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2010年普利策历史奖得主;金融时报和高盛*商业图书;《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

一部引人入胜的国际金融史。生动地讲述了4位强势银行家在引发经济大萧条,并*终将美国转化为世界金融领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书历时4年创作完成,对几位中央银行家的批评和对“大萧条”的系统回顾,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反思和借鉴。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天津市原市长戴相龙特为本书作序。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国际金融界大佬在大萧条中的群像著作。本书讲述了*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政府和中央银行如何根据巴黎和会的安排,重建金融体系,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那场世界性的“大萧条”的故事。全书围绕英、美、德、法四个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展开,他们手握重权,力图重塑世界繁华;又个性鲜明,不少人盲目自信,*终饮恨沙场,把世界推入金融危机的深渊。本书角度独特,不仅如一部优美的传记,情节引人入胜;又如一部有独特视角的经济金融史。


【作者简介】

利雅卡特·艾哈迈德

职业投资经理人,拥有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位,已从事投资工作20多年。

曾任世界银行投行部主管,现为洛克-克里克集团(Rock Creek Group) 和罗哈廷集团(Rohatyn Group)等著名对冲基金的投资顾问,也是美国阿斯彭保险公司董事和布鲁金斯学会理事。

本书历时4年创作完成,书中对几位中央银行家的批评和对“大萧条”的系统回顾,成为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重要反思和借鉴。


【媒体评论】

这本著作,在反思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被各国金融界广泛关注,我试图借阅读此书之机,思考如何推进国际金融稳定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要了解书中四个中央银行的金融决策,就必须了解中央银行的职责。从金融发展的历程中寻找把握未来金融发展的坐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戴相龙

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天津市市长

回顾历次金融危机,尽管表现形式和演变机理各有不同,但金融业同样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在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尚未完全过去之时,回顾上个世纪初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以及那些活跃于市场前沿的中央银行家们的故事,对于我们反思金融危机、把握金融危机都有重要的价值。

洪琦

中国民生银行原行长

在国际金融界忙于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冲击、并讨论重构金融体系时,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与重构的历程却很少为人提及,当时主导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家们更很少得到关注。本书通过对这个时称“*孤高排外的俱乐部”的透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重温那一段波澜壮阔的世界金融史,而且对于总结和反思刚刚过去的世界金融危机并探索国际金融合作的路径、以及寻求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有效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杨再平

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

知史可以鉴今,从金融市场发展史中来梳理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把握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书通过系统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四位中央银行家以及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等在金融危机中的应对之举,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当时世界金融市场的生动画卷。本书出版后先后获得了2010年普利策历史奖、《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彭博通讯社推荐的十大*商业类书籍等多项殊荣,是一本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重要金融著作。

闫冰竹

北京银行原董事长

巴曙松研究员主持翻译的《金融之王:毁了世界的银行家》以专业的记述和生动的文字,记录了*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德、法四个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重建世界金融体系的故事。本书视角独特,资料翔实,既是一本人物传记,又是一本金融史书,情节错综复杂,故事又引人入胜,对金融市场研究者来说是一本很有阅读意义的著作。

冯孝忠

恒生银行原总经理


【目录】

推荐序 借鉴金融史推进国际金融稳定与中国金融改革

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天津市市长、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译者序 一部视角独特的经济金融史:大萧条中的群像记录

巴曙松

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引言 谁是金融之王

*部分 他们从战争中走来

欧洲的金融家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大陆正一步步滑向战争深渊,欧洲信用体系逐渐崩溃,世界股票市场关门大吉,金本位摇摇欲坠,但他们却依然抱有幻想,认为全球商业所遭受的干扰只是短暂的,将会很快回归到正常的贸易状态。很少有人想到,他们目前所遭受的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冲击是长期而严重的。

第1章 美好时代的终结

第2章 诺曼,一个奇怪孤独的人

第3章 沙赫特,傲慢的年轻奇才

第4章 斯特朗,美联储的*人选

第5章 莫罗,被“流放”的天才

第6章 谁将是无形帝国的君主

第二部分 金本位的“扑克游戏”

