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堪称日文版《围城》,根据《哥儿》改编的电影由日本当红演员二宫和也主演!
★名家名译,中日对照,注释详尽,页码标注,方便阅读!
★《哥儿》由著名的日本文学翻译家林少华先生倾情献译,行文达意传神,流畅优美。
★采用中日对照形式,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原文。
★对文中的难词、难句进行了假名标注以及详尽解释,带你全方位读懂日文原著!
★平装 护封,日语学习者及文学爱好者的藏书之爱。

日本文学鉴赏系列:
《我是猫》
《心》
《哥儿》
《人的失格》
《斜阳》
《两分铜币》
《阁楼层里的散步者》
《阴兽》
《罗生门•地狱变》
《河童•侏儒警语》
《金阁寺》
《潮骚》
《起风了》
《蟹工船》
《春琴抄》


【内容简介】

《哥儿》是日本国民级大作家夏目漱石自传色彩浓厚的传世佳作!。笔锋犀利,讽刺大胆,是日本文学作品中超受欢迎、为人熟悉的小说之一。小说通过一个不谙世故、坦率正直的鲁莽哥儿踏入社会后同周围俗物展开的种种戏剧性冲突,辛辣而巧妙地讽刺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鞭挞了卑鄙、权术和虚伪,赞美了正义、直率和纯真。语言如风行水上,流畅明快;幽默如万泉自涌,酣畅淋漓;妙语随即生发,警语触目皆是,颇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势。通篇如坂上走丸,一气流注,而寓庄于谐,妙趣横生,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1867—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日本作家、评论家、英文学者。代表作品有《我是猫》《哥儿》《三四郎》等。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林少华,文学翻译家,散文家,学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祖籍山东蓬莱,生于吉林九台,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著有《落花之美》《为了灵魂的自由》《乡愁与良知》《高墙与鸡蛋》《雨夜灯》《异乡人》《小孤独》《林少华看村上:从〈挪威的森林〉到〈刺杀骑士团长〉》。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奇鸟行状录》《刺杀骑士团长》等村上春树系列作品,以及《心》《我是猫》《罗生门》《雪国》《金阁寺》《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等日本名家作品凡九十余部,广为流布,影响深远。2018年以其杰出的翻译成就和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获日本“外务大臣奖”。


【媒体评论】

若从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家中投票选出十位“国民作家”,夏目漱石无疑位居其首。以文体评价而言,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夏目漱石到底成为一个主轴。无论夏目漱石的文体还是海明威的文体,如今都已成为经典,都已作为一种参照(reference)发挥作用。
——村上春树


【目录】

目录
坊っちゃん 1
哥儿 179


【前言】

得鱼而不忘筌
(代总序)

