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少年强则中国强。榜样就像火炬,照亮人一生前进的方向。致敬时代楷模,向先进人物学习。


【内容简介】

本书是《少年读中国》系列图书之一的《国之重器》,讲述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在航空航天、核潜艇、核工业等领域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的事迹。他们锐意进取、忠于职守、勇克难关,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和贡献,其先进事迹为青少年树立了榜样。本书宣传典型人物的事迹,集中讲述和见证了国家荣誉获得者如:共和国勋章、“*美奋斗者”团队等荣誉奖项获得者背后的故事。如:黄旭华、徐銤、孙泽洲、谢军等。一篇篇人物传记,如同一幅幅立体的人物画卷,展演了40多年来我国中民的奋斗历程,和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作者简介】

郑蔚,1976年去黑龙江插队落户,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当年入职上海铁路局。1992年成为《文汇报》记者。20多年的记者生涯,给了他更多的认知世界、感悟不同人生的机会。先后参加了2008年“5˙12 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报道,参与了甲午战争120周年、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5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唐山大地震40周年、国庆70周年等大型报道活动。多次获全国和上海市好新闻奖,以及上海市十佳记者和上海市范长江新闻奖,2000年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目录】

陈冬:“祖国,我们要为您飞得更高”
黄旭华:大海都知道
梁晓庚:隐形飞机袭来?有我们的空空导弹恭候!
孙泽洲:从月球到火星,走起!
谢军:中国北斗,导航精度越来越高
徐銤:研制中国快堆是“替天行道”
叶聪:深潜,潜到比“海洋超深渊层”还要深


【前言】

写在前面的话

亲爱的少年朋友们,大家好!身处校园的你们,平日里大多时候,可能都埋头于繁忙的学业。尽管如此,相信你们也能通过各种渠道,感受到中国发展的蓬勃生机,体会到身为一个中国少年的责任和担当。
历史沧桑,一百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饱受欺辱。就在这样的黑暗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她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的未来。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从艰难起步到如火如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美好……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到了新时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少年朋友们,你们一定想知道,这一个个成就的取得,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奋斗?每一位奋斗者又付出了怎样的艰苦努力吧?
《少年读中国》这套书的出版,为的就是让少年朋友认识一个艰苦奋斗的中国、一个无惧挑战的中国,一个正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
这里或有你们未曾听说过的“八·六”海战;
有你们过去只在电影、电视剧里见到过的“卧底英雄”;
有位在航母“辽宁舰”上起降的舰载战斗机试飞员;
有跋涉在冰川雪峰,接收各种环境考研,苦行僧似的科学家;
有我国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在科研攻坚的道路上坎坷而无悔的人生;
有2020年7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的“探月”和“奔火”的故事;
有正驾驶着“奋斗者号”深潜器遨游在大洋深处的深潜器总设计师;
还有正为执行我国座空间站飞行任务而努力训练的英雄航天员团队……
这些为科学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而呕心沥血、甚至流血牺牲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人民英雄,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付出的努力、遭遇的挫折、赢得的胜利、怀抱的梦想都如此真实而令人感佩,一定会激励你走向自己人生的正确方向。
少年时代,真的是一段十分重要的时光。在迈进2022年的门槛之后,少年朋友们,更应当以未来为己任,树立远大志向和高远理想,用积极的、昂扬的、奋斗的人生态度来面对困境,迎接挑战。
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朋友们,一起努力吧!


【书摘与插画】

陈冬:“祖国,我们要为您飞得更高”

1949年前的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尚在筹建中的人民解放军空军参加了阅兵式。万众欢腾中,9架P-51野马战斗机、2架蚊式轰炸机、3架C-46运输机和2架PT-19型教练机、1架L-5联络机组成的受阅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这几乎就是当年人民空军的全部家底,机型七拼八凑,真正百废待兴。
7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迈入“空间站时代”。2019年9月下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等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群体“美奋斗者”集体荣誉称号。
航天员是怎么炼成的?有多苦,有多难,又有多幸福?

2019年盛夏的一天,在位于北京航天城的航天员大队,航天员陈冬回忆起了在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时难忘的一幕。他眉宇间充溢着幸福和豪迈:“那是2016年11月9日,亲自到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与我们天地通话。当时,指令长景海鹏和我正在做机械臂操作试验,地面科技人员通知我们来了!我们赶紧停下手头的工作。主席亲切地询问我们身体状况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工作进展得顺利吗?视频非常清晰。我至今记得主席说:‘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密切配合,精心操作,圆满地完成后续任务,祖国和人民盼望你们胜利归来!’听到主席亲切的话语,看到主席熟悉的身影,我真是激动万分,令我永生难忘。”
“当时,我们的‘天宫二号’大约距地球近400公里,但我真觉得我们离北京其实很近很近。”他说。
这太空中的33天,是陈冬一生中非同寻常的生命体验。