*次世界大战以后,银行家们普遍认为世界应该重返金本位,而且越快越好。然而,持续了4年的强迫性战争已让欧洲各国几近破产,债台高筑,而美国则积累了总额近45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四大经济体总共60亿美元黄金储备的绝大部分。金本位越发成为一种“扑克游戏”:所有筹码都集中在了一个玩家手里。

第7章 *惨烈的货币贬值

第8章 贪婪的夏洛克大叔

第9章 重返黄金时代

第三部分 他们救赎了黄金毁灭了世界

斯特朗一直希望一旦欧洲主要国家都能回归金本位制,目前这种全球黄金流向美国的不均衡状况就能够自动纠正。但这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帮助欧洲摆脱噩梦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进一步降低美联储的利率。而当斯特朗通过降息为股市喝上一小杯威士忌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喝醉了的股市是如此疯狂。

第10章 他是拯救德国的英雄

第11章 道威斯计划的开端

第12章 这是*伟大的成就还是*愚蠢的错误

第13章 没有硝烟的法郎会战

第14章 繁荣的代价

第15章 为市场送上一小杯威士忌

第四部分 史无前例的大萧条来了

自1929年以来,经济危机已经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金融机构纷纷破产,货币体系近乎崩溃,全球笼罩在现代历史*严重的一次经济灾难的阴影之中。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很多无知的人有很多无知的金钱。它缠住谁,谁就会成为投机分子;它要是不高兴了,人们就会感到恐惧。

第16章 火山上的舞蹈

第17章 大萧条来临

第18章 这是没有赢家的战争

第19章 一次失败的拯救

第20章 席卷全球的金权梦魇

第五部分 余波未了

放弃金本位制这个不散的阴魂是经济复苏的关键,英国、美国和法国先后放弃了金本位, 但德国却是一个例外。作为那个时代*有创新能力的银行家,沙赫特尽情展示了他那杰出的发明才能。为了到达未知之处,他以一种无所畏惧的心情前行,他常说为了恢复德国经济他宁愿与魔鬼做一个约定。

第21章 金本位制的终结

第22章 梅纳德•凯恩斯站起来了

尾声 毁了世界的银行家


【前言】

借鉴金融史推进国际金融稳定与中国金融改革

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天津市市长、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巴曙松研究员主持和组织翻译了《金融大佬----毁了世界的银行家》。这本书记录了*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德法四个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行长的一系列重大金融货币决策以及他们的人生。巴曙松研究员约我为此书写序。由于时间紧迫,我只浏览了该书的主要情节。我们现在来读这本书,正是美国“金融海啸”发生两年多以后,我试图借阅读此书之机思考如何推进国际金融稳定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很深奥,看懂此书并非易事。但是,只要掌握金融运行的五个基本环节,你会较快地了解金融,也有利于分析这四位中央银行行长的功过。金融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货币、经营和管理货币的企业、金融市场、调控货币供应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所组成。稳定的货币和适当的货币供应量,是促进商品生产、扩大国际贸易、改善国际收支的基础。金融企业经营或管理货币,通过市场交换,合理配置货币,提高了货币使用效率。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维护币值稳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央银行或后来分设出去的金融监管机构,促进金融企业依法运行,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体系中的五个环节,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了了解书中四位中央银行的金融决策,必须了解中央银行职责。从金融史的角度看,西方成立中央银行的*初动机是为了政府融资,调控货币发行,办理票据清算,履行商业银行*终贷款人并对金融企业实行监管。在*次世界大战前,只有美、英、法、德、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建立了中央银行制度。在战争中,不少大肆发行货币,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稳定币值也逐步受到了各国的重视。1920年,在布鲁塞尔举行了历史上*次国际金融会议,建议各国建立中央银行,并由中央银行集中货币发行,以控制货币发行和稳定币值。从1921年至1942年,新成立的中央银行有43家,世界上主要国家差不多都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逐步被赋予了“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的主要职能,在经济宏观调控和稳定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部门。