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作为外语教师,我强调多的就是外文原著的大量阅读,旨在让学生在相关语境中掌握语汇、熟悉语法、打磨语感。就现实状况而言,原著文本的大量阅读,恰恰是外语专业本科生以至研究生的弱项。多数人感兴趣的更是用于应试的语法、惯用句型手册和习题集之类。近年来,智能手机导致的碎片化阅读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于是我强调得更多了,几乎成了老生常谈。好在老生常谈也并非完全没有效果——时有学生或年轻朋友直言相告:“老师,我也不是不想读原著,奈何生词太多,查也查不过来,读一会儿就烦了,就困了。您可有什么好办法?”
办法总是有的。我告诉他们,作为过渡性、权宜性办法,不妨先读中外对照(对译)读本。眼珠一斜有译文,约略下视有脚注,可免去不少查阅之苦。对方若是学日语的,我就索性毛遂自荐,推荐拙译日汉对译丛书,比如夏目漱石的《心》、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太宰治的《人的失格》、堀辰雄的《起风了》……你别说,还真有人言听计从,乖乖买了,细细读了,甚至反馈说“老师没有忽悠我!”听得我满心欢喜。是啊,再怎么着,作为老师也不至于忽悠学生。严格地说,忽悠的时候也不是全然没有,但事关专业学习,事关毛遂自荐,一分认真、一分良知、一分责任感总还是要有的。
其实,这也与我的个人学习经历有关。我在吉林大学外文系学日语的时候,作为过渡,就曾看过日汉对译的书。记得像是商务印书馆早年出的日语学习参考书,里面收有小林多喜二《党生活者》等作品的对译片段——如此过渡之后,开始看德永直《没有太阳的街》等长篇小说原著,毕业前至少看了10 部。后来读研期间又看了夏目漱石全集等大部头。这样风雨兼程看下来,感觉有两个好处,一是单词量明显增加了。说世界上没有我不知道的日语词儿,那当然是不知天高地厚,纯属忽悠,但翻译当中很少查辞典则绝非虚言。二是语感上来了。因为单词和句式是在原著语境中记得的,所以它们一开始就已挣脱了辞典干巴巴的标准
释义,而带有种种样样的感性因素,比如色彩、温度,比如氛围、气味,比如节奏、律动和喘息。记住的不是静止的模板或图片,而是鲜活的电影或视频。挪用木心的说法,前者好比把鱼拿到桌面上观察,后者好比在水中观察。又好比水草(木心用来比喻《红楼梦》中的诗),“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而若“放在水中”,自觉不自觉之间就感受到了语汇千变万化的外延性、引申性及其微妙含义。遇到类似的场合,它们就会瞬间复苏过来,主动拍脑门儿报到。因此,无论解题还是翻译,就省去很多理性推导时间,信手拈来,绝尘而去。时觉文思泉涌,时闻珠落玉盘,时见妙笔生花。说些,语感就是一切。
也是出于这一切身体验,当年中国宇航出版社要我出几本日汉对译读本时,我欣然答应下来。不过起初并非齐刷刷正好10本。十几年前的2008 年首批推出4 本:夏目漱石《哥儿》《心》、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侏儒警语》。而后逐步增加6 本:江户川乱步《阴兽》、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太宰治《人的失格》《斜阳》、堀辰雄《起风了》和谷崎润一郎《春琴抄》。其中大多一版再版。接下去将有同是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三岛由纪夫的
《潮骚》《金阁寺》陆续送到大家手中。
下面简单说明三点。
一、关于对象读者
这套丛书设想中的读者水平起点为三年级(大三)以上本科生和研究生,或者相当于这一水平的日语自学者。前面说了,主要是为直接阅读原著文本提供过渡性用品。也就是说,下了这条摆渡小船,弃舟上岸,你就可以大踏步走进风光无限的原著阅读天地了。
二、关于注释
注释条目是基于上面的对象读者水平甄别选定的。我作为教书匠,1982 年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即从事日语教育,尔来38 年矣。初几年教的是精读课,曾从一年级教到四年级,自以为大体熟悉大三大四学生的学力。这使得我在选择注释词条时有了基本依据。释义和语法术语主要来自《日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年版)和《辞林21》(日本三省堂1993 年版),知识性词条则更多借鉴了部分日文原著所附“注解”。亦多少夹带我个人的体悟和理解。未必得当,仅供参考,断非指南。尚希方家,有以教我。
三、关于翻译
对译,对照性翻译。在本质上,任何翻译都是对译,但作为一种体例的对译本,又有其特殊要求:更要求准确性,即要和原文对得上。因此,在对译本付梓之前我重新校对了一遍。不过总的说来改动不大。也就是说,没有为了表层词义的两两相对而刻意改为直译。何况所选原著俱为文学名著,而大凡文学名著都离不开审美追求。这就要求译文不能囿于表层词义使之一一“对号入座”,而必须注重整体审美意象的重塑与再现。事关翻译,我所以为看重“审美忠实”,缘由亦在这里。前不久我还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 级新生平台课上就此老调重弹,同时增加了些许新调:文学翻译或可分为ABC 三个层次。A 得形忘
意,B 得意忘形,C 得意而不忘形。换言之,A 得筌忘鱼,B 得鱼忘筌,C 得鱼而不忘筌。无须说,C 为层次。但这终究是一种原则,一个理想。作为实际操作者的我,既可能鱼筌俱得,满载而归,又可能鱼筌皆忘,两手空空。抑或鱼筌之间,得一失一。究竟如何,自然有赖于读者惠眼明鉴——这也是一种对照,对照性阅读。是所望焉。
后我要向这套日汉对译丛书的责任编辑致以谢意。
2008—2020,十几年间,三易其版,三易其人。始而楚晓琦,继而刘东雪,现今李琬琪——三位优秀女性以女性特有的真诚、细腻和责任心,避免了书中不少疏漏。同时努力营销,或运筹帷幄,或奔走呼号,白天黑夜,不辞辛劳。当然更要感谢读者——正因为有无数读者慨然赐阅,丛书才得以十几年来销势不减。对于译注者、对于教师,天底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庆幸的呢!

