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为什么改变如此之难?哈佛大学成人发展和学习专家罗伯特·凯根力作,7种语言方式实现个人成长、组织变革。整合心理学创始人肯·威尔伯、学习型组织之父彼得·圣吉推荐。


【内容简介】

为什么在我们的愿望、目标与我们 终实现的结果之间差距如此之大?即使我们能够做出重要的改变,为什么我们很快就会恢复如常?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令人不安的现实?

哈佛大学成人发展和变革学习领域著名专家罗伯特 凯根和丽莎 拉斯考 莱希提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身体一样,有一套自己的“免疫系统”。多数情况下,它会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的伤害。然而,这一“免疫系统”也会排斥生发于内部或者从外界移植来的新思想,让我们无法做出真正的改变,甚至置我们于危险处境。

在这本实用性极强的书中,作者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深入的自我探索的旅程,帮助我们找到隐藏在固有思维中的那股阻碍改变发生的力量,并 终战胜这股力量,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深度、持久的转变。

通过书中丰富的案例和练习,你将学会7种语言方式,前4种会帮你打破习惯性的内部心理模式,后3种则能让陈旧的人际关系和组织形式焕发新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罗伯特 凯根(Robert Kegan)
世界知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成人教育和职业发展威廉·米汉和米莉亚姆·米汉(William and Miriam Meehan)教席教授、学习与教学专业主任以及教育管理与领导力研究所教学主任。

作为一名教育专家和研究者,凯根专注于探索成人期持续心理转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成人期意识的进化及其对成人终身学习、专业发展的影响。凯根还是一名注册临床心理学家和执业治疗师,广泛地为专业和非专业听众演讲,并在成人职业发展领域提供咨询。他同时还担任哈佛大学变革领导力项目的联合主任,为学校和地区领导提供培训。

凯根著作颇丰,其中经典著作《发展的自我》以及《变革为何这样难》《人人文化:锐意发展型组织DDO》已被译为中文出版。


丽莎 拉斯考 莱希(Lisa Laskow Lahey)
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变革领导力项目副主任,该项目由比尔及梅琳达 盖茨基金会资助,目的是提升公立学校组织领导力。她也是Minds At Work的联合创始人,该咨询公司为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高级领导和团队提供服务,将工作场所中的困难与问题转化为变革型学习的机会。


译者简介

吴瑞林
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长期从事心理测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目前担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分析中心副主任。


【目录】

引言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部分 内部语言:重塑思维模式的4种语言
第1章 从抱怨到承诺:发现你要为之奋斗的信念 2
第2章 从指责到担当:直面自身问题 22
第3章 从新年宏愿到对抗性承诺:探查阻碍改变的“免疫系统” 35
第4章 从制约你的大假设到你能驾驭的小假设:假设而非真理 55
第二部分 社会语言:促进关系和组织转变的3种语言
第5章 从奖励和赞美到持续关注:传递积极行为的重要性 82
第6章 从规则政策到公共协议:用集体的力量维护规则 96
第7章 从建构性批评到解构性批评:将冲突转化为学习机会 116
第三部分 将我们学到的实践一下吧
第8章 运行内部语言:在新语言环境中学习 142
第9章 实践社会语言:在工作团体中学习 187
结语 通往改变的高速路:超越信息时代的局限 233
致谢 240
译者后记 241


【前言】

你总是可以见到更大的自由

——《深度转变》推荐序

文/李松蔚

我和《深度转变》这本书颇有缘分。我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偶然读到Robert Kegan的《发展的自我》,已经对这位学者大为倾倒。等有了海外图书代购,就顺藤摸瓜买到了他的其他几本书。至今记得其中一本奇书,标题就让我欲罢不能,叫做《How the way we talk can change the way we work》,直译为“我们说话的方式会如何影响我们做事的方式”,写得太过瘾,每个字都敲击在我心坎上。这本奇书,就是诸位手中的《深度转变》。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灵成长或励志书。Robert Kegan是发展心理学家,他用实证科学的逻辑,证实了一个重要论断,那就是人是毕生成长的动物。在他的理论体系里,“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从前我们认为受主观决定的事物,逐渐意识到独立于我们自身,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这种认知层面的领悟,就是成长。

有人不理解,这只是认识了世界,跟个人成长有什么关系。

其实,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建立“我与世界”关系的过程,也是一段放下执念,直面真实的心灵之旅。小时候,我们以为距离远近可以改变事物大小,看远处的房子像火柴盒,人一走近,房子就会长大。后来知道改变的只是我们的知觉,与客观的事物无关。从此我们有了知觉恒常性,就不再执着于看到的表面皮相。成年人也会有类似的领悟,在更抽象复杂的观念层面上,认识到“我如我所是”。年轻的时候相信“获得别人的认可越多,我就越有价值”,随着我们的成长,建立起稳定的内在价值体系,看到自己的美德、尊严,不因别人看法而增加,也就不再执着于一时毁谤。这让我们变得更勇敢,也更灵活。

