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黄帝内经后传》说什么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和两千年前的只有一点区别——以前达官贵人不多,得“达官贵人病”的人也不多;现在达官贵人不多,但得“达官贵人病”的人却越来越多。
  作为一个人来讲,越早知道自己的天命越好,浪费的时间少,浪费的精力也少,做的无用功,甚至对身心的戕害也越少,这叫“保性命之真”。
  作为一个正常人,能尽享天年,生无病苦,提高生活质量,不给儿女添麻烦,不给别人添拖累,也应该做到这一点。
  ★中医是顺应天道做事的一门技术,其背后是顺应自然,而不是人定胜天
  中医之所以叫中医,就是维持一个中间状态,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意思就是凡事不要走*。
  很多人说,“中医”这个词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从《汉书·艺文志》里来的——“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汉书》里惊现一句话,“所有的病都是自愈的”,古人为何发出如此感慨?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医生干预的多少会对患者造成什么影响?
  ……
  我们活下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就是不让本性、本真扭曲、变形,不让别的东西掺和进来,修仙之人都是这么做的。
  ★人本来不应该生那么多病
  做人首先要贵生惜命,把身体当成宝贝儿一样对它好,不能让它磕了碰了,弄坏,千金之体嘛。就像你喜欢自己的车、手表,才会去做保养,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身体,当然会作践自己。
  古人说养生的基本条件,第yi,不以自个儿的胃腐熟生物,不吃生东西;第二,不用自己的元气佐喜怒,不用自己的精气神做强烈的情绪波动。要养生,把握这两点就够了。


【内容简介】

  读《黄帝内经后传》,学习中国历代大医养生祛病的智慧和方法。
  不读《黄帝内经后传》,我们就不知道好好活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史上第yi套将《黄帝内经》的历史传承讲得如此迷人的中国人生命医学演化史!
  现代人一定要懂点儿中医,不然自己挣的那点儿钱zui后得病都送给医院了。如果送给医院,能保证活命也行,zui怕的是命没了,钱也没了。


【作者简介】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知名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
  1966年生于山西大同,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毕业于大同二中,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六年制),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曾获任应秋奖金、医史知识竞赛*名、《中国青年报》征文比赛一等奖。1990年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留校工作。先后在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门诊部、院办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其间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干部英语进修班一年,筹建了东直门医院外宾门诊部。1995年晋升主治医师,后被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办,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被授予“密苏里州堪萨斯市荣誉市民”的称号。后考取美国针灸师、中医师资格证书,获马里兰州针灸师执照。
  1998年回国辞职,先后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厚朴中医学堂、北京厚朴中医诊所。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周稔丰教授、苏有余先生,始终奉行崇古复古的理念,孜孜不倦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倡导亲近自然、回归传统,以闻道、行道、证道为己任,惠及患者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代中医教育家和医学家。
  2007年出版专著《字里藏医》,其繁体中文版于2011年在中国台湾出版,当年即被《中国时报》评为年度生活类十大好书。2008年年底,与梁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宣讲《黄帝内经》,相关对话丛书一套6册也先后出版。2009年于中国气象频道主持《四季养生堂》栏目,相关音像和图书《四季养生法》于2012年出版。2018年出版图书《饮食滋味》《知己》。2020年出版图书《梦与健康》《徐文兵讲黄帝内经前传》等图书。


【媒体评论】

  珍惜跟徐老师学史的机会,这样才能学通、学扎实。徐老师苦口婆心,功德无量。
  ——ZHAO
  何其有幸,何其有福,感恩所有华夏传承人!跟随才能得到精髓!感恩徐老师!
  ——透水之光18
  因为徐老师而爱上中医文化,徐老师将中医文化推广给国人,只要徐老师讲我就一直听下去,紧跟徐老师。
  ——山西小可
  在人还没被智能机械替代之前,在*还是原装的时候,在我们生而为人还保留有知有觉的时候,21世纪初,徐老师挖掘并继承这些中医经典绝学,意义深远!也许不仅是解决中西医纷争,更是拨乱反正解救中医本身,解救人本身!