英格兰银行总裁蒙塔古·克莱塔·诺曼,被称为“无形帝国的君主”,在他当政十年中,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本杰朗·斯特朗、德国国家银行行长亚尔马·沙特赫特、法兰西银行行长埃米尔·莫罗,共同组成“世界*孤高排外的俱乐部”,他们掌握国家金融货币决策大权,把他们说成是“金融大佬”是名符其实的。他们恢复金本位制,只是导致后来发生世界经济“大萧条”一个货币因素,发生世界经济“大萧条”,还有更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原因。因此,说这些金融大佬是“毁了世界的银行家”并不全面。不过,作为中央银行家的传记,用此书名似也无妨。这本著作,在反思当前这次席卷全球金融危机时,被各国金融界广泛关注。该书获得2010年普利策历史奖,《纽约时报》2009年十佳图书,彭博通讯社推荐2009年十大*商业类书籍。大家都试图从金融发展历程中寻找把握未来金融发展的坐标。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1929年到1933年,由于美国发生严重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大萧条”。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大跌,10月29日当天下跌23.6%。到1932年道琼斯指数较1929年*点下跌89%。危机发生后两年,有7000多家商业银行倒闭,14万家企业倒闭,1700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28%,美国钢铁公司开工率下降到19%。美国1929年国民生产总值1040亿美元,1932年下降到580亿美元,美国财富一半被蒸发,生产力倒退到1906年水平。

后来,不同经济学流派对“大萧条”成因有不同解释,凯恩斯的解释强调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导致总供给严重大于总需求,米尔顿·弗里德曼解释强调是货币供给的收缩。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的著作《大萧条》又对大萧条原因作了解释。综合各种经济学派的解释,大萧条成因主要有三条。首先,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矛盾的加剧和爆发。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崇拜和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导致一段时期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工业品大大丰富。但是,由于资本家追求利润而压低工资水平,导致工人收入只能缓慢上升。1929年,美国的每一个家庭如果想取得*限度的生活必要品,每年需要2000美元收入。但当时有60%以上的家庭达不到这个数额。社会购买力严重滞后经济发展,引发经济危机。其次,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实行了收紧的货币政策,导致世界范围的通货紧缩。1928年纽联储主席本杰朗·斯特朗逝世后,新任主席在1928年春到1929年10月股市大跌时,采取货币收缩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发展。第三,金本位制导致货币紧缩,并将金融危机扩展到全球主要国家。1918年*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在大战中各国中央银行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西方发达国家又逐步恢复金本位制。*次世界大战后,黄金集中到美国,美国出现通货膨胀。同时,英法等国因黄金流出过多,导致货币紧缩,抑制了社会需求,经济加剧下滑。1931年9月英国脱离金本位制,许多投机者预料美国也会脱离金本位制,因此,各国央行纷纷抛售美元,囤积黄金,并集中提取在美国银行存款,进一步加剧美国经济危机。由于西方许多国家与美国同时实行黄金本位制,美国金融危机又传输到其他国家。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步脱离“大萧条”。美国第31届总统赫伯特·胡佛年轻时发迹于中国的开滦煤矿,并在天津利顺德饭店长期居住,1913年回国,1928年11月当选美国总统。胡佛总统在任期间,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将美国经济推向深渊。1933年3月,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他呼吁全国公民增强信心,采纳凯恩斯理论和策略,推行“罗斯福新政”。新政的核心是通过国家力量干预市场,通过市场行为调节经济。主要措施是增加政府开支,为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为民众提供充分的福利保障。新政取消金本位制,制订了《银行救助法令》、《联邦证券法》、《1933年银行法》,对银行证券业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经过几年努力,美国恢复经济增长。

时隔70多年,2007年4月,美国发生次贷危机,2008年9月美国爆发“金融海啸”。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地美”和“房利美”被政府接管。五大投资银行,一个破产,一个被合并,三个改为银行控股公司,2009年,美国经济衰退2.6%。美国金融危机迅速传导到欧洲,世界经济衰退0.6%。

美国及许多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家对美国发生“金融海啸”的原因,也有不同的解释,但对下列解释基本有共识。

