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书和入门书


【内容简介】

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词作为文学样式之一,唐宋两代是词的创作*繁荣的时代。本书则是对唐宋时期经典词作的选注,总共选入的唐宋词312首,唐五代词56首,北宋89首,南宋167首。在作品的去取上,首先注重思想内容较好、艺术成就较高、情调基本建康的作品,并兼顾到各个流派、各种风格的代表作,使读者对这一时期的词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总体介绍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是普通读者阅读古典文学的入门书和基础书。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历史超过60年。这套丛书旨在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呈献给普通读者,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品鉴古典文学可靠版本。这套丛书以中国历代文学经典名著、诗文名家作品为对象,约请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整理注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质量可靠且方便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书和入门书。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是在“读本丛书”的基础上进行分化重组(四大名剧和小说部分另做新丛书)、遴选再版、增补扩充而成。该丛书分批编辑出版,*辑于2017年12月出版,第二辑于2020年1月出版。第三辑于2021年1月出版。

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是一套古典文学普及读本,丛书以选本为主,撷取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把古典文学*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读者。

二、时间从先秦至晚清,贯穿中国古代历史,文体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赋、乐府、词、散文、戏曲等主要文体。

三、整理者皆是学殖深厚的学者,如钱锺书、王伯祥、俞平伯、余冠英、游国恩、唐圭璋、萧涤非、夏承焘等,他们都是当代学术大家、名家,工作严谨细致,认真规范。这些图书也是他们的代表作。

四、众多图书经过几代读者的认可,具有良好的品质口碑。

五、丛书至今历时六十余年,图书经过多次再版修订和编辑加工,质量日臻完善。

六、本次出版,所有图书皆重排、重编、重校,版式、封面设计典雅大方.......


【作者简介】

文学院研究所是1953年成立的专业的文学研究机构,*初属于北京大学,后划归中国科学院,1976年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内聚集了大批国内一流学者。该所组织撰写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和中国文学史等书,是在学术界和读者群中影响力很大的著作。


【媒体评论】

寂寞的名山事业——纪念“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面世六十年

(作者:尚晓岚)

*近,《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忽然成了热门话题,“无名氏续”挑战了高鹗作为续书者的“常识”。实际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署名早在2008年就已发生变动,此后一直延续,如今竟随着“四大名著珍藏版”的推出发酵成了“新闻”。

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出版,或许就是这般“炒冷饭”的事业。年复一年,修订、再版、加印,署名也好校注也罢,即使细小变化的背后,都可能有大量研究成果甚至学术争论,但读者和媒体对此并不敏感,能像《红楼梦》署名这样传播开的,极少。正是这寂寞的事业,构筑了传统与经典的坚固大厦。

在《红楼梦》署名问题沸沸扬扬之际,人文社悄然推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实际上,该社的“四大名著”,按传统亦属于这套丛书,数十年来堪称*通行、读者认知度*的版本。古典文学的阅读,绕不开读本丛书,而丛书的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讲起。

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面向普通读者

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所在地,破旧得令人倍感亲切。在书和资料足以把人埋起来的古典编辑室,青阅读记者看到了一份1958年9月的油印材料——《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出版规划草案(中国古典部分)》,内容是三套古典文学书系的选目和基本方针,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涵盖历代的诗词文曲小说等等,共五十种,还详细列出了丛书序言或后记的写作要求。

“读本丛书,是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编选、标点、注释。所谓‘读本’,就是以大众普及为目的,供大家阅读用的一个版本。”长期主持古典部工作的人文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说,“1958年,读本丛书被正式命名,它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

1951年,冯雪峰主持创建人文社,从全国招纳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古典部主任是聂绀弩,还有王利器、顾学颉、陈迩冬、舒芜、周绍良、周汝昌等等。建社初期,为满足社会上对古籍的需要,先是快速影印了一批书。“那时候国家图书馆的宋元善本很容易借出来,我们的《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都是根据宋版书影印的。”与此同时,社里开始规划和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

