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自诞生之日起,重症监护室已经拯救了约5亿人的生命,这里是离死亡*近的地方,也是生命的*后一道防线。
2.重症监护室资深医生马特·摩根汇集十多年从医经验,描绘人类处于生死边缘时的极限状态,探求重症医学背后的科学动力。
3.为什么人类的免疫系统会自我攻击?为什么失眠会严重影响健康?如果家人遭遇心脏停搏,我们应该首先做什么?《重症监护室的故事》结合丰富的真实病例,揭开关于皮肤、心脏、肺、脑、消化道等*的奥秘。危急关头,这些健康常识或许能救你一命。
4.机器在未来可以替代医生吗?为什么科学研究对医治病人至关重要?医疗资源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重症监护室医生不仅要面对病人的真实病痛,还有更多复杂的社会与伦理难题。


【内容简介】

病情危重,通常指病人有一个或多个重要器官无法正常运作。
18岁少年在异国被感染后患上严重败血症,他能存活下来吗?
一名法官在庭审期间突然倒地不起,心跳与呼吸全无,他真的“死”了吗?
怀孕母亲遭遇严重心脏衰竭,她和宝宝能平安迈过这道坎吗?
手术后,患者原本5米长的肠道仅剩20厘米,她今后还能正常进食吗?
……
1952年,因感染病毒而命悬一线的12岁女孩在世界上*间重症监护室中重获新生。以这个故事为起点,重症监护室资深医生马特·摩根讲述了重症医学背后的历史沿革与科学发展。摩根医生借助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上述真实病例,使我们逐步了解重症监护室的日常运作,深入认识人体不同器官的功能与奥秘,并告诉我们,在生死关头应如何救人或自救。
一名重症监护室医生通常需要掌握13000种疾病诊断、6000种药物和4000种外科手术。 对普通人来说惊心动魄的时刻,却是他们经历的每分每秒。
重症监护室的医疗团队倾尽所能,帮助病人度过生命的至暗时刻。许多病人*终康复出院,另一些不幸离世的病人也没有被忘记,正是他们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对死亡的理解,也让我们更明白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者简介】

马特·摩根,威尔士大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卡迪夫大学荣誉高级研究员,曾在英国和大洋洲的多家大型医院工作。
当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英国暴发后,摩根医生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来自重症监护室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告诉公众,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们从未忘记老年人、体弱者和有健康隐患的人。他写道:“如果所有医疗手段都无法起效,我们会和你,还有你的家人在一起。我们会诚实相告,我们会握住你的手,我们会一直在这里。我们会改变医治目标,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会放弃救治。我们没有忘记你。”这封信在社交平台上获得无数转发和点赞,相关电视新闻报道的播放量超过200万次。


【媒体评论】

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曾亲眼目睹生命的悲欢离合,而发生在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往往*令人震动,从这本书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重症医学的世界吧。——杨燕丽(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本书)对重症监护室所做的扣人心弦的写实描绘,提醒着我们生命有多脆弱。《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充满了谦卑与洞见,让我们得以一探这个每天都在拯救生命的医学世界。——苏·布莱克女爵士(著名法医人类学家、兰卡斯特大学副校长)
马特·摩根关于生死边缘的描写优美而动人。他的书中充满了生动鲜活的例子和真知灼见,让人们开始关注医疗前线上人类的宝贵经验。——加内什·孙塔拉林加姆(麻醉师、英国重症监护学会主席)
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有像摩根医生这般投入、体贴又谦逊的人在急救医疗前线服务。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作家,把工作中的一切兴奋、悲伤、辉煌甚至恼怒记录了下来。——彼得·布林德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重症监护医学、麻醉学、医学伦理学教授)
这本鼓舞人心的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智慧和悲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这个特殊时刻。——《泰晤士报》


【目录】

序言
*章 欢迎来到重症监护医学的世界
第二章 免疫系统
第三章 皮肤与骨骼
第四章 心脏
第五章 肺
第六章 脑
第七章 消化道
第八章 血液
第九章 灵魂
后记
附录
致谢
注释


【前言】

序言
2016年,我前往爱尔兰都柏林参加一次医学研讨会。与会演讲者们都很睿智,会场气氛令人印象深刻,整段经历让我颇受启迪。在会议*后一天,我发自内心感受到希望和鼓舞,急切地想回到作为一名重症监护室主任医师的日常工作中,脑子里满是新的点子。那天晚上,机缘巧合,我步入一家老旧的爱尔兰酒吧,这次外出改变了我的人生。一个当地人问我在城里做什么。我解释说自己参加了一场医学会议。
“不错啊,”她说,“你是什么方面的医生?”
“我是重症监护室医生。”我回答说。
“那到底是干什么的?”她问道。
就在那个时刻,一种深邃的感觉击中了我。过去十年,我一直在写科研论文,事实上没几个人会读。我走遍世界,在医学会议上向那些比我还懂行的人夸夸其谈。尽管做了许多工作,耗费了许多心血,但我把*重要的人忘了——这个人就是你。
你是我过去的病人,我未来的病人,我现在病人的儿女、父母或邻居。尽管收治病人中有五分之一的人*终会死在重症监护室里,但大多数人甚至不明白那是什么。
在那个寒冷刺骨的爱尔兰之夜,在*后一杯黑啤深色酒泡的陪伴下,我开始写这本书。这不是一本充满欢声笑语的作品,事实上,书里多是悲伤,但也总有希望。我要带你去走走,去那些命悬一线的病人去过的明暗之所。即便是在黑暗里,*小的处所也能闪耀未来的微光。我要向自己遇过的病人借用他们的身体、生活和家庭,用这些故事在死生相交的深缝里洒下光亮。
如果我在今天、明天和后天都努力工作,兴许能救下一人的性命。在我整个职业生涯里,也许能救好几百人。然而,我希望这本书能做到更多。我希望它能告诉你重症监护可以做到哪些,应该做到哪些,甚至不应该做哪些。它会给你一些极有用的建议,避免你身边的人在某天需要见我。它甚至能告诉你如何拯救一个人的性命,让你对社会中存在的*为显著的伤害提高警觉,让你一瞥生死边缘。生命之脆弱会逐渐变得明晰,当然,不可思议的适应力和坚忍不拔的人性会抵消这种脆弱。
现在,我要带你开启一段重症监护医学世界的旅程,带你看看我们每天要治疗的病人。书里的每一章都是受到我在临床医学一线所遇之人的启发而写就的。我们会去探索重症监护室的工作机制,以及身为在该病房内工作的医生,我的所思所想。你会体验到医院*戏剧化的区域内的声、味、相。我们还会探索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探究我们是怎么在人体已无脉搏的情况下维持体征的,以及当病人被宣布脑干死亡时会出现何种情况。我会跟你分享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在与人类的脆弱相搏斗过程中的高光与低潮。低潮浸透着黑暗,然而当病人和家属站在生死边缘时,我有幸与他们站在一道,支持他们。借助这一透镜,我看到了美好生命的日常点滴。已逝的史蒂夫·乔布斯在一次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致辞中提到,“死亡是生命*伟大的发明”,这句话让我们珍视在这个地球上与他人共享的时光。有时,黑暗能带你看到光明。

