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星火不拒烛光满》是三千白果的又一倾心力作,内容精彩丰富,行文行云流水,配文插画精致优美。字里行间处处有思考、见禅意,能感受到作者知欲而行、自燃自愈的情怀,体会到作者积极乐观、通透豁达的心境。书中对企业管理、工作方法及为人处世方法的分享,让人受益匪浅。


【内容简介】

这个世界,什么都重要,什么都不重要。

岁月重要,每过一天,生命就少一天;岁月不重要,每过一天, 生命就精彩一天;

事业重要,成就他人,成就自己;事业不重要,和健康比起来,事业是1到100,健康是0和1;

思想重要,*可怕的是心智幼稚,对外界的感知麻木;思想不重要,爱就爱了,恨就恨了,思考方式,有时不能左右爱恨情愁;

理性重要,知行合一,以终为始;理性不重要,缺少感性的灵魂,乏味无趣;

所以,入世,一即一切;出世,一切即一;

所以,有滋有味地活着;有声有色地走着;


【作者简介】

三千白果,本名张鹏。

22岁前,勤于写作,发表百万余字于各类文学、青年期刊。

22岁后,根植地产,向阳而生,现为港服上市地产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工作之余,寄情公众号《三千白果》。


【目录】

目录

前 言

*章/拾级而上

按名责实

当下的光景

照亮岁月,照亮自己

穿越梦境

风有风的方向

云何应住

我们的理想,就是追求理想本身

拾级而上

等什么等,从现在开始

悬悬而望

盛开的光年

第二章/不在远处,不在近处,而在归处

珍藏岁月

片叶不沾身

在时间的背脊上,凝视繁花

不在远处,不在近处,而在归处

枇杷少年

放声歌唱

年龄这种东西

今夕何夕,明夜何夜

云在青天水在瓶

成长的后味

活着的芦苇

逃离,原来就是归宿

第三章/思考的沙砾

心由境转

真源无味

希望是干出来的

“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

总有一个*好的自己

道,不说也罢

蚂蚁和蜘蛛的哲学

不胜而胜

“心灵炼金术”

生命灯一盏

狗十三

思考的沙砾

牧心

锦瑟年华

第四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毕业舞会

夜•秋千

少年与桃花

哥哥的秘密

有滋有味

新年:枕戈待旦

蝴蝶与瓢虫

春风不相识

我问

不做悲情的判断,感同欣然的片刻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背着太阳走

此后有余生

没有一种成长,是为你量身定制

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书摘与插画】

拾级而上

〈1〉

每周人力资源的同事会例行安排面试给我,包括猎头推荐的高管和刚刚毕业的学生。

讲几个例子。

几年前,我们招聘了一批大学毕业生,我也参与了面试,其中一个同学我见过,并给了“录用”的结论,但是印象并不深刻。

按照公司的培训规则,这位同学被直接派到一线接地气,在案场工作。大约一年后,他给我写了一封邮件,这封邮件,既不是慷慨陈词痛说一线的问题,也不是轻描淡写寻求自身的发展机会,而是非常客观、理性地分析了在案场中发现的销售流程中不完善的地方,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要说到他呢?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很有个性,不同的性格使得他们的发展之路也大相径庭。

有一类同学,是那种非常有闯劲、胆大但缺乏思考的人,到一线工作后愤世嫉俗,觉得和想象的不一样,很可能就变成一个格格不入的“愤青”;还有一类同学,他们安于现状,谨言慎行,唯唯诺诺,按部就班。

前述这个同学算是比较综合,对事情有看法但不偏颇,对自己有认知但不执拗。

他在邮件中自我剖析说,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冲锋陷阵的销售岗位,希望能够有机会做创意、分析型工作。

后来,我和人力资源部门对他进行了评估,把他调整到另外一家公司做策划工作,后来的发展显然符合了他的性格特点。

还有一个优秀的毕业生,我见后了解到,他有在其他消费品公司工作的经验。

来公司应聘,要从头开始,我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个转行的选择。他的回答涉及对消费品行业的基本认知、之前的公司发展前景、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业目前面临的大环境,在说到公司的特点、企业文化、竞争力时如数家珍,显然提前做了很多准备。

后来,人力资源同事请他回去等消息期间,他分别给人力资源负责人和我发了短信,表达了希望加入公司的意愿,但是,表现得并不急迫而是非常有修养。

他说,如果没有达到公司的用人标准,自己一定勤加学习,会在其他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补足经验再来公司应聘等等。这样的同学,当然,公司愿意录用并且培养。

当然,还有一些不一样的案例,尤其是已经具有相当工作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既需要机会,又很难摆脱身上的一些习气。见面以后,我经常会问:“为什么现在工作比较稳定,还在寻找机会?”其实,这主要想知道求职者对职业生涯认知的深浅。

有一次,面试一位同行,他说:“我也看下机会,要么职位提高,要么待遇提高。”

每个人只要动了跳槽的心思,可能是遇到了什么不适应的事情,或者是认为这个阶段公司不能够满足自己的诉求。

当我问他:“你对公司的发展或者产品有什么建议吗?”