从没有坐过飞机的少年,立志冲上云霄
每个人的青春,或许都会有若干次心灵被“震撼”的体验。青春为何而“震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的人生选择、生命走向。
陈冬难以忘怀的那次心灵震撼,是次跟随教官坐“初教六”教练机升空。
“我是坐火车去长春飞行学院报到的。此前,我们一家人都没有坐过飞机,我从来也没有从空中俯瞰过大地。能冲上云霄,一直是我的向往。”陈冬回忆说,“记得次升空是盛夏时节,从驾驶舱看下去,庄稼茂盛,鲁中大地一片绿色。真是太震撼了!”
陈冬,1978年12月出生于洛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母都在洛阳一家铜加工厂工作。陈家有两兄弟,陈冬还有个哥哥。1997年,陈冬参加高考,成绩不错,但父母却高兴得有点沉重,因为大儿子已经在读大二,家里再出一个大学生,即使再省吃俭用怕也难以负担。“父亲陪我去济南体检,他就住在边上价格便宜的小旅馆里,”陈冬的话语里满是对老父亲的心疼,“等拿到飞行学院的录取书,全家都很高兴,这是免学费的,我也能上大学了。父母平时从来舍不得上饭馆,这次破例全家去饭馆庆祝了一下。”
和陈冬一起飞上太空的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指令长景海鹏,和陈冬一样都属马,年龄却大了整整一轮,陈冬称他为“景师兄”。
景海鹏是农家子弟,家有三兄妹,他是老大。儿时全家靠父母白天挣工分、晚上捆扫帚换钱养活。中学整整6年,景海鹏没有吃过一次学校食堂,全靠家里带的馒头和咸菜,买不起汤,就喝白开水。夏天馒头容易坏,他每周要回家两趟取干粮,没有自行车,70里地全靠走。
这就是景海鹏和陈冬人生的“起跑线”。这样的“起跑线”,在有些人眼里是自身再怎么努力人生也不可能跑赢的。但就是这样的“起跑线”,让他俩成了从小就不怕吃苦的人!
“我非常幸运的是,中小学的班主任都特别好,”陈冬说,“小学3年级时,我很调皮。有一次学校给老师发点菜,都堆在小操场上。放学后,我和同学玩疯了,跳上菜堆又打又闹,糟践了不少菜。等到老师闻声赶来制止,我才知道闯大祸了。可杨老师没有骂我,而是温和地对我说,老师知道你是无意的,但这样一来老师吃的菜就没有了,以后凡事要为别人多想一想。在杨老师的‘袒护’下,学校没有处罚我,但她的话我一直记到现在。冬天,我的手冻得皴裂了大口子,她看到了,就心疼地把我的手捂在她的手心里,就像我母亲一样。”
陈冬的中学班主任姚老师就像一位兄长,喜欢带学生们踢足球。原来和陈冬一直保持联系,2010年陈冬加入航天员大队后,一直进行封闭式训练,和好多老师同学都失去了联系。后来他才知道,2012年,姚老师专门在《洛阳晚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姚老师‘想念你’》,令陈冬至今感动不已。
其实刚进飞行学院时,陈冬并不轻松。新训时,陈冬是班里被子叠得差的。有一次,叠好的被子被班长直接扔到走廊上,他还非常抵触:“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有必要吗?”直到教导员找他谈话:“看似叠被子,实际上是军人意志和作风的锤炼和养成”,他才把叠被子当作“从老百姓转变为军人的步”。但更严峻的是,体能考核他的成绩又是倒数。1500米跑达标是5分10秒,他跑了7分钟,而3个月后必须通过新兵及格考试。当时每天早晨6点半吹集合号,陈冬6点就起床加练,腿上还要绑上沙袋,晚上熄灯后练俯卧撑,否则怎么撵得上大伙啊。3个月后,他的体能上去了,体重也掉了20斤。
陈冬这一届飞行学员的淘汰率高达70%,进校时11人,放完单飞再毕业时只剩3个了。2001年,他拿到了歼击机飞行与指挥专业毕业证书,以优异成绩从飞行学院毕业,分配到驻扎在浙江嘉兴的空军某团,成为一名驾驶“强五”的强击机飞行员。此后11年间,他累计飞行1500小时,2次荣立三等功,成为飞行大队长。
强击机飞行员和歼击机飞行员有什么区别?
强击机主要对地攻击,必须尽可能贴地飞行;歼击机主要是空对空作战,必须飞得高。陈冬心里一直不满足,总想改飞歼击机,飞得高点再高点。2003年,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人;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六”任务。飞船可比飞机飞得高太多了!当陈冬听说所有的航天员都是从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的,他就有了当航天员的新梦想。
2009年,陈冬正带领飞行大队在西北参加演习,团长给他打电话说,由于你们在外执行任务,这次第二批航天员选拔体检,你们就不参加了。挂了电话,陈冬懊恼得连中午饭都吃不下。所幸的是,回到嘉兴,上级通知他们集体参加补检。
陈冬没想到,他的面试官是杨利伟。杨利伟问他:“想成为航天员要面对更大的风险,要付出更多,会照顾不了家庭,你会坚持吗?”
陈冬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成为航天员大队的一员,成为中国飞得的人。为了实现梦想,我甘愿为之付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