林少华
2020 年10 月3 日于窥海斋
时青岛紫薇摇曳金菊飘香

夏目漱石和他的作品
(译序)
除了对职业教师,日本人一般不以“先生”称呼别人,对文学家也是这样。但对夏目漱石是个例外,习惯上称为“漱石先生”,大约同我们中国人习惯上称鲁迅为“鲁迅先生”相若。较之客气,这里边显然含有尊之为师的敬意。实际上,夏目漱石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同鲁迅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差不多。但鲁迅研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属于显学。不仅《鲁迅全集》被一篇不少地译成了日文,《故乡》还被收入了日本中学“国语”(语文)教科书——不知道鲁迅先生的日本人估计占不到多数。但相比之下,夏目漱石在中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当然个中原因多多,很难单纯比较)。人们或许知晓川端康成和大江健
三郎,但知道漱石的,除了大学中文、外文系师生和文学爱好者,恐怕不会有多少人。
然而毫无疑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座卓然特立的高峰。他活跃的20 世纪初期(明治与大正之交),日本文坛可谓群星灿烂。就小说家来说就有森鸥外、岛崎藤村(亦是诗人)、田山花袋、正宗白鸟、永井荷风等人。但作品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说得夸张些,恐怕唯漱石一人而已。难怪被日本人称为“国民大作家”,其头像赫然印在日本千元纸钞的正面,人们几乎无日不同这位大作家“打交道”。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1867 年(庆应3 年)生于江户(现东京)一小吏家庭,14 岁入二松学舍系统学习“汉籍”(中国古籍),浸润了东方美学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日后文学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写“汉诗”(汉语古诗)是其终生爱好和精神寄托。“漱石”之名,即出自《晋书·孙楚传》中“漱石枕流”之句。21 岁就读于高等中学本科,23 岁入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英文专业学习。其间因痛感东西方文学观的巨大差异而陷入极度的精神苦闷之中。1895 年赴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为日后《哥儿》的创作积累了素材。翌年转赴熊本县任高等中学讲师。1899 年赴英国留学3 年,学习英国文学和教学法。回国后先后在东京高等中学和东京帝大讲授英文,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我是猫》,并一举成名。1907 年进入朝日新闻社任小说专栏作家,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一直笔耕不辍,直至1916 年(大正5 年)因胃溃疡去世。是年仅49 岁。
漱石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并不很长,从38 岁发表《我是猫》到49 岁去世,也就是10 年多一点时间,却给世人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作品。他步入文坛之时,自然主义文学已开始在日本流行,很快发展成为文坛主流。不过日本的自然主义不完全同于以法国作家左拉为代表的欧洲自然主义,缺乏波澜壮阔的社会场景,缺乏直面现实的凌厉气势,缺乏粗犷遒劲的如橼文笔,而大多囿于个人生活及其周边环境的狭小天地,乐此不疲地直接暴露其中阴暗丑恶的部位和不无龌龊的个人心理,开后来风靡文坛(直至今日)的“私小说”“心境小说”的先河。具有东西方高度文化素养的漱石从一开始便同自然主义文学背道而驰,而以更广
阔的视野、更超拔的高度、更有责任感而又游刃有余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同森鸥外一并被称为既反自然主义又有别于“耽美派”和“白桦派”的“高踏派”“余裕派”,是日本近代文学真正的确立者和一代文学翘楚。随着漱石1916 年去世及其《明暗》的中途绝笔,日本近代文学也就落下了帷幕。
