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 精选63个高考核心高频实词详解分析
2. 图示字形演变,分类字义结构,方便有效记忆
3. 例句覆盖高中语文部编版新教材及原人教版教材全部文言文篇目
4. 精选15年来100篇全国及各省(市)高考文言文真题语篇及其题目
5. 配套智能小程序帮助拓展训练,夯实巩固词义理解


【内容简介】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一大重要板块,而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石。通过对全国及各省(市)历年高考卷文言文词频的分析,编者发现有63个实词反复出现,频次高,占比大,是高考文言实词中的重点。编者希望通过图示本义和字源字形追本溯源,结构化分类本义、引申义构建字义记忆图,列出课内语篇(含部编版新教材)例句释义,链接历年高考中含有相关字的真题,提供智能化拓展训练。这五大环节将帮助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熟练掌握63个核心高频词,优化备考时间分配的同时,为高考文言文阅读打下决定性的基础。本手册一改常见文言实词手册收词量大但无法突出重点、学生无法有效记忆的现状,不求全,只求精,求实用。希望本手册能成为一本真正帮助学生决胜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实用手册。


【作者简介】

王傲,文学硕士,2012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从事高考语文教学11年,现任家辉培优语文教师。深谙上海语文高考命题策略,曾担任国内龙头教育机构上海语文组组长,并多次受市重点高中邀请开设高考冲刺课程。


【目录】

目录

为(1)
知(52)
得(65)
是(83)
使(98)
能(113)
相(125)
见(140)
行(155)
将(170)
如(181)
生(196)
及(208)
诸(221)
入(232)
出(244)
遂(257)
故(266)
复(280)
名(290)
若(301)
闻(313)
非(324)
卒(335)
当(344)
从(356)
居(367)
去(376)
请(388)
方(397)
师(406)
甚(413)
过(421)
道(430)
安(441)
既(449)
众(458)
治(465)
或(472)
食(480)
善(487)
辞(496)
称(502)
属(508)
举(515)
异(525)
独(533)
疾(540)
间(546)
求(554)
拜(561)
就(568)
论(575)
直(580)
止(586)
固(592)
厚(599)
通(605)
奉(611)
莫(617)
便(624)
兴(629)
济(634)


【前言】

编者序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一些被民众普遍使用的词语,这些数量有限的常用词语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绝大部分表达需求。熟悉高考的朋友会发现,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古代人物传记选文,大部分选自我国古代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中的良史,选文有相似的写作方法、高度一致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刻画,以及大量反复出现的高频词。掌握这些高频词,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扫清文言文学习的障碍,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及文本背后的古代社会文化。
仅以2017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节选自《旧唐书·李大亮传》的翻译句子真题来看,原句“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恨相得之晚”中,“尝”“诸”“相”“得”四个关键字均是我们的高频词,而此句的翻译难点、得分重点在于“诸”“相”“得”三个字。“诸”在此处须译为兼词“之于”,“相得”此处是宾语前置的“得相”,“相”在此处为“偏指一方”,“得”在此处须译为“找到”,由此,此句的准确翻译(覆盖得分点)便呼之欲出了,且可据此得以窥见李大亮的温良品行与情深意重,更进一步加深对古代君子之道的理解。
本书以高频词为纲,覆盖了高中语文部编版新教材及原人教版教材全部古诗文篇目,
15年来100篇全国及各省(市)高考文言文真题,
准确标注高频实词在高中学生日常学习、考试中会遇到的每一处释义及用法,这对于学生准确理解识记字形字义、夯实文言文基础、提高考试成绩、提升文言阅读能力都会大有裨益。

全书特点有五:
一、 精准选取高频实词
本书作为高频实词手册,共选取63个实词,所选实词有虚词用法的,一并收入。频次统计根据有三: 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原人教版教材以及2005—2019年100篇全国及各省(市)高考真题(题、文出现次数分开统计)。排序规则采用按照频次排序的方法。真题频次统计依据参见凡例。附拼音排序的索引。

