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以时间为序,兼顾理论的学科视野和内在关联,系统梳理和呈现十八世纪以来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研究内容、历史演进及理论贡献, 对中国减贫思想的发展、减贫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并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以及国际反贫困理论的本土化等内容进行深度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理论实践研究丛书》(三部曲)之一,主要梳理国际减贫理论的演进发展,说明中国的减贫事业是全球减贫的一部分,中国扶贫理论的发展借鉴了国际减贫理论成果,体现了中国减贫发展理论的国际性、包容性,是对外传播全球减贫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学习领会习.近.平扶贫论述的认识基础。


【作者简介】

黄承伟,男,广西灵山人,1965年生。现任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减贫发展领域的研究及管理工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部委委托课题等各类研究项目五十余项。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主编“中国扶贫攻坚前沿问题研究丛书”等多套丛书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每年主持完成各类扶贫理论政策研究、咨询项目多项。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扶贫重大专题调研及政策制定、国家精准扶贫方略顶层设计、有关重要文稿起草。发表学术论文《习近平扶贫思想论纲》《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拓展》等理论文章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中国精准扶贫方略》《一诺千金——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思考》《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贫困问题》独著合著、主编学术著作等近百部。


【目录】

章 导 论

一、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的内容概述

二、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的历史演进

三、本书框架结构

第二章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的贫困观

一、繁荣与贫穷:

18—19 世纪英国经济社会发展图景

二、慈善、惩贫与济贫:

18 世纪到 19 世纪中期英国济贫思想及实践

三、自由主义与制度批判:

古典经济学的贫困观及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的贫困观

(二)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第三章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期的贫困理论

一、认知与转化:

中产阶级开展资本主义贫困的社会调查

二、批判与继承:

西方福利主义反贫困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一)19 世纪初福利思想的奠基:

空想社会主义与功利主义

(二)自由主义批判与国家福利主义:

新自由主义、费边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

三、福利国家与反贫困:

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 发展的效应:20 世纪中期经济学领域的贫困研究

一、均衡发展理论中的贫困研究

(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三)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四)莱宾斯坦的“临界小努力”理论

二、结构主义发展理论下的贫困研究

(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二)赫希曼的“经济增长不平衡模式”

(三)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

(四)库兹涅茨“增长、不平等与贫困”

三、区域发展理论中的贫困研究

(一)沃勒斯坦的“中心要边缘”理论

(二)拉美学派的“依附理论”

(三)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第五章 个体与结构:20 世纪中后期贫困的社会学解释

一、贫困文化理论

二、贫困代际传递理论

(一)代际流动与贫困

(二)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研究

(三)贫困代际传递的介质和载体

三、社会情境理论与贫困研究

(一)底层阶级研究

(二)贫困处境论

四、社会结构理论中的贫困观

(一)功能主义的贫困观

(二)冲突学派的贫困观

第六章 微观视角下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一、人力资本与贫困:教育与制度

(一)人力资本投资与传统小农经济的改造

(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与经济增长

(三)文化资本与教育

二、社会群体与贫困:排斥与剥夺  

(一)社会歧视论

(二)社会排斥论

(三)文化剥夺论

三、社区及参与式发展:增权与参与

(一)社区发展战略

(二)参与式发展理论

(三)增权 / 赋权理论

第七章 综合视角下的贫困与反贫困研究

一、贫困概念的拓展以及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

(一)贫困解释的新框架:权利分析方法

(二)贫困概念的拓展:

基于能力、权利和福利的能力贫困

二、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框架

三、社会资本的减贫范式

(一)社会资本的嵌入性理论

(二)社会资本与收入不平等

(三)社会化进程与社会资本

第八章 贫困与反贫困及发展研究的进一步反思

一、多维贫困的测量和概念拓展

(一)主观贫困的拓展

(二)信息贫困理论

(三)空间贫困理论的拓展

二、多元发展观下的反贫困理论

(一)益贫式增长理论

(二)包容性增长理论

(三)绿色增长理论

三、社会质量及治理理论中的反贫困研究

(一)社会质量理论

(二)治理理论及其在反贫困领域的应用

四、资产建设以及家庭经济学的微观反贫困理论

(一)资产建设理论

(二)家庭经济反贫困理论

第九章 中国扶贫思想的演进与研究评述

一、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及实践

(一)先秦贫困及济贫思想的渊源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民间互助、救助思想及宗教慈善的兴起

(三)隋唐政府救助的制度化及仓储思想的发展

(四)宋元理学泛爱思想及宗族慈善理念的系统化

(五)明清时期政府及民间慈善救助思想的演进

二、中国近现代贫困与反贫困思想

(一)孙中山的民生及救助思想  

(二)民国时期社会学者的贫困认知及乡建思想

(三)民国时期经济学领域对农村贫困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三、西方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一)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