一是货币政策失当。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推动了全国负债消费,特别是民众对房地产过度负债消费。后来的利率下调,造成房地产贷款的损失,使银行出现巨额坏账,引发金融危机。但是,美国联储前主席并不完全同意这个分析。在我担任中国中央银行行长期间,我和格林斯潘一年有几次见面。让我感叹的是,他到中国来访总是自己提着行李,随员只有一个保卫人员。2008年10月25日,我在华盛顿见到格林斯潘先生,当面问到外界批评他货币政策失当的问题。他说:我在2004年已提高短期利率水平,过去只要提高短期利率水平,有80%的可能会促进长期利率上升。但是,现在这个办法不灵了,因为有的国家和中东石油出口大国将大量美元流向美国,压低了长期利率。他没有说“有的国家”是哪些国家,我知道他讲的“有的国家”是指中国等新兴经济体。

二是金融监管缺失。面对房地产贷款的大量增加,投资银行大量发行以房地产贷款抵押的债券,有的投资银行则对这种债券发行进行担保。*初一美元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品。因此,美国政府批评华尔街的“贪婪”引发金融危机。

三是美国政府引导全民过度负债消费。在2010年11月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前主席,不但批评美国政府过分运用行政手段处置金融危机,而且说是美国政府过度扶持“房地美”、“房利美”,而引导银行过渡发放房地产贷款,造成了美国金融危机。

我赞同上面的分析,但我认为美国这次发生金融危机还有深刻的货币制度原因,即美元既是美国本币,又是居垄断地位的国际储备货币,这种货币制度促使美国政府和华尔街精英犯决策错误。

面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2008年11月,召开了20国集团会议,着重讨论共同实行救助刺激政策。此后又召开了3次会议,着重讨论加强金融监管,促进世界经济结构平衡,促进全球金融趋向基本稳定。

二十国集团普遍扩大财政赤字,降低利息,扩大货币供应,使全球经济停止衰退。2010年,美国扩大了出口,中国扩大消费,世界经济结构不平衡有所改善。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工作也有起步。接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教训,发达国家成立了金融论坛,研究推进金融稳定。1999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推出了《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从几个方面描述了金融稳定的概念,并提出一系列量化指标。在反思金融危机的基础上,主要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推进本国的金融改革进程。2010年7月15日,美国参议院继众议院之后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9月7日,欧洲议会也通过了《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9月,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和监管当局会议,把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标准提高一倍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开始提高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基金的份额。

二十国集团几次会议都提出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但是,这方面的改革尚未起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现实可行的方案是推进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建立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日元、英镑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同时,将中国人民币列入特别提款权(SDR),逐步发挥SDR作用。这项改革只能是逐步进行。美国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流向全球。反之,美国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又有大量美元回流美国,如此,必然导致全球震荡。这也是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货币根源。为应对这种风险,各国加大外汇储备。2010年底全球外汇储备8万多亿元,比1997年增加一倍多。2010年各国公布币种的4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美元仍占60%以上。美元仍将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但是,美国应受国际约束,将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占经济总量的比例逐步下降,至少应下降到全球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否则,美元地位会进一步下降,这不仅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也严重威胁到美国经济发展。

我对欧盟一系列国家为维护区内根本利益,而放弃主权货币的勇气表示赞叹。1998年欧盟8个国家的首脑访问中国,了解中国对欧元使用的态度。中国政府对欧元使用表示理解和支持。中国人民银行*早发表声明,接受欧元用于贸易结算。我和德国中央银行行长蒂德迈尔、法国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有一张三人合影,这不仅因为我们三人都是中央银行行长,而且我们三人有一个共同经历,都当过采煤工人。现在,特里谢先生任欧盟中央银行行长已经近8年,为欧元稳定使用作了重大贡献。欧元区有17个国家,各个国家经济规模差别很大,德国、法国、意大利经济总量占欧元区三分之二,希腊仅占2.2%。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一些规模较小的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并不奇怪,现在发生,以后还会发生。欧元区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尚好,加之已经建立救助机制,欧元区有能力排除在有些国家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区经济发展较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社会福利政策超过国家承受力。欧元已经稳定存在,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比例正在上升。贬低欧元,甚至说欧元会退出,这是毫无道理的。

欧元之父蒙代尔提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国际货币多元化,即建立由美元、欧元和亚洲某种货币为主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蒙代尔提到的“亚洲某种货币”,可能是指今后有可能产生的“亚元”。亚洲不同于欧洲,“亚元”成立十分遥远。人民币和日元可同时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