二、 广泛收录课内外文本
1. 课内文本的选取: 覆盖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原人教版教材所有古诗文。
2. 高考真题的选取: 全国卷一、二、三及北京卷、江苏卷、浙江卷等省(市)高考文言真题中的纪传类文章100篇。


三、 形象展示字义
对高频实词从构字法上追本溯源,通过对字形的分析理解字的本义,丰富学生的汉字知识,并配合插图形象化呈现,进一步梳理本义与众多引申义的关系。根据词义发展、词性分类构建每一个字的字义记忆图,方便学生迅速有效、符合逻辑地记忆一个实词的各种释义。

四、 加强实战训练
围绕高频实词反复训练,“拓展训练”的范围为此63个实词,不限于本字,兼有他字;不限于课内,兼有课外(高考真题)。

五、 提升翻译能力
书中例句均有准确译文。以字字对应的直译为原则,有效提升学生实词应用能力及句子翻译能力。具体内容参见配套小程序。
由于编写时间有限,不足之处还望见谅。


【书摘与插画】

学习文言文,“必”过文字关

步根海

学习文言文,“必”过文字关,关键是何时过、怎么过。
古代(汉代以来)把文字学称为“小学”,意思是儿童从小入学要先学文字;后来,“小学”的范围扩大了,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训诂”就是解释字词意思)。今天我们说的“过文字关”,有扩大了的“小学”的意思,不过没有那么繁琐,主要就是知形义、知读音(不是古音,就是今天的读音,当然个别字例外)。
汉字的演变是缓慢的,但从有文字开始到今天,毕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无论是字形、字义,还是读音,古今的变化还是很大的。首先,是字量越来越大,《说文解字》列举的汉字只有九千多,《康熙字典》列举的汉字达到了四万七千多;字义(词义)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有的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转移了,有的消失了;在造字、用字过程中,还有假借、转义以及通假、异体等现象……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变化,在学习文言文上,*个遇到的障碍就是“小学”方面的问题。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过“小学”之关?怎么过关呢?
学习文言文,不能像古人那样,从小学入学开始就要学文字学、训诂学的知识,而是需要先有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到了初中,尤其是八、九年级,才真正开始过文字关;而且,当先从实词开始,逐步地迁移到虚词(过去一般称为“虚字”)。过关的方法,也随着语言材料的积累而有相应的变化,这变化,通俗地说,就是由“粗”到“细”,由感性升华为理性。
所谓的“粗”“感性”,就是初读文言文(也包括古诗词)时,不必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疏通,只要读准、读通、读顺,大体知道意思(有时,甚至无须理解意思,如小时候背古诗词,很多的诗词意思并不明白,但背着背着,就有了一点感觉)。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产生了一定的感觉,再开始了解、理解、把握字义、词义,这个阶段,才向“细”、向“理性”过渡。
真正的“细”和“理性”,就是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关注字形、字义,有时也包括字音,真正地开始“过关”。从初中生目前使用的教材来看,文言文的阅读量终究有限,因此一个字(词)的义项,不能充分展示,中考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的词义,是以课文出现过的义项为限的,这些有限的文言材料,尚不足以对一个字的形、义作追本逐源的梳理,而只能对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作再现式的归纳。实词的义项,一般只有三四项,*多的也仅七八项,大部分初中生采用的复习方法是背课文、背义项,虽也有一定的积累、理解的意义,但还不是真正的“理性”。
