做出*精准的评估。而当不具备这项能力,也不了解这项能力到底是怎么回事时,也就无法认识到自身对这项能力有所欠缺。

其实,这种现象在芸芸众生中比比皆是,比如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他们自认为自己很聪明、很幽默、很有学识等,但其真实能力可能要差得多。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时候呢?在自我营造的优势中“自我放飞”,本身能力不高,却自我感觉能力很强,无法客观地对自身形成明确的认知。说这么多,并不是要你妄自菲薄,而是让你正视自己、真正了解自己,进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当然,提升自己,还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然后加以学习和训练。

自我认知的三大要素

自我认知通常由以下三大要素构成(图1-3)。

图1-3 自我认知的三大要素

在基础认知中,比如不了解自己的情绪状况,就很难有效地与人共情,有效地沟通和交际。对身份的认知也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涉及精神层面的认知,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领域中,需要不断地变换角色,这就需要我们对身份转变有明确的认知。

能力认知是*动态、*难把握的,这是因为能力可以下降、提高,并且是通过比较产生的,认知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自认为能力不足的部分,很少去拓展,所以就会越来越差;认为自己能力突出的地方,不断实践、展示,就会越来越好。

价值认知是自我认知的*部分,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这是因为它常常受环境的影响,比如基于社会、组织或他人的期望体现出来的价值,往往并不是自我的真实价值观,这种价值往往让人失去了自我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提升自我认知

经常自省、突破自我“不知不觉”的状态是提升自我认知的关键。以下一些提升自我认知的方法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刻意练习

学习和精进是提升自我认知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重点从以下几点进行学习。

首先,明确要掌握的核心技能,通过专业书籍、行业领袖的意见等学习掌握。

其次,制订计划和目标,在完成计划、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保持专注。

再次,获得持续反馈,将身边及行业优秀的人,作为反馈系统,及时得到反馈。

*后,要长期坚持,既然想要提升,就不能一蹴而就,须长期坚持。

适当停一停

在生活和工作中,对自我进行规范,并不时地停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思考,并不断检验和监督自己,控制和引导心智和认知过程。

借助符号

将每天的情绪、身体状况等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不但能时刻提醒自己留意自身状态,还能对基础认知有清晰的了解。

接触挑战性工作

有意去接触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认识到不一样的自己,这样有助于将隐藏的能力激发出来。

达尔文说过:“无知比博学更容易给人带来自信。”希望追求成长的你,别被无知蒙蔽了双眼,要记得正确认识自己。

瓦拉赫效应:发现自己的优势点并充分放大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的成才经历可以用“传奇”来形容。中学时,父母为瓦拉赫选择了文学。然而,非常用功的瓦拉赫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文学学习之后,老师却给了他“很用功,但过分拘泥,即便拥有完美人格,也*不可能在文字上表达出来”的结论。文学路不通,父母又为他选择了油画。可他不善于构图,不懂调色,即便很用功,依然无法理解艺术,以至于成绩垫底,老师的评语更是简单粗暴:瓦拉赫在绘画艺术方面不可造就!

父母对他很无奈,老师也基本持放弃态度,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严谨,适合做化学实验,于是便建议他学化学。在接触化学后,瓦拉赫的智慧开始迸发,就这样,他一路走上了诺贝尔化学奖的领奖台。

瓦拉赫成功的现象,在人才心理学中被称为“瓦拉赫效应”,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自己的优势点,将之充分发挥,便能在人生路上飞快前进。

瓦拉赫*终找到了自己的优势点,因此他成了举世闻名的成功人士。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不懂如何去发现自己的优势点,总揪着自己的劣势不放,习惯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尤其是在遭遇挫折或困难时,这种心理更强烈。

人*怕的就是自暴自弃,无视自己的能力,受消极、错误的心理影响,浑浑噩噩地生活。这样的人自然无法突破自己,无法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就要学习瓦拉赫效应,做到以下两点(图1-4)。