  ——林止水
  我在徐老师的引领下慢慢开悟,慢慢将其他人、其他事放下,慢慢打开心结,慢慢舔内心的伤口,慢慢愈合,做自在的自己,慢慢发现本真的自己。谢谢徐老师,有时听到开头就能热泪盈眶,不是一个“谢”字能表达的。
  ——Echo杨
  徐导师博学多才!即兴地、不经意地发挥是从小就蓄积的能量!将复杂深奥的《黄帝内经》的历史传承讲得通俗易懂,不乏幽默诙谐!每天读、看、听徐导师的课,感觉是zui佳的精神享受!感恩徐导师!!!
  ——达玲


【目录】

《汉书·艺文志》篇
*章学习《汉书·艺文志》,其实我们享受到了皇帝的待遇
1.“黄帝内经”*次出现,是在《汉书·艺文志》里
2.其实,《汉书》的作者是班固家族的人
3.流氓老了是老流氓,坏蛋老了是老坏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长者讳”对吗
4.仲尼和圣人、贤人死了后,道德和文化沦丧的标志是什么
5.只有一个声音出现的时候,就叫万马齐喑
6.给秦朝制定国策的商鞅为什么*后被五马分尸
7.汉朝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
8.孔子总想力挽狂澜,让大家都守规矩
9.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10.我们现在读的《汉书·艺文志》,以前都是给皇帝看的
第二章中医光学没用,要修和习
1.方士就是沟通天地、沟通无形有形之人
2.懂得方、技,就掌握了让生命恢复生机的本事
3.在太古和中世,良医也是良相
4.中医光学没用,有很多东西要通过修和习才能得到
第三章医经:抽象理论在身体中的具体应用
1.医经是讲述“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的经典
2.不管是什么样的病,通过医经的分析,就能挖出病根
3.上天有好生之德,你有百病,我有百药
4.任何药,背后都有一种能量
5.为什么“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第四章为什么说《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是删节版
1.现在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是删节版,也是改写版的《黄帝内经》十八卷
2.《黄帝外经》说什么
3.《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删去了哪些宝贵的中医理论
4.《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没失传,就是现在的《黄帝八十一难经》
5.据三申道长推测,淳于意传的应该是《白氏内经》或《白氏外经》
6.推荐专业的中医大夫学《玄隐遗密》,对初学者而言,学王冰、史崧版的就行了
第五章中医是顺应天道做事的一门技术,其背后是顺应自然,而不是人定胜天
1.经方有何神奇——药性结合人性,诞生一种平和的奇效
2.现在,只有人活得不像人
3.五味调和——不同的味道会滋养不同的脏(臟)腑
4.人体*基本的两个病,就是阴和阳失调的病
5.不能把急性病治成慢性病,把慢性病治成终身服药的病
6.如果病人通过得病而反思,能改变自己的思维和生活习惯,能自个儿调整好是*好的
7.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是因为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才繁衍到现在
第六章经方的具体书目有哪些
1.*本书讲的是如何治疗“痹”病
2.第二本书讲的是如何治疗疝气
3.第三本书讲的是“瘅”病,如何治疗
4.第四本书讲的是受风、受寒、受热出现的湿热病,如何治疗
5.第五本书讲的是中医的外科方子,都失传了
6.第六本书讲的是“伤中”,也失传了
7.第七本书讲的是如何治疗精神病、情感障碍等疾病
8.第八本书讲的是中医外科学中的宝贵方剂
9.第九本书讲的是妇科、儿科那些事
10.第十本书讲的是医生看病要讲究节气、讲究五运六气
11.*后一本书讲的是病人如何忌口
12.很多经方都流传下来了
第七章生命的高质量离不开“房中”
1.如何面对生和死
2.正常的“房中”享受,能很好地疗愈内心
3.不辜负、不放纵自己天赋的性情
4.把“房中”调好了,就能活得好、活得长
5.两千年前传下来的“房中”,到现在一点儿都没过时