马特·摩根医生
@dr_mattmorgan
2019年1月


【免费在线读】

*章 欢迎来到重症监护医学的世界(节选)
哥本哈根,8月一个晴朗美丽的傍晚,女孩薇薇放学回家后,在花园里跳舞。薇薇是一个快乐的12岁小姑娘,头发是金沙色的,脸颊如苹果般红润。父母离异,生活对她来说有些艰难;她的妈妈在工厂里做帽子,努力维持生计。妈妈透过窗户看着自己的女儿,薇薇正光着脚丫在草地上起舞,自顾自地咯咯笑。48小时后,薇薇处于生死边缘。我要讲的这个故事,正是关于让薇薇存活下来的那些人、那些实践和技术的。薇薇的经历是一条长达65年的奋斗道路的起点,这条路让我们在面临毁灭性的重大疾病时仍有机会继续享受人生。这个故事将告诉你,重症监护将如何拯救你的生命。
那天早些时候,薇薇没有留意到一滴水正好落在她的手上。晚上用手揉眼睛时,她自然也不知道这颗水滴里包含了百万拷贝数的致命脊髓灰质炎病毒。当妈妈唱睡前小调哄她入睡后,病毒在体内开始攻击。它穿过了细胞膜,从薇薇的手上转移到了她的口腔细胞中。太阳落山后,病毒已经感染了她的扁桃体、颈部的淋巴结,*后是她的消化道。到了早上,薇薇觉得头疼,便没再跳舞。妈妈把冰凉的手放在她发烫的额头上,而后按了按她僵硬的脖子。再过一天,薇薇在系夏裙的扣子时已经有些勉强,她的胳膊沉重、虚弱,手指笨拙地移动。她被带到当地的布勒格丹医院,医生叫她名字时她已经没了反应,呼吸急促且短浅。不久后,薇薇遇到了那个将救她一命的男人,他是世界上*位重症监护室医生——比约恩·易卜生医生。
在遇到薇薇的时候,易卜生医生36岁,是一位麻醉师。他一眼就看出薇薇正被严重的急性脊髓灰质炎折磨——急性意味着病症的开始和进展都很迅速,严重则是因为薇薇所患的脊髓灰质炎已让她出现了深度衰竭。1952年,在哥本哈根脊髓灰质炎大暴发的头两周里,已经有27人死于这一疾病。这次疫情结束时,有超过300人感染了脊髓灰质炎,其中的三分之一遭遇了薇薇所经历的呼吸道衰竭,*终130人死亡。易卜生医生知道*能救薇薇的机器是所谓的“铁肺”,但这台机器当时已被占用。因为患上这种疾病,薇薇的呼吸道肌肉非常虚弱,无法帮助她吸入周边的空气,而铁肺是她*的幸存机会。铁肺会在病人的胸腔和外部世界之间建立一个密封环境,用一个强有力的空气泵制造出真空,由此抽动胸腔膈肌,让空气从气管进入肺部。
看着薇薇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弱,易卜生医生感到绝望。随着她血液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一般会随呼吸排出)含量升高,她的血压也越来越高,神志越来越不清晰,她甚至控制不了唾液,会呛到自己。接下来,易卜生医生决定做一件激进的事,而此举将永远改变医学。
作为麻醉师,易卜生医生在手术室里的职责是给病人注射强劲麻药,使其陷入昏迷,再用其他药剂让所有肌肉停止收缩反应,其中就包括呼吸肌。只有在这种情形下,外科医生才能安全地进行复杂的手术操作,因为这些操作要求人体处于静止和易于操控的状态。同时,为了确保病人正常呼吸,易卜生医生需要将一根塑料管插到病人的气管里,大多数情况下是从嘴巴或鼻子插入,但偶尔也会直接从颈部正面插入气管中——这一过程被称作气管切开术。
