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畅销日本,为多个家庭提供了解决亲子沟通问题的“灵丹妙药”。

本书自2019年在日本出版以来,广受好评,亚马逊日本评分4.1,儿童心理类畅销榜第5,是日本读者眼中改善亲子沟通的一剂良方。

◎选取29个具有代表性的日常生活场景,覆盖育儿过程中的辛苦时刻。

本书选取了29个日常生活中令爸爸妈妈头疼不已的育儿时刻(孩子说“再也不要去学校了”的时候 / 孩子磨磨蹭蹭不做作业的时候 / 孩子总是和父母顶嘴的时候……),时间从幼儿延续到初中以后,一本书在手即可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沟通难题,满足父母的长期需求。

◎儿童心理学专家从业20余年的一线工作心得。

本书作者曾任仁爱大学心理专业教授,已从事心理咨询超20年,长期接受各类父母面谈咨询,并负责儿童身心修养项目超15年。本书是他作为儿童心理学专家在一线工作中总结提炼出的亲子沟通中的常见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已经过多人实践,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王俊红,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区域国别研究。异文化经营学会会员,国际商务研究学会会员。现任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讲师。

杨本明,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MTI教育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日语组考官,上海市“晨光学者”。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根据自己20年来从事心理咨询和养育4个孩子的经验,切入“育儿焦虑”这一现实家庭问题,从“父母如何让孩子感到幸福”和“父母如何在育儿中体验到幸福”两个方面入手,选取生活中常见的29个场景,对比介绍了“说教用语”与“鼓励用语”,以此鼓励父母改善亲子沟通方式,实现轻松育儿。


【目录】

序 言

第1 章 0—3 岁 孩子与世界初遇时期

第2 章 3—5 岁 孩子个性初显期

第3 章 6—8 岁 学校生活开始时期

第4 章 9—12 岁 青春期开始时期

第5 章 13 岁以上 亲子分离开始的时期

后 记


【前言】

哆啦A 梦中的小学霸“出木杉君”。

蜡笔小新中的优等生“风间君”。

海螺小姐中的捣蛋鬼“鲣宝宝”。

樱桃小丸子中活泼的“小丸子”。

您喜欢哪个角色呢?

怎么样?

估计很多人都会选择“鲣宝宝”和“小丸子”吧。

我想,他们选择“鲣宝宝”和“小丸子”的理由大概是这两位小朋友“看起来无忧无虑”“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

我从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研究生院从事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在关于大脑如何影响语言能力和如何感知他人内心等方面,我写了一些论文和书。在研究过程中,感受深的一点就是“生命的强大”。

现今,所有的生命都是在令人难以置信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历经严酷环境的考验之后才存活下来的。人类也是在数百万年前开始直立行走,通过不断进化,才得以在自然界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不断繁衍子孙后代,延绵至今。

大雨瓢泼却没有房屋可以遮风挡雨,黑夜降临却没有电灯可以照明,口干舌燥却没有直饮水可以解渴。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必须每天出去觅食,饱受跳蚤和蚊虫困扰,时常被大型野兽袭击,即使生病受伤也没有医院或药物可以医治。

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中,人类仍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养儿育女,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几十万、几百万年以来,在热带、沙漠、极寒地带,生生不息。

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是他们的子子孙孙。

婴儿弱不禁风,但他们生来就拥有为寻求生存、谋求幸福而努力的本能。

基于心理学、脑科学研究,以及我的医学实践,我敢断言:纵然时代与环境瞬息万变,但是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孩子追求生存的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

在这本书中,我主要想传达两点内容。

首先,为了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

孩子原本就是朝气蓬勃的。作为朝气蓬勃的生命,他们自己会主动去探索获得幸福的途径。

其次,育儿本身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能够和孩子一起生活、共同成长,对家长来说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奢侈的事情。

本书主要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从“父母如何让孩子感到幸福”和“父母如何在育儿中体验到幸福”两个方面入手,写了我个人的心得。

