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少年强则中国强。榜样就像火炬,照亮人一生前进的方向。致敬时代楷模,向先进人物学习。


【内容简介】

本书是《少年读中国》系列图书之一的《科技之光》,讲述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再科技、科考、技术创新等领域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的事迹。他们锐意进取、忠于职守、勇克难关,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和贡献,其先进事迹为青少年树立了榜样。他们中既有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又有深入青藏高原、三江源和南极洲考察的科考队员,还有勇于创新的科技先锋,如:钟杨、孙立广、管彤贤等。一篇篇人物传记,如同一幅幅立体的人物画卷,展演了40多年来我国中民的奋斗历程,和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作者简介】

郑蔚,1976年去黑龙江插队落户,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当年入职上海铁路局。1992年成为《文汇报》记者。20多年的记者生涯,给了他更多的认知世界、感悟不同人生的机会。先后参加了2008年“5˙12 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报道,参与了甲午战争120周年、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5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唐山大地震40周年、国庆70周年等大型报道活动。多次获全国和上海市好新闻奖,以及上海市十佳记者和上海市范长江新闻奖,2000年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目录】

钟扬:雪域高原走来千万个追梦人
徐凤翔:开创青藏高原生态学的“辛娜卓嘎”
长江科学院科考队:寻找长江源头冰川的“*滴水”
包起帆:从码头装卸工到三上国庆观礼台
管彤贤:让全世界抬头仰视“中国制造”
极地科学家:在极夜“守候”奇幻极光
孙立广:在极地冰雪中阅读极地生态史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俯首倾听青藏高原的喃喃低语


【前言】

写在前面的话

亲爱的少年朋友们,大家好!身处校园的你们,平日里大多时候,可能都埋头于繁忙的学业。尽管如此,相信你们也能通过各种渠道,感受到中国发展的蓬勃生机,体会到身为一个中国少年的责任和担当。
历史沧桑,一百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饱受欺辱。就在这样的黑暗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她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的未来。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从艰难起步到如火如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美好……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到了新时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少年朋友们,你们一定想知道,这一个个成就的取得,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奋斗?每一位奋斗者又付出了怎样的艰苦努力吧?
《少年读中国》这套书的出版,为的就是让少年朋友认识一个艰苦奋斗的中国、一个无惧挑战的中国,一个正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
这里或有你们未曾听说过的“八·六”海战;
有你们过去只在电影、电视剧里见到过的“卧底英雄”;
有*位在航母“辽宁舰”上起降的舰载战斗机试飞员;
有跋涉在冰川雪峰,接收各种*环境考研,苦行僧似的科学家;
有我国*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在科研攻坚的道路上坎坷而无悔的人生;
有2020年7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的“探月”和“奔火”的故事;
有正驾驶着“奋斗者号”深潜器遨游在大洋深处的深潜器总设计师;
还有正为执行我国*座空间站飞行任务而努力训练的英雄航天员团队……
这些为科学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而呕心沥血、甚至流血牺牲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人民英雄,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付出的努力、遭遇的挫折、赢得的胜利、怀抱的梦想都如此真实而令人感佩,一定会激励你走向自己人生的正确方向。
少年时代,真的是一段十分重要的时光。在迈进2021年的门槛之后,少年朋友们,更应当以未来为己任,树立远大志向和高远理想,用积极的、昂扬的、奋斗的人生态度来面对困境,迎接挑战。
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朋友们,一起努力吧!


【书摘与插画】

管彤贤:让全世界抬头仰视“中国制造”

管彤贤为中国机电制造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耄耋之年的管彤贤,还在为振华重工的创新禅精竭虑。他是中国制造业不老的英雄!


