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样本故事

一场认识世界、洞见艺术的哲思对话

一次在探寻艺术之路上共同成长的见证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人类学者方李莉教授和当代青年艺术家朱阳(方李莉之子)关于当代艺术、文化、人类学等思想性问题的哲思谈话录,既有学术的深度、知识的广度,也充满故事的趣味。全书围绕朱阳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从母亲、学者、朋友的视角发掘了一位年轻人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书中还贯穿了人类学对个体生命历程的探讨。


【作者简介】

方李莉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首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创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

朱阳1985年出生于艺术世家,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Slade艺术学院。现居北京,青年艺术家,多次参加人类学考察,从事相关的创作与研究工作。曾在韩国麦粒美术馆举办个人艺术展、受美国陶艺教育年会的邀请在美国纽波特Rough Point博物馆参展等。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艺术与生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等职。


【媒体评论】

在这样一部亲子之间的对话录中,我们不仅读到了一位青年艺术家成长的历史,更看到了一位前浪学者与后浪艺术家的深度对话……有时,他们还有一种“准导师” 与“编外学生”的关系;一位前浪学者与后浪艺术家的关系;一位前辈人类学者与后辈文化哲学思索者的关系……正是这种多层多维度的关系,才使这部对话录让我们读起来既兴味盎然又受益良多。

一般而言,在一个相对传统、封闭、保守的社会,往往都是以前浪为尊、为师、为效法对象;而在一个更加开放、进取、现代的社会,则常常是前浪要细心聆听后浪的声音,甚至要以他们为师、虚心向他们学习。这部对话录也不失为观察我们这个时代的田野记录文本。

——李心峰(艺术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学、文艺学博导、硕导,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


【前言】

序一读《成长的艺术·艺术的成长》有感

马惠娣

方李莉与朱阳是母子关系。妈妈是中国艺术人类学的领军人物,儿子是正“破茧成蝶”的青年艺术家。

据我所知,她们的《成长的艺术·艺术的成长——人类学者与青年艺术家的对话》(以下简称《对话》)酝酿了七八年之久,一直是在进行时。方李莉多次与我谈到,她的许多学术灵感来自与朱阳平日的对话。如今这本书正式出版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在这部《对话》中,朱阳是主角,妈妈是“新思想的助产士”。《对话》采用了苏格拉底的答问方式。对话氛围随意、自由,没有羁绊,可谓形散而神聚。

我认真地读了他们的《对话》,心生一种无名的激动与感动。

激动,来自朱阳在对话中所表达的对人性、文化、历史、未来所做的坦诚、真挚与敬畏的思考。古人云“抱朴守拙”“讷言敏行”,而“讷言敏思”更符合朱阳的品格和一贯的气质。

也许读者渴望知道朱阳的品格与气质是如何形成的,在我看来,有天赋秉性,也有一种天生的“另类”思想意志,让他走向曲径通幽。朱阳曾就读于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学业中的数学、物理、生物等科目是他的强项。他从小对艺术世界充满了热爱,各种美术辅导班都难以提供他创作时所需的感动与激情,唯有在他五岁时参加的中央电视台儿童美术竞赛,在那场比赛中,他在拼接的画纸上临场挥毫的“大将军”让人印象深刻。他是那样地无拘无束、任意潇洒地完成了画作,并*终获得了江西省少儿绘画一等奖。这次经历为小小的朱阳种下了一颗“自由的种子”和“不羁的灵魂”。因此,他刚考入北大附中,便独自踏上了英伦,放弃了在北大附中学习的机会而进入了英国的高中学习。

在英国,他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学院,这个专业在英国排名前三,每届学生录取比例很小,朱阳依靠实力“金榜题名”。一方面得益于英国学校对人才遴选的“慧眼”;另一方面得益于朱阳长期扎实的学业功力。

博大精深的英国文化艺术给了他极好的精神养料,助推了他对文化与艺术探究的渴望。与一般留学生不同,朱阳在八年留学期间,其业余生活都是浸润在英国各类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以及遍及伦敦之外的小城与田园。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呈现在技术世界里的艺术作品,让朱阳沉浸在对真相与真理、现实与虚拟、历史与未来、文化与生活、情感与故土、西方与东方等各种认知维度的逻辑链条的梳理中。

