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配合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而出版的古籍专业学术集刊,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旨在为古籍工作者搭建一个交流古籍保护工作与业务研究成果的平台,有利于广泛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及时发表古籍保护研究成果,推进并指导古籍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本书设有“古籍保护综述”“普查与编目”“版本与鉴定”“收藏与整理”“历史与人物”“保藏与修复”“再生与传播”“《永乐大典》专辑”“名家谈古籍”“书评与书话”“研究生园地”等11个栏目,收录有关古籍保护工作的论文22篇,不少文章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籍保护与研究的*成果。


【目录】

古籍保护综述

普查·总目·书志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古籍编目实践

………………………………… 张志清讲述 李华伟 王鸷嘉 周余姣整理 001

普查与编目

古籍书目编纂之探索

———以《中华古籍总目》为例 ……………………… 周余姣 李国庆 013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新见《崇宁藏》零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二残

卷浅议 ……………………………………………… 赵洪雅 林世田 021

版本与鉴定

《洪武南藏》问题考论及其重修复原之役 ……………………… 李致忠 028

“丑虏”到“强敌”

———潘良贵别集版本考论 ……………………………………… 赵 昱 040

新见抄本《虎口余生》考论 ……………………………………… 王 琼 050

收藏与整理

陕西省图书馆藏丹徒赵艺博积微室藏书 ……………………… 郎 菁 059

凤凰县图书馆藏致田兴恕信札 ………………………………… 寻 霖 069

历史与人物

记古籍修复大家肖顺华先生 …………………………………… 吴晓云 077

保藏与修复

科学、技术与文化遗产

———手工纸张的理化性质 ………………… 杨玉良讲述 凌一鸣整理 083

浅谈古籍修复之衬纸使用 ……………………………………… 徐晓静 091

明崇祯刻本《圣迹图》修复初探 ……………………… 罗涵亓 袁东珏 097

枞阳县图书馆藏珍贵古籍修复项目概述

……………………………… 臧春华 蒋 云 张文文 金 鑫 耿 宁 103

再生与传播

海外汉籍数字化加工现状与实践研究 ………………………… 朱本军 112

古籍影印对版本研究的助益

———兼谈“四部要籍选刊”的影印 …………………………… 王荣鑫 130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影印工作述略 …………………… 陈 腾 139

《永乐大典》专辑

《永乐大典》修复工程略说 ……………………………………… 胡 泊 145

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述略 ………………………………… 谢德智 152

《永乐大典》影印编年简史 ……………………………………… 赵 前 158

名家谈古籍

活字本简史与类型 ……………………………………………… 徐忆农 166

书评与书话

文献的生命周期

———评林明著《中国古代文献保护研究》 …………………… 凌一鸣 175

研究生园地

论古籍编目中对异名同书者采用“双名制”的必要性

———由元董鼎所著有关《尚书》的注解谈起 ………………… 赵兵兵 183

编后记 …………………………………………………………… 王振良 193


【前言】

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承办的《古籍保护研究》第四辑已经问世。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又推出了第五辑。 本辑共刊出稿件 22 篇,根据古籍保护工作实际和文稿的特点,分别纳入 11 个栏目。“古籍保护综述”栏目刊文 1 篇。 张志清《普查·总目·书志———“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古籍编目实践》在回顾“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发起过程的基础上,介绍了古籍普查登记的顶层设计、路径选择、工作进展以及未来的古籍书志编纂计划。 文章认为,古籍普查登记虽是古籍编目的初级层次,但可以促进未来编目的深化发展,而书志则是对古籍进行更为详细著录的方式;我国应在古籍编目方面,积极探索出一条既与国际编目规则接轨又有自身特色的道路。

“普查与编目”栏目刊文2篇。 周余姣、李国庆《古籍书目编纂之探索———以〈中华古籍总目〉为例》认为《中华古籍总目》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现存古籍总目,也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本文对《中华古籍总目》的性质和功用进行了介绍,并在分析书目编纂的现状和问题基础上提出三项建议,即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古籍编目人才培养、推动古籍编目理论研究。 赵洪雅、林世田《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新见〈崇宁藏〉零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二残卷浅议》介绍了这部尚未为学人所知的佛经残卷,并综合考察其版式行格、字体刀 法、刻工和印工等,认为是北宋福州东禅寺传法慧空大师冲真于元丰三年(1080) 在东禅经局主持雕造的《崇宁藏》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零种之一,为《崇宁藏》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版本与鉴定”栏目刊文 3 篇。 李致忠《〈洪武南藏〉问题考论及其重修复原 之役》在详细考辨《洪武南藏》的校刻、回禄之灾、供奉崇庆州上古寺三个问题基础上,对其历史地位予以充分肯定。 文章基于其传世情况,指出通过现代技术手段重修复原《洪武南藏》的意义与价值。 赵昱《从“丑虏”到“强敌”———潘良贵别集版本考论》通过分析现存各个版本潘良贵别集的内容特点,梳理考察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指出每个版本的源流情况和优劣所在,为整理出版潘良贵全集奠定了扎实基础。 王琼《新见抄本〈虎口余生〉考论》以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抄本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戏曲发展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还把抄本内容与他本 进行了比较,还原了抄本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收藏与整理”栏目刊文2篇。 郎菁《陕西省图书馆藏丹徒赵艺博积微室藏 书》考察了丹徒赵氏积微室藏书入藏陕西省图书馆的过程,揭开了围绕这批藏书 的诸多谜团。 寻霖《凤凰县图书馆藏致田兴恕信札》则介绍了全国古籍普查中发现的清咸丰、同治、光绪间人物致贵州提督田兴恕信札,通过考证收信人田兴恕及写信者的生平,揭示这批手札的文献价值。