对易卜生医生来说,薇薇的情况其实是他每天救治病人时都会遇到的。不同之处在于,薇薇的肌肉无力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作用于运动神经和脊髓引起的,一般情况下是由此二者给肌肉下达指令。虽有不同,解决方法却如出一辙,1952年8月27日上午11 :15,易卜生医生把薇薇抬到手术室,组织了一次紧急气管切开手术,他将薇薇的气管与一个充气袋相连,随即挤压了一下充气袋,利用正压将空气挤入薇薇的肺里。
这与人类一般的呼吸方式截然相反。你现在试着深吸一口气,感受一下腹部的那块大肌肉,也就是膈肌,它会向下压,同时刺激肋骨两边的肌肉收缩,促使肋骨向上和向外扩张。这一系列动作会在有弹性的两肺之间、胸腔内部各层之间创造一种负压。这种压力被传递到了肺部,将双肺向外拉伸,5亿个微小肺泡感受到压力,帮助空气吸入。就是在这个时刻,空气变成了呼吸。但在薇薇目前的情况中,易卜生医生是靠挤压一个袋子来把空气挤到肺里的,这就像是在高速行驶的汽车里,你把头探出窗外,张大嘴巴,让空气鼓进去。
呼吸之间,薇薇的胸口抬升又伏落。第二次呼吸要比*次容易些,到第十次时,她沉甸甸的双眼睁开了,她终于又透过生命的窗户看到了世界。
生活中看似简单的想法很可能通向*深远的变革,现在正是这样的时刻。易卜生医生不只是在拯救一条人命,还须维持生命的运转,为了做到这一点,接下来他需要迈出十分重要的一步——为薇薇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并召集一个团队来看护她,不间断地挤压充气袋,直到她的呼吸道肌肉恢复正常为止。没人知道她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事实上光是持续挤压充气袋,就需要一队医学生轮流值班,每人挤压8个小时——不能挤得太用力,也不能太轻;在这样一间临时的医院病房里,需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维持薇薇的体征。而这个病房,便是世界上*间重症监护室。在哥本哈根脊髓灰质炎大暴发的6个月里,超过1 500名医学生志愿者来过这儿,帮助挤压薇薇以及其他需要同样治疗方式的病人的充气袋。*终,在1953年1月,充气袋被一个专门的医疗呼吸机替代,这个机器能直接帮助薇薇呼吸。
虽然困难重重,虽然薇薇颈部以下瘫痪,但她依然活了下来。住院7年后,薇薇出院了,她跟妈妈搬到了一个新建好的公寓,在那里她需要24小时依靠呼吸机。薇薇是个非常快乐、活跃和勇敢的年轻女士。她热爱阅读,口抿一根小棍子来翻阅她*喜欢的书,她还会用牙齿咬住一根画笔在纸上画下各种珠宝。她经常参加家庭聚会,轮椅下装有重型电池来为她的“机械肺”供电;她在位于12层的公寓房间里眺望哥本哈根的城市天际线,一旁有心爱的边牧犬鲍比陪伴。薇薇与自己的一位男护工逐渐发展出一种特殊的情谊,两人陷入爱河,很快就订婚了,他们和鲍比在一处家庭避暑小屋里共同度过了一个长长的夏日,暂时从薇薇所面对的现实中抽离出来。
尽管薇薇接受了这么多年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但重症幸存者的生活仍时常为残疾负担所扰,她无法完全实现生活独立。薇薇没让她所面临的挑战给生活蒙上阴影。她仍是妈妈的女儿,依然拥有自己的生活。之后,易卜生医生从未停下脚步。医学也在持续发展。