本书通过列举孩子从婴儿时期到初中阶段的29 个常见的生活场景,对比介绍了“说教用语”与“鼓励用语”。

所谓“说教用语”,是父母认为这是为孩子好,脱口而出的话,但实质是家长为了让自己安心而说出的话。这些“说教用语”,会剥夺孩子的朝气。

而“鼓励用语”,不但可以激发出孩子的活力,而且让家长自己的心情也变得更加轻松。此外,这样的话语还可以引导孩子快乐地走向独立。

后,请让我再稍微介绍一下写此拙作的自己。

我家有4 个孩子,全都是调皮捣蛋的男孩,其中3 个已经离开我们独立生活。

我在读研究生期间,研究了认知心理学与脑科学,毕业后就在研究生院任教,负责培养临床心理医生。在教学中,通过研究大脑的活动,我的兴趣逐渐转移到了治愈心灵的心理咨询上来。

在取得临床心理医师的资格后,我在学习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对自身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其中之一就是,小时候我为了让父母开心,不知不觉中一直在扮演“出木杉君”的角色。

我的学习成绩很好,可是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现在,我终于意识到这件事其实一直困扰着我。

于是,我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与妻子一起养育4 个孩子的过程中,我逐渐从死心眼和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心理学知识成为我育儿实践的智慧之源。

现在,我一边作为医生在医院里负责门诊和上门问诊等地方性医疗工作,一边作为心理咨询师持续接受被育儿问题困扰的家长的咨询。在这20 年里,我接待了5000 人次以上的面谈咨询,一直致力于研究育儿问题。并且,大约有15年,我一直主持当地的儿童身心修养项目,每周都会和几十名小学生去附近学校的体育馆玩游戏。

虽然我不是儿童精神医学与发育心理学的专家,但作为养育了4 个调皮捣蛋的男孩的父亲,作为医师兼临床心理医生,15 年间一直坚持每周与众多的孩子玩游戏,至今仍每天和受育儿问题困扰的家长打交道,我想有这种资历的医生也并不多见。

我每天接触的家长,真的是为各种烦恼所困扰。

“如何帮助他们,才可以让孩子幸福起来……”

“要是我的养育失败了, 让这孩子变得很不幸, 该怎么办……”

“我们该如何(朝着父母认为好的方向)引导孩子呢?”

正因为孩子是我们心中无可替代的宝贝,所以作为父母才总是很担心。我刚开始也是这样,因此非常理解父母们不安的心情。小至饮食,大至环境,无不担心。

让父母们感到不安的不仅仅是饮食与健康,准备考试、学习语言、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培养感性、开发大脑智力等,正确育儿的方法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市面上诸如此类的育儿书籍铺天盖地。面对如此繁多的信息,越是认真学习的父母,越会倍感压力与不安。

那么,请大家稍微思考一下:如果父母每天抱着“如何将现在不尽如人意的状态变成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呢”“必须培养出成功的孩子”此类想法面对孩子的话,不仅身心会疲惫不堪,更无从谈及幸福。

如此一来,育儿将会变成一件需要长久忍耐的事情,变成一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通过长期的心理咨询,我发现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他们看来,这个“结果”就是育儿的全部意义,而育儿过程中的每一天都在辛苦忍耐地搏斗。

与此相反,那些一直期待着“这孩子什么时候会成长到下一阶段呢”的父母则轻松自如得多。因为他们每天都会得到各种乐趣,而不是烦恼不安。

不仅如此,在这个期待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出父母们更好的心态。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时,父母们会想:孩子一定会有办法的。

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孩子像是能够感受到父母的这些想法,一点一点地培养出自己的坚强与自信。

本书会介绍很多这样的实际案例。所以,请放松下来,轻松愉快地阅读吧。

首先,根据临床所接触的众多案例和我自己的育儿经验,在这里我可以很自信地告诉大家:轻松育儿就是好的方式。

但是,我并不是要告诉各位“你们应该这样或那样”。每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都不一样,对于每个家庭来说,“什么是好的”这一标准也各不相同。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让那些因育儿问题而烦恼的父母知道,轻松、温柔地对待孩子也是一种很好的育儿方法。

我强烈希望他们了解到“原来还有这样的亲子互动”,从而减少育儿过程中的急躁不安。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急躁情绪其实会使他们痛苦。

相反,父母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则可以让孩子安心。

孩子怎样才能有安心感?

如何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孩子相处?

“爸爸妈妈很喜欢现在的我。”

“只要我在爸爸妈妈身边,他们就会觉得很幸福!”