他在学业之外,还对天体宇宙、人工智能、复杂系统、博弈论等方面的知识感兴趣,这些广泛的阅读与学习给他增添了编程思想和计算思维的能力,让他心中的艺术世界绽放了更多梦幻般的图景,自然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也让我感到这是一代新人,与我们这一代学者有着不一样的知识结构。

每次放假归来,他都热情地参与母亲的艺术人类学田野考察工作。所达之处,会留下他眼中的人、人情、人性、乡土,以及混杂在一起的莫名纠结。他在苗寨拍摄的那张《躲在门缝里睁大眼睛向外看的小女孩》让他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在于虔诚与谦卑、纯真与善良;也让他对艺术的感性与理性有了重新的定位,更是启迪了他对跨文化探寻人性、社会、艺术的使命感。这些是他建构“通向未来的文化模型”的原动力。

用朱阳自己的话说,他“是在漂泊与迁徙中成长”。这也是让我激动的一个原因。“漂泊与迁徙”,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无根浮萍”的人生状态——不定,游离,难尽人意。可是,之于朱阳,“漂泊与迁徙”,恰恰成就了他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精神格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人文社科书籍,丰富了情感,积累了理性,淡定了心迹,收获了学识。

激动,还在于朱阳在吸吮中西文化的过程中,秉持独立思考、独树一帜、另辟蹊径的探路理念,且不仰人鼻息,不厚此薄彼,不盲目崇拜权威。他在博览群书中培养了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的思维方法,提升了他的审美情趣、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对未来文化描摹的能力。

我还激动于朱阳在成长过程中,他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对他从小和“青春叛逆期”表现出的个性、特性、叛逆性所给予的尊重、理解、包容。不像许多父母将孩子的个性、特性,甚至将创造性、正当性匡正或扼杀在“萌芽”中。母子俩的对话持续了七八年,表明了母亲在聆听孩子的声音时,是一种平等的姿态、尊重的姿态、欣赏的姿态。教学相长,互为成长。母子《对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值得每一个家长照鉴内心,叩问与反思。

感动,是我阅读《对话》与朱阳《三维文化:通向未来的文化模型》两本书后一个快速的心理反应。什么感动了我?朱阳追求的艺术之路!

我不是搞艺术的,但艺术作为一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形态,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打动人心,并与人产生情感与心灵共鸣,那是艺术的真相。尤其需要艺术家的精神境界与高超的自我创造之间完美的结合。

我知道,艺术强调个体意义上的创造实践与审美性经验,虽然它的价值前提在于系统的知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并通过审美及学养训练而实现向艺术家的转型。但艺术的领域并不着力学科意义上的规范,也可以不完全依赖于学科共同体所达成的群体共识。如此这般也必定会给每一个“化茧成蝶”的潜在艺术家增加许多选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在这方面,朱阳有让我感动的特质——抱朴守拙、大道至简、讷言敏思。走自己的路,这既是他的艺术路径,又是他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在这两本书中,他多次反思道:在我们的教学中将艺术与哲学脱离于其他课业之外,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即便是进步也是苍白的、僵硬的、粗鄙的、无法打动人心的。

我还感动于朱阳敢于以自己的方式挑战传统,质疑权威,带有些许狷介之品。立马让我想到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古训,现在的人们又补上了一句“后浪被拍死在海岸上”,虽有点戏谑,但也是一种客观规律。想不被“拍死”,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绽放思想的花朵。所以在读完朱阳的《三维文化:通向未来的文化模型》一书后,我即刻写下感言:

朱阳所著《三维文化:通向未来的文化模型》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索人类文化的未来,不仅孕育了新知识的萌芽,也给了我们全新的方法论。这对我们习惯思维定式,习惯循规蹈矩,习惯安稳“窠臼”的研究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迪——我们不能总是“接着说”“照着说”“重复说”“引入说”。“三维文化模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描摹一个认知未来的文化图景, 更是对传统学术理念的拷问与反思。

这是在感动中的感性表达。说来很有趣,当我被感动后,我开始尝试着体会和欣赏京剧加摇滚的音乐,尝试着理解和欣赏毕加索的抽象画作,反思了过往的“拒绝”。

当然,朱阳与妈妈的对话,以及他的“文化模型”并不意味着完美,或是无懈可击,却值得我们去期许一位青年艺术家以铁杵磨针的精神探索文化的未来,至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路径。