图1-4 学习瓦拉赫效应应做到的两点

想要正视自己,找到优势点,并将优势点无限放大,还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点。

发现先天优势

有些人先天就具备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种情况。

*种情况,虽然没有接触到,但内心具有强烈的渴望去接触,可以说是特别着迷。比如从《明日之子》中脱颖而出的歌手毛不易,从小就喜欢音乐的他,成长之路与音乐丝毫不沾边,大学更是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护理专业。然而他对音乐的渴望让他在大学期间就参加了校园歌手比赛,并*终成就了如今的毛不易。

第二种情况,接触的时候,发现自己比别人更擅长,领悟更透、更深,学得更快,于是想要继续投入。这种情况也很常见,比如一个人喜欢发明,在一次尝试性发明成功后,便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主研发上,并且获得了许多专利。

通过以上两种情况,同时结合在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完成一件事的过程和完成后的感觉都特别良好,就能发现先天优势所在。

持续的兴趣便是优势

能够一直持续下去的兴趣,*终的归宿就是优势。

曾经有一个保险推销员,她有一个很大的兴趣,就是喜欢跟人搭讪,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她很快便能获得对方的好感。这是因为在不断与人接触中,她总结出了一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经验方法。正因如此,自从踏入保险行业,她就经常拿到销售冠军的头衔。

兴趣中藏着优势点,这是很多人所认同的。尤其是像上面提及的推销员,她的兴趣正是她的核心优势。生活中的我们也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长期持续下去,*终会演进成*有竞争力的核心优势。

充分发挥优势

在发现自身优势之后,想要突破自我,快速成长,还要让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积极实践,形成正向反馈

在发现自身优势后,还需要通过外界的反馈,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具备这些优势,同时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来感受这些是不是自身的优势所在。接下来,就是强化优势了,此时需要提升自身技能,搭建系统理论与知识体系,*终形成能将优势*限度强化的思维和能力。

改变思维方式,自我激励

很多人在发现自己优势之后的成长,是改变了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我们可以将它称为“主场思维”,即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中,都以主人翁思维进行思考,为的就是让明天的自己更强大。这样的人会为自己设定目标,包括短期、中期及长期目标,每完成一个目标,都会让他的优势放大,进而能让自己持续优秀,*终获得精彩人生。

为优势匹配行业、企业

首先要匹配行业。行业的选择受个人的价值观影响巨大。一个全心为人民服务的人是不会追求个人利益的,他可能会将自己奉献于为国为民服务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见报酬的行业,但如果一个全心追求经济报酬的人,定会想去利润高的行业。

其次是匹配企业。对职业的期待和诉求是一个人对企业进行选择的关键。是想过风生水起的人生还是平平稳稳的人生,是渴望高风险、高回报的生活还是渴望简单的生活?

匹配好了行业和企业,就可以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同时,让自身得以快速成长。

无论你以前如何瞧不上自己,请千万记住一句话:你再不济,总有一样是可以的,找到这一点,它就是你的优势,放大你的优势,你就是生活的强者。

焦点效应: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心理学家吉洛维奇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康奈尔大学的一位学生穿上某名牌T恤到教室中去,这位学生因为穿着名牌,心里一直想班里的同学肯定都在注意自己身上的这件T恤。但吉洛维奇*后得出的结论是:全班同学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这点,其他人根本就不关心。

这一实验说明,人们总认为别人会对自己加倍关注,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但这种自我感觉非常重要的心理让我们高估了自己的突出程度,而这种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行为等关注的一种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焦点效应。

焦点效应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体验,比如在工作中出了一点儿小差错,就总觉得全公司的人都在对自己指指点点,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或者穿了一件漂亮的新裙子进教室或公司,总觉得全班同学或全办公室的人都在注视自己;抑或在大庭广众之下摔了一跤,认为周围所有人都在笑话自己;在与亲朋好友聊天时,总是不自觉地将话题引到自己身上来,以博取更多的关注……其实,真正注意到你的人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多,很多时候只因为我们对自己太过关注,才会产生自己到哪里都是焦点的心理错觉。

这种焦点效应会让人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受着周围人的监视,因此做事往往会畏首畏尾,不敢前进,尤其是在社交场合,这种心理效应会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惧感,严重影响了自我的成长和真实能力的发挥。所以,想要突破自己,让自己得以成长,就需要将这种自认为自己很重要的焦点效应规避掉。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褪去光环

