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

本书是领导干部进行哲学通识阅读的读物,有助于领导干部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书系统论述了中国哲学中的政治智慧,可以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了解中国哲学,更好地学习中国哲学,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本书兼具实用性和可读性

本书紧密联系工作实际,通过讲述大量生动精彩的事例,既有古代的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也有当下一些领导干部的正反面典型案例,提出了许多对领导干部立身为政的建言,这对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为政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新时代领导干部通识读物”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系列丛书由著名文化学者、人民艺术家王蒙作序

本系列丛书计划推出30本, 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军事、管理、科学、艺术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每一本书均由一位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主要面向党员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是适合高端读者参阅的提升人文素养与执政能力的精品课。本系列丛书旨在丰富党员领导干部的知识,拓宽党员领导干部的眼界,推动党员领导干部的思维认知、选择决策,延伸发展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教化能力、全面深化改革能力,达到从“通识”到普识、广识、精识、会识,既达到政治过硬,又实现本领高强。


【内容简介】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书从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仁义之道、义利之辨、尊贤使能、和而不同、知行合一、盛世治理、大同理想等方面,深入分析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董仲舒、王阳明等中国古代先哲的哲学思想及其主要内容,系统论述了中国哲学中的政治智慧,探讨中国哲学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学会运用哲学的思维和方法立身为政。


【作者简介】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副院长。曾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重点研究秦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学、中国儒学。曾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曾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成果奖、学术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教材奖等。主要著作有:《虚实之辨》《董学探微》《秦汉思想史》《十五堂中国哲学课》等。


【目录】

讲 中国哲学

一、哲学是什么

二、中国有没有哲学

三、中国有什么样的哲学

第二讲 以民为本

一、民本传统

二、民本三大特点

三、民本观念与民主制度

第三讲 为政以德

一、人性本善

二、以德为政

第四讲 仁义之道

一、孔子论仁

二、孟子论仁政

三、董仲舒论泛爱

第五讲 孝道教育

一、如何理解儒家孝道的基本精神

二、《孝经》对不同社会角色有不同的尽孝道要求

三、分析几个典型事例

四、再探讨有争议的问题

第六讲 义利之辨

一、义利的本义

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功贤于耕织

四、义者宜也

第七讲 尊贤使能

一、贤者之力

二、荐贤之力

三、倡贤之力

四、任贤之力

五、人民之力

第八讲 德才兼备

一、重德轻才

二、唯才是举

三、“无求备于一人”

四、德才须分析

五、亲近来远

六、有过之臣是否可以复用

第九讲 和而不同

一、“和”与“同”

二、人际关系

三、国际关系

四、人与自然

五、和谐与竞争

六、审议“优胜劣汰”

第十讲 知行合一

一、知行先后之争

二、知行难易之争

三、知行轻重之争

四、欲速则不达

五、小利不能贪

六、起点要低

七、怀大义,识大体

八、志当存高远

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十一讲 实事求是

一、墨家的“三表”说

二、庄子的是非观

三、韩非的参验论

四、《淮南鸿烈》的是非无定论

五、王充的效验论

六、当代的是非观

七、实事求是(上)

八、实事求是(下)

第十二讲 以史为鉴

一、食足知礼,先富后教

二、损益因革,变古易常

三、势非圣意,理在民心

四、重史传统

第十三讲 盛世治理

一、盛世文化的代表

二、董仲舒盛世治理的四个原则

第十四讲 大一统论

一、大一统论的由来与发展

二、天子是大一统政治的核心

三、百官是国家机器的重要部件

第十五讲 独尊儒术

一、政治家与哲学家的联盟

二、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

三、儒学创新,与时俱进

四、独尊儒术以后

五、如何评论历史上的统治阶级

六、汉武帝分别对待当时大儒

七、独尊儒术在《史记》中的反映

八、独尊儒术反映在选用人才上

九、汉代新儒学的启示

第十六讲 大同理想

一、大同理想,天下为公

二、聚和堂试验

三、近代大同说

附录:领导干部应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哪些政治智慧


【前言】

前言

“哲”有智慧的意思,那么,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智慧也有千差万别,我以为智慧也可以大体分为追求真、善、美的差别。西方哲学的主流是求真的科学哲学,中国哲学的主流是求善的政治哲学。

求善的政治哲学,宗旨是保护所有人,其中包括弱者,包括矜寡孤独废疾者。为了保护弱者,需要惩治危害社会安定的害群之马。

在保护生命方面,中国传统不讲“优胜劣汰”,只讲“和而不同”。弱者、劣者不是淘汰对象,而是需要关心、保护、帮助的对象。这就形成了民本观。《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邦”是政府、国家的意思,也称“社稷”。这句话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稳定,国家才能安宁。后来,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贾谊说“民无不为本”。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这是以人民为主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是好官。天下太平,国君就是明君。如果内忧外患不能解决,那么人民就要换人或诛一夫,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中华民族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观。当政者倾听群众的意见,加以比较分析,符合人民主体利益的,就要采纳实施。中国共产党就是靠这种办法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后得到人民的拥护,取得政权。