我突然想起来,一百多年前,当德国的出版商打算出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时,经同行评议后并未获准出版。然,日后这部书却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的科学观、自然观、方法论被过去一百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所检验,并证明了这本书的远见卓识。

方李莉在这本书中把自己定位于配角,一方面可见妈妈对儿子的尊重;另一方面也给了我们重要的提示——交流的平等性、循循善诱性。事实上,“思想的助产士”不仅需要过人的术业,且需要一种开放与接纳的胸怀,无论对谁。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说,朱阳不是一个*好的研究对象吗?

像书名一样,母子俩在艺术中成长,在成长中擦亮人类艺术这盏明灯。

2020 年4 月3 日

马惠娣,中国休闲学创始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理事会委员。世界休闲科学院资深院士,为中国学界*代表。


【免费在线读】

非常高兴,终于完成了这场对话,我相信读者们通过这本书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收获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本书的篇幅是朱阳的多我的少,但*作者写的还是我的名字,我想主要还是因为这本书是我起的头、我立的意、我点的题。但如果这是一部故事书的话,主人翁是朱阳,我只是配角。如果说要从学术的角度看这部书,我就是研究者,朱阳是我的研究对象,我是以口述的形式,将我研究对象的受教育过程和认知世界的过程展示出来,这是人类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式。但事实上,朱阳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受访者,他有自己非常强的主观意识和表达欲,所以就有了第三种形式,那就是一本对话录,通过对话,我们共同完成了一本饶有意味的书。希望让出版社满意,也希望让读者们满意,还希望能为艺术人类学这门学科做一点探索性的贡献。

在这里我非常怀念和感谢的就是我的妈妈,从朱阳出生以后,我读了十年书,父母为我带了十年的孩子。妈妈经常告诉我,你努力地去读书,我一定为你带好孩子,不仅让他身体好,还要让他学习好。我读博士后时,朱阳随我一起在北大附小读书。妈妈担心朱阳没有在我身边长大,我不了解他,所以一再告诉我,朱阳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她让我不要强迫他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遵从妈妈的意思,我基本做到了这一点,给了他许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当然还有我的父亲,为了朱阳的成长,和我母亲一起耗尽了心血,在这里我要表示一并的感谢!

另外,我还要感谢朱阳的伴侣张潇琳,他们在一起从谈恋爱到正式登记结婚近十年了,她从来都非常尊重朱阳的想法,不给他任何的压力,只是不断给他提供他所需要的任何帮助。而且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一起骑车、一起做艺术、一起讨论问题。当然,我的丈夫,朱阳的爸爸,对于朱阳的培养也是不惜代价,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尽可能地为他提供他所需要的任何帮助。朱阳也就是在一个如此宽松的空间中,才得到了许多自由的思考,同时也让他个人的创造力得到了*的释放。为了这些思考,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三维文化:通向未来的文化模型》的书,书里面的许多内容都非常有开拓性,其也许会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由各种新的理论的提出而得到不断推进的,我希望朱阳的这一文化理论和文化模型的建构,能成为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一块铺路石,如能这样,我将会感到非常高兴。

我们的这本对话录,不仅展示的是朱阳的成长,也包括了他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世界观、艺术观的形成过程,这两本书加在一起,会更能够相互启发。朱阳还年轻,未来的学术之路才刚刚开始,还需要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包括该书出版以后与读者们的交流,也将会有助于他未来的发展。我衷心地祝福他以此为研究的起点,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不断探索,不断克服种种困难,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个人的发展只有融入社会中,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才会有更大的价值。我一生是如此想和如此做的,希望朱阳也是如此!

*后,我要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当年他去伦敦帮助过他的同学王小慧,如今已在英国定居;当年他去梭戛和宁夏考察时一起互助的研究生安丽哲、孟凡行、吴昶,现在他们都早已毕业,成为学界的青年骨干力量了,其中孟凡行已成为博士生导师;还有我们一起翻越青藏高原的刘明亮、王晓宁,他们都已学有所成,刘明亮已经成为教授了。

*要感谢的是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总编辑赵发国先生,是他定下的这本书的选题,还要感谢责任编辑梁培培女士,感谢她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