培养孩子的这种感受,就像是在给孩子未来的幸福人生“储蓄”一样。

这种“储蓄” 会培养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保持乐观态度——“即使已精疲力竭,也总会有办法解决”,它会成为孩子人生中面临危机时支撑他们渡过难关的法宝。相比于好成绩、高学历,这才是更强大的力量。

也许,正在阅读此书的您,如同来找我咨询的父母们一样,也正因育儿问题而烦恼。

那么,在进入正文前,请您一定要牢记这件事。

也许现在,在您的身边,孩子正在任性地盯着您大声哭闹。

可是,一转眼,真的,很快他(她)的关注点就会从您身上转移到其他地方,停止哭闹。

父母了解孩子生活中的一切。

孩子每天跟在自己后面叫:“爸爸,妈妈。”

这样的日子很快就会变成令父母怀念的时光。

所以,请您一定要珍惜现在和孩子相处的短暂时光。

在接下来要介绍的场景案例中,当孩子面对现实中的困难而感到不知所措时,正是我们父母表达爱意的时机。让我们将辛苦疲惫的场景转化成温馨幸福的瞬间吧。

祝大家在育儿路上越来越轻松幸福!

田中茂树

2019年1月


【免费在线读】

26

孩子失败的时候

说教用语

“我说对了吧,你就是不听话!”

鼓励用语

“ 真不容易啊。”

朋友有一次用智能手机给她上初三的儿子发了张去模拟考试考场的地图和路线图。

她对我说:“那孩子很不擅长找路,一定会迷路的。”我听着觉得她的话语间好像流露出一点点开心。

很多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不行, 觉得孩子必须得有自己帮。也许他们内心深处其实正在为“孩子还离不开自己”“孩子不会离弃我”而感到安心。

这是另外一个朋友的故事。他上高中的儿子决定暑假时去找住在美国的堂弟玩,并且自己制订了旅行计划。孩子在网上查询各种方案后预订了机票。

但是,在他父母看来,孩子设计的路线在换乘时花费太多时间,是非常不好的路线。

于是,朋友就对孩子建议道:“还有更好的路线吧。”结果,孩子很生气,后竟然放弃了旅行。

其实,费用并没有什么变化。我问朋友:“你儿子选的路线不也很不错吗?”但是,朋友却很生气地说:“与其在机场换乘时浪费几个小时,不如早点到达目的地,这不是的选择。连这个都不知道,对儿子真失望!”

当然,他们的亲子交流平常也许多少有点问题,但是重点还是和前面所说的一样。

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开心享受,付出辛劳,从父母以外的人和事情中学习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这些体验。

我们如果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马上就会理解。

父母给我们“建议”时,我们是很感激,还是很厌烦?

父母与其因给孩子“正确”的建议而被讨厌,不如勇敢地支持孩子去选择看来是“不对”“不成熟”的路。

当然,发现孩子明显要失败的时候,比如忘带准考证或机票就出门的时候,还是应该提醒一下孩子:“你忘带了重要的东西哟!”连这个都不提醒的话,那就变成了捉弄。所以家长在给孩子提建议时需要把握好恰当的度。

尽管如此,父母们还是要谨慎对待自己所认为的“正确”。强制给孩子正确的建议,并不都是为了孩子好。

《母亲就是在守候孩子的远行》(Mothers Have to Be There to Be Left )。

这是心理学家埃尔纳·弗曼(Erna Furman)著名的论文题目。

这篇论文论述了如果父母不事先采取措施,不引导孩子,不做令孩子厌烦的事的话,孩子反而会很自立。

弗曼将其比喻为孩子的断奶期。即使不故意诱导孩子对断奶食品的兴趣,孩子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被各种各样的食品吸引。反倒是母亲会因为“一直都喜欢母乳”的孩子长大了而感到伤心落寞。

有的父母忧虑“太无微不至照顾孩子,孩子就不能独立了”。孩子不会永远想依赖父母,他们会在自己认为恰当的时机,以自己的方式离开父母。

所以, 父母应该做的是如弗曼所说:“守候孩子的远行。”

并且,“守候”二字寓意深远。孩子遇到困难时、感到孤独时,回过头可以看到父母正守护着自己的身影,这对惴惴不安、准备独自前行的孩子来说就是莫大的支持。

“守候”是留在原地,守护孩子的选择,确保无论何时孩子有需要,都可以回到安全的港湾的态度。

“守候”远比“要为孩子做点什么”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