第八章成年人都应该学习或掌握一些有关“房中”的知识,如果走歪了,走邪了,就会自遭灾祸
1.“房中”的书目都没有失传,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历朝的典籍中
2.如果你避讳“房中”,就理解不了“七损八益”
第九章做“神仙”,此生当无忧
1.神仙,*善卫生、养生、护生、保生
2.所谓神仙,就是身未动,心已远
3.一个人难得身心不二
4.死生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5.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性情,就有什么样的身体结构
6.要警惕那些迎合君侯帝王长生不老心态的人
第十章其实,中华文化的根底都在道家
1.史上有关“神仙”的具体书籍有哪些
2.如何正确学习道家养生、防病、治病、返老还童、提高生活质和量的方法
3.为什么“书不读秦汉以下”
《后汉书·郭玉传》篇
第十一章《后汉书》完整记载了东汉的整个历史
1.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
2.蜀国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3.不用发生特殊事件,也能治好病
4.学习中医,学生必须主动、有求知欲,老师才能教
第十二章每种治疗手段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
1.用药是中医治病的手段之一,不是*的
2.郭玉是东汉时太医的头儿
3.郭玉不仅医术高超,做人还能做到“看破不说破”的境界
第十三章做病人苦,做医生更苦
1.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没有副作用
2.但凡大医,给“贫贱厮养”的人治病也是尽心尽力
3.中医治病需要用心、用神
4.“鸳鸯绣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名医看病是一个得心应手的过程
5.自古治病有四大难
6.为什么达官贵人的病不好治
《三国志·华佗传》篇
第十四章华佗是谁
1.《三国志》说什么
2.华佗的名字有什么由来
3.华佗和曹操是老乡,都是安徽亳州人
4.明明可以做官走仕途,但华佗只想治病救人
5.将近一百岁的华佗看上去就是壮年,而且治病“效如桴鼓”
6.华佗给人做的艾灸叫直接灸
7.中医两千年前就有很好的外科手术
第十五章华佗治病究竟有多神奇
1.华佗经过号脉可以发现孕脉、死脉
2.不安腿综合征,既是一种生理问题,也是一种心理问题
3.中医治病,即使症状一样,治疗方法也可能完全不同
4.华佗预诊的技术非常高
5.身体没有完全恢复的时候,不要劳力,特别不要做房事
6.五脏(臟)被肋骨包裹,就是不让它们受到外来的伤害
7.如果小孩子病了,不能喂药,就开药给母亲吃,母亲给孩子喂奶,病就能好了
8.被蝎子、蜜蜂蜇了以后,*件事要把针挤出来,第二件事要赶紧用碱水洗
9.得了病,一定要早点儿去看
10.中国人喝开水的习惯是对的
11.通过撩拨人、挑逗人、激怒人等,使其肝气升腾,也是一个治病的方法
12.忍着病活着和没什么痛苦地活着,你选哪个
13.养生的基本条件:不以自个儿的胃腐熟生物,不用自己的元气佐喜怒
14.华佗给曹操治的“头风”不是头痛病
15.如果“骄恣不论于理”,病人连胎死腹中都不知道
第十六章千古名医华佗为什么会被曹操害死
1.华佗的神奇医案,真的是不胜枚举
2.华佗是个士人,不觉得自己仅能做一个医生
3.仗着自己的医术高,有本事,华佗不回应曹操的征召
4.处死华佗后,曹操自己的下场也很惨
第十七章中药的诊断、秘方、配伍、制药工艺,都应该作为一种知识产权、技术产权保护起来
1.高手下棋是下一步看三步,华佗看病都看到十八年以后了
2.不能丢下自个儿的优势,以自己之短跟别人之长去竞争
第十八章华佗有两个传人——吴普、樊阿
1.人活着就要干活,如果不干,也要适当地活动,但不要突破极限
2.真正健康、气血通畅的人,身体是轻快的,甚至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
第十九章正史以外的华佗传奇
1.《后汉书》《华佗别传》《三国演义》里的华佗
2.正史中没有“华佗要给曹操做开颅手术”的记载
3.史上确有关公刮骨疗毒,但跟华佗没关系
4.《三国演义》中,把关公受伤的胳膊改成右臂,直接把医生说成华佗
5.如果医生做手术,病人流了很多血,说明医生的水准有问题