借鉴金融史,要研究继续推进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加快中国金融的全球化步伐。金融危机一般通过实体经济、金融渠道和心理预期三种方式传导。1929—1933年出现“大萧条”,由于中国没有实行金本位制,没有受到“大萧条”的冲击,反而获得很大发展。2008年美国出现“金融海啸”,由于中国资本项目未开放,人民币没有成为国际货币,也避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相反,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进一步强大。今后,全球及地区还会出现严重金融危机,中国还能继续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吗?我看是不可能的。现在,中国已与世界经济发展联成一体。2010年,我国对外货物进出口贸易量已接近3万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2.8万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的83%为国外资产。保守预测,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例会超过17%。今后世界上发生严重金融危机,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中国。今后中国金融改革,要立足本国,面向全球金融市场,提高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能力和处理国际重大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建立对严重金融危机的预警机制,提高应对能力。要正确制定和执行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提高我国国力。要改善社会资金使用结构,通过股票、债券和基金,尽快提高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例。要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要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发挥人民币在境外贸易结算和境外投资中的作用,促进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有一个较为严格的标准,即人民币能够完全可兑换,可以承担国际货币全部功能,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有较高的比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可能要经过三、四个五年的努力。人民币国际化,要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通过金融市场实现,但也可以通过双边政府特定安排加以推进。要建设跨国大型金融集团,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现在,我国几家超大型商业银行的上市市值已名列世界前茅,要将其打造成国际金融集团。在继续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用同时,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期望和国家既定方针,正确处理金融交易中心在上海、金融管理中心在首都的关系,加快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二〇一一年三月三日


【免费在线读】

1章 美好时代的终结

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一个特别的章节,在 1914 年 8 月走到了尽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平的经济后果》

1914年伦敦是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信用体系的中心。这个体系的形成推动了全球贸易的急速扩张和繁荣。之前的 40 年里,整个世界风平浪静——既没有战争,也没有巨大变革。19 世纪中期是科技进步的年代,铁路、轮船和电报的使用已经蔓延至全球,促进了金融结算和贸易的扩张。欧洲资 本自由流动,充斥全球,为印度的港口、马来半岛的橡胶园、埃及的棉花种植、俄国的工厂、加拿大的麦田、南非的黄金和钻石矿、阿根廷的牧场、连接柏林和 巴格达的铁路以及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提供融资,国际商务由此兴盛。虽然整个 体系经常被金融危机和银行恐慌所动摇,但总体而言萧条期一般很短暂,整个世 界经济形势总是很快复苏。

金本位是那个时代的图腾,人们对它的信仰超越一切,甚至超越了对自由贸易、低税收、小政府等理念的崇拜。黄金是这一金融系统生命活力的源泉,大部分货币都与它挂钩,因此黄金构成了银行的基础,是战时或危机期间的安全储备。中产阶级是储蓄的主力军,随着这一阶层规模的不断壮大,金本位制度不仅是调整货币问题的有效机制,而且还有利于巩固和加强维多利亚时期的经济优越性以及公共政策的审慎性。英国著名小说家 H. G. 威尔斯(H. G. Wells)曾评价它是“愚昧的忠诚”。无论是伦敦还是纽约,巴黎还是柏林的银行家们都对它敬畏有加,他们怀着一种教徒般的虔诚,把它看作上帝赐予的礼物、超越时空的行为准则。

1909 年,英国记者诺曼·安吉尔(Norman Angell)在担任《每日邮报》(Daily Mail)法国版驻巴黎记者时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欧洲的幻觉》(Europe’s Optical Illusion)。这本小册子的主题是说战争的经济利益是虚假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和金融联系如此广泛,但凡有点理智的国家就不应该考虑发动战争。强国之间的战争引发的经济混乱,特别是对国际信用体系的破坏,必然会伤害各方的利益,胜利者和失败者失去的一样多。即使战争偶然爆发于欧洲,它也将很快被终结。