“1952年我们出版了七十一回本《水浒》,影响特别大,它实际上标志着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的开始。”周绚隆说。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不是学界的自说自话,而是面向读者的,要选择优秀的底本,加新式标点,校勘注释,形成一个可供普及的版本,“供给广大人民群众阅读”。1958年是出版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不仅人文社做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详尽规划,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也在这一年启动,甚至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规划也可追溯至这一年。回望之下,不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在那个国家并不富裕的时代,文化和出版体现出非凡的责任和气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不是一句空话。

选家和编辑的水平,造就了经典版本

读本丛书,除了几部长篇小说和名剧,多数是选本,不仅要点校,还要求编选精当,注释准确。所以选家的眼光和水平就很重要。对此,人文社内部有一个机制,周绚隆概括为:“*,谁值得做;第二,谁能做。”就是说,先敲定经典作家作品,再据此寻找能够胜任的编选者,没有合适的人就先放下,绝不凑合。有些作品,社内编辑水平很高,自己就做了,像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陈迩冬的《苏轼诗选》《苏轼词选》等;还有很多书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人,皆为一时俊彦,像马茂元的《楚辞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夏承焘和张璋的《金元明清词选》等等,现在看都是很经典的选本。读本丛书的早期版本是很多读书人的心头挚爱,它们手工绘图、书法题签、书卷气十足的装帧设计,也备受称道。

人文社早年有一个习惯,为了维护品牌的严肃性,很多书初版都用副牌社的名义,经过读者和社会检验后才能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像《红楼梦》在五十年代*初就是用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印行的。读本丛书的入选标准非常严格,1958年仅有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等数种列入丛书。这个规矩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只有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的书,才能戴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冠冕,之前一概先以单品种面世。

老一辈学者,怎样为了这套书殚精竭虑,学者型的编辑,怎样一字一词地校改,双方怎样反复沟通琢磨,留下许多事迹。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册七十年代《杜甫诗选注》的校样,上面写满了编辑戴鸿森先生的随文批注,以及编选者萧涤非先生的答复,两人切磋商改,细致入微,水平极高。古典编辑室的李俊仔细研读过这份校样,他说:“细读这些批注文字,戴、萧二人商榷学术的画面仿佛映现在眼前。那时‘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学术研究在回归正轨的道路上谨慎探索,该怎么走?能迈多大步?一切尚未可知,而这本校样正是当年留下的足迹。”

古籍出版和一般图书不同,即使出版了,工作也未结束。钱锺书的《宋诗选注》1958年面世,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封杨绛先生的书信,是钱先生去世后,她逐条订正《宋诗选注》的排印讹误。李俊编辑则用“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他改校样的感受——这句诗里的“恨”,是遗憾之意。造就一个经典版本,需要不断修订打磨,改正讹误,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一本书经过几代人之手,历时数十年,并不罕见。只要有需求,严格来说就没有终结之时。古籍出版所蕴含的精神,一如那部讲述编纂辞书的日本电影《编舟记》,精益求精,琐细平淡,无论怎样施以审美的目光,终究是寂寞的。

当代人做选本,有自己的优势

“文革”之前,列入读本丛书的书有十二种。据周绚隆介绍,丛书的出版在“文革”中放缓,但并未中断。“文革”后,古籍出版迎来新局面,读本丛书也在八十年代初呈现蓬勃之势。一批在“文革”中被搁置延误的书出版了,重新活跃的学术界贡献了一批新成果,还有一批作品进行了全面修订——像今天通行的人文版《红楼梦》就是这一时期面世的。