6.虽说《三国演义》中给关公刮骨疗伤的医生不是华佗,但罗贯中写出了他对医生的期许
7.“刮骨疗毒”比喻深入、彻底地把病根除掉
8.华佗确实很神奇,但后世传说演绎的成分居多
《针灸甲乙经》篇
第二十章《黄帝内经》怎么从“经”变成了“论”
1.靠研究整理中医典籍,撰写《针灸甲乙经》,作者皇甫谧带病生存到了六十八岁
2.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如何建立和传承的
3.大医不仅治病,还影响你的命、运……
第二十一章《针灸甲乙经》的理论基于《素问》《九卷》《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1.如果你懂中医的道理,还瞎作、瞎吃,这就属于医生管不了的事,归阎王爷管
2.身处乱世,一个有学问、有知识、有见地的人怎么活
3.《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没有超出伊尹《汤液经法》的范围
4.从东汉到三国两晋,基本上《黄帝内经》的原文就失传了
第二十二章不懂天文历法,基本上就不要谈中医,因为你的格局太小、视野太窄
1.观天地星系的运行、背后的气,就能理解人物、事物、植物、动物的道理
2.本能没了,意识又跟不上,*可悲
3.皇甫谧整理的典籍,给医生提供了进步的空间
第二十三章《针灸甲乙经》说什么
1.《针灸甲乙经》是一本非常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著作
2.学习《黄帝内经太素》,对我们理解《黄帝内经》很有帮助
3.对中医学做出*贡献的就是王冰的版本
《黄帝内经·素问》序言篇
第二十四章好好活着
1.活着的目的:*,保全自己;第二,保持自己的天真
2.《黄帝内经》的历史传承
第二十五章《黄帝内经》是所有研究道家养生、防病治病、康复、道法术器的本源
1.比起传给那些不该传的人,还不如不传
2.我们对生命首先应该诚心正意,具体怎么操作,就要去看《黄帝内经》
第二十六章我们研究《黄帝内经》,*,要深入进去读;第二,要跳出来读——学和习
1.认得一个人和识得一个人是两码事
2.明明有路,就按照行路的方法、方向走;明明有门,就从门进出,不要翻窗户
3.史上每一代名医,都离不开《黄帝内经》
第二十七章把《黄帝内经》当作人生指南,就会少走弯路、不走邪路
1.中医只不过是道家学问在人体领域里一点儿小小的应用
2.《黄帝内经·素问》存在的具体问题
3.如果你想爬泰山,劳驾沿着登山路走;如果你想去海上仙山,劳驾去坐条船
4.《素问》里的七篇大论说什么
第二十八章王冰是这样编撰《黄帝内经》的
1.王冰编撰《黄帝内经》时,对发现的问题做了哪些改正
2.用朱砂把自己加的文字标红,以区别于古人
3.如何让更多人明白《黄帝内经》中的大智慧
4.对《黄帝内经》的继承和发扬,不仅能造福中国人,还能造福外国人
5.上至君、下至普通老百姓,中至中国人、外至外国人,都受到了王冰的慈惠
《黄帝内经·灵枢》序言篇
第二十九章普及大众,服务小众
1.《灵枢》是怎么诞生的
2.《针经》是怎么失而复得的
3.如果宋朝人没有拿到《黄帝针经》,中国人的针灸水平会下降多少
第三十章学习《灵枢》,学习如何管理我们的健康和命
1.为什么《灵枢》没在医学界流传,导致大家不能对此做深入的研究
2.为什么现代人一定要懂点儿中医
3.“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前言】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2008年年底,我应梁冬邀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讲解《黄帝内经》,受到了广泛欢迎,一大批优秀的人开始喜爱学习《黄帝内经》。十多年来,这个节目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发酵传播,我本人也举办了五期三年制中医临床培训班,培养传承中华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其中,有五十位毕业生考取了医师和助理医师资格,成为专业中医,也成为“厚朴中医”的中坚和骨干,协助我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中医。
