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百万畅销书《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译者安燕玲联手畅销书《幼小衔接家长手册》作者*新作品。
2. 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家庭教育专家兰海、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教授陈祉妍联袂推荐。
3. 一套极简对话法、3大沟通模块、10年公益宣讲、70个情景分析、500份真实的案例,千堂公益讲堂、百万家庭受益。
4.手把手教你和孩子对话,走进孩子的内心。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亲子沟通中的难题,提出了倾听和表达的“三要三不要”,并将此总结成一套系统的沟通技巧——极简亲子对话法。
书中还提供了“倾听值”和“表达力”的测试及分析,以及实操训练记录表,帮助父母发现自己在亲子沟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然后结合大量的亲子情境对话进行具体的分析,手把手地引导父母在对话中抓住教育的关键契机,把良好的教育理念真正融入每一场对话中。


【作者简介】

安燕玲
曾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18年高级工程师。*本译作《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影响和温暖了百万中国家庭。近十年来,一直专注于在全国各地积极推广和传播亲子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扶植和培训致力于家庭教育的亲子讲师。
无论是作为培训师、畅销书译者,还是电视台亲子节目特邀嘉宾、国际青年成就志愿者领队,她都认为爱是承担所有角色的核心。她坚信父母的学习和成长才能真正积极影响到孩子,每位父母都能成为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


【目录】

致 谢
推荐序 以科学沟通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前 言 把*好的教育融入每场亲子对话中
导 言
方法篇 静静地听,慢慢地说:亲子对话的基本功
*章 爱的首要任务是倾听 024
有效的对话始于良好的倾听 026
希望孩子倾听你,你就要用心倾听孩子 029
提高“倾听值”的“三要三不要” 033
第二章 用爱心说智慧的话 046
我们的话会成为孩子内心的声音 047
语言是带着力量的 053
提高“表达力”的“三要三不要” 059
用法篇Ⅰ 爱是忍耐和接纳:化解孩子冲突的沟通课
第三章 孩子与父母的冲突:积极理解冲突,视冲突为机会 076
透过冲突看到需要,做出改变 079
透过冲突发现并走出焦虑 088
对付问题,不对付孩子 098
第四章 孩子与同伴的冲突:学会与人交往,建立友爱关系 106
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冲突 108
避免反应过激,强行干预 114
“我不喜欢他”常常意味着“我在乎他” 121
第五章 孩子与兄弟姐妹的冲突:营造融洽氛围,学习彼此关爱 130
尊重孩子的差异,拒绝比较 133
给孩子“专属”而非“同等”的待遇 138
主持公道的方法 146
用法篇Ⅱ 爱是鼓励和帮助:培养孩子品格的沟通课
第六章 建立自信:理解孩子的难处,认可他们的努力 156
自信并非“能做什么”,而是“做到了之前
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159
和孩子一起梳理、细化、分解难题,逐一突破 165
引导孩子在挫败中找方法 173
第七章 培养自律:让孩子善用时间完成该做的事情 186
按时做事,让生活更有秩序 188
主动做事,摆脱被动监督 195
提供选择,让孩子承担选择的后果 200
第八章 学会感恩:引导孩子细数、欣赏、感谢自己所拥有的 210
感恩拥有的,不抱怨没有的 213
为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恩 219
在困境和失误中学习感恩 224
用法篇Ⅲ 爱是感恩和包容:融洽家庭关系的沟通课
第九章 感恩每一位家人付出的爱 234
不必尝试改变家人,效果*有说服力 237
避免在孩子面前否定家人的说法和做法 243
用对待孩子的耐心对待家人 249
附录A “倾听值”测试答案 257
附录B “表达力”测试答案 259
后 记 用生命经营好儿女这份产业 262