近些年,读本丛书在不断地扩充和发展,一批唐宋以后的文选和诗选陆续加入。周绚隆概括为:“断的补齐,个别版本替换,有问题的修订。”古典编辑室重整规划,丛书下设三个系列:一是四大名著;二是历代诗选,如今从《先秦诗选》到《清诗选》已出齐;三是断代文选,有《唐文选》《明文选》《清文选》等。三个系列加上已有的词选、曲选、四大名剧等,结构更为平衡。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等几个选本很有名,如今由于版权原因,已不在读本丛书之列,《诗经选》更替为褚斌杰先生的选本。至于增补新书必然涉及的编选者问题,周绚隆说,要选择在某一领域有长期投入和深度积累的学者,“我们要避开那些特别忙的学术达人,掌握各种资源的学术组织者,他们是不会给你好好干的。”

周绚隆认为,今人编选古籍,借助电脑和网络技术,能掌握和利用海量信息,学术研究几十年来也有长足的发展,对作家作品和版本的研究大大细化,与纯粹靠记忆和学养的前辈学者相比,这些都是优势。“但我们的专注程度不如老一辈。另外,现在借助各种工具,互相参考,选本的独特性就不如过去那么鲜明。不过,选家的个性和经典性之间未必都是同步的,首先我们还是要追求经典性,不要遗漏重要作品,希望在保证经典性的情况下有一定独特性。”

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

如今,读本丛书面临着新环境,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读者自发的兴趣和热情也在升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明显感觉经典文学的经典版本,销量在持续回升。”周绚隆介绍说,

去年人文社的“四大名著”平均销量都过了五十万套,业绩超出以往。而刚面世不久的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印了5000套,很快就加印了。“如果是2000年前后,印5000想卖掉,就要费很长时间。”

周绚隆觉得,随着网络的普及,读者对古典文学纸质书的依赖一度有所下降,“但是现在明显感觉到,读者重新开始关注有品质、有品牌的东西。我们再版读本丛书,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市场判断。”不过,他并不一味乐观,“必须承认,古典文学在全民阅读中的占比,跟过去比还是下降了很多,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现当代作品,不管原创的还是引进的,有很多是消费品。但古典文学,即使很轻松的东西,在许多读者看来,也是知识性的,还是有一定的分量,不太容易接受。”

*近,古典编辑室的葛云波写了一篇文章《如何识破机器人的“伪诗”》,他从作家韩少功的《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一文谈起。韩少功把宋代秦观的一首七绝和IBM的作诗软件“偶得”的一首作品并置,让三十多位文学研究生分辨,结果很多人“犹疑不决抓耳挠腮”。接下来,葛云波逐一分析了机器生产的这首诗的“不对劲”之处,实际上从字句到格律破绽都很明显。“熟读唐诗三百首,识破假作不用久”,葛云波觉得,目前并不是机器作的诗有多高明,而是我们自身阅读古典文学的经验不足,导致真伪莫辨。

显然,积累这种经验,培育对古典文学的感受力,没有捷径,只能从*基本的阅读开始。历时六十余年锻造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就是一套打基础的书。曾经参与丛书工作的人文社老一辈编辑陈新先生认为:“时代变了,如今的出版社大多专注长篇大卷、总集、全集之类,对小打小闹的如选本等作品,基本上已无暇顾及,因此在书店中也很难找到新的古籍选本。但我认为,要弘扬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如果离开优秀的古籍选本,恐怕难以为功。不妨设想一下,一位普通的读者,哪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从篇幅浩瀚的总集、全集中去吸收营养,何况优良的古籍选本,并非真正没有市场。”让古典文学走出学院的藩篱,真正成为大众的精神营养,前辈们已经做出了示范,能否接续这个事业,就要看出版界、学术界的志向和能力了。比起学院内部的研究和积累,普及恐怕是更艰难、更重大的课题。


【目录】

目录

前言

敦煌曲子词三首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李白二首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忆秦娥(箫声咽)

刘长卿一首

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张志和一首

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

韦应物一首

调笑(胡马)

刘禹锡二首

忆江南(春去也)

潇湘神(斑竹枝)

白居易二首

忆江南(江南好)

长相思(汴水流)

温庭筠四首

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更漏子(玉炉香)

梦江南(梳洗罢)