  我本人花费两年的时间校补了《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并计划用十二年的时间讲授。鉴于学员普遍缺乏相关的历史和人文知识,我先做个铺垫,在2019年,讲授了《黄帝内经前传》《黄帝内经后传》,介绍了从伏羲女娲到神农炎帝和黄帝等一线文脉的传承。这个音频节目通过互联网播出,目前有将近四万人次收听学习。
  现在将这两季节目整理编辑成书,方便读者更好地学习相关内容,也为我今年讲授四色版《黄帝内经?素问》做个准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仅以此诗抒发一下我的心情,与诸位读者共勉。
  徐文兵
  2020年5月19日星期二
  庚子年四月二十七于汤河原


【书摘与插画】

  ★为什么这本书叫《徐文兵讲黄帝内经后传》
  为什么这本书叫《徐文兵讲黄帝内经后传》?因为“黄帝内经”这个词*次出现在历史记录中,是在《汉书》(《汉书·艺文志》)里。
  《汉书》相当于什么书呢?它几乎可以和《史记》并列,历史上也叫《前汉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我们称之为“前四史”。
  很多人对我说:“你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给我们讲《黄帝内经》。”可以,但需要你有一些历史知识的积累,还需要你有一些思维方法、思维习惯的养成。如果没有这一点,你只能了解一些很浅薄的、浮皮潦草的皮毛东西。
  ★懂得方、技,就掌握了让生命恢复生机的本事
  经过刘向、刘歆父子和李柱国整理的有关中医药方面的书,一共有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古书都是竹简,一卷一卷的)。
  看他对方技的描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生生之具”中的“生”,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名词是生命的意思。也就是说,方技这个东西,不仅给有生命的人治病,还包括各种含灵(含灵就是生灵,陕西人管牲口不叫牲口,叫牲灵,所以叫“万物有灵”)。人得天地之全气,所以是万物之灵。
  人们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德指人性,天是道。所以,懂得方、懂得技的人,其实是掌握了让生命更加蓬勃发达、让生命恢复生机的本事的人,而且他掌握的技能涵盖面比较广——“生生之具”。
  王官之一守也。
  王官是朝廷设置的一个特殊官职,历朝历代都设置了一个医官在履行这件事。首先他们要照顾君王、照顾王公大臣的健康,同时也担负着向天下传播的责任。
  在《周礼》中,记载周朝的医生有四大分类——食医,专门负责君王饮食的调理,按季节、地域、君臣佐使的配伍,给君王设计营养食疗;疾医,专门治疗发病快、发病凶猛的病;疡医,治疗皮肤表面的病;兽医,专门给牲畜看病。这几类医生在《周礼》里分得清清楚楚,所以叫“王官之一守也”。
  ★上天有好生之德,你有百病,我有百药
  你有百病,我有百药。从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个角度来讲,任何疾病都有与它相应的解药。这是医生治病救人的强大心理基础。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是说,老天是有这种配备的。“调百药齐和”就是伊尹干的事了。单味药的功效明显,但它的正作用强,副作用也强。不要以为中药就没有副作用。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其他药来制约一味药的偏性或毒性,让它平和地、及时有效地、快速地达到治疗效果,所以叫“调和”。
  关于“和”再多说一句,“厚朴中医”开了西餐课和中餐课。为什么开西餐课?*,在这个世界上,其他国家有好吃的东西,你不能因为没吃过好的西餐,就说中餐天下*,这不是孤陋寡闻吗?第二,理解了怎么做西餐以后,就知道中国人的智慧有多高级。西餐烤牛排,边上放一根胡萝卜条,放一个土豆片,放点儿沙拉或其他酱汁,把它们放到一起就叫“合”。它们之间不发生关系,或者到你的胃里才发生关系。中国人是和——把这些食材在锅里都搅和到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味道。比如,你在这儿放一盆水,在那儿放一碗面,你把它们放在一起叫“合”;等你放上酵母菌发酵,兑上碱,蒸出来的馒头就叫“和”。你喝一口水,吃一口面粉是什么感觉?