要不是有现场照片为证,这事听起来有点像当代版的“伊索寓言”:
2013年3月29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了有“美国南大门”之称的迈阿密港,在码头上发表主题为“振兴美国制造”的演讲。既是总统亲临演讲,现场理应庄严隆重,于是,讲台后的一大排岸边式集装箱起重机上早早挂起了美国国旗。
谁料想,奥巴马正说得滔滔不绝时,突然一阵大风刮来,吹落了集装箱岸桥上一面原本好好挂着的美国国旗,被它精心遮蔽的“振华 ZPMC”这几个中英文大字露了出来。原来,这每一座岸桥上的美国国旗,遮蔽的都是振华港机的品牌标识,而老天似乎偏要在美国总统“振兴美国制造”的演讲现场为振华港机做一大广告。
于是,有美国媒体调侃说,白宫工作人员下次挂国旗时,是不是该换根更结实一点的绳子?
正所谓“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旗’”?也许,这小插曲正是奥巴马的后任打着“美国*”的旗号遏制打压中国制造业而难以得逞的预兆?
如今,在全世界102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集装箱码头上,都有振华重工的集装箱起重机,ZPMC已占世界港机市场80%的份额。振华创始人管彤贤在创业时立下的誓言:“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码头,都应有上海振华生产的集装箱机械在作业”,已梦想成真。

所有的“独门利器”,都是被对手逼出来的

“47、48,干也白搭;57、58,下棋喝茶”,这是曾流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调侃机关干部生存状态的段子,但管彤贤却偏偏在59岁的关口,打报告申请创办上海振华港机公司。
管彤贤,祖籍北京,1933年生人,1951年就读于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1955年本科毕业后满怀激情地被分配到交通部海河运输局任技术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遭开除公职、送黑龙江兴凯湖劳改农场劳动改造,之后以“摘帽右派”身份当了10年农民和10年工人。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方获平反。1980年他重回交通部工作,先后任交通部水运司工厂处副处长、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副处长。1992年,他领衔创办上海振华公司,任总裁18年,于2009年底卸任。
“1992年,整个上海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仅有40万TEU(标准箱),仅为上海港2018年集装箱吞吐量4000万箱的1%。当时中国在世界集装箱装卸机械市场上的业绩几乎为‘0’。”时任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副处长的管彤贤对此痛彻心扉,“1980年我*次出国去日本,那里几乎看不到中国机电产品。我问接待方,哪里可以找到中国产品?日方人员把我带到跳蚤市场说,这里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发达国家只能是地摊货?我感到很屈辱。一个民族的产品,如果只能让人家低头看,这个民族是很难得到人家‘高看一眼’的尊重的。那时我就下了决心,必须让人家抬着头看‘中国制造’。公司取名‘振华’,就是取其‘振兴中华’之意。故在成立时提出‘奢望’:要让振华港机的岸桥,高高站立在世界所有的集装箱码头上,让人仰视。”
“当年,我们从零开始,竟日和困难、挫折打交道。一无钱,二缺人,我和同事们都是骑自行车上班,*一辆借的轿车是接送客人的,一辆大客车是从韩国买的二手车,用了5年。当年办公室的柜子都是吊在墙上,不能落地,不然柜门打不开。” 管彤贤说。
但当时国内港口情愿买日本、韩国的二手货,也不愿买振华港机的产品,某大港甚至连一份标书都不愿意给振华。国际市场虽然强手如林,但无偏见,规则是公开竞标,振华可以参与,这给振华走“先国际再国内”的市场战略大开方便之门。
但是想动国际强手的“奶酪”谈何容易。当时新加坡是世界集装箱*大港,振华连续投标5次,均告败北。振华人没有泄气,千方百计拿下了加拿大温哥华集装箱码头的一份岸桥订单,“这可是振华港机的*份订单,价格大约是564万加元,比市场价低30%。振华从不花钱做广告,产品就是*好的广告。这*张订单,振华港机还倒贴了90万美元的船运费。”管彤贤回忆说,“我们要求把它当作工艺品一样精心打造。结果第1台岸桥还没交货,温哥华港又追加1台,这是对我们振华品质的高度认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