只有进入了高中阶段的学习,才真正开始理性地落实“小学”的相关内容,尤其是与“训诂”相联系的“小学”内容。因为高中文言诗文的阅读量大大增加,使用国家统一的语文教材后,文言诗文的量已超过了教材总量(篇目)的百分之五十,再加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他们应该有需要,也有能力从“训诂”角度对文言的字义(词义)作理性的梳理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很少有借鉴“训诂学”的方法的,即使是复习阶段的梳理,也类似于初三阶段的再现式的归类,而未能使学生自觉地探究字源,梳理义项之间的逻辑联系,进入高中生应有的理性思考。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以高中生为主,也适合有一定文言底子的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顺利地突破文字关,也为了引导学生理性地、合乎逻辑地梳理与文字学、训诂学相关的知识,掌握文言字词积累、理解的规律,相关专家、学者编写了《高考文言文高频实词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一书。
《手册》冠以“高考”,是因为所选“高频文言实词”是以2005—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为选词依据,再联系课文语境和部分课外语言材料的相关语境编写而成的,因为高考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本就有一定的导向意义,其所选文本和所命试题,具有典范作用。虽然说与“应试”不无关系,但决不只是为应试,而是以十多年的考试材料为例子,让师生们从中找到一些规律,或由此获得一定启示,从而探索到适合自己学习、发展的方法。因此,这本“手册”不只为高考复习用,对高一、高二的文言文学习同样有意义。
所谓“高频”,自然指出现的频率高。一般来说,《手册》所列举的63个高频词,以实词为主,在十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至少出现过20次,而这些高频词,在课文中、在课外阅读材料中,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手册》编写者将63个实词在课文中出现过的句子罗列出来,并对相关义项逐一归类,既便于查找,又能唤醒记忆,温故知新。当然,在文言诗文阅读过程中,大家一定会发现,有许多高频实词,其形、其义、其音,与现代汉语并无差别,如“天”“地”“人”“风”“雨”“电”等表事物名或自然现象的字词,是不需要用现代汉语重新阐释的,因此,在选取高频词的过程中,就把这些词剔除了。
为什么只选63个?首先,自然还是考虑到“高频”。有些实词,虽然也常用,而且义项丰富,因为在十几年的全国高考试卷中出现的频率不算太高,所以暂未入选。其次,虽然名为“手册”,但毕竟不同于“字典”“词典”,它可以当作工具书,但作用可不止用作工具,因为63个词只是63个例子,通过这63个例子,师生们可以找到词义变化、引申、转喻的一些规律,从而自觉梳理其他实词的变化轨迹,把对词义的逻辑探究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默会的、无意识的语感。
虽然这63个高频词都选自高考试卷,但并不等于说都是高考试题中的实词解释,甚至也不是句子翻译,但是,在把握了这些词的词义后,对理解句义、文义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有价值的,甚至对理解词法、句法、文法都有重要意义。
《手册》吸收了大量字典、词典的研究成果,从而使词义解释、句子(甚至语段、篇章)翻译更具权威性、科学性;字形、字义的解释,借鉴了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但又不同于“说文解字”。从文本体例来看,每一字均由“字源字形”“字义记忆图”“课内例句”“真题链接”“拓展训练”等板块构成,这些板块,有实例,有源流分析,有记忆方法探究,从认识、感受、理解,到运用、综合,使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学习的能力。“课内例句”罗列*部编版教材、人教版及其他版本教材中涉及所选高频词的语句,并依据词义的引申、转喻、变化的逻辑关联分类,既唤醒已学的知识,又温故知新。“真题链接”逐一列举十几年高考试卷的例子,联系义项作分析,既能温故知新,又能知新(新语境)温故。从所选试题来看,所选试题例子基本选自史书材料,而史书材料的文字、文句的用法规范,是文言学习的中规中矩的语言典范;而文人创作的散文之类的文学作品,往往个性比较强,可从文学语言角度来分析,可另作研究。“拓展训练”以运用、综合为主,可以理解为另一形式的知新温故。
所有文本材料,无论是教材语篇还是高考真题,抑或课外拓展,都可以通过附带“小程序”找到完整的语篇和精确的译文,能帮助学生建立联系,形成整体感。
当然,学习文言文不只是过“小学”关,更不只是解决实词的问题,还有虚词,还有词性、句法、文法,还有文化知识以及文学赏析等,相信组织者、编写者会有更长远的思考。

2020年9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