“历史与人物”栏目刊文1篇。 吴晓云《记古籍修复大家肖顺华先生》介绍了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 古籍修复专家肖顺华。 他担任修整组组长近三十年,为古籍修复工作及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今日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领域引领行业发展的基础。

“保藏与修复”栏目刊文4篇。 杨玉良《科学、技术与文化遗产———手工纸张的理化性质》指出,中国传统造纸术的产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还原与复兴传统造纸技艺对于今天的书画爱好者、藏书机构工作人员乃至社会大众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造纸需要通过搜集原材料、沤纸浆、捶打、漂白、洗浆、悬浮、烘干等流程展开。 通过实验验证,对纸张纤维物理化学原理进行了解与使用可以影响造纸过程中一些关键环节的效率与效果,从而延长纸张寿命,提升纸张质量。 徐晓静《浅谈古籍修复之衬纸使用》从何时需要衬纸、衬纸选料、衬纸方式方法等几方面阐述了衬纸之使用,对古籍修复技师有很强的参考作用。 罗涵亓、袁东珏《明崇祯刻本〈圣迹图〉修复初探》探讨了四川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圣迹图》的版 本概况、修复历史、破损情况及修复配纸检测等,为修复工作的正式展开提供了 科学有效的依据。 臧春华等《枞阳县图书馆藏珍贵古籍修复项目概述》以明正德刻本《黄氏日抄》等3部14册残破严重的珍贵古籍修复为例,探讨了揭、溜、补、托、衬、合册等古籍修复技法的实际应用,对修复霉蚀粘连、缺损老化古籍具有借鉴意义。 “再生与传播”栏目刊文3篇。 朱本军《海外汉籍数字化加工现状与实践研究》对海外汉籍的分布,及其所经眼的海外汉籍数字化加工基本现状、数字化加工环节中值得国内注意的经验进行了综述,并针对古籍数字化加工中比较重要的原色采集、物理尺寸标示、采集粒度、存储参数与格式及古籍碎片、无字页、夹抄、附属物件等细节处理提供了实例和建设性意见。 王荣鑫《古籍影印对版本研究的助益———兼谈“四部要籍选刊”的影印》以“四部要籍选刊”为例,探讨了古籍影印与版本研究的关系,认为采用不同的影印方式(如灰度影印和位图影印)对版本研究会起到不同作用。 文章还谈到影响古籍影印效果的因素以及未来古籍影印的重点———稀见古籍影印、回归域外汉籍影印、学术价值高的明清古籍影印、图录性工具书影印、深度整理古籍的影印等。 陈腾《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影印工作述略》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珍本古籍丛刊”*辑影印出版为例,以提要形式介绍了《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素问钞补正》 《新刻全补医方便懦》《局方发挥》《丹溪心法类集》五种古籍的撰者行实,概述文本内容,考 辨版本源流与递藏关系等。

“《永乐大典》专辑”栏目刊文 3 篇。 胡泊《〈永乐大典〉修复工程略说》回顾了 2002 年国家图书馆启动的《永乐大典》修复工程实施背景、状况调查、方案制定、试修工作、立项实施、修复过程及成果等,对今后珍贵文献的保护修复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谢德智《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述略》从《永乐大典》入藏国家图书馆的过程入手,探求历史踪迹,梳理现存情况,并结合国家图书馆对《永乐大典》的价值判定和挖掘利用的探索、实践,分享了未来的发展规划与研究设想。 赵前《〈永乐大典〉影印编年简史》则按时间顺序对百年来《永乐大典》影 印历程进行了梳理,有助于阅读者和研究者了解该书基本情况。

“名家谈古籍”栏目刊文1篇。 徐忆农《活字本简史与类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活字本的发展历程,同时重点介绍了泥活字印本、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木活字印本、锡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铅活字印本的不同特点,特别指出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毕昇发明后,在东西方能工巧匠的共同努力下,从15世纪至20世纪陆续成为世界范围内生产图书的主要印刷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知识,摆脱愚昧,推动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文明向前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