  以前也有这种情况,志愿军在朝鲜打仗的时候,都是吃一口雪,就一口炒面,就那么吃。那么吃对身体功能的要求就很高了,如果你的身体功能弱,是吃不了那个饭的。
  中餐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替人的胃肠做了很多工作,直接达到了和,而西餐是人们吃进去以后才会和。换句话说,中国人的胃娇嫩,到外国吃饭吃不惯,外国人吃中餐就没味儿,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单味药是一个样子,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组合,产生一种新的效应;不同味的药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方向,产生一种新的功能,对脏(臟)腑归经都有新的影响,这是很高级的。
  ★不管是什么样的病,通过医经的分析,就能挖出病根
  我们说治病求本,“本”是树干的意思,树发病*初会表现在提前凋落的枝叶上,如果你只关心枝叶,你就是一个浅薄的医生,是一个庸医;你要到树干上去找原因,在树干上找到原因以后,再加以调整,枝叶就会变得健康、繁茂,这叫“治病求本”。
  但老百姓还有一句话:“中医治病能除根。”“根”和“本”不一样,“根”是埋在地底下的,“本”是长在地上的。
  除根就深了——挖掘疾病的本源,也许等到时机成熟,它就像冬笋一样冒出一个尖,变成了春笋,长出了竹子;如果时机不对,它又缩回去了。斩草要除根,所以,拔根这件事要从神的层次上、从精的层次上找原因。
  我以前说过:“真正的解脱是在神的层面上的解脱。”
  有一个病例——幻肢痛:一个人的胳膊没了,但他总觉得胳膊上的某根手指在疼。对此你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胳膊没了还觉得手指疼?这就是神的层面上的痛苦。很多人失恋、离婚、感情受到伤害后强作欢颜,意识层面认为自己没事了,结果我一点他的膻中穴或巨阙穴,他疼得能跳起来。有个病人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以为我忘掉了。”这就是伤的根很深。
  那究竟怎么除根呢?*,我们有理论;第二,我们有方法。
  “起百病之本”——不管是什么样的病,通过医经的分析,就能找到它的主要原因,找到它的本,找到它的树干,然后去挖出它的根。
  “死生之分”讲的是预后,这个病能不能治。扁鹊救虢国太子,使别人认为扁鹊把死人救活了,这其实就是死生之分,你们的判断跟扁鹊是不一样的。还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你们认为病人活得好好的,扁鹊却认为没救了。
  这里只能通过中医的理论——医经上的话去掌握死生的分界。
  “用度”(“度”是考量的意思)涉及技术层面,我们说道、法、术、器。道是指原理,法是指阴阳、昼夜四季的变化,术是用针、石、汤、火所施的方法,器是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
  *早人们用针的时候,用的是荆棘上面的尖刺,也有用磨的竹子、木头削成的针,还有用骨头磨成的针。后期有了金属冶炼,就有了金属的针。这是中医针刺治疗的方法。石不用说了,就是砭石,刮痧、切割、排脓用的;汤就是我们说的汤液、煮药、煎药;火就是火疗,“汤熨之所及也”,就是用汤液和火疗去调理身体。这些是治病救人的技术和方法。
  ★达官贵人不多,但得“达官贵人病”的人却很多
  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
  人有两个*,一个是过度消耗,另一个是过度不消耗。什么意思?如果你总是飙车,过度使用车,车会很快磨损,甚至被搞坏;如果你因为珍惜车,就把车放在车库里,这样车反而会坏得更快。器官也是一样,如果你不用,会导致器官功能退化。有个成语叫“用进废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达官贵人或有钱人有一个特点——吃得太好,吃得太甜,容易伤到自己的肾。肾主骨、生髓,骨节还有筋,筋的作用是保持、固定的。所以说某人“骨节不强”,也就是他身体储备的肾精不足。
  这时,医生给他行针用药,会发现他的身体是囊的。现在的人熬夜、喝各种兴奋的饮料,怎么过瘾怎么来。其实,透支的就是肾精。
  现在,普通人也开始“骨节不强”了。比如,很多地方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把一些体育设施撤掉了,为什么?因为现在很多孩子玩这些体育设施会骨折,甚至还有很多年纪轻轻的人跑步锻炼时摔了一跤就会骨折,等等。
  为什么现在医疗、营养条件这么好,还会出现这些情况?原因就是果糖摄入,比如碳酸饮料等的摄入过度了。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和两千年前的只有一点区别——以前达官贵人不多,得“达官贵人病”的人也不多;现在达官贵人不多,但得“达官贵人病”的人却越来越多。
  医生碰到这种“骨节不强”的病人,有些药病人就经受不起,尤其是一些有毒的药,或者作用比较强烈的药,因为病人的身体太弱了。
  比如,有人说麻黄汤是“虎狼药”;有人说小柴胡汤中的柴胡耗肝阴、劫肝血,不能用。《红楼梦》里的王太医给林黛玉开小柴胡汤调理身子,贾琏看过处方说:“能用柴胡吗?”
