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安倍经济学”是什么?为什么它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为什么它在日本经历了如此长期的停滞后方得以推出?这一时期,日本国内的经济观念、政策理念经历了怎样的博弈?安倍卸任后,其在经济领域会有哪些遗产?“安倍经济学”继续得到推行的可能性有多大?


【内容简介】

《大停滞与安倍经济学:日本的教训》认为,要理解“安倍经济学”,必须先去理解日本历史上的经济“大停滞”。日本经济由于陷入停滞的时间过长,使得解释其成因和合理性尤为困难。作者发现,以往的研究忽视了“大停滞”所引发的经济争论也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正是这些争论导致了*终的政策混乱,在此期间日本政策制定者的宏观经济管理做得很糟,应对危机乏力。另一方面,2007年以来全球经济的“大衰退”与日本经济的“大停滞”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各国经济随后经历了不同强度的复苏,但对陷入长期增长停滞的担忧并未完全消失。就此而言,日本经济“大停滞”的警示和借鉴意义绝不限于一时一国一地,其他经济体应学习如何避免日本式增长陷阱。


【作者简介】

若田部昌澄,教授,经济思想史学者,日本早稻田大学现代政治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译者简介:
李枢川,经济学博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目前任职于光大证券。
李承怡,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孙倩,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前言】

英文原版前言:
本书主要研究日本经济的过往,但是我希望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日本经济的现在和未来。
自1990年以来,日本经济增长停滞,在其后的时间里,“失去的十年”或“失去的二十年”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本书中,我使用“大停滞”这个词来描述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这是因为:其一,经济停滞时间很长,截至目前,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其二,它引发了众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曾几何时,日本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今,它却被认为是经济问题的“橱窗”。但是,故事仍在继续。当前,日本经济出现了新情况,这是首先是由首相安倍晋三引发的。新的一揽子政策,一般被称作“安倍经济学”(Abenomics),为日本经济赢得了诸多关注。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安倍经济学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前景,有必要首先去理解大停滞。
再一次提醒,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日本经济,但是我希望也能告诉读者关于世界经济的一些情况。从2007年开始,全球经济经历了“大萧条”以来*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深陷泥淖,复苏非常艰难,因此被称为“大衰退”。
危机之后直到现在,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美国经济相对出色,但美国国内仍不乏“长期停滞”的诸多讨论,并且对陷入日本式长期增长停滞的担忧也没有完全消失。除了德国之外,欧洲正在经历疲软的复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全球经济的“大衰退”和日本经济的“大停滞”有许多相同之处,也存在很多差异,而双方都有可以相互学习的经验;尤其是,其他经济体可以从日本那里学习如何避免“日本化”,即避免日本式的增长以及避免出现日本一直以来遭受的问题。
本书首要关注的是经济和经济学,但是也同样关注政治、社会和民众。日本曾经被称赞为伟大的国家,傅高义1979年就曾出版了《日本*》。但现在回想,即使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有点夸张。日本经济确实曾有过非常好的表现,并且在收入分配方面做得相当出色。随着经济陷入停滞,日本的政治和社会也在发生变化。我并不想说以前的日本有多“好”,相反,它问题多多。但是,与其他同样出现过资产价格暴涨且随后泡沫破灭,但在文化和制度方面存在差异的经济体相比,日本经济陷入停滞的时间由于太长而使得解释其合理性变得很困难,而这么长的时间也足以改变日本社会原来较好的方面。
关于日本经济大停滞的文献汗牛充栋。对于这一问题,日本内阁府经济和社会研究所(ESRI)已经出版了一部十一卷且覆盖面极广的研究成果。
既然如此,我又为何要多此一举写作本书呢?这与我的困惑和专业有关。我是一名经济思想史学者。而作为一名日本经济学家,或者更准确地说,作为一名日本公民,我对日本经济自1990年以来的表现困惑不已。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日本还是其他国家的学院派主流经济学家,都会对当下的问题感到索然无味。我也不例外。但当我在早稻田大学教授经济学原理课程时,我*次关注到同期的经济家们对经济问题的一些解释。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责任评述当前的经济问题以激励我的学生。1997年是大停滞的关键年份,那时,我对围绕大停滞展开的论战惊讶不已,我开始关注这些争论。之后,我开始意识到那些经济争论是日本经济大停滞关键而不可分割的部分。
对大停滞的原因与救济之方,目前已经有了很多的解释,也有很多的故事。但是,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先入之见、使用不同的解释模型去理解经济。这方面,经济学家也不例外。而这些先入之见和模型将指引经济学家们的行动,并将反过来影响行动的结果。在日本的案例中,那些经济学的争论确切地揭示了危机期间日本经济学家们的想法。作为一名经济思想史学者,我发现从这一视角对大停滞进行分析非常少见,这令我震惊不已。因此,我感觉我有必要在这方面做点什么。
在本书中,我参考了很多日文文献资料,并且完全由我自己把它们翻译成英文。


【免费在线读】

译者后记:
2020年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自民党总部召开的干部会议上表示因为疾病缘故,计划辞去首相职务。随着安倍辞职的消息传开后,当日日本股市现大幅下挫,日经指数一度下跌超600点。
2006、2012年,安倍两次当选日本首相,两次首相任期超过2800天,创下了新的记录,这在首相更替频繁的日本政坛有点“另类”。
关于日本首相何以频繁更换,一种解释是从日本的政治体制上寻找原因。根据“五五年体制”,日本国会众议院拥有超过半数席位的党派获得单独组阁的权力。这种制度安排确实为日本政界潜在的不稳定提供了土壤,但是,它无法解释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何以获得长达五年的任期,而他后面的继任者——福田康夫、麻生太郎、鸠山由纪夫、营直人、野田佳彦,都只拥有相当短的任期,它更难以解释首相安倍的长跨度任期。
小泉和安倍都处在相同的政治制度中。因此,可以说,日本首相的频繁更替还是要从政治体制以外寻找原因,如经济方面的因素。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长达三十年的“大停滞”与萧条期中,有谁会不关心经济呢?因此,谁能带领日本走出,甚至只是暂时地走出“大停滞”的泥淖,谁就可能获得较长的任期,小泉如此,安倍也是如此。从这一点大致可以验证,安倍晋三2012年上台后推出的“安倍经济学”或是成功的,尽管它有很多的不足,一些承诺也没有完全兑现。
“安倍经济学”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够取得一定成功?为什么它在日本经历了如此长时间的停滞后方得以推出?在这一时期,日本国内的经济观念、政策理念又经历了怎样的博弈?安倍卸任后,其在经济领域会有哪些遗产?“安倍经济学”继续得到推行的可能性有多大?上述这些问题,读者在若田部昌澄教授的这本《大停滞与安倍经济学》中可找到答案,至少可以找到通向答案的线索。
本书由李枢川、李承怡、孙倩合作翻译。李枢川翻译了*章、第二章、第三章,并统校了全稿;李承怡、孙倩翻译了全书剩余部分,并制作了中英文对照表和三个附录。译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翻译和出版离不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焰社长和各位编辑们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的支持下,本书才得以与中国读者见面。在此,译者对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