【前言】

2018 年的感恩节很特别,那天我们的手机完全被收到的信息刷屏。学员们从全国各地发来热情洋溢的感恩祝福。有一位来自北京的妈妈写道: “这几年的学习,改善了我和儿子的关系。我学会了真心欣赏孩子,不再总说‘但是、可是、然而’,孩子慢慢自信起来,并开始学会真诚地赞赏家人、同学。”一位来自天津的妈妈说:“以前我总是因为孩子的事情和公公婆婆闹矛盾,学习了如何与家人对话,并在家庭中实践之后,现在我成了家庭和睦的纽带。”还有一位来自湖南的老师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在她的教学中,这让她被评为“孩子们*喜爱的老师”……
那是我们开启“极简亲子对话”线上学习小组的第五个年头,看到很多父母的成长,让我们不禁回想起做这件事的初衷。
提到带领父母学习如何与孩子对话,不得不说起13 年前,我曾翻译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可以说它影响了一代父母。这本*早写于1980 年的亲子图书,在时隔20 多年后被翻译成中文,给中国父母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为了与更多的父母分享其中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我们曾走进大大小小的社区、各类幼儿园和学校的家长课堂、各地企业的父母学堂。我们通过各地电台和电视台,以及各种网络媒体,为上万名父母做了数百场讲座, 传播亲子沟通的好方法。
在分享过程中,我们确实感受到父母对学习的渴望,同时,也发现有太多的父母在学习热情过去之后,回到家里面对孩子仍不知所措。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在学习之后,得到更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和更多有针对性的反馈。
另外,很多来自西方的很棒的家庭教育理念,因为受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父母成长环境不同的因素影响,即便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但在中国家庭具体实施的时候,仍然存在“落地”的问题。
于是,我们在2015 年开启了线上学习小组。我们要求父母把自己与孩子的对话真实地记录下来,并写下自己的反思。然后,我们针对父母所记录的对话,进行“点对点”“手把手”的帮助,可谓“扶上马,送一程”。
每一段对话都有细致、精确的点评,启发父母看到这段对话的亮点在哪里;对话中抓住(或错失了)哪些扭转局面的契机;结合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否可以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为了更进一步帮助父母,我们鼓励大家将所发生的对话,进行举一反三,把由此引发的所思所想应用到其他的生活场景中。*限度地挖掘他们与孩子之间每一场对话的价值,让父母和孩子的每场对话,都成为更深入地认识彼此、了解对方的机会。
就这样,我们在五年中对近500 场真实对话记录进行了分析点评, 从中总结提炼出一套“极简亲子对话法”,把“听”和“说”的关键点总结为“三要三不要”,并将这套方法运用在三大不同的对话场景中,包括:
各种冲突中(孩子与父母、同伴、兄弟姐妹的冲突)的对话、生活中(建立自信、培养自律、学会感恩)的对话, 以及与家人的对话。精选出其中典型的70 场情境对话,集结成书分享给更多的父母。
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感恩节,欣喜地看到父母的成长、孩子的变化。如果13 年前我翻译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给中国父母带来了一套崭新的亲子沟通方式,那么,盼望这本集结了来自中国本土案例的《极简亲子对话法》带给父母更细致、更深入的帮助,让教育融入每场亲子对话中!
如何阅读这本书
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每场对话的呈现方式。首先,我们在“背景”中介绍了这场对话的基本信息。其次,在“回放”中作逐字逐句的点评(用特殊字体标识),帮助父母看到自己对话过程中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提高。然后,在“解读”中对整场对话作总体的分析和总结,帮助父母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后,在“下一步”中,帮助父母对当下遇到的问题进行后期的跟进和指导,在今后面对同类问题的时候,学会触类旁通。例如:
对话: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背 景:假期开车带孩子出去玩。爸爸开车,我因为晕车在车上没有多说话,一路上儿子在车里觉得很无聊。到了中午,我们找到一家餐馆吃饭,餐桌餐椅都是矮矮的竹桌竹凳。饭菜上齐了,我们刚吃了一会儿,儿子开始前后摇晃小板凳。只听“咣当”一声,凳子翻倒,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对话回放