安吉尔因关于全球相互依赖关系的论述而著名。他的一生似乎都是在流浪中度过的。他出生于英国林肯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被送往法国圣奥梅尔的一所公立中学读书,17 岁成为日内瓦一家英文报纸的编辑,并在那里读完大学,之后由于对欧洲的未来感到失望而移民美国。虽然身高只有 1.5 米,身体单薄,但他却一生从事体力劳动,在加利福

尼亚的 7 年中,他做过葡萄种植员、沟渠挖掘工、牛仔、邮递员以及采矿工,*终他安顿下来,成为《圣路易斯环球民主报》(St.Louis Globe- Democrat)和《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记者。1898 年,安吉尔返回欧洲,到达巴黎,在那里他加入了《每日邮报》。

1910 年,安吉尔的小册子以书籍的形式出版, 即《大幻觉》(The Great Illusion)。他认为,当战争因为没有经济效益而不再是展示国家力量的手段时,就没有那么残酷了,这种说法在那个物质主义的时代引起了共鸣。这本书受到了 疯狂的追捧,截至 1913 年已经卖出了 100 多万册,并被翻译成 22 种语言文字,

包括中文、日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等,有 40 多个组织为传播书中的信息而成立。其中的观点被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Sir Edward Grey)、冯·梅特涅伯爵(Count von Metternich)、法国社会党领袖让·饶勒斯(Jean Jaurès)等引用, 据说以好战闻名的德皇威廉对此理论也颇感兴趣。

安吉尔*忠实的信徒莫过于伊舍子爵二世(Viscount Esher Ⅱ)——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以及爱德华七世(King Edward Ⅶ)的心腹雷金纳德·布雷特

(Reginald Brett)。虽然伊舍在政府中占据高位,但他却只想保留警察局副局长和温莎城堡副总督的职位,并在幕后施加强大影响力。*重要的是,他是帝国国防委员会的建立者之一,这是一个建立于布尔战争之后的非正式但却强有力的组织,反映了大英帝国的军事战略。

1912 年 2 月,这个委员会就战时贸易债券问题进行了听证。很多德国商船都通过伦敦劳合社进行投保,劳合社主席证实,为了劳合社的荣誉,根据律师意见,他们必须为那些被英国皇家海军击沉的德国轮船进行偿付,这种说法让委员会目瞪口呆。也就是说,英德交战之时,英国的保险公司很可能被要求赔付德国的战舰损失。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会发生战争。

毫无疑问,通过在剑桥大学和索邦神学院举办的一系列关于《大幻觉》的讨论,伊舍子爵想要表明的就是“新经济因素清楚地证明了战争的愚蠢”,而且欧洲战争带来的“商业灾难、金融损失和个人痛苦”如此巨大,令人难以想象。伊舍子爵和安吉尔关于战争低收益、高成本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过分相信国家理性以及被那个时代的经济成果所诱导—— 一个后来被法国人称为“香格里拉美好时代”的阶段,人们*终还是误判了一场把所有欧洲国家都卷入的战争即将爆发的可能性。


【书摘与插画】

1章 美好时代的终结

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一个特别的章节,在 1914 年 8 月走到了尽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平的经济后果》

1914年伦敦是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信用体系的中心。这个体系的形成推动了全球贸易的急速扩张和繁荣。之前的 40 年里,整个世界风平浪静——既没有战争,也没有巨大变革。19 世纪中期是科技进步的年代,铁路、轮船和电报的使用已经蔓延至全球,促进了金融结算和贸易的扩张。欧洲资 本自由流动,充斥全球,为印度的港口、马来半岛的橡胶园、埃及的棉花种植、俄国的工厂、加拿大的麦田、南非的黄金和钻石矿、阿根廷的牧场、连接柏林和 巴格达的铁路以及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提供融资,国际商务由此兴盛。虽然整个 体系经常被金融危机和银行恐慌所动摇,但总体而言萧条期一般很短暂,整个世 界经济形势总是很快复苏。