他回答:“我还没有了解,等我入职以后再来组织人好好研究和分析。”

这样的态度,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机会就不一定属于他了。天下的机会很多,他似乎并不缺这次机会。

但是,我想表达一点,天下的机会很多,都会给离机会*近的人。大多数公司的管理者,一定会认可那种面试前对公司做过很多研究并且有见解,面试全过程中始终体现出职业化沟通,不管录用与否都保持礼貌互动的人。

还有一位同事,在他还是副职的时候,他的直属领导因事离职。他的直属领导十分优秀,公司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接替这个岗位。这位同事在正职缺位期间,主动承担团队、业务、行政等各方面的工作,但是从人力资源评估上,他与正职还是有不少差距。

工作一段时间后,正职仍然没有合适的人到岗,公司也并没有给这位同事提拔,他依然主动请缨,希望在顶头上司缺位期间,由他来代理正职以便于开展工作,等正职到岗,他再回到原来的职位辅助新的领导工作。人力资源负责人和我沟通后,我们认为可行。

此期间,虽然这位同事的经验尚有不足, 但是他工作井井有条,全力以赴,不断创新,取得新的业绩。事实上,这个岗位后来没有再招聘空降兵,经过几个月的实践,经过人才胜任力评估,公司聘用这位同事正式承担起正职岗位的职责。

我们在工作中确实会碰到这样的人,因为某种原因领导离职后,公司还在评估是挖来新人还是内部提拔时,接近胜任这个岗位的人看到了这个机会。有人认为自己不能胜任,不主动争取,按部就班的工作;也有人主动争取得到机会之后,很快能力差距体现在业绩差异上;还有人在任职后态度上开始发生变化,注意力不在完成目标上,而是对待遇、权力有了更多的诉求。

大家要知道,在一个规范的公司中,人力资源对管理层的评价体系虽有差异,但本质是一致的,结果导向完成绩效是*的标准。能力要具有胜任度,态度应该是开放和谦逊,认同公司的文化。只要做出业绩,对优秀的人的价值分配体系也会随之启动。除非这家公司的人力资源体系本身就有巨大缺陷。

职场似乎都有这样的规律,但是并不为很多人掌握。你努力争取的机会,不是不属于你,而是你付出的努力或者提前的准备不足;你以为你的付出已经足够了,抱怨机遇为什么不垂青自己,谁知道还有比你付出更多努力的人,那个机会已经选择了他;你以为你的忍让、谦虚是一种吃亏,其实,一定会有另外一种回报补偿你的吃亏,只不过有时你等不及放弃了而已。

为什么硕果总是长在别人的田地里,

因为在他耕耘的时候,你却不屑一顾。

〈2〉

在写文章时,会忽然想引用某个经典著作的一段典故或者诗词。

当你心急火燎地凭着印象翻开那本书,试图迅速找到想引用的信息时,结果十有八九不会一次找到;而你随手翻开的那一页,比如178页,在接下来的翻找中又总会被翻到;而当你耐着性子,一页一页地寻找想要的那个典故时,偶尔跳过了几页,你要找的那个情节却十有八九就在其中。

这不是在讨论概率学的问题,我只是想说,有时翻书和上台阶一样,一步一步地迈台阶虽然慢一点,但是却很稳,逐级而上,总是能够到达想去的地方。捷径肯定也有,不过需要一点冒险精神和细节入手、大局着眼的态度。比如,抄近路上山,到达山顶非常畅快,但会失去一路林荫鸟语的惬意。若是跳过一本小说的过程,直接看结尾,索然无味可能悄然而至。

日子要一天一天过,生命的厚度有赖于步伐的坚实,生命的高度有赖于持久的坚持。

记得大学四年级在检察院反贪局实习,刚去报到的*天,局里一位办案干警,拿着一摞厚厚的银行日记账,堆到我面前说:“你是来实习的吧?把账查一下!”然后,还没等我说一句话,转身就走了。

我当时是蒙的。我是学法律的,这人也不问我一下懂不懂财务知识,也不说明算什么账、算哪家的账、哪个科目的账。什么信息都不给我,撂下这么一句就完事了。

我敢保证他肯定之前不认识我,也并不清楚我在大学里又修了一个学历,恰好就是财务专业。在学校的时候,当时大学本科课程并不饱满,通常晚上就没有什么事情了, 我就在附近另外一所大学报名参加了夜间授课的财务专业学习。所以,这可以说是一个偶然,这个难题没有难倒我。

隔了一天, 这个干警来找我说:“忘了告诉你, 把不平的账从里面拎出来!”

其实,我已经连夜凭着掌握的知识,列清楚并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报告。于是,我把材料递到他手中,我分明看到,这个富有经验的中年干警大哥吃惊样子。

还是实习的时候,应该就是刚到检察院反贪局的第二天,又来了一个办案组的干警说:“去办公室要辆车,我10分钟后去办案!”

这听上去简单,对于一个实习生来说还是太难了:警车能随便预定吗?找谁去要?程序是什么?什么都没告诉我。幸亏,*天时,我看了检察院的基本行政流程,了解到哪里去解决这些问题, 虽然一个人也不认识, 我硬着头皮迅速跑到院办公室,把事情原委说清楚,很快办妥了手续。

工作经验就是这样一件小事、一件小事积累出来的,大部分时候,没有人指导,没有捷径可走,自己用心观察、细心积累,把空余的时间用足,不让时间成为空白。

大多数实习生和大学毕业生,刚刚工作时的心态都是等着人指导,这一点我比较反对。刚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往往会自我安慰:我还年轻!我才刚来!我需要熟悉!不仅大学毕业生,现在公司的新人,包括那些猎头挖来的人,如果开会发言时说,我刚来,还不熟悉情况。这时,我总是会不留情面地打断他,请他直接说结论,了解多少说多少,思考多少说多少。这也是迅速帮助新人融入公司的强化方法之一。

其实,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准备一把伞;在毕业之前,多储备一点知识;在去新单位前多做一点功课;把那些既可以轻松度过,也可以充分利用的时间都充分用起来,这和一页一页翻书、迈上一级一级的台阶没有什么不同。

我总觉得,这已经不是什么能够帮助新职员脱颖而出的本事了,而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