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以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三个“起来”为视角和线索,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进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和提出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它是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思想史的力作。
绪 论
(一) 几个范畴的界定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主体及其基本原则和理论要求
(三) 澄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问题上的几个谬误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的线索
上 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人 “站起来”
引言: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一)历史, 已经记住这一天: 1949年9月21日
(二)10天定乾坤: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中国人 “站起来” 之行动指南: 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传播是中国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中国
(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三场思想大论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的形成和提出
(一) 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和党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
(二)“努力研究致用的学术, 实行社会改造的准备”
(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
(四)“没有调查, 没有发言权”
(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范畴的形成和提出
三、 “实事” 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过渡时期
(一) 认识 “国情” 的思想史
(二) 阶级状况分析: 从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三) 内外矛盾分析: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四) 阶段性变化中的国情分析: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五) 历史和现实的综合分析: “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六) 主观和客观的综合分析: “人心动向变了”
(七) 历史性大变动时期的国情分析: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四、 “求是” 史: 中国革命发展规律
(一) 认识 “规律” 的思想史
(二) “走历史必由之路”
(三)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附录: 民主建政和协商民主: 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杰出贡献
(四) 中国革命胜利的 “三大法宝”
(五) 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五、 “行动向导” 史: 思想的伟大胜利
(一) 党的七大确立思想的指导地位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思想的发展
(三) 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丰富和发展思想
(四) 思想科学内涵的全面概括
中 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人民 “富起来”
引言: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富起来”
(一) 发自群众内心的声音: “小平您好”
(二) 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 32年跨越: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四) “改革开放富起来” 的大逻辑: 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
一、 重新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重新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怎么一回事?
(二) 重新确立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三)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 “这两大理论成果, 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 “实事” 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一) “现在搞建设, 也要适合中国情况”
(二)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 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变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
(四) 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五) 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
三、 “求是” 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一)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
(二) “发展是硬道理” 和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三)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五)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六)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八)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四、 “行动向导” 史: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一)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 制度和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下 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 “强起来”
引言: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 国家博物馆的时间隧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二) 从 “站起来” “富起来” 到 “强起来”: “全面小康” 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 中华民族 “强起来” 之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 “习近平之问”
(一) “习近平之问”: “我是谁,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搞清楚 “我是谁”
(三)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二、 “实事” 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搞清楚 “现在在哪里”
(二) 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三) 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
(四)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五) 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来越近了
三、 “求是” 史: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认识规律尊重规律
(二)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三) 以制度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
(四)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五)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六) “强国” 与 “治国”
(七) “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
(八) “勇于进行自我革命”
四、 “行动向导” 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团结的旗帜、 奋进的旗帜、 胜利的旗帜
(二)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三)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继续前进
后 记
李君如,原中央党校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科学社会主义课题首席专家,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现兼任中国侨联顾问、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研究。出版了《李君如著作集》18卷,专著“研究三部曲”(《与近代中国》《与当代中国》《与后的当代中国》)获第11届中国图书奖;发表了《邓小平的“治国论”》等数百篇论文,其中《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邓小平的管理思想与领导艺术》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第二届(2005)中国发展百人奖获得者。2008年荣获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特殊贡献奖”和澳大利亚金袋鼠奖。2017年被评为“影响中国”年度学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中国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范畴。中国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从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直到党的十九大被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与此同时,人们也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各个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这里,我们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在做这一工作之前,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这几个范畴作一个简明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同教条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主观主义斗争中提出的科学范畴,强调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思想理论原则。与此相联系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是这一原则结出的思想理论成果。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原则的核心内容或基本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相结合”,不是在一些具体的琐碎的问题上,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相结合”,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实践经历一个大的发展阶段过程中实现的具有历史性飞跃意义上的“相结合”。