重症监护不单是某个场所,也不单是某群人或某个维持生命体征的机器。它有点像是当代的教堂,会用到特别设计过的建筑,昂贵的装备,独特的方法,以及一群在人文与实践方面经过专门训练、深谙聚精会神之术的人。重症监护关注的不是不朽的上帝,它关注的是*普通的病人,它救助病情*严重的患者。
重症监护的物理场所,可以被称作重症监护病房、加护病房,或者就叫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应该容纳医院总病床数10%的床位,并且须靠近手术室和急诊科。每个单独的床位区域内须特别配备维持体征的呼吸机、多种输液泵、透析仪和监控设备。但每张床*重要的配置并非以上所说的各种机器,而是病人的专属护士。
病人之所以会被送到重症监护室,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甚至多个重要器官衰竭。有可能是肺衰竭,这样的病人需要呼吸机维持体征,比如薇薇;还有可能是心脏衰竭、肾衰竭、消化道衰竭、代谢衰竭、血液循环衰竭甚至脑衰竭。任何人如果病到需要器官支持的地步,就是命悬一线了。我们可以将医院里所有病人的疾病严重程度以及他们所需要的护理程度分为5个级别,从0到4。0级护理病人所患的多是温和疾病,可以安全地在普通病房接受治疗,在这种病房,7~12个病人配备一名护士。1级护理病人有病情恶化的风险,需要接受定时生命体征观察。他们通常会被送到护理干预更频繁的急症病房。2级护理病人需要的是高依赖性护理。这种病人有且仅有一个器官面临衰竭,通常是两个病人配备一名护士。2级护理病人的病房通常在重症监护室附近,或者就设在重症监护室内。与此同时,病情更严重的病人需要3级护理,训练有素的护士会在病床边24小时守护。这种情况通常是病人需要呼吸机来帮助他们呼吸,或者不止一个器官系统面临衰竭。有时,一个病人可能需要非常多的复杂装备来维持体征,且需要多名护士进行护理。这种病人即4级护理病人,他们始终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在这里,危重病人不仅需要特殊的治疗或机器,还需要时间:医护人员需要时间解决病人的问题,医疗装备也需要时间来治愈他们的身体。而这一切之根本,在于病人们所得到的专门护理时间。
重症监护室医生所需的技能十分广泛。我们会做外科手术,将管子插入病人的胸腔、颈部和血管。我们必须是高超的沟通者,因为往往在与病人家属*次见面时就要告诉他们此生*可怕的消息。我们会协助获取并解读身体各个部分的医学影像,从骨骼的X光片到脑部的CT扫描片。我们用强劲的药物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并要对这些机能了如指掌。我们的工作环境被能显示数百种不同信息的监视器所包围,被显示屏上各种颜色的波形照亮。面对挣扎求生的病人,我们综合运用所有技能,想方设法弄清楚症结所在。然后我们通过团队协作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我们所需知识与技能之宽泛,有时会让我觉得自己在自家医院里也像个冒牌货。*次有这种感觉是在2003年。当时我只是个医学生,在一群杰出的军事整形医师参加的年会上,面对众多高端听众发表演讲。我曾在内华达沙漠同美军军医一起,接受了一整个夏天的训练,于是想在年会上跟大家分享一下那次模拟战场演习。当我站起来,投影仪的灯光闪现,我突然语塞。那一刻仿佛成为永恒,我呆呆地看着眼前这些衣着服帖的听众,心里在问自己:“我何德何能,竟站在这儿?”从某些角度来说,我确实应该怀疑自己:在这样一群经历丰富的老手面前,我没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幸运的是,当*张幻灯片打到我身后的屏幕上时,一切豁然开朗,余下的20分钟一下子就过去了。但事后在军官食堂里,当大家告诉我很喜欢我的演讲,我还是一点都不相信。
15年后,许多话题我都完全有资格谈论了,但在医学会议上发表演讲时,有时还是会有那种感觉,其他医生一定也有同样的时刻。我们重症监护室医生对自身常存怀疑并不奇怪,因为我们需要透彻理解13 000种疾病诊断、6 000种药物和4 000种外科手术,说不定哪天我们就需要用上其中一种方法来治疗某种疾病。这种感觉就像是做家庭医生,除了用尽方法治愈病重者,人们还期待你了解医学的一切。我们须问对问题,并明白能在何处找到答案,这种技能远胜于任何死记硬背的医学知识。在医院里,我们时常稍不留意就闯入了其他科室的领域,处理多年不曾遇到的情况,问题甫一解决就立马要全力以赴应对下一个问题。我们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既思维敏捷,又讲究真凭实据。
我职业生涯中许多值得一提的时刻不是依靠枯燥的医学知识,而是与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关。在急诊部工作那会儿,我记得某个周六的下午,来自当地10岁以下球队的32名浑身泥泞的橄榄球运动员挤进了繁忙的候诊室。他们的对手玩了个过火的恶作剧,在赛后的咖喱餐中加了薄荷醇肌肉镇痛膏。32个孩子手拿水瓶,不停地冲洗自己火辣辣的、满是薄荷味的嘴。我检查完这种肌肉镇痛膏的化学成分后发现,舌头发辣完全不是他们*应该担心的问题。这种药膏的有效成分是阿司匹林,这种柳树皮提取物*初被古埃及人用来止痛。不幸的是,阿司匹林若过量使用便有毒性,特别是对孩子来说。面对满室受惊的孩子和忧心忡忡的父母,给每个孩子做血液浓度测试的标准流程已经变得不现实,时间可不等人。我们需要想出一个更富创造性的医疗解决方法,于是我站在候诊室门口,空气里弥漫着泥靴和淤浆的气味,我问道:“你们中咖喱吃得*多的是哪个?”
幸好,一个瘦小的男孩举起手,他记得朋友们都笑话他吃得太快,在味蕾察觉出薄荷味之前他就已经把饭吃完了。我们把他带到一旁,给他做了血液测试。测试结果让人松了口气,他血液中的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水平远低于需要接受治疗的阈值。我们可以安全地假设,既然这个小男孩与同伴相比食量较大,体重较轻,那么其他各位小运动员都可以返回运动场了。这个接受血液测试的男孩使队友们皆免于针刺之苦,理应获得“*球员”的称号。