虽然自带光环的人不管到哪里都能很快成为那个地方的焦点,但自己却不能被这些光环所左右,认为自己非常重要。此时,心态平和尤为关键,否则的话,说不定哪天就有人代替你戴上了光环。

20多岁时,沃尔特·达姆罗施就当上了乐队指挥,后来成了美国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年纪轻轻便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这位指挥家有些飘飘然,开始目中无人,甚至忘乎所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天下*,无人能及,自己的指挥角色也无人能替代。

然而有一天,乐队要排练了,他发现自己没带指挥棒,在他正要准备叫人回家去取时,他的助手告诉他可以向乐队其他人借用一下。达姆罗施对助手的话深表惊讶,他完全没有想到,除了他怎么可能还会有人带指挥棒?但就在他刚开口问谁能借他一根指挥棒后,马上有三根指挥棒被递到了他的面前,分别是大提琴手、首席小提琴手和钢琴手的。

眼前晃动的三根指挥棒立刻让达姆罗施清醒了过来,他从那一刻开始明白,乐队指挥的位置时刻都有人在准备取代,而且这些人一直都在暗自努力。从那以后,达姆罗施再也不狂妄自大、松懈偷懒了,而是不断地精进自己的技艺。

达姆罗施的例子告诉我们,与其等待别人将自己的光环摘去,还不如自己主动将光环褪去,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让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让每一天的自己都有所成长。

守弱

守弱的本质就是去焦点效应,是克服焦点效应的良药。要做到守弱,须做到以下几点。

尊重强者

要有自知之明,能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对比自己强的人要心存敬畏,然后以强者为标杆,暗自努力,早日让自己达到强者的标准。

懂得退舍

人生在世,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在取舍之间。守弱就要懂得主动求退、求舍,退后一步是为了求得更大的进步,舍弃目前的小利是为了换取更多的收获。一味认为自己就是一切的中心,只会让自己停滞不前,失去更多。

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守弱的关键还是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泰戈尔说过一句话:“天使之所以会飞,是因为她们把自己看得轻。”同样,一个人将自己看得不太重要,才能真正摆正自己的位子,正确地认识自我,不矫揉造作,没有高姿态。记住,当自己还没有做大做强的时候,什么都不是。

守弱不是懦弱,更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大智若愚的处世之道,是真正的大智慧、大境界。

将焦点放在核心点上

将焦点效应正用,把精力全部聚焦在核心点上,这样更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工作上要攻克一项高精技术难题,或者要集中精力做出一篇文案等,抑或将焦点用在你的竞争对手身上,这样你不仅能进步,还能通过竞争对手得到回馈。

不管是不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不管自己处于哪个阶层,想要自己再有所突破,继续成长,就不能将自己看得太重要,要学会守弱去焦点,让自己任何时候都处于蓄势待发的零基础状态。

霍布森选择效应:没有对比的选择宁可扔掉

霍布森是英国剑桥的马匹生意商人,他向前来买马的人承诺说,买我的马、租我的马都可以,我给你们很便宜的价格。霍布森的马圈很大、马匹很多,但却只有一个小门,他规定前来买马或租马的人只能站在马圈口选马。俊美、膘肥、壮实的高头大马根本无法从小门出去,而能出去的都是些小马、瘦弱的马和看上去没什么精神的马。前来买马和租马的人,挑来挑去都是一些下等马。但即便如此,人们依然觉得*后自己选到了*好的马,自己做了*好的选择。

这种几乎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被称为霍布森选择效应,是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它告诉我们,自己非常满意的选择,或许仅是在狭小空间内做的“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

事实上,思维及选择的空间非常小,而这种思维一旦僵化,自身就很难再有成长。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思维成就什么样的人生,一个人若在一个没有选择余地的环境中生活,那无疑是自毁前途;一个人若被固有的思维框住,也一样无法突破自己,无法破茧成蝶。一旦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中,人就会被固有思维左右,很难对自我有正确的认知。

之所以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以致对自己难以有正确的认知,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图1-5)。