皇甫松一首

梦江南(兰烬落)

韦庄三首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谒金门(春雨足)

李晔一首

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

李存勗一首

忆仙姿(曾宴桃源仙洞)

张泌一首

浣溪沙(马上凝情忆旧游)

毛文锡一首

甘州遍(秋风紧)

牛希济二首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欧阳炯四首

南乡子(画舸停桡)

南乡子(岸远沙平)

南乡子(洞口谁家)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孙光宪三首

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

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

思帝乡(如何)

鹿虔扆一首

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

李珣四首

南乡子(归路近)

南乡子(携笼去)

南乡子(山果熟)

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冯延巳七首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鹊踏枝(窗外寒鸡天欲曙)

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谒金门(风乍起)

醉桃源(南园春半踏青时)

李璟二首

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煜八首

捣练子令(深院静)

清平乐(别来春半)

望江南(多少恨)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徐昌图一首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王禹偁一首

点绛唇(雨恨云愁)

钱惟演一首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潘阆一首

酒泉子(长忆观潮)

林逋一首

长相思(吴山青)

范仲淹三首

苏幕遮(碧云天)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张先三首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

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晏殊五首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踏莎行(小径红稀)

菩萨蛮(高梧叶下秋光晚)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宋祁一首

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欧阳修六首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踏莎行(候馆梅残)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

……


【前言】

前言

一 词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和它的特点

唐代的诗和宋代的词,在文学史上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殊成就。词在隋唐时代伴随着当时新兴的音乐——燕乐而兴起。燕乐为汉族传统音乐和西域音乐融合的产物,它在当时属于富有生命力的抒情音乐。词本来是为这种新兴音乐的不同曲调所谱写的歌词,当时称为曲子或曲子词,词可以说是曲子词的简称。

*早为这种新兴音乐谱写歌词的,主要是一些民间艺人和民间的知识分子。二十世纪初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抄本曲子词,绝大部分都是民间作品。王重民先生所辑《敦煌曲子词集》有一百六十馀首。任二北先生《敦煌曲校录》增至五百馀首。文人写词,中唐以后,渐渐地多了起来。晚唐五代,开始盛行。林大椿先生编《唐五代词》,收一千一百四十八首。宋代是词的创作*繁荣的时代,作品很多,唐圭璋先生所编《全宋词》,有两万馀首。

词经过从唐代到宋代的发展,使得诗歌园地继唐诗之后,又一次地出现了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虽然在反映时代的广度和深度上,总的来说宋词比不上唐诗,然而词毕竟有它的重要地位。

诗歌领域,从晚唐五代开始,形成了古、今体诗和词的平行发展(后来还有曲)。宋代古、今体诗,产生了很多重要作家,作品相当丰富,数量上超过唐诗,有许多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这都是应当肯定的。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缺乏创新精神,艺术风格也不够多样化。诚如前人所说,“宋人作诗与唐远,作词不愧唐人”明杨慎《词品》。,“作词颇能尽变,作诗便板”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稚黄语。。这是因为,宋代很多诗人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他们喜欢在诗里搬弄典故,模仿前人,发抽象议论,常常把诗弄得僵化。词则较少这些弊病,很多的词都能写得形象鲜明生动,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在艺术上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词的形式对于五、七言诗的形式来说,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词虽然篇幅、句式、平仄、用韵等经过固定后规则很严,甚至比五、七言近体诗还严格,但是,词的句式长短相间,参差不齐,多用虚字,不避俚俗等,突破了五、七言诗的一些限制,使得作者有更多的自由,能够较为细致地表达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清人所谓“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宛形容之”清查礼《铜鼓书堂词话》。。除此之外,词的节奏鲜明,富有音乐性,这都是它的长处。

但是,词在另外一方面又有它的限制。它的篇幅较短,长调一般也不过百馀字,每首容量有限,不可能用来写出像《孔雀东南飞》、《木兰辞》那样的叙事诗,也不可能用来写出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那样带叙事性的感叹淋漓的抒情文字。