研究生考试时,若遇到难应付的问题,我通常会先用自己的套路作答:“好吧,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这能给我额外几秒钟时间思考,然后我的大脑能归纳出其中至少一个部分。不过,在回答“病人怎么进入重症监护室?”这个问题时,真的是有三个可能的答案:前门、侧门或手术室门。
人们一般把急诊部看作医院的“前门”。这里是某些病人的必经入口,他们通过救护车、救护直升机抵达医院,或者情急之下自己上门,甚或像有次我看到的那样,从一辆疾驰的汽车上滚下来。那些生理体征数值(包括心率、血压和意识状态)不佳、已被判定为危重的病人会被直接送到急诊部一个叫作“复苏区”(resus)的地方。“Resus”是“resuscitation”的简写,复苏区的病床单独隔间,配置各种理想的设备,以高效、及时的方式护理病情*为严重的病人。复苏区的每一个区域都可随时取用急救药品,配备可即刻使用的呼吸机,还有高比例的护理人员—他们全都训练有素,随时准备抢救生命。这里就像一个缩小版的重症监护室,只是反应更迅速,但仅能维持较短的时间。某些医生的专长便是在该阶段治疗病人,他们自称“复苏师”。重症监护室医生也会前往复苏区,但一般是在病人需要转交给他们的时候。
作为一名重症监护室主任医师,我破旧的移动寻呼机上时常会闪现一些熟悉的数字。当寻呼机上出现数字915(复苏代码),我的肾上腺素便会即刻升高,因为这个数字告诉我要马上行动起来了,即便此时我可能正在离医院十几公里的酒吧里淡定地坐着。给刚从一团乱麻般的外部世界进入医院的病人做复苏,是*刺激也*危险的工作时刻,病人们满身脏泥、血渍,通常穿着牛仔裤,他们入院前的信息几近于无。如果你慌了,病人也会跟着慌,其他人也一样,而惊慌从来不可能救人一命。当我穿过那些红色的门,永远不会知道门后等着我的是什么,我在脑海里排演着*可怕的情景,缓缓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看起来外表平静,以缓和内心的慌乱。我试图在一片混乱的海洋中营造一湾有序的水塘。重症特护医生通常帮助病人在疾病早期稳定病情,协助做出诊断或短期治疗计划,决定病人是否适合转至重症监护室。只有当病情稳定时,病危病人才能安全转至我们的重症监护室,开启治疗的下一阶段。
我病人中的三分之一都是直接从医院其他病房转到重症监护室的,也就是从所谓的“侧门”进入。他们在病重到需要接受重症监护之前,可能已经在医院接受了几天、几周乃至几个月的治疗。复苏病人的个人信息一片空白,而病房病人带来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挑战。当走进一个不太熟悉的病房来见转诊病人时,我有个秘密技巧,能迅速找到其中的危重病人。环视四周,某张病床的布帘会被放下来,在这帘子的底端,你能看到许多医生和护士的鞋。有些人只是静静地站着看,另一些人则不时在床边走动。一旦我靠近些,就能听到监护仪发出的熟悉声响。在帘子四周瞧一瞧,转诊团队告诉我的诸种细节完全印证了我通过直觉想象出的画面。
病房病人转移到重症监护室时,与之相伴的是丰富的信息,有各种检测结果、X光片、治疗笔记,以及*危险的东西——其他医生的意见。大多数临床诊断失误并非由于医生不称职或缺乏知识,而是因为人类思维本身。在面对时间压力、海量数据、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我们的大脑理所当然会寻找各种捷径。我们用直观推测来代替深层思考,依靠经验、他人的意见,以及能打消自己疑虑的决定。当我们的远古祖先在炎热的稀树草原上面对一大群角马时,这种抄近路的想法能救他们一命;但当我们在病房里面对性命岌岌可危的病人时,这些捷径恐怕救不了多少人。
假设今天某个同事告诉我,创伤病房里的一个病人因为车祸后严重感染,已经呼吸困难三天了,我的直觉是相信他说的话。我会查看病人的血液检测结果,下意识地关注那些能够佐证我的假设的数据。我始终记得上一个病人的脸,他是我从同一个病房收治的病人,因为严重感染而病逝,我下定决心这次要有所改变。我的猿类大脑或许对走捷径感到开心,但我的批判性思维并不如此。我可不能让这些捷径主宰我所有的工作。我急需洞察力和训练,告诫另一个自己不要想着凡事抄近路。我需要从头开始,带着逻辑独立思考,问问自己:“如果那并不是问题所在呢?”如果我不这样做,我就不可能知道这个病人根本没有严重感染,而是体内大量出血止不住。抗生素和呼吸机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没什么用。这个病人*需要的是手术止血。值得庆幸的是,重症监护作为一个专业门类,在发展中吸纳了认知科学的优秀成果,解决了人类固有的一些缺陷。
作为一名医生,我犯过不少错。但我并不是个糟糕的医生。我只是个普通人,在一个不普通的环境里工作。医学领域的大多数失误与知识或技能缺陷无关,我曾担心自己无法诊断出罕见疾病,或者在*危急的时候犯下复杂的流程错误,但这些我通通没犯过。如今我知晓,我曾犯过的、将来也可能会犯的错误,并不会有多复杂,都是简单的、可预料到的错误。这些失误就是你哪天在购物、与朋友倾谈或开车时会犯下的那种。我们基于直观推测得出的结论在很多情形下是正确的,但有时也可能是错的。你可能会三次在同一个地方寻找家门钥匙,坚信自己一定是把钥匙落在那儿了。你可能一进商店就忘了*初想要买的那样东西。这些错误会犯,但生活还将继续。
不幸的是,当一个病人身处生死边缘时,这些简单的错误有可能会要了他的命。同样是由人来参与的事务,这些错误如果发生在会计、银行或软件开发这些行业里兴许还能接受,但在医学领域,错误会带来疼痛、苦难甚至死亡。
将医疗失误视作正常的人类失误,这一认知使医疗体系发生了循序渐进的改变。时至今日,当某个医生犯下潜在的严重错误时,整个体系能有效防止该错误对病人造成伤害。我可能想用针筒往病人的血管而非胃里注射致命剂量的空气,但一种特殊的信念会制止我这么做。重症监护培植了一个强健的系统,它有可能会温和地失效,但绝不可能发生灾难性的失灵。它能预料到人为错误,利用自身的弹性和冗杂配置,提供相应的补偿机制。无论如何,它绝不完美,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书摘与插画】