图1-5 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难以对自己做正确认知的原因

没有对比,就无法区分出好坏、优劣。一个具有“一条道走到黑”的性格的人,做事从来不做更多方案,选中一条路就只顾埋头苦干,从来不想还有没有其他更便捷的路径。如此做事,不但效率会受影响,效果也一样会跟着受影响。所以,在决定做一件事前,或者做某个判断、决策时,一定要提供多个方案供取舍,如果仅是一种方案,又怎么能判断它的优劣呢?对自己的认知也是一样,如果不将自己与其他人对比,或者不将现在的自己与曾经的自己对比,就无法真正认识自己。

有句格言说得好:“如果你感到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很可能这条路就是走不通的。”曾经看到过一张图片,一个男人很吃力地在前面拉车,另一个人在后面用力推,但仔细一看,他们的车轮是方形的。后面有人给他们递过来两个圆形的轮子让他们装上,这样可以让车跑得更快,然而,两个拉车的人说他们正在很努力地拉车工作,他们一定会到达终点的。这样不求改变、封闭的主观思维,会将人的创造活力扼杀,将人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多样化、多层次选择性层面存在的可能扼杀,让人看不到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新的视角、更多的路径。由此就会阻碍人的成长。

想要避免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困境,就需要开阔视野,充分认识和了解周围的世界,尽*可能克服思维方式上的封闭性和趋同性,通过开放的客观世界改变自己单调的、仅有的一种看法。在《大趋势》中,奈斯比特曾指出,当今时代是一个“从非此即彼的选择到多种多样选择”的时代。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走,直到你的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止。这就需要个人在成长时做好以下几点。

遇到问题多拟订几个优质的备选方案

成长路上有诸多的沟沟坎坎,要实现目标,客观上存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遇到问题时,不能畏缩不前,自暴自弃,认为你已经做了所有的努力。事实上,你可能仅用了一种方法,走了一条路,做了有限的努力。如果针对问题再多拟订几个备选方案,通过综合分析,权衡利弊,区分出优劣,选出*方案作为决策方案,说不定所谓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多听取反对意见

为了促进成长,头脑中要有自我及他人的不同意见。自我的意见,是要通过不断思考,将自身存在的各方面问题不断暴露出来,进而不断地完善;他人的意见,是让自己的成长多一些不同人的意见,这些意见可能是对立的,与自己的观点完全冲突,但只有在不同的观点、谈论、判断上,才会做出*好、*正确的选择、判断和决策。优秀的人在做某项选择或决策时,总习惯激发他人的反对意见,让自己不至于成为某一种想法的奴隶,通过这些反对意见,给自己的判断、决策提供更多的方案,让自己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比较和选择,同时,这些反对意见还能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进而从不同角度去*终确定*的选择、决策方案。

“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当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陷阱时,要及时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否则影响创造力,也是在阻碍成长。

布里丹毛驴效应:影响你发展的不是运气,是犹豫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买来一头小毛驴,为了喂饱它,他每天都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敬仰,这天专门给小毛驴送来了两堆草料。这下可难坏了毛驴,数量、质量、距离完全相同的两堆草料,到底哪一堆才更好,它无法分辨,虽然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是,他*终还是在两堆草料面前饿死了。

这种决策时犹犹豫豫、迟疑不定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会抱怨自己时运不济,想做什么都做不成,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运气不佳,而是犹豫不决让自己错失了太多的良机,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终还导致自己停滞不前,一无所获。

举个例子来说。不喜欢码字工作的张三几番想自主创业,但是一再于创业资金数目较大、创业是否能成功、在哪里创业、自己是不是适合创业等问题间反复权衡利弊,始终没能在创业路上真正行动起来,一晃几年过去,曾经的同学在成功创业的路上越走越远,同事也都已经坐上了管理岗位而越来越优秀,而他依然坐在电脑前做着机械的码字工,而且因为几年时间心思一直飘忽不定,导致码字也没有任何创意和进步,依然需要在老板的指导和要求下才能勉强完成工作。

所以,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想要获得一定成绩,就得改变太多犹豫不决、迟疑不定的思维习惯,抓住良机,让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当然,想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遇事经常会犹豫不决、迟疑不定。具体来说,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图1-6)。

