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每一颗糖果都是爱的传递

☆真正的朋友是陪你度过难关的坚强后盾

☆方素珍、李一慢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这是继《我依然爱你》之后,橙子与钟彧合作的第二个绘本。故事从小美住院开始,她每天吃药治疗,觉得很无聊,想家,想小伙伴。妈妈和大夫一直在安慰她,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她和同房间的小女孩丫丫成了好朋友。有一天,妈妈带来一些糖带她们吃,说等糖吃完了就能出院了。两个小女孩特别开心,都很期待出院的那天尽快到来。可是,糖吃完了,她们还是没有办法出院。沮丧之际,大夫想了一个办法,和她们约定好:把罐子里的糖填满时,就能出院了。就这样,两个小姑娘每天都舍不得吃,把糖收好。没想到,糖罐还没满,小美就能出院了,但是,丫丫还需要继续治疗……小美和丫丫依依不舍,她们也做了一个约定——等丫丫好了,她们再一起玩。橙子擅长以自己经历的故事创作,情感丰富细腻,触动人心。钟彧的绘画温暖质朴,与橙子的故事相得益彰。看似平淡,但悠长耐读,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橙子

本名程丽,现居北京。行走在金融行业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文艺女生,关注女性成长和亲子教育。喜欢写育儿、诗歌、杂谈,*爱的是给孩子们写故事。其作品曾获中国图书馆协会和中国图书馆报评选的“十佳绘本”、“中国童书榜”年度*童书等诸多荣誉。主要作品:《甜甜的约定》《亲爱的宝贝》《我依然爱你》及蒲蒲兰首套原创低幼绘本《卜卜熊的雨衣》《下雨了?》等。

绘者介绍

钟彧

自幼爱好涂画,现居杭州,从事儿童插画的工作,偶尔写作。绘本作品有“亲亲小草莓”系列(6本)、《大纸箱》《妈妈,我要去旅行》《宁宁是一棵树》《田鼠卖花》《小熊和小狐》等。其中,《小蜗牛的烦恼》和《黑黑的,有一个洞》已在越南、英国、加拿大出版。


【媒体评论】

一颗甜甜的糖果,让多苦的世界,变得容易入口;一本美美的绘本,让无奈的生活变得温馨多情。

——儿童文学作家 方素珍


【前言】

生命中的“糖”

周明刚 文

周明刚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儿童文学硕士、儿童文学研究与推广人

那么多的阴影,那么多的创伤,

那么多的生命。

[西班牙]维森特·加奥斯

糖,小小一粒,提供能量、营养身体、调和滋味、抚慰心灵。作为人类*敏感*喜爱味道的主力提供者,“糖”受到了孩子们狂热的追捧,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甜甜的约定》将视线聚焦在医院这个特殊场景,以糖果为儿童疾病与疗愈叙事的纽结,既继承了传统糖果角色的“甜”质,又发掘出了新的意蕴。

作为贯穿全书、推动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物,作者围绕“糖”在“疗愈”儿童中的作用与引起的变化将情节组织为“住院相识”“吃糖抵苦”“储糖盼归”“留糖约定”几个段落,叙事脉络清晰、层层推进、富于节奏。“糖”的重要角色属性还在于它凝结着两位孩子的快乐、希望,传递着他人对于小美的关爱,抚慰着她的心灵,成为小主人公战胜病魔、走向康复的精神支柱,更是小美和丫丫的友情纪念,以及主人公成长的见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术与药物医治了小美身体上的疾患,而“糖”则治愈了小美心灵上的伤痛,是促成她成长的精神营养品。

因此,作品展现的治疗故事既是一次真实的儿童医疗过程,也可以看作生命中突然插入的波折、生活逸出常轨之后童年的救助与疗愈。这疗愈的药方就是“糖”,这颗糖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的糖果,它可以长久地咀嚼和回味,产生*深刻的记忆和*恒久的甜美,并释放强大而*有效的治疗成分——“爱”。依靠有“爱”的糖,孩子们可以抵御苦痛、滋养心灵、缓解压力、释放焦虑、治愈自我,勇敢面对不期而至的困难与挫折,平稳度过生命中*艰难的时光。