以行文风格和主要思想倾向划线,作品可分为明快、“外向”型和沉郁、“内向”型两类。前者集中于创作初期,以《我是猫》(1905)、《哥儿》(1906)为代表,旁及《草枕》(1906)和《虞美人草》(1907)。在这类作品中,作者主要从理性和伦理的角度对现代文明提出质疑和批评。犀利的笔锋直触“文明”的种种弊端和人世的般般丑恶。语言如风行水上,流畅明快;幽默如万泉自涌,酣畅淋漓;妙语随机生发,警句触目皆是,颇有嬉笑怒
骂皆成文章之势。后者则分布于创作中期和后期,主要作品有《三四郎》《其后》《门》(前期三部曲)和《彼岸过迄》《行人》《心》(后期三部曲),以及绝笔之作《明暗》。在这类作品中,作者收回伸向社会的笔锋,转而指向人的内心,发掘近代人内心世界的不安、烦恼和苦闷,尤其注重剖析近代知识分子的“自我”、无奈与孤独,竭力寻觅超越“自我”、自私而委身于“天”的自在和谐之境(“则天去私”),表现出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执着、严肃的人生态度。
这里,从两类作品中各选一部代表作。《哥儿》通过一个不谙世故、坦率正直的鲁莽哥儿踏入社会后同周围俗物展开的种种戏剧性冲突,辛辣而巧妙地讽刺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鞭挞了卑鄙、权术和虚伪,赞美了正义、直率和纯真。行文流畅,节奏明快,形象鲜明。通篇如坂上走丸,一气流注,而寓庄于谐,妙趣横生,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实为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心》则多少带有现今所说的推理色彩。“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后来接得“先生”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 一同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先生”设计使K 自杀,自己如愿以偿。但婚后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后也自杀而死。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同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这部长篇可以说是漱石为引人入胜的作品,至今仍跻身于日本中学生喜欢读的十部作品之列。说得一点,假如没有《哥儿》和《心》,漱石能否“活”到今天还真是个疑问。
日本小说家中,较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我更喜欢另外两个人:一个就是夏目漱石,一个是当代的村上春树。差不多20 年前在北国读研究生的时候,漱石全集便读了一集又一集;而村上的小说,近年来则译了一本又一本。粗想之下,两人之间虽时隔八十余年,但确有若干共同点。一是态度的认真与坦诚。两人都认真对待人生和社会,不伪善,不矫情,不故弄玄虚,不掩饰自己。二是笔调的幽默和机警。一些作品都富于理性的、机智的、有教养的幽默感。外国有人称村上春树为“当代的夏目漱石”,想必主要着眼于这一点。三是描写对象大多都是都市里的小人物尤其是知识分子,都以传达其孤独、
无奈、充满失落感的心态见长,而且两人同样是游离于文坛主流而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作家。正因为喜欢,多年来一直想将适合日语专业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哥儿》和《心》这两篇以日汉对译形式另行付梓。而今承蒙中国宇航出版社好意,终于得遂夙愿。人生快事,教师之乐,莫过于此。
关于注释,主要根据本科二三年级的学力就词汇和语法之偏难者附以脚注。释义参考了角川书店昭和49 年版“日本近代文学大系”之《夏目漱石集》中的注释和有关辞书,亦多少有我个人的理解。包括译文在内,未必精当,谨资参考,欢迎指正。后我想说的是,此书2008 年出了平装本,转眼5 年过去。今天您手中的精装本无论译注内容还是版式设计都较平装本有了明显改进。尤其译注方面,责任编辑刘东雪的一丝不苟使之避免了不少疏漏或欠妥之处,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如果说一本书是一只小船,那么出版社就是一座码头。现在,小船终于离开码头扬帆起航了。但愿这只小船带给您一丝惊喜、一分收获。

林少华
2013 年3 月25 日于窥海斋
时青岛垂柳初绿迎春花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