唐五代和北宋的词,大量的是写爱情、离别、四时景物、闲情逸趣、羁旅愁叹等,反映社会现实斗争的作品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当追溯词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词本来是为配乐而作的,乐歌的演奏,总要在一定的场合,如宫廷、豪家,其次为秦楼楚馆以及民间游艺场所等,听众除统治阶级上层贵族外,一般为封建文人和市民,歌词就必然适合他们的口味。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题材的范围比较广泛,然而至多也不过是反映了一些商人、兵士和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而且大多数也是写闺情。它们是市井流传的乐歌。唐末五代的文人词,一般都是反映士大夫文人的纤弱的感情,内容方面还远不如敦煌曲子词。明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说:“温飞卿所作词曰《金荃集》,唐人词有集曰《兰畹》,盖取其香而弱也。”这种“香而弱”的词风,从温庭筠等人起,一直流传下来,构成了一种传统。

唐诗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诗歌理论,如陈子昂、李白等人关于诗的见解,这些理论促使唐诗更深刻地反映现实。宋词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词论,这些词论对于词的反映现实反而起阻碍作用。这些词论的一个基本要点是讲词要协音律,它们对于词的思想内容,却很少强调。北宋的晁补之说词要“当行家语”,否则纵使写得好,也只是“着腔子唱”的“好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强调“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等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十三引。。南宋张炎说“词之作必先合律”宋张炎《词源》下。。这些都是把“音律”强调到一个特殊重要的地位。词*初是音乐的文学,要唱当然要求合律。能够在上层社会或市井流行的乐调,有它一定的声情,合律就要求能适合一定阶级或阶层所欣赏的声情。这就影响了词的思想内容。宋代有的作家已对此表示不满,如王安石说:“古之歌者,皆先为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宋赵令《侯鲭录》卷七引。他认为这是把古人所讲的诗歌和音乐的次序颠倒了过来,这实际是对当时填词的一种批评意见。然而这批评还未引起当时人们的普遍注意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与王说同,似为王说的反响。。苏轼首先用他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词必须谐律的作法。南宋初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一些抗战派词人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道路加以发展。苏辛一派成为宋词中所应当肯定的主流。但是,在词的发展史上,唐末五代以来词的传统仍占很大的势力。明代张说:“词体大约有二:一婉约,一豪放”,“大抵以婉约为正”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所谓婉约,是指唐末五代以来那种脱离现实斗争专务婉丽的传统词风;所谓豪放,是指苏辛一派词风。“以婉约为正”,这在词的历史上是许多人的一种牢固的观念,他们非议豪放派的词“不谐音律”,是“变体”,不是“词家本色”,对它加以抵制。他们对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也只称许其中一部分音律谐协和在风格上比较婉丽的篇章。

唐宋时代的许多人,心目中对词和诗的看待就不一样。他们把一些意境比较开阔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内容放在诗里写,而在词里面,题材却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如温庭筠写过《烧歌》一类的诗,词却专写艳情。欧阳修的诗和他的词,迥然不同。柳永的词里决不写进像他的诗篇《煮海歌》那样的题材。。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宋代某些朝廷大臣(如晏殊、欧阳修等),写起诗文来不免考究比较多,束缚也较多,词是被看做“小技”,可以比较放手地写去,反而能流露他们某些方面的真实感情,艺术上的成就因而比较高。但是脱离社会现实和缺乏积极的思想内容的艺术性,毕竟是畸形的发展。当时有一些作者也不敢正视自己所写的词,如南宋初的胡寅所说,那些作者写了以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向子〈酒边词〉序》。。一些人把写词当做应付酒筵歌席和谑浪游戏之作,自然不会想到在里面写进很多有意义的生活内容。

从词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比较长期地占有优势的这种脱离现实的倾向来看,更加显出了苏轼、辛弃疾一派词的重要意义。正因为有了他们一派的词,在词的领域内才有了生气。