这些话说起来简单,但有多少人听过类似的说教,却仍然在心里认同“我的价值由别人的看法决定”呢?——正如无论怎么解释,小孩仍然看到“房子的大小由距离远近决定”。成长是无法取巧的,无法用讲道理的方式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必须自己实践,体悟。越是成长到高级阶段,那些尚未勘破的执着就越隐蔽,突破也更艰难。

有时候,甚至有很多聪明而渊博的专业人士,也活在某种看不见的桎梏之中,因此做出很多他们理智上无法认同,甚至觉得不可理喻的行为。Kegan将其比作改变的“免疫系统”,他们知道改变的方向,却因为观念的制约,让他们无法做出必要的行动:

理智上知道要创新,行动上却延续着过去的工作方向;

理智上知道工作任务迫在眉睫,行动上却一直拖延;

明知道跟合作伙伴的关系有问题,却不敢正面沟通;

明明对组织决策有更好的提议,却只能私下腹诽,从未形成建设性的提案;

一方面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一方面收到反对意见又会火冒三丈;

一方面已经不堪重负,在面对新的工作任务时又难以拒绝;

……

在Kegan看来:这都是因为我们受到了观念的桎梏,解决的唯一路径就是成长,打破那些深藏于头脑中的规条限制。《深度转变》这本书,就是Kegan在这套理论基础上整理的一本方法论手册。他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入手,通过七次不同的句式转换,步步为营,渐次深入,直到最终发现自己在日常的思维和表述习惯背后,那些隐藏的,限制我们成长的“免疫系统”。——发现这些限制,也就为进一步突破限制创造了条件。

虽然是抽象的思维训练,但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又通过简单生动的语言来展现,有技巧,有实例,很容易上手操作。比如,Kegan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抱怨”入手,他认为“抱怨”是一种没有建设性的语言形式,单纯在发泄负面情绪,并不能带来改变,创造实际的价值。但他看到抱怨的背后,往往意味着一个人认同或追求某种价值。也就是说,当我们抱怨某个事物“不好”,代表着我们心中有一个更“好”的标准。抱怨越深,我们对这种价值的追求就越强烈。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抱怨的语言改写成一种承诺,我们承诺自己看重某种价值,并愿意为之行动。你看,简单的句式转换,负能量一下就变成了正能量。

但是正能量并不是终点。你可能紧接着就会想:既然我们看重某种价值,那为什么没有采取行动实现它,却停留在抱怨上?貌似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我们遇到了某些困难,阻碍了采取行动的努力。但是再深一步思考:那些困难难道是不可改变的吗?我们的思维又被什么局限住了呢?……从这里开始,就进入了下一步的句式转换。就这样,Kegan一次次地拿出新的句式,看似在教我们改变语言,其实都在挑战既定的思维模式。他像一位神奇的导游,通过《深度转变》带我们一步步深度自省,发现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联,正在被怎样的观念锁死。成长意味着突破这些观念,自己也就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这本书首先可以当成一本自助书。阅读的过程要拿一支笔,边读边写。每一步句式转换都配有表格,你可以很方便地把自己的案例写在表上,套用书中的方法,亲身感受这一转换过程的奇妙。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由顶尖教练陪伴的自我发现之旅。有的读者也许想学会这套方法帮助别人。但既然可以帮助别人,为什么自己不先体验一次呢?

我向很多朋友推荐过Kegan的这套方法。他们的反应常常是:“听上去很好,但我暂时没有什么困惑,我应该不需要成长。”我问他们:你在生活中偶尔会有抱怨吗?有没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们总能说出一二三。我说:好,可以就从这里开始,按照Kegan方法试试看。抱怨是改变的第一步,从这里出发,最终往往会发现让他们自己也目瞪口呆的结论:尽管他们已经自以为足够了解自己,但仍然有过去从没有看到的局限。

我想这也是Kegan的理论最迷人的地方:人是可以终身成长的,并没有所谓的“终点”一说。过去有很多人问过我:人为什么需要一直成长?我的回答始终是:为了更大的自由。我想这也是Kegan在书中想传达的。人们受着各种各样的限制,而最大的限制始终是我们的认知。我们甚至不知道限制的存在,直到某一刻我们看到了,才知道自己一直在画地为牢地打转。——看到了,就走出来。每突破一点执念,都让人有焕然一新的自由。你觉得已经获得足够多的自由了,慢慢来,或许这想法本身就是有待突破的局限。

想到人生还有那么多不曾领略的自由,这一生才值得一过,不是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