妈妈:哟,小心点儿。
(儿子坐起来,可是没过2 分钟,故伎重演,又摔倒在地上。)
爸爸:地上好多虫子哦,会咬你屁股的。
妈妈(有些生气):快起来,地上很脏!
爸爸:你是怎么搞的?好好吃饭!
(儿子仍然不动,我伸手拉他起来坐好。不一会儿,他又再次摔在地上,并且用挑衅的眼神看着我,我终于怒了,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把他拉起来。)
妈妈(严厉地):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地上很脏,不要坐地上!
儿子(使劲挣扎):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餐馆里其他客人纷纷往我们这边看过来。)
爸爸(很生气):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啊!
(儿子大声哭闹起来。我*后在儿子屁股上打了两巴掌,并厉声训斥才结束这场冲突。)
反 思:儿子的做法让我感到措手不及。就在他第二次摔倒在地上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了耐心和理智,心里只有四个字:“赶紧起来!”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要一次次摔在地上,是因为好玩吗?他平时还算听话,为什么要那样做?他想传递给我什么信息呢?而我当时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不再故意摔倒呢?
解 读:妈妈虽然在冲突中失去了耐心和理智,但是在冲突之后, 能进行反思,寻找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值得鼓励。孩子故意重复摔倒的行为, 一定有他背后的动机。这个动机是什么,需要从他得到的结果来查看。重复这个过程,让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甚至餐厅里的其他人也在关注他。所以,很有可能,孩子在用故意摔倒来取得父母和周围人的关注, 虽然他*后受了“皮肉之苦”。
从对话的背景描述中,我们看到在午饭之前的较长一段时间内,爸爸在专心开车,妈妈晕车难受没说话,父母都忽略了小家伙的存在。孩子在利用吃饭的机会“求关注”。他发现每摔倒一次,就成功地得到一次父母的关注。所以,他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希望能一次次得到父母的关注。
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回到餐桌前,通过和他聊天来满足他对关注的需求。
尝试这样说
妈妈:让板凳的四个脚都着地就不会摔倒,如果只有两个脚着地就会摔倒。(把“小心”转换成孩子能理解的、更具体的描述。可参见第二章“提高‘表达力’的‘三要三不要’”中对“要客观描述, 不要笼统评判”的解读。)
(儿子坐起来,没过两分钟,故伎重演,又摔倒在地上。)
妈妈:我知道你坐了这么长时间车,没人和你说话,觉得很无聊。不要再摔倒了。咱们来说说,这个餐馆和咱们家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孩子在重复一个行为来寻求“关注”,就通过对话来满足孩子的“关注”。参见第二章“提高‘表达力’的‘三要三不要’” 中对“要理解指正,不要说教指责”的解读。)
儿子:这里的桌子、凳子比咱们家的矮。
妈妈:嗯,我也发现了。还有呢?(给孩子开放性的问题,继续引导对话的进行。)
儿子:这里的桌子、凳子是竹子的,咱们家的是木头的。
妈妈:确实是!你再找找还有哪些其他不同。
儿子:这里把米饭放在竹筒里面,咱们家是放在碗里。
(一边吃饭,一边愉快地聊天。因为满足了孩子希望得到关注的愿望,他也就没有必要再故意摔倒了。)
下一步:对于孩子“寻求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后期进行观察。如果他一再重复一些不当的行为,不听父母的提醒,那么父母可以想一想: 首先,他这样做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当孩子重复一些行为的时候,一定有他的动机和目的。父母需要花时间去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而不只是禁止他的行为。其次,他重复这样做,得到了什么结果?我们可以从孩子重复这个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去发现他的动机。正如《孩子挑战》一书中提到的,“小一点的孩子在做重复的行为时,未必知道或者意识到自己的动机和目的到底是什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这个行为*后给他带来的结果,来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上面的这个例子就是这本书中对话的呈现方式,希望这些对话所给出的经验与教训、分析和提醒都能够给到父母*直接、*有效的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