*章 欢迎来到重症监护医学的世界(节选)
哥本哈根,8月一个晴朗美丽的傍晚,女孩薇薇放学回家后,在花园里跳舞。薇薇是一个快乐的12岁小姑娘,头发是金沙色的,脸颊如苹果般红润。父母离异,生活对她来说有些艰难;她的妈妈在工厂里做帽子,努力维持生计。妈妈透过窗户看着自己的女儿,薇薇正光着脚丫在草地上起舞,自顾自地咯咯笑。48小时后,薇薇处于生死边缘。我要讲的这个故事,正是关于让薇薇存活下来的那些人、那些实践和技术的。薇薇的经历是一条长达65年的奋斗道路的起点,这条路让我们在面临毁灭性的重大疾病时仍有机会继续享受人生。这个故事将告诉你,重症监护将如何拯救你的生命。
那天早些时候,薇薇没有留意到一滴水正好落在她的手上。晚上用手揉眼睛时,她自然也不知道这颗水滴里包含了百万拷贝数的致命脊髓灰质炎病毒。当妈妈唱睡前小调哄她入睡后,病毒在体内开始攻击。它穿过了细胞膜,从薇薇的手上转移到了她的口腔细胞中。太阳落山后,病毒已经感染了她的扁桃体、颈部的淋巴结,*后是她的消化道。到了早上,薇薇觉得头疼,便没再跳舞。妈妈把冰凉的手放在她发烫的额头上,而后按了按她僵硬的脖子。再过一天,薇薇在系夏裙的扣子时已经有些勉强,她的胳膊沉重、虚弱,手指笨拙地移动。她被带到当地的布勒格丹医院,医生叫她名字时她已经没了反应,呼吸急促且短浅。不久后,薇薇遇到了那个将救她一命的男人,他是世界上*位重症监护室医生——比约恩·易卜生医生。
在遇到薇薇的时候,易卜生医生36岁,是一位麻醉师。他一眼就看出薇薇正被严重的急性脊髓灰质炎折磨——急性意味着病症的开始和进展都很迅速,严重则是因为薇薇所患的脊髓灰质炎已让她出现了深度衰竭。1952年,在哥本哈根脊髓灰质炎大暴发的头两周里,已经有27人死于这一疾病。这次疫情结束时,有超过300人感染了脊髓灰质炎,其中的三分之一遭遇了薇薇所经历的呼吸道衰竭,*终130人死亡。易卜生医生知道*能救薇薇的机器是所谓的“铁肺”,但这台机器当时已被占用。因为患上这种疾病,薇薇的呼吸道肌肉非常虚弱,无法帮助她吸入周边的空气,而铁肺是她*的幸存机会。铁肺会在病人的胸腔和外部世界之间建立一个密封环境,用一个强有力的空气泵制造出真空,由此抽动胸腔膈肌,让空气从气管进入肺部。
看着薇薇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弱,易卜生医生感到绝望。随着她血液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一般会随呼吸排出)含量升高,她的血压也越来越高,神志越来越不清晰,她甚至控制不了唾液,会呛到自己。接下来,易卜生医生决定做一件激进的事,而此举将永远改变医学。
作为麻醉师,易卜生医生在手术室里的职责是给病人注射强劲麻药,使其陷入昏迷,再用其他药剂让所有肌肉停止收缩反应,其中就包括呼吸肌。只有在这种情形下,外科医生才能安全地进行复杂的手术操作,因为这些操作要求人体处于静止和易于操控的状态。同时,为了确保病人正常呼吸,易卜生医生需要将一根塑料管插到病人的气管里,大多数情况下是从嘴巴或鼻子插入,但偶尔也会直接从颈部正面插入气管中——这一过程被称作气管切开术。
对易卜生医生来说,薇薇的情况其实是他每天救治病人时都会遇到的。不同之处在于,薇薇的肌肉无力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作用于运动神经和脊髓引起的,一般情况下是由此二者给肌肉下达指令。虽有不同,解决方法却如出一辙,1952年8月27日上午11 :15,易卜生医生把薇薇抬到手术室,组织了一次紧急气管切开手术,他将薇薇的气管与一个充气袋相连,随即挤压了一下充气袋,利用正压将空气挤入薇薇的肺里。
这与人类一般的呼吸方式截然相反。你现在试着深吸一口气,感受一下腹部的那块大肌肉,也就是膈肌,它会向下压,同时刺激肋骨两边的肌肉收缩,促使肋骨向上和向外扩张。这一系列动作会在有弹性的两肺之间、胸腔内部各层之间创造一种负压。这种压力被传递到了肺部,将双肺向外拉伸,5亿个微小肺泡感受到压力,帮助空气吸入。就是在这个时刻,空气变成了呼吸。但在薇薇目前的情况中,易卜生医生是靠挤压一个袋子来把空气挤到肺里的,这就像是在高速行驶的汽车里,你把头探出窗外,张大嘴巴,让空气鼓进去。
呼吸之间,薇薇的胸口抬升又伏落。第二次呼吸要比*次容易些,到第十次时,她沉甸甸的双眼睁开了,她终于又透过生命的窗户看到了世界。
生活中看似简单的想法很可能通向*深远的变革,现在正是这样的时刻。易卜生医生不只是在拯救一条人命,还须维持生命的运转,为了做到这一点,接下来他需要迈出十分重要的一步——为薇薇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并召集一个团队来看护她,不间断地挤压充气袋,直到她的呼吸道肌肉恢复正常为止。没人知道她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事实上光是持续挤压充气袋,就需要一队医学生轮流值班,每人挤压8个小时——不能挤得太用力,也不能太轻;在这样一间临时的医院病房里,需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维持薇薇的体征。而这个病房,便是世界上*间重症监护室。在哥本哈根脊髓灰质炎大暴发的6个月里,超过1 500名医学生志愿者来过这儿,帮助挤压薇薇以及其他需要同样治疗方式的病人的充气袋。*终,在1953年1月,充气袋被一个专门的医疗呼吸机替代,这个机器能直接帮助薇薇呼吸。
虽然困难重重,虽然薇薇颈部以下瘫痪,但她依然活了下来。住院7年后,薇薇出院了,她跟妈妈搬到了一个新建好的公寓,在那里她需要24小时依靠呼吸机。薇薇是个非常快乐、活跃和勇敢的年轻女士。她热爱阅读,口抿一根小棍子来翻阅她*喜欢的书,她还会用牙齿咬住一根画笔在纸上画下各种珠宝。她经常参加家庭聚会,轮椅下装有重型电池来为她的“机械肺”供电;她在位于12层的公寓房间里眺望哥本哈根的城市天际线,一旁有心爱的边牧犬鲍比陪伴。薇薇与自己的一位男护工逐渐发展出一种特殊的情谊,两人陷入爱河,很快就订婚了,他们和鲍比在一处家庭避暑小屋里共同度过了一个长长的夏日,暂时从薇薇所面对的现实中抽离出来。
尽管薇薇接受了这么多年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但重症幸存者的生活仍时常为残疾负担所扰,她无法完全实现生活独立。薇薇没让她所面临的挑战给生活蒙上阴影。她仍是妈妈的女儿,依然拥有自己的生活。之后,易卜生医生从未停下脚步。医学也在持续发展。