之所以强调“历史性飞跃”,是因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理论总是要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的。如果说平时的新实践新认识是一种量的累积,那么经过一个大的实践阶段包括通过实践对认识、理论的检验,就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即“历史性飞跃”。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就是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后,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的。之所以要强调这一历史背景,是因为近年来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不断把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原则的时间往上推移,一直推移到党创立前后李大钊、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怎么运用的一些思考。应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原则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求索的结果,研究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认识是正确的,但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其初期一般意义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问题,和中国共产党人在同主观主义斗争中有针对性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有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全过程,及其各个阶段实践和思想理论探索的回顾和总结。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思想理论的发展过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实践的探索过程,以及实践和思想理论制度化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三个实现形态,一是实践形态,二是理论形态,三是制度形态。之所以会有这样三个实现形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从书斋中产生的一种纯学术的思想理论,而是一种融学说、运动和制度于一体的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长期以来,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比较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思想理论内涵及其对人类的贡献。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思想理论成果。但是仅仅做这样的研究又是不够的。因为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在创立的时候,就是为了解决工人运动“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问题。马克思1843年9月在写给阿尔诺德·卢格的信中讲到工人运动内部的思想混乱时,说:“看来内部的困难几乎比外部的障碍更严重。虽然对于‘从何处来’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对于‘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却很模糊。不仅在各种改革家中普遍出现混乱,而且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未来应该怎样没有确切的看法。”马克思的意思很明确,由于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会在“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问题上陷入思想和行动的混乱。1844年10月初,恩格斯在巴门给马克思写的一封信中也说了这个问题。他说:“我在科隆逗留了三天,对我们在那里所开展的非凡的宣传工作感到很惊奇。那里的人非常活跃,但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缺少必要的支持。只要我们的原则还没有从以往的世界观和以往的历史中逻辑地和历史地作为二者的必然继续用几部著作阐发出来,那就一切都还会处于半睡半醒状态,大多数人还得盲目地摸索。”恩格斯在这里说的,就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在同资产阶级开展的自发斗争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大多数人还得盲目地摸索。他在信中深刻地指出:“如果这里的无产者按照英国无产者那样的规律发展,那他们不久就会明白,作为个人和以暴力来反对旧的社会制度的这种方法,是没有用的,他们就会作为具有自己整体能力的人们通过共产主义来反对它。如果有人能向他们指明道路,那该多好!”因此他在信的结尾对马克思说:“现在你要设法赶快把你所收集的材料发表出来。早就是该这样做的时候了。我也要把工作加紧干起来,而且就在今天重新开始写作。”从这两封信中,可以悟出许多道理。首先,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革命学说,是为了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特别是为了解决工人运动“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向斗争中的无产阶级“指明道路”。其次,可以看出工人运动这样的实践有盲目的实践和科学的实践之别,科学的实践是为了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沿着正确的道路去奋斗去推进的实践。后,还可以看出在工人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指明道路”,解决工人运动“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这一重大问题,对于实践的成败得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科学的理论来自实践,来自对旧世界的批判,正确的道路是在实践中开辟和发展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开辟和发展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也应该有理论的、实践的、制度的三种实现形态。比如创立新民主主义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先在实践中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同时在不断深入的理论总结中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按照新民主主义的纲领建立起新民主主义制度。因此,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制度这样三个实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这样,具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基本的实现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反映的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思想理论上的认识过程,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和发展的,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由于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不可能离开实践的探索单纯讲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但主线是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甚至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范畴的形成、提出和发展过程。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和提出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使之真正成为“史”,而不是一大堆概念、范畴的堆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逻辑,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同那些曲解、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倒行逆施之间的斗争;就要深入研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科学的思想同反科学的思想、非科学的思想之间的斗争。
应该讲,这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在研究工作中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甚至有所变化的,各个研究工作者对问题的认识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需要通过长期的争鸣才能逐步达成一定的共识。以我自己为例,我曾经把形成和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历史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阶段,青年时期提出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是他后来形成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第二阶段,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并强调马克思主义“本本”必须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第三阶段,在全民族抗日战争初期通过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哲学思想的研究,在1938年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党的理论工作根本任务的历史起点。而1945年党的七大把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与此同时,我也研究过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不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情况,以及20世纪60年代中苏意识形态论战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苏联共产党批判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问题和的内部回应等历史情况,认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更为重要的是,我注意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这一范畴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主题词。从思想史角度来研究,我们可以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看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成果和改革开放以来三个发展新阶段;在党中央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我们也经常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一直到党的十八大,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是如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我在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过程中,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及其发展阶段的思考和研究,有了新的体会新的认识。而当党的十九大把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把这一新时代的新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后,我在学习和研究这一新时代新思想的进程中,又一次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思想史的认识。
这里,我的研究工作就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形成的新认识重新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