(二)基于个体视角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  

(三)基于制度和文化视角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  

(四)基于组织视角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

(五)基于区域、系统视角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

四、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

(二)习近平对中国扶贫思想的发展与贡献

第十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精彩书摘】

贫困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自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作为一种物质和精神贫乏的社会现象,贫困既简单又复杂。言其简单,在于其首先是一种直接可观的客观存在;言其复杂,在于其背后复杂的发生机制和原因,以及在不同 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多元解释面向。但 毋庸置疑,贫困问题是影响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大挑战, 消除贫困、实现公平而有效率的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贫困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是理论学术研究的重要主题。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和社会都对贫困以及消除贫困进行了实践及理论方面的探索。贫困与反贫困的实践及发展,既奠定了理论研究的起点,也为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检验、完善、修正和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从理论发展进程来看,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始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阶段,经历了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以及新发展主义的反思。社会学从个体到结构主义视角的解释,有关贫困与反贫困的认知和解释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在此过程中,国家及政府组织、研究学者以及社会组织机构,成为贫困理论产生的重要载体,经济学、社会学、发展学、人口学、政策学等学科也为贫困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形成了一系列贫困与反贫 困的理论和观点。

一、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的内容概述

社会发展初期,人类对于公平、平等、共同富裕等社会理想的追求,事实上已经包含了社会对于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古希腊罗马时期有关平等、公平以及乌托邦世界的美好理想,中国先秦思想家对于仁爱、不患寡患不均、大同社会理想的阐述和表达,无不包含了古代先贤的贫困与反贫困思想。

西方社会进入 18 世纪尤其是次工业革命爆发以后, 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一方 面,当时社会盛行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于政府开展的相关济贫措 施持广泛的批判态度,将贫困视为个体的责任和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世俗社会以及国家对于贫困问题的看法已经开始发生转变。特别是一批社会中产阶级开始针对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 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以翔实的数据和资料揭示了资本主义 社会愈益严峻的贫困问题。贫困现象逐渐被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引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管理学者的 研究和关注。1899 年,英国企业家和管理学家本杰明·西伯姆· 朗特里(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在英国城市伦敦进行了大范围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调查,并于 1901 年将研究结果呈现 在其著作《贫穷:城镇生活研究》一书中。在研究中,朗特里首次 提出了将贫困线作为贫困测量的标准,并开启了贫困问题研究的先河。

在整个20 世纪,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 进行了广泛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 果。20 世纪 60 年代,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在其《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一书中,首次将“反贫困” 作为学术研究术语提出,揭开了专门性贫困研究的历史序幕。有关贫困问题的研 究开始作为一项全球共同事业,在多个国家和部门以及学科领域得到深入推进, 形成了贫困与反贫困的专门性和综合性研究理论,不仅对于国际社会的贫困与 反贫困问题和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也进一步指导、推动和影响了世 界各国的贫困认知及反贫困实践。 从研究内容上看,贫困与反贫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反贫困理论研究离不开对贫困内涵以及致贫原因的讨论。因此,广义的反贫困理论包括了对贫困内涵、致贫原因以及消除贫困途径等方面的探讨。18 世纪以来,国际上贫困研究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拓展创新。总的来看,学术界有关贫困研究的内容经历了贫困认知(即认识和承认贫困问题的存在),到贫困解释(即探讨贫困发 生的原因和影响意义),以及贫困治理(即采取何种措施来预防、减缓以及消除贫困)的基本路径,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贫困定义、贫困类型、贫困测量、贫困功能、反贫困策略、反贫困评估以及贫困与人类发展主体间的关系等具体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理论,形成了一系列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成果。与此同时,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的学科领域不断拓展,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均产生了不同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为贫困研究提供了多学科、跨学科以及专门性、综合性的研究视角。而且,伴随着国际上贫困与反贫困现状和 实践的不断推进,贫困研究的产生载体也更加丰富,从初的学术研究机构拓展 到政府组织、国际机构和民间组织等,尤其是国际机构和民间组织及其进行的反贫困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的内容和视角。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多学科参与性和实践性,也使其与人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发展等多方面的区域或世界议题 相联系,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研究。 具体来看,国际贫困研究经历了收入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以及多维贫困 的研究范式,产生了物质/消费的贫困观、能力贫困理论、文化贫困理论、权利贫 困理论、社会排斥理论、脆弱性理论、主观贫困理论、多维贫困理论等一系列贫困 理论。同时,伴随人类贫困认知的不断拓展,由此而引发的反贫困研究也更为复杂和深入。从古典经济学到发展经济学以至福利经济学,经济学领域产生了一系列以经济增长促进反贫困的理论研究,包括 均衡增长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多元发展理论、家庭经济反贫困理论等经济学研究理论。而贫困内涵由单维拓展至多维,贫困原因的讨论从个体转变至结构,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亦产生了相应的反贫困理论,如文化贫困理论、代际传递理论、权利贫困理论、贫困功能论、贫困处境论等。国际机构、民间组织参与 的反贫困实践,不仅推动了反贫困理论研究范式的拓展,形成了可持续生计理论、参与式扶贫理论、空间贫困理论、社会资本反贫困理论等,也促进了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从宏观向微观的转变,丰富了人力资本理论、主观贫困理论等一系列从贫 困主体出发的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理论。

总之,由于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研究学科、领域和视角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研究复杂而多样,既包括贫困问题的专门性理论研究,也包括贫困与其他社会问题的交叉和综合性研究。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的复杂性,既增加了开展理论体系述评和研究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也使得学术界对理论研究成果和内容的梳理、总结更加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