  王太医赶紧说:“用鳖血拌后入药。”你给病人用麻黄汤试试,不能用。为什么?因为病人“骨节不强”,肾精储备不够。他们服用麻黄汤就会大量出汗、心悸,没准儿还会诱发房颤。至于劳苦大众就好办了,他们结实,所以好治。
  中国有一位知名中医李可先生(老人家已经故去),一生坎坷,他一直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治病救人。
  老先生在山西灵石县中医院抢救过大量危重病人,以至于县里的急诊都在中医院。老先生用药有一个特点,给城市里养尊处优、整天暗耗精血的人,和给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动脑子不多,动体力多的人治病,思路完全不一样。
  ★现代人一定要懂点儿中医,不然你挣的那点儿钱*后得病都送给医院了
  古人有一句话叫“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意思就是,如果你家里没有将近一百年的中医传承,我就不吃你给我开的药。
  为什么不吃?我告诉你,医学是试错的,试错不像锄地,你锄坏了也就死点儿庄稼。但如果你扎错了,开错了药,死的是人,所以叫“又非世业”,意思是没有家族的传承。
  杀人尤毒于梃(tJng)刃。
  “梃”是大木棒子,古人打屁股是梃杖,“刃”是刀。庸医杀人不用刀,用药就行,一针也能把人扎死。
  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
  这句话我已经重复多少遍了,历朝历代的人都这么说。所以,现代人一定要懂点儿中医,不然你挣的那点儿钱*后得病都送给医院了。如果送给医院,能保证活命也行,*怕的是命没了,钱也没了,这就是真的不孝。
  ★中医光学没用,有很多东西要通过修和习才能得到
  接下来说一下近世有哪些名医。
  汉兴有仓公。
  汉朝初年,汉文帝的时候出现了仓公淳于意。
  今其技术晻昧。
  什么是“技术晻昧”?*,汉文帝多次下诏,向仓公淳于意询问他学了哪些书,是怎么学的。淳于意肯定会把他学的这些书都向朝廷捐一份。但学习中医有个*的问题——光学没用,就是把那套书给了你,也不见得有用。为什么呢?
  中医里有很多要通过修和习才能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说,通过修身、修心,把你变成一个相对正常的人,然后你才能理解书本上讲的东西。因为中医的很多东西不是靠指标,而是靠感觉。作为一个麻木迟钝,甚至有病态感觉的人,想理解中医很难。
  第二是习,习就是见习、实习、练习,把你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来都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一定要有老师的引导。技和术的东西,光看书没有用。
  从汉兴到西汉末年的两百一十年里,“技术晻昧”,这些技术都失传了,不明确了。
  中国古代没有专利技术的保护,人们都把技术藏着掖着,不愿意传给别人,甚至不愿意示人,觉得自己传出去会惹灾祸。所以,西汉末年的李柱国在这里感叹了一句:“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李柱国把有关中医方面的书分成了四类:*类叫医经,医经是高大上的高屋建瓴,像中医的理论;第二类叫经方,具体讲本草和方剂的使用;第三类叫房中,讲性生活的保健,预防性生活不当造成的伤害,以及通过正确的、有度的性生活,达到一种养生、保健、通神的目的;第四类是修道成仙,就是神仙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道家协会主席陈撄宁想把道家的这些东西世俗化,为普罗大众所接受。他提出了一个词——仙学(修仙的学问)。神和仙不一样,神是创造万物的、无形无象的存在;仙是人,他们通过修仙祛除疾病,尽其天年,甚至能有一些超然物外的神通,这叫仙学。
  《方技略》大概讲的就是这些内容。
  ★上天有好生之德,你有百病,我有百药
  你有百病,我有百药。从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个角度来讲,任何疾病都有与它相应的解药。这是医生治病救人的强大心理基础。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是说,老天是有这种配备的。“调百药齐和”就是伊尹干的事了。单味药的功效明显,但它的正作用强,副作用也强。不要以为中药就没有副作用。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其他药来制约一味药的偏性或毒性,让它平和地、及时有效地、快速地达到治疗效果,所以叫“调和”。
  关于“和”再多说一句,“厚朴中医”开了西餐课和中餐课。为什么开西餐课?*,在这个世界上,其他国家有好吃的东西,你不能因为没吃过好的西餐,就说中餐天下*,这不是孤陋寡闻吗?第二,理解了怎么做西餐以后,就知道中国人的智慧有多高级。西餐烤牛排,边上放一根胡萝卜条,放一个土豆片,放点儿沙拉或其他酱汁,把它们放到一起就叫“合”。它们之间不发生关系,或者到你的胃里才发生关系。中国人是和——把这些食材在锅里都搅和到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味道。比如,你在这儿放一盆水,在那儿放一碗面,你把它们放在一起叫“合”;等你放上酵母菌发酵,兑上碱,蒸出来的馒头就叫“和”。你喝一口水,吃一口面粉是什么感觉?