图1-6 犹豫不决的原因分析

如果发现自己在做事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犹豫不决的现象,也曾为此失去过*好的晋升和成长机会,那么也不要苛责自己,因为再卓越的人也会出现迟疑不定的情况,只不过这些卓越者能够找到造成犹豫和迟疑的思维根源,然后解决它。所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自身的犹豫不决、迟疑不定,你就能成为卓越者。

不要担心失败

越是追求完美的人,越会在行动上受限,因为会担心结果不够完美而在人前丢脸,这就导致做事畏首畏尾、犹犹豫豫。摒弃完美心态,每走一步,都将自己当作一个新人,不怕失败、不怕输,就算再牛的人也是一步步从失败中走过来的。就像雷军,他经历了9次失败后,才换来了小米今天的辉煌。他曾说,有一段时间,他似乎被整个世界遗忘了。但是,他在这诸多失败面前没有气馁、没有犹豫,一如既往地坚持不懈,*终取得了世人皆知的成绩。

相信直觉

当犹豫不定的时候,请相信你的直觉。可能你会认为凭直觉做决策太过草率,但就像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在《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中说过:“所谓的直觉,实际上是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结合。”这也验证了,很多时候,凭直觉做出的决定往往能给人带来莫大的惊喜。

在谈到决策哲学时,乔布斯曾说:“我开始意识到,比起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直觉和觉悟更重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一瞬间灵光乍现的时刻,其实那就是直觉的指引。比如在苦思冥想一个文案时就是没有头绪,突然一个念头闪过,马上就有了头绪,这就是直觉的作用。

听从自己的内心

丘吉尔说过:“人的*指引是他自己的良心。人的记忆的*屏障是他自己行为中的真诚和正直。生活中没有这层屏障是非常不明智的,我们常常因为希望的失落或预测的失误而受嘲笑,一旦有了这层屏障,则无论命运如何,我们将总是在光荣的行列中前行。”在犹豫不决时,请听从自己内心*认可的那个选择。

对需求进行排序

规避模糊的边界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有清晰的认知。举个例子,一个销售经理的主要需求,也是他*该做的事,就是提高产品销量,然而,朋友有难,需要他的帮助,可一旦帮了朋友,就会影响他整个部门的销售业绩。此时他开始犹豫,不知要不要帮朋友。但*终他意识到了自己首先是公司的销售经理,提高产品销量是他主要的需求,于是他立刻采取了行动,将朋友的事情延后做了处理。

掷硬币决定

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当你必须做选择却未做的时候,这种情况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他说得没错,如果此时内心被各种选择搞得一团糟,不如用一枚硬币打破自己的心理僵局。这种看似玩笑的方法其实是非常适合选择困难症的。

犹豫不决的内涵其实就是回避,为了不让犹豫不决影响成长的脚步,有时候还要学会“一意孤行”,而且一旦做了选择,就要促使自己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取得成功,而不是一再怀疑所做的选择是不是正确。

糖果效应:延迟满足的人都是人生大赢家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教授米歇尔做了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著名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找来653名幼儿园孩子,让他们分别待在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不过桌上放着孩子们爱吃的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吃到棉花糖。

*种:马上吃掉棉花糖,但只能吃一颗;

第二种: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可以再多得到一颗棉花糖;

第三种:中途等不住时,可以按响铃要求吃棉花糖。

实验过程对孩子们来说很煎熬,非常想吃棉花糖的孩子们用各种方法抵制诱惑,或捂眼,或背转身,或做一些小动作。尽管如此,依然不到3分钟时间,大多数孩子坚持不住了,有些甚至都没有按铃就直接吃掉了棉花糖。*后,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等了15分钟,成功延迟了想吃棉花糖的欲望,得到了奖励。

米歇尔将这一实验称为“糖果效应”,也是延迟满足,指的是甘愿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放弃能够即时满足的抉择。

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面对类似“糖果实验”的境况,是想要通过努力奋斗获取更大的成功,还是随遇而安,满足于现状,就在于是不是能够做到延迟满足。有句话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推迟满足感,不能贪图暂时的安逸。那该怎么做呢?此时就要重新思考并排列一下享受快乐与感受痛苦的顺序了(图1-7)。

图1-7 重新设置人生感受顺序

在《士兵突击》中,当许三多的家庭出现变故时,高诚对许三多说了一句话:“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将阻碍你成长的问题一一解决掉,你面前就是一片坦途。

