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故事新编》版本众多,为什么有经验的读者选择作家榜版?6大硬核入手理由——

1.原貌重现,原汁原味:原完整呈现鲁迅先生三大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呐喊》《彷徨》。

2.全新插图,图文并茂:特别新增6幅原创手绘插图,精彩重现闰土月下刺猹等经典场景!

3.内外双封,装帧精美:封面设计充满童趣,孩子尤其喜欢!内封简洁典雅,书架常备。

4.版式疏朗,清晰易读:字号大小适中,阅读不费眼睛;轻盈便携,阅读舒适。

5.随书附赠,精美书签:内附精美书签一张,随翻随读便于标记!

6.真实评论,好评如潮:此版本凭借口碑持续热卖!好评率99.9%!

读经典名著,认准作家榜!谨防山寨仿冒!


【内容简介】

本书完整收录鲁迅先生三大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呐喊》《彷徨》。

翻开本书,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变得有血有肉,仿佛触手可及!

此版本新增精美插图,保留文章原始面貌,精选米黄色环保纸张,大人孩子均可阅读。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写作生涯期间自取笔名181个,鲁迅是其中之一。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大户人家。幼年生活优越,13岁家道中落。1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与母亲鲁瑞及两个弟弟相依为命。

18岁考入江南水师学堂,21岁以优异成绩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25岁时奉母亲之命回国结婚。婚后返回日本,中止学医,从事文艺译著。28岁回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当生理学和化学老师。后受蔡元培之邀,进入*当公务员,并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震动文坛。此后18年,笔耕不辍,在小说、散文、杂文、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翻译及古籍校勘等方面都贡献卓著,创作的众多文学形象都深入人心。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出殡之日,万人送葬。他的作品有不朽的魅力,直到今天,依然拥有众多读者。


【媒体评论】

1、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周作人(现代散文家、诗人)

2、没有他的《呐喊》和《彷徨》,我也许不会写出小说。

——巴金(现代作家、翻译家)

3、重读鲁迅《阿Q正传》《狂人日记》,上次读时还很年轻,再读感觉仍然很好,力透纸背。

——李银河(当代社会学家)


【目录】

故事新编

002 序言
005 补天
015 奔月
027 理水
044 采薇
064 铸剑
085 出关
096 非攻
109 起死

呐喊

122 自序
128 狂人日记
140 孔乙己
145 药
155 明天
162 一件小事
165 头发的故事
171 风波
180 故乡
190 阿Q正传
232 端午节
241 白光
247 兔和猫
252 鸭的喜剧
256 社戏

彷徨

268 祝福
286 在酒楼上
297 幸福的家庭
306 肥皂
318 长明灯
330 示众
336 高老夫子
346 孤独者
369 伤逝
390 弟兄
402 离婚


【前言】

序 言

这一本很小的集子,从开手写起到编成,经过的日子却可以算得很长久了:足足有十三年。

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茀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不记得怎么一来,中途停了笔,去看日报了,不幸正看见了谁—现在忘记了名字—的对于汪静之君的《蕙的风》的批评,他说要含泪哀求,请青年不要再写这样的文字。这可怜的阴险使我感到滑稽,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这就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我决计不再写这样的小说,当编印《呐喊》时,便将它附在卷末,算是一个开始,也就是一个收场。

这时我们的批评家成仿吾先生正在创造社门口的“灵魂的冒险”的旗子底下抡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几斧砍杀了《呐喊》,只推《不周山》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的说罢,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服,而且还轻视了这位勇士的原因。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况且“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话来说,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罢:《不周山》的后半是很草率的,决不能称为佳作。倘使读者相信了这冒险家的话,一定自误,而我也成了误人,于是当《呐喊》印行第二版时,即将这一篇删除,向这位“魂灵”回敬了当头一棒—我的集子里,只剩着“庸俗”在跋扈了。

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而北京的未名社,却不绝的来信,催促杂志的文章。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华夕拾》;并且仍旧拾取古代的传说之类,预备足成八则《故事新编》。但刚写了《奔月》和《铸剑》—发表的那时题为《眉间尺》,—我便奔向广州,这事就又完全搁起了。后来虽然偶尔得到一点题材,作一段速写,却一向不加整理。

现在才总算编成了一本书。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过了十三年,依然并无长进,看起来真也是“无非《不周山》之流”;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却也许暂时还有存在的余地的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鲁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