然而,这也不是反过来完全否定晚唐五代以后以婉丽为宗的一派的词。这一派的词家,在对词这种艺术形式的创造和使它更加完美的过程中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如果没有他们在词的创作经验上的丰富的积累,也不会有苏轼、辛弃疾一派词的那样杰出的艺术成就。

二 唐五代词

中唐以前,词的作者寥寥,作品也不多。因此所谓唐五代词,主要是产生在晚唐五代。

晚唐五代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动乱和分裂割据的时代。晚唐时期的诗人,存在着偏重于用朴实无华的笔调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痛苦生活及偏重于用绮艳的笔调写些男女之情和个人感伤一类题材的两种倾向。当时一些诗人兼写词,他们的诗歌创作比较倾向于后者,词也是多写男女之情,如温庭筠、韦庄等。

五代时,词的创作有两个中心,一个是前、后蜀,一个是南唐。它们都是割据一方的小朝廷,朝野上下,都没有什么雄图远略。小朝廷的君主爱好词,身边也拥有一批词人,他们专写一些绮艳之词,装点他们小朝廷奢侈淫靡的生活。这种情况却是奠定了初期文人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色彩的基础。

晚唐五代词大体上说来可分两个艺术流派。前、后蜀词人上承温庭筠、韦庄成为一派。赵崇祚编《花间集》,就是这一派的结集。《花间集》的选录标准,欧阳炯在序里开宗明义地就说:“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正由于它所采录的是“镂玉雕琼”、“裁花剪叶”之作,所以后人说它的“妙”是“蹙金结绣”清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它的缺点也是“伤促碎”明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

《花间集》中的词,绝大部分的内容是写男女的相思和对女性的描写,其中有不少猥亵之笔,这说明当时一般封建文人的精神空虚和生活颓靡。在《花间集》中只有少数作品写了其他方面的题材,特别引人注目。本书所选入的毛文锡的《甘州遍》,孙光宪的《定西番》、《风流子》,鹿虔扆的《临江仙》,李珣和欧阳炯的《南乡子》等,有的写了边塞,有的写了农村生活,有的写了亡国之恨,有的写了南国风光,都是比较可取的。

以冯延巳、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另是一派。冯延巳的词也多是写男女之情,但其中如《鹊踏枝》十馀首,写得比较深婉含蓄,比起《花间集》中作品来,意境上要高出一头,对北宋影响颇大。李煜前期词没有什么出奇之处,被俘入宋后,感叹他当时的囚徒处境,追忆昔日豪华的宫廷生活,词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不是在字句上争奇逞艳,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表现他难以排遣的哀愁,很简练,很概括,很集中,具有感染力。在词的创作上,他达到了当时的*艺术水平。

总的说来,唐五代词以《花间集》的数量*,作者*多,但它在思想内容上和艺术形式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南唐的时代比《花间集》晚,冯延巳和李煜的词作跟《花间集》比,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如写男女之情;又有不同之处,如李煜后期的词。他们在艺术上是在努力摆脱《花间集》的影响而创造自己的新风格。所以南唐词比起《花间集》来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北宋的词是直接继承了南唐词而向前发展的......


【免费在线读】

冯延巳〔1〕(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中主李璟年少时在庐山筑读书堂,他随侍左右,后为元帅府掌书记。李璟作皇帝后,他很受宠信,几次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后因用兵失败,屡遭攻击,被罢相,任太子少傅,不久死去。

他爱好写词,“虽贵且老不废”。词集名《阳春录》〔2〕,宋人收集有一百二十首。他虽受花间派的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派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采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这和南唐国势衰微以及他过着没落的官僚士大夫生活有关。他对北宋词人很有影响,如晏殊、欧阳修等人都喜爱他的作品,风格近似,所以王国维说他“开北宋一代风气”(《人间词话》)。也正因此,他的一些词在流传中和晏、欧等人的作品相混。