当然,想要做到延迟满足,单是重新设置“人生感受”顺序,仅仅是拥有了想要改变的意识,而真正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有高度的自制力,即自律,这样才能成为人生大赢家。我们再接着来看米歇尔的实验。

糖果实验并没有在孩子们吃完糖后结束,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对当时参与实验的653名孩子又进行了追踪调查。当时这些孩子已经是高中生了,调查项目主要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当年没能抵住诱惑的孩子,不管在学习上还是行为上都存在较大问题,他们不能面对压力,注意力难以集中,与同学的关系也比较糟糕;而当年等了15分钟的孩子,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比很快吃糖的孩子平均高出210分,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得非常优秀。

很显然,那些想要得到奖励而控制自己不去立刻享受甜美的棉花糖的孩子,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孩子们在实验中展现出来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不是单纯地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内心的欲望,而是具备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力求获取更大和更长远收益的能力。也正是这点才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其他方面表现那么优秀。

日前,一度占据网络热搜的“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上6天班)工作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大家吵得不亦乐乎,马云和刘强东对此都做了回应。马云提出“能996是一种福气”,并说他自己一直坚持“12×12”(一年到头每天都工作12个小时)工作制。而刘强东也表示,自己是“8116 8”(每天早上8点开始工作,晚上11点休息,一周6天如此,再加周日工作8个小时),他表示这样的工作状态有“拼搏的快感”,还表示在*“混日子的人不是我兄弟”“*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996,但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拼搏精神”。不管是马云,还是刘强东,能够承受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其成功的背后,无疑是对工作的热爱及高度的自律在发挥作用。

当然,做到高度自律也没那么容易,还需要以下几点来达成。

要有关键要素做支撑

想要做到高度自律,有几个关键要素不得不提(图1-8)。

图1-8 高度自律的几个关键因素

一个人想要做到自律,首先得知道“为什么”,这就需要制订计划,明确目标,并且目标一定要高度清晰;其次,要精准把握达成目标的时间,远离任何诱惑;*后,遵照计划和时间高效执行,*终达到目标。

将自控力用在刀刃上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自控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时间稍长,自控力就不足以抵制诱惑,低落情绪、注意力分散等问题就会占据上风。此时若强行追求自律,强迫自己执行,自控力就会消耗身体能量,而身体能量一低,自控力又被削弱了。因此,强迫用自控力执行计划是不可行的。那该怎么办呢?好钢用在刀刃上!

将更多的自控力用于处理“我想要”“我要做”的事情上,也就是目标和执行层面,而“我不要”的部分,则需要抵制诱惑、消耗能量,此时也需要自控力。但为了在这部分不消耗自控力,不妨就给自己一些“糖果”,将诱惑变成适度的自我放松和奖励,如此不但不会消耗能量,反而还是对能量的补充。

比如,你需要5天的时间将一个比较复杂的文案做出来,而你已经连续3天一直在拼命做了,虽然离你所期待的完美结果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你的注意力明显涣散,大脑一片混沌,接下来的文案思路突然断了(此时就到了自律的低谷期),此时与其在混沌中受低效折磨,不妨拿出几个小时的时间来放松,到红花绿树的公园走走,爬爬附近的小山,到河边散散步,哪怕躺在床上稍微休息一下,放空大脑……都能让能量得以恢复。

一天的工作时间也是一样,一天8个小时,甚至10~12个小时,或更多的工作时间,若一直处于高强度的状态下,没有片刻放松,坚持不了几天人就疲惫不堪了,但若是合理分配时间,人的精力就能持续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这也是平时大家所说的“劳逸结合”。具体来说,可以用2~3个小时将“我想要”“我要做”的事情集中精力做好,做好之后,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放空大脑,抵制“我不要”的部分。

那些天天说自己人生不得志,空有一腔理想、抱负,却没有施展之地的人,还有那些看到别人研究出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看到别人创业成功,看到别人住着豪宅、开着豪车,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时运不济的人,看看自己属不属于那些“先吃糖的人”。如果是,那么从此刻开始,就培养自己延迟满足的思维吧,对自己狠一点儿,说不定哪天理想、抱负就实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