重症监护不单是某个场所,也不单是某群人或某个维持生命体征的机器。它有点像是当代的教堂,会用到特别设计过的建筑,昂贵的装备,独特的方法,以及一群在人文与实践方面经过专门训练、深谙聚精会神之术的人。重症监护关注的不是不朽的上帝,它关注的是*普通的病人,它救助病情*严重的患者。
重症监护的物理场所,可以被称作重症监护病房、加护病房,或者就叫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应该容纳医院总病床数10%的床位,并且须靠近手术室和急诊科。每个单独的床位区域内须特别配备维持体征的呼吸机、多种输液泵、透析仪和监控设备。但每张床*重要的配置并非以上所说的各种机器,而是病人的专属护士。
病人之所以会被送到重症监护室,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甚至多个重要器官衰竭。有可能是肺衰竭,这样的病人需要呼吸机维持体征,比如薇薇;还有可能是心脏衰竭、肾衰竭、消化道衰竭、代谢衰竭、血液循环衰竭甚至脑衰竭。任何人如果病到需要器官支持的地步,就是命悬一线了。我们可以将医院里所有病人的疾病严重程度以及他们所需要的护理程度分为5个级别,从0到4。0级护理病人所患的多是温和疾病,可以安全地在普通病房接受治疗,在这种病房,7~12个病人配备一名护士。1级护理病人有病情恶化的风险,需要接受定时生命体征观察。他们通常会被送到护理干预更频繁的急症病房。2级护理病人需要的是高依赖性护理。这种病人有且仅有一个器官面临衰竭,通常是两个病人配备一名护士。2级护理病人的病房通常在重症监护室附近,或者就设在重症监护室内。与此同时,病情更严重的病人需要3级护理,训练有素的护士会在病床边24小时守护。这种情况通常是病人需要呼吸机来帮助他们呼吸,或者不止一个器官系统面临衰竭。有时,一个病人可能需要非常多的复杂装备来维持体征,且需要多名护士进行护理。这种病人即4级护理病人,他们始终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在这里,危重病人不仅需要特殊的治疗或机器,还需要时间:医护人员需要时间解决病人的问题,医疗装备也需要时间来治愈他们的身体。而这一切之根本,在于病人们所得到的专门护理时间。
重症监护室医生所需的技能十分广泛。我们会做外科手术,将管子插入病人的胸腔、颈部和血管。我们必须是高超的沟通者,因为往往在与病人家属*次见面时就要告诉他们此生*可怕的消息。我们会协助获取并解读身体各个部分的医学影像,从骨骼的X光片到脑部的CT扫描片。我们用强劲的药物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并要对这些机能了如指掌。我们的工作环境被能显示数百种不同信息的监视器所包围,被显示屏上各种颜色的波形照亮。面对挣扎求生的病人,我们综合运用所有技能,想方设法弄清楚症结所在。然后我们通过团队协作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我们所需知识与技能之宽泛,有时会让我觉得自己在自家医院里也像个冒牌货。*次有这种感觉是在2003年。当时我只是个医学生,在一群杰出的军事整形医师参加的年会上,面对众多高端听众发表演讲。我曾在内华达沙漠同美军军医一起,接受了一整个夏天的训练,于是想在年会上跟大家分享一下那次模拟战场演习。当我站起来,投影仪的灯光闪现,我突然语塞。那一刻仿佛成为永恒,我呆呆地看着眼前这些衣着服帖的听众,心里在问自己:“我何德何能,竟站在这儿?”从某些角度来说,我确实应该怀疑自己:在这样一群经历丰富的老手面前,我没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幸运的是,当*张幻灯片打到我身后的屏幕上时,一切豁然开朗,余下的20分钟一下子就过去了。但事后在军官食堂里,当大家告诉我很喜欢我的演讲,我还是一点都不相信。
15年后,许多话题我都完全有资格谈论了,但在医学会议上发表演讲时,有时还是会有那种感觉,其他医生一定也有同样的时刻。我们重症监护室医生对自身常存怀疑并不奇怪,因为我们需要透彻理解13 000种疾病诊断、6 000种药物和4 000种外科手术,说不定哪天我们就需要用上其中一种方法来治疗某种疾病。这种感觉就像是做家庭医生,除了用尽方法治愈病重者,人们还期待你了解医学的一切。我们须问对问题,并明白能在何处找到答案,这种技能远胜于任何死记硬背的医学知识。在医院里,我们时常稍不留意就闯入了其他科室的领域,处理多年不曾遇到的情况,问题甫一解决就立马要全力以赴应对下一个问题。我们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既思维敏捷,又讲究真凭实据。
我职业生涯中许多值得一提的时刻不是依靠枯燥的医学知识,而是与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关。在急诊部工作那会儿,我记得某个周六的下午,来自当地10岁以下球队的32名浑身泥泞的橄榄球运动员挤进了繁忙的候诊室。他们的对手玩了个过火的恶作剧,在赛后的咖喱餐中加了薄荷醇肌肉镇痛膏。32个孩子手拿水瓶,不停地冲洗自己火辣辣的、满是薄荷味的嘴。我检查完这种肌肉镇痛膏的化学成分后发现,舌头发辣完全不是他们*应该担心的问题。这种药膏的有效成分是阿司匹林,这种柳树皮提取物*初被古埃及人用来止痛。不幸的是,阿司匹林若过量使用便有毒性,特别是对孩子来说。面对满室受惊的孩子和忧心忡忡的父母,给每个孩子做血液浓度测试的标准流程已经变得不现实,时间可不等人。我们需要想出一个更富创造性的医疗解决方法,于是我站在候诊室门口,空气里弥漫着泥靴和淤浆的气味,我问道:“你们中咖喱吃得*多的是哪个?”
幸好,一个瘦小的男孩举起手,他记得朋友们都笑话他吃得太快,在味蕾察觉出薄荷味之前他就已经把饭吃完了。我们把他带到一旁,给他做了血液测试。测试结果让人松了口气,他血液中的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水平远低于需要接受治疗的阈值。我们可以安全地假设,既然这个小男孩与同伴相比食量较大,体重较轻,那么其他各位小运动员都可以返回运动场了。这个接受血液测试的男孩使队友们皆免于针刺之苦,理应获得“*球员”的称号。