〔1〕冯延巳的名字,过去的一些记载有作延己者。按古人的名与字号常相关合,巳时之后即为午时(正午),他字正中,其名当以延巳为是。他又名延嗣,嗣与巳音近,也可佐证。

〔2〕今传世的词集名《阳春集》。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弃久〔1〕,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2〕。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3〕?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4〕。

〔1〕闲情:这里表面上是说无聊的情绪,实际指爱情。抛弃,一作“抛掷”。

〔2〕病酒: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不辞:这里有不惜的意思。花前常病酒,一作“小楼人病酒”。不辞,一作“敢辞”。以上两句写借酒浇愁,容貌憔悴。

〔3〕青芜:丛生的青草。何事:为何。以上三句是由眼前的景物引起联想,看到河边的青草和堤上的杨柳又被春风吹绿,想起了自己也是年年不断的愁苦。

〔4〕新月:阴历每月头三四天的月亮,通称为新月。小桥,一作“小楼”。以上两句写独自在小桥上伫立很久,归来已是黄昏后了。这首词写爱情的苦恼。青草和杨柳都生气蓬勃,欣欣向荣,而人却为爱情的愁苦所缠绕,憔悴不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是在痛苦中迸发出来的呼喊,实际上就是要求改变这种状态。

一说此词为欧阳修作。

鹊踏枝

窗外寒鸡天欲曙〔1〕,香印成灰〔2〕,起坐浑无绪〔3〕。檐际高梧凝宿雾〔4〕,卷帘双鹊惊飞去。屏上罗衣闲绣缕〔5〕。一晌关情,忆遍江南路〔6〕。夜夜梦魂休谩语〔7〕,已知前事无寻处。

〔1〕寒鸡:在寒气中啼叫的鸡。窗外,一作“花外”。

〔2〕香印:指在香炷上刻画的印记。唐宋时,人们常用香炷来计量时间。香炷上刻明标志,可根据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时辰。这里说“香印成灰”,有表明时间已过去很久的意思。

〔3〕浑无绪:全然没有好情绪。

〔4〕檐际高梧:房屋边高大的梧桐树。宿雾:夜里下的雾。

〔5〕绣缕:刺绣所用的彩色丝线。这句说,因心情不好,懒动针线,罗衣还没绣完,便搭在屏风上。

〔6〕一晌(shǎnɡ赏):片刻的工夫。关情:感情有所牵系,这里有凝思的意思。以上两句写独自出神,往事涌上心头,想起了昔日的江南生活。

〔7〕休:不要。谩语:见敦煌曲子词《鹊踏枝》注〔1〕,第2页。这里指说梦话欺骗自己。全篇写闺中少妇思念的痛苦。结尾两句是强作自我解慰之辞。往事如云烟荡尽,已无踪迹可寻,又何必梦寐不忘,徒然自苦。此是企图在无可奈何之中求得一种解脱,这样说更显出了女主人公悲哀的处境。

鹊踏枝

萧索清秋珠泪坠〔1〕,枕簟微凉〔2〕,展转浑无寐〔3〕。残酒欲醒中夜起〔4〕,月明如练天如水〔5〕。阶下寒声啼络纬〔6〕,庭树金风〔7〕,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8〕。

〔1〕萧索:萧条冷落的样子。

〔2〕簟(diàn电):竹席。

〔3〕这句说,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4〕残酒:残馀的醉意。中夜:半夜。

〔5〕练:白绢。

〔6〕络纬:虫名,又叫“纺织娘”、“络丝娘”,在秋天鸣叫。

〔7〕金风:秋风。旧说以四季配五行,秋令属金。

〔8〕这句说一夜相思就教人憔悴,是一种夸张的写法。作者写夜景抓住了典型的细节:皎洁的月光,清澈的天空,深院无人,重门紧闭,纺织娘叫得很凄凉,风吹树梢传来阵阵秋声。这一切把“萧索清秋”的气氛全表达出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