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六日战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军先发制人,突袭了埃及的主要空军基地,随后掉转头来进攻约旦及叙利亚,在短短六天内大获全胜。这场闪电战在以色列和西方世界被称为“六日战争”,在阿拉伯世界则被称为“六月战争”。这场战争虽然只持续了六天,但从未真正结束。它改变了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也是中东战争极具历史意义的转折点,随后发生的赎罪日战争、黎巴嫩战争、巴勒斯坦大起义等冲突都是这六天激烈战斗的直接后果。

作者迈克尔·B. 奥伦援引了大量绝密文件、俄语和阿拉伯语稀有论文及*家访谈,全面重现了当时的区域和国际环境背景,以小说家般的笔法将战争的始末娓娓道来。奥伦将以色列与美国、阿拉伯与苏联等各方势力置于聚光灯下,生动地勾画出诸多guo家的形象,并以交战双方的军事和外交行动为线索,自然流畅地串联起细碎的史实。奥伦为读者提供了重温这段战争史的不同视角,并以此为案例,从整体上探寻了国际危机的性质。

《汗青堂066·铁壁之围》

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同盟国认为己方有望轻松获胜。但是,随着德国对法作战计划战败,奥匈帝国的军队蒙受沉重损失,速胜的希望很快落空了。对于同盟国来说,这场战争现在成了一个规模 的包围战。英国实施了无情的封锁包围。德国和奥匈帝国无法获得军需物资和食品,他们的士兵面对着武备 好的敌军,两国平民面临着饥馑。征服和劫掠、陆上攻势、潜艇战都无法对抗或打破封锁包围。同盟国陷入了协约国构筑的不断收紧的铁壁之围当中。本书是英语世界 部以一战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的视角重新讲述这场战争的现代历史著作。作者亚历山大·沃森关注的不仅仅是在柏林和维也纳的领 导 人,还有中欧的民众。这场战争打碎了他们的社会,摧毁了他们的 ,留下了苦难和暴力掺杂的有害遗产。

《汗青堂067·三十年战争史》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它蹂躏了整个中欧地区,令数百万人死亡,将城镇和村庄夷为平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以比例而言,三十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甚至过了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三十年战争给后来的德国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彼得·威尔逊的这部著作全面介绍了这场战争,内容广泛,不仅囊括了军事、政治方面,还涉及了文化、社会层面。威尔逊分析了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细致描绘了战争的进程,还分析了战争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沃森,英国历史学家、作家、教授,现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任教授。

2005年,沃森于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剑桥大学、华沙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沃森的第壹本著作《忍受第壹次世界大战》(Enduring the Great War)于2008年出版,该书获得了弗伦克尔奖。


【目录】

致 谢 i

引 言 1

第壹 章 开战决定 9

第2 章 动员民众 55

第3 章 源于错觉的战争 105

第4 章 防御战 159

第5 章 四面合围 205

第6 章 永jiu的安全 253

第7 章 前线的危机 273

第8 章 匮 乏 325

第9 章 再次动员 369

第壹0 章 U 型潜艇 409

第壹1 章 危险的观念 443

第壹2 章 面包和平 485

第壹3 章 崩 溃 507

尾 声 549

注 释 561

缩略语 673

参考文献 675

出版后记 717


【免费在线读】

部分

开 端

第 1 章

序 幕

三个男人、一扇窗

1618 年 5 月 23 日星期三,上午 9 点刚过,威勒姆·斯拉瓦塔(Vilém Slavata)发现自己被挂在布拉格赫拉德恰尼城堡的窗户外。这位 46 岁的贵族此前从未遭遇这样的窘境。斯拉瓦塔是皇家政府的高层官员,现任波希米亚财政部长和高级法院的法官,在为统治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服务方面,有着出色的履历。由于他娶了女继承人露西娅·奥蒂莉娅(Lucia Ottilia),他也是整个王国中富有的人之一。

不久前,与他同样身居高位的同僚雅罗斯拉夫·波利塔·冯·马丁尼茨(Jaroslav Borita von Martinitz)被五名武装分子抓住了。马丁尼茨恳求他们为他找一位告解神父,但这徒然激怒了这群人* ,他们不由分说地把他头冲下从窗口推了出去。这时候,斯拉瓦塔正晃晃悠悠地挂在同一扇窗外,距离下面的水沟接近 17 米。屋里传来的阵阵怒吼声表明,不大可能有人能帮他。斯拉瓦塔突然感到有人用剑柄猛敲自己的手指。太疼了,他松了手,整