幸运的是,小美不仅拥有这样一罐糖,糖罐里还包含了三种口味:

一种是母爱之味。这是一种*为天然的糖,是几乎每个孩子从出生时就得到的上天赠礼。出门前给小美穿衣时的姿态、听闻要住院的吃惊和担忧、窗前给小美梳头的关爱与细致、*先给小美带糖抵御打针吃药的痛苦……妈妈总是能在孩子需要关爱和回应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抚慰,这是*好的亲子情感连接和依恋满足,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富足的孩子更易敞开内心、开朗乐观,当他人生中出现困窘挫折时,更不易被击溃而倾向于保持轻松、宽容的态度。反之,越是较少得到关爱的孩子,越是会封闭内心、漠视环境、孤僻不群。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健康成年人的许多典型品质是童年爱的需要满足的积极后果。”

一种是信任之味。“医与患”是标准的契约型陌生人关系,医生必以其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取得病患的信任,患者方能放心地将性命交托、将希望延续。作品中的医生既能以其专业性赋予的权威安抚妈妈的担忧和小美的恐惧,又能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去关爱独自住院的两位孩子,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安慰和解决小患者的焦虑与苦痛:没有糖就马上拿出巧克力,并且“查房时,总会带来几颗糖”;投喂糖果安抚失效后机智地约定“等你们把糖罐装满了就可以回家”。且不说病痛本身给幼年生命的折磨,日日打针吃药的痛苦、遥不可知的出院日期、住院无趣封闭的生活,这一切都对儿童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焦虑感。所幸有这样专业、智慧、有爱的医生通过巧妙引导,保护了儿童就医心理,建立起积极的医患情感连接和信任,而他无意中将索取的糖罐转型为储存的糖罐,仿佛潘多拉的盒子,储存的不仅是糖也是希望——为两个孩子建立了战胜病痛、回归生活常轨的信心。

*后一种是友爱之味。作品的主体部分正是两个遭遇近似而“同病相怜”的同龄人交往、陪伴、分享、期盼、约定的故事。因为“有了丫丫的陪伴,慢慢地,小美不再那么害怕打针、吃药了”;“数一数,挑一挑,再吃一块”,把“吃糖抵苦”变成了游戏;丫丫接过医生的巧克力,塞给小美,她的意志与行动力安抚了小美;“每天都要倒出来数一数,然后再小心翼翼地装回去”,两个孩子用储存糖果来互相鼓励、满怀希望;留下的糖罐既是给丫丫的礼物和祝福,也是回馈给小伙伴的爱。在进入陌生环境或遭遇不适情景时,儿童看到和自己处境类似的同龄人会感到安慰,得到这些同龄人的帮助,可缓解紧张和焦虑,较快适应和应对环境和情景的压力。如同美国心理学家哈洛观察到有心理创伤的猴子被族群中活泼友善的小猴子带动玩耍而得到治愈的现象,小美和丫丫互为“猴子治疗师”,从对方身上得到了同情、理解、陪伴、支持以及爱的感受,重塑经验从而疗愈创伤。

有人说,医院是*好透悟人生的地方,在这里,弃绝无谓、审视自我、深思真谛、向死而生。小美从一个恐慌、哭泣,以吃糖来抵抗生命苦痛,只关注还剩下多少糖的自为者,变成了克制欲望、留存希望,*后将支撑和陪伴她的“糖”留给伙伴的自觉者。从身体到精神、从自我到他人,小美也经历了一次顿悟和成长,这是初次面对生命中巨大阴影后的成长,是深度品尝爱的滋味的成长,是人生经验的扩大与取予轮转的成长。正如阿德勒所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小美走出了医院,走出了生活阴影,也走出了个人中心,那“甜甜的约定”,既是给小伙伴的承诺,也是被“糖”疗愈、感受到自我成长后的欣喜。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