  以前也有这种情况,志愿军在朝鲜打仗的时候,都是吃一口雪,就一口炒面,就那么吃。那么吃对身体功能的要求就很高了,如果你的身体功能弱,是吃不了那个饭的。
  中餐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替人的胃肠做了很多工作,直接达到了和,而西餐是人们吃进去以后才会和。换句话说,中国人的胃娇嫩,到外国吃饭吃不惯,外国人吃中餐就没味儿,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单味药是一个样子,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组合,产生一种新的效应;不同味的药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方向,产生一种新的功能,对脏(臟)腑归经都有新的影响,这是很高级的。
  ★《黄帝内经》就是表达“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
  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很遗憾《黄帝内经》十八卷失传了,现在只留下一个残本,但这个残本也了不得。两千多年来,人们靠王冰整理的《黄帝内经·素问》,还有史崧整理的《黄帝内经·灵枢》,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各种疾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严谨的理论支持。
  明末清初的陈士铎仿冒《黄帝内经》的文笔,写了一本《黄帝外经》。陈士铎写过很多书,在《石室秘录》中,他总结了很多傅山(字青竹)的东西,而且搞得神神鬼鬼的。陈士铎说《黄帝外经》是他在山上见到的一个白胡子老头儿传给他的。
  我认真研读过《黄帝外经》,读了以后我就知道它不对。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写文章都有文风,遣词造句,包括观点都贯彻在文章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在“微博”上发的东西一般都是正能量的,那些个人情感或一些负面的东西,我不在公开场合流露,包括对同行、对一些事情的评价,我都是避讳的。所以,我一直想注册一个小号,把一些想说的话,甚至想骂人的话发在小号上,后来这个念头还是打消了,因为用不了三个月,大家就知道这个小号是徐文兵的。为什么呢?你的观点、你的态度、你的口气、你的文笔、你的遣词造句……人家一读就知道。
  我读陈士铎所谓的《黄帝外经》,*篇是《阴阳颠倒篇》,他说:“顺则生,逆则死也。”我一看就知道这些东西不对。拿到三申道长的《玄隐遗密》后,开始我也是抱着怀疑的心态去读,后来发现,三申道长传下来的东西是对的。如果没有拿到《玄隐遗密》,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学《汉书·艺文志》的这些东西。为什么呢?因为它失传了,失传了以后再想办法学习,等于把痛苦回味一遍,没有任何意义。可喜的是,三申道长公布的这套书,就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黄帝内经》十八卷,三申道长也公布了《黄帝外经》的部分内容。
  这十八卷不仅有内容,而且有篇目,每篇都有很好的名字。*篇叫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是我们中医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接下来的十七篇的*个字都是“太”。特别有意思的是,我跟梁冬讲《黄帝内经》的时候,我提出了四个字——“易初始素”。记住我说的这四个字,你就知道《黄帝内经》十八卷有这四个篇目。它讲的什么?讲的就是我说的那些内容——未见气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有了气以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有了形以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就像碳原子,形式一样,组合却不一样,它可以变成石墨跟金刚石;水分子都是H2O,但分子链不一样,水的性质也不一样。
  《黄帝内经》十八卷,有十篇。
  其中一篇叫《太无篇》,告诉大家,有两个“无”,但这两个“无”不一样,一个是“無”,没有形,没有质;还有一个是“无”,在古代也存在,代表没有气,连气都没有,就是更高级的无。
  《千字文》里有一句话叫“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什么意思?就是天玄地黄,“玄”是黑,“地”是黄。所以,《黄帝内经》还有《太玄篇》和《太黄篇》。
  还有两篇也好记,一篇是《太朴篇》,“朴”是未经雕琢的树;一篇是《太华篇》,“华”是花开的样子。
  还有五篇分别叫《太常篇》、《太昊篇》、《太合篇》、《太乙篇》(“乙”是星象,讲的是北极星)、《太微篇》。
  以上就是《黄帝内经》十八卷,每卷数目不等。上篇一共是十卷,有九十九篇文章;下卷是八卷,有六十多篇文章。
  更可贵的是,三申道长在2008年就把这些东西全部公布到网上了,但遗憾的是没人看或没人看得懂。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就是表达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