研究生考试时,若遇到难应付的问题,我通常会先用自己的套路作答:“好吧,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这能给我额外几秒钟时间思考,然后我的大脑能归纳出其中至少一个部分。不过,在回答“病人怎么进入重症监护室?”这个问题时,真的是有三个可能的答案:前门、侧门或手术室门。
人们一般把急诊部看作医院的“前门”。这里是某些病人的必经入口,他们通过救护车、救护直升机抵达医院,或者情急之下自己上门,甚或像有次我看到的那样,从一辆疾驰的汽车上滚下来。那些生理体征数值(包括心率、血压和意识状态)不佳、已被判定为危重的病人会被直接送到急诊部一个叫作“复苏区”(resus)的地方。“Resus”是“resuscitation”的简写,复苏区的病床单独隔间,配置各种理想的设备,以高效、及时的方式护理病情*为严重的病人。复苏区的每一个区域都可随时取用急救药品,配备可即刻使用的呼吸机,还有高比例的护理人员—他们全都训练有素,随时准备抢救生命。这里就像一个缩小版的重症监护室,只是反应更迅速,但仅能维持较短的时间。某些医生的专长便是在该阶段治疗病人,他们自称“复苏师”。重症监护室医生也会前往复苏区,但一般是在病人需要转交给他们的时候。
作为一名重症监护室主任医师,我破旧的移动寻呼机上时常会闪现一些熟悉的数字。当寻呼机上出现数字915(复苏代码),我的肾上腺素便会即刻升高,因为这个数字告诉我要马上行动起来了,即便此时我可能正在离医院十几公里的酒吧里淡定地坐着。给刚从一团乱麻般的外部世界进入医院的病人做复苏,是*刺激也*危险的工作时刻,病人们满身脏泥、血渍,通常穿着牛仔裤,他们入院前的信息几近于无。如果你慌了,病人也会跟着慌,其他人也一样,而惊慌从来不可能救人一命。当我穿过那些红色的门,永远不会知道门后等着我的是什么,我在脑海里排演着*可怕的情景,缓缓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看起来外表平静,以缓和内心的慌乱。我试图在一片混乱的海洋中营造一湾有序的水塘。重症特护医生通常帮助病人在疾病早期稳定病情,协助做出诊断或短期治疗计划,决定病人是否适合转至重症监护室。只有当病情稳定时,病危病人才能安全转至我们的重症监护室,开启治疗的下一阶段。
我病人中的三分之一都是直接从医院其他病房转到重症监护室的,也就是从所谓的“侧门”进入。他们在病重到需要接受重症监护之前,可能已经在医院接受了几天、几周乃至几个月的治疗。复苏病人的个人信息一片空白,而病房病人带来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挑战。当走进一个不太熟悉的病房来见转诊病人时,我有个秘密技巧,能迅速找到其中的危重病人。环视四周,某张病床的布帘会被放下来,在这帘子的底端,你能看到许多医生和护士的鞋。有些人只是静静地站着看,另一些人则不时在床边走动。一旦我靠近些,就能听到监护仪发出的熟悉声响。在帘子四周瞧一瞧,转诊团队告诉我的诸种细节完全印证了我通过直觉想象出的画面。
病房病人转移到重症监护室时,与之相伴的是丰富的信息,有各种检测结果、X光片、治疗笔记,以及*危险的东西——其他医生的意见。大多数临床诊断失误并非由于医生不称职或缺乏知识,而是因为人类思维本身。在面对时间压力、海量数据、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我们的大脑理所当然会寻找各种捷径。我们用直观推测来代替深层思考,依靠经验、他人的意见,以及能打消自己疑虑的决定。当我们的远古祖先在炎热的稀树草原上面对一大群角马时,这种抄近路的想法能救他们一命;但当我们在病房里面对性命岌岌可危的病人时,这些捷径恐怕救不了多少人。
假设今天某个同事告诉我,创伤病房里的一个病人因为车祸后严重感染,已经呼吸困难三天了,我的直觉是相信他说的话。我会查看病人的血液检测结果,下意识地关注那些能够佐证我的假设的数据。我始终记得上一个病人的脸,他是我从同一个病房收治的病人,因为严重感染而病逝,我下定决心这次要有所改变。我的猿类大脑或许对走捷径感到开心,但我的批判性思维并不如此。我可不能让这些捷径主宰我所有的工作。我急需洞察力和训练,告诫另一个自己不要想着凡事抄近路。我需要从头开始,带着逻辑独立思考,问问自己:“如果那并不是问题所在呢?”如果我不这样做,我就不可能知道这个病人根本没有严重感染,而是体内大量出血止不住。抗生素和呼吸机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没什么用。这个病人*需要的是手术止血。值得庆幸的是,重症监护作为一个专业门类,在发展中吸纳了认知科学的优秀成果,解决了人类固有的一些缺陷。
作为一名医生,我犯过不少错。但我并不是个糟糕的医生。我只是个普通人,在一个不普通的环境里工作。医学领域的大多数失误与知识或技能缺陷无关,我曾担心自己无法诊断出罕见疾病,或者在*危急的时候犯下复杂的流程错误,但这些我通通没犯过。如今我知晓,我曾犯过的、将来也可能会犯的错误,并不会有多复杂,都是简单的、可预料到的错误。这些失误就是你哪天在购物、与朋友倾谈或开车时会犯下的那种。我们基于直观推测得出的结论在很多情形下是正确的,但有时也可能是错的。你可能会三次在同一个地方寻找家门钥匙,坚信自己一定是把钥匙落在那儿了。你可能一进商店就忘了*初想要买的那样东西。这些错误会犯,但生活还将继续。
不幸的是,当一个病人身处生死边缘时,这些简单的错误有可能会要了他的命。同样是由人来参与的事务,这些错误如果发生在会计、银行或软件开发这些行业里兴许还能接受,但在医学领域,错误会带来疼痛、苦难甚至死亡。
将医疗失误视作正常的人类失误,这一认知使医疗体系发生了循序渐进的改变。时至今日,当某个医生犯下潜在的严重错误时,整个体系能有效防止该错误对病人造成伤害。我可能想用针筒往病人的血管而非胃里注射致命剂量的空气,但一种特殊的信念会制止我这么做。重症监护培植了一个强健的系统,它有可能会温和地失效,但绝不可能发生灾难性的失灵。它能预料到人为错误,利用自身的弹性和冗杂配置,提供相应的补偿机制。无论如何,它绝不完美,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