金本位是那个时代的图腾,人们对它的信仰超越一切,甚至超越了对自由贸易、低税收、小政府等理念的崇拜。黄金是这一金融系统生命活力的源泉,大部分货币都与它挂钩,因此黄金构成了银行的基础,是战时或危机期间的安全储备。中产阶级是储蓄的主力军,随着这一阶层规模的不断壮大,金本位制度不仅是调整货币问题的有效机制,而且还有利于巩固和加强维多利亚时期的经济优越性以及公共政策的审慎性。英国著名小说家 H. G. 威尔斯(H. G. Wells)曾评价它是“愚昧的忠诚”。无论是伦敦还是纽约,巴黎还是柏林的银行家们都对它敬畏有加,他们怀着一种教徒般的虔诚,把它看作上帝赐予的礼物、超越时空的行为准则。

1909 年,英国记者诺曼·安吉尔(Norman Angell)在担任《每日邮报》(Daily Mail)法国版驻巴黎记者时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欧洲的幻觉》(Europe’s Optical Illusion)。这本小册子的主题是说战争的经济利益是虚假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和金融联系如此广泛,但凡有点理智的国家就不应该考虑发动战争。强国之间的战争引发的经济混乱,特别是对国际信用体系的破坏,必然会伤害各方的利益,胜利者和失败者失去的一样多。即使战争偶然爆发于欧洲,它也将很快被终结。

安吉尔因关于全球相互依赖关系的论述而著名。他的一生似乎都是在流浪中度过的。他出生于英国林肯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被送往法国圣奥梅尔的一所公立中学读书,17 岁成为日内瓦一家英文报纸的编辑,并在那里读完大学,之后由于对欧洲的未来感到失望而移民美国。虽然身高只有 1.5 米,身体单薄,但他却一生从事体力劳动,在加利福

尼亚的 7 年中,他做过葡萄种植员、沟渠挖掘工、牛仔、邮递员以及采矿工,*终他安顿下来,成为《圣路易斯环球民主报》(St.Louis Globe- Democrat)和《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记者。1898 年,安吉尔返回欧洲,到达巴黎,在那里他加入了《每日邮报》。

1910 年,安吉尔的小册子以书籍的形式出版, 即《大幻觉》(The Great Illusion)。他认为,当战争因为没有经济效益而不再是展示国家力量的手段时,就没有那么残酷了,这种说法在那个物质主义的时代引起了共鸣。这本书受到了 疯狂的追捧,截至 1913 年已经卖出了 100 多万册,并被翻译成 22 种语言文字,

包括中文、日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等,有 40 多个组织为传播书中的信息而成立。其中的观点被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Sir Edward Grey)、冯·梅特涅伯爵(Count von Metternich)、法国社会党领袖让·饶勒斯(Jean Jaurès)等引用, 据说以好战闻名的德皇威廉对此理论也颇感兴趣。

安吉尔*忠实的信徒莫过于伊舍子爵二世(Viscount Esher Ⅱ)——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以及爱德华七世(King Edward Ⅶ)的心腹雷金纳德·布雷特

(Reginald Brett)。虽然伊舍在政府中占据高位,但他却只想保留警察局副局长和温莎城堡副总督的职位,并在幕后施加强大影响力。*重要的是,他是帝国国防委员会的建立者之一,这是一个建立于布尔战争之后的非正式但却强有力的组织,反映了大英帝国的军事战略。

1912 年 2 月,这个委员会就战时贸易债券问题进行了听证。很多德国商船都通过伦敦劳合社进行投保,劳合社主席证实,为了劳合社的荣誉,根据律师意见,他们必须为那些被英国皇家海军击沉的德国轮船进行偿付,这种说法让委员会目瞪口呆。也就是说,英德交战之时,英国的保险公司很可能被要求赔付德国的战舰损失。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会发生战争。

毫无疑问,通过在剑桥大学和索邦神学院举办的一系列关于《大幻觉》的讨论,伊舍子爵想要表明的就是“新经济因素清楚地证明了战争的愚蠢”,而且欧洲战争带来的“商业灾难、金融损失和个人痛苦”如此巨大,令人难以想象。伊舍子爵和安吉尔关于战争低收益、高成本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过分相信国家理性以及被那个时代的经济成果所诱导—— 一个后来被法国人称为“香格里拉美好时代”的阶段,人们*终还是误判了一场把所有欧洲国家都卷入的战争即将爆发的可能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