当政者能为全体人民谋利,就是德政。德政主要有三项:一是解决社会激烈矛盾,创造和平环境,让人民安居乐业;二是使人民普遍富起来,不是只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脱贫攻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就是德政;三是“富而后教”,富以后要特别强调道德教育,使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大的提升。

儒家认为应该从孝道教育开始。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产生教育的源头。如果对于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那又怎么会为人民谋幸福?汉代以孝治天下,产生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

有了孝道做基础,移孝作忠,应用到社会方方面面,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就会出现盛世。然而,盛世也会有各种不合理的现象,不能以少数不合理的现象否定全局。同时,有问题要认真研究、处理,否则小病会发展到大病,后病入膏肓。社会总要在改革中发展。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核心的是民本观。有了正确的民本观,许多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宋明时代讨论“背主事仇”的问题,久久不能解决。管仲跟着公子纠、鲍叔跟着公子小白,后小白战胜公子纠,当了齐桓公。原来跟着公子纠的一些人自杀殉难,而管仲没有殉难,还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有人认为管仲不守信,背主事仇。孔子弟子也有类似疑问。《论语》记载孔子支持管仲,一是管仲为齐国九合诸侯立了功,二是为后人造福。按孟子的排列顺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仲为民为社稷都有大功,与公子纠这些尚未上台的人相比,不殉难就不值得提。唐代的魏徵也有同样的问题,但是,只要站在民本观上,就不难解决。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创造了唐代盛世,对人民贡献大,国君要以民为重,不同于普通百姓。

……


【免费在线读】

民贵君轻

无论是将民与天并列,还是主张民为神主,都说明西周以后开明的思想家们已经有了重民的思想。当时普遍的观念还是天与神有崇高的地位,风俗是畏天敬神的。天、神的地位都在统治者天子之上,如果民与天、神并列,那么很显然,民的地位应该在天子之上。这是很容易推导出来的。但是,这种思想到战国时代才由儒学大师、儒家亚圣孟子概括出来。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尊贵,国家其次,国君排在后。这就是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为什么民比君还高贵呢?孟子作了这样的比较:一个人得到天子的赏识,可以当诸侯;得到诸侯的赏识,可以当大夫;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够当天子。用后来的史事作注解,就更容易理解。例如,李斯本事很大,受到秦始皇的赏识,当了丞相,本事再大,也当不了天子。刘邦没有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当不了丞相,却由于受到人民的拥护,当上了天子。由此可见,民是贵的。因此,得到人民,也就得到天下;失去人民,也就失去天下。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群雄并争的时代,各个诸侯国都试图用武力消灭他国、统一天下,此时的统治集团和思想家们对于民众力量的认识也深刻。当时诸侯国的执政者还有意识地利用民众的力量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求救,当时秦国内部有两派意见:一派反对支援,一派主张支援。主张支援的子桑说:“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左传·僖公十三年》)子桑的意思是,利用救灾的机会拉拢晋国民众的心,以后在与晋国的战争中就容易取胜。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求救,但是晋国却拒绝支援。又过了一年,秦国与晋国发生战争,结果,秦国由于得到民心,理直气壮,大败晋国的军队,并且俘虏了晋惠公。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的向背是关键,它决定天下大势。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心中没有群众,对群众安危冷暖漠不关心,说话办事惹人争议。近年来,以“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为代表的“雷人雷语”不断曝光,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响。比如,2010年5月,某市环保局一位局长的目标责任制奖与职工相差3倍,有的同志认为不公平,向纪检部门反映,该局长在全局大会上发泄说:“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2010年12月,某市交警中队一位副中队长到体育场执勤,与现场的一名司机理论时说:“我是为领导服务的,是领导重要还是你们这些人重要?!”这些话虽然可能是个别干部情急之下脱口而出,但也的确与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群众观念淡薄不无关系。

当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冲突易发多发。比如,征地拆迁,在一些地方已酿成暴力事件;国企改制,出现了一些损害职工群众利益的情况;食品安全,出现了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明胶、甲醛、三聚氰胺等超标的情况,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前些年贵州瓮安、云南孟连、甘肃陇南等地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不仅心里没有装着群众,而且直接侵犯群众利益,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因而群众不高兴、不满意、不答应。孟连县委书记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说到底,还是我们的群众工作出了严重问题,群众关注的利益诉求,没有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好。出了这么多问题,从感情上讲,应该是我们欠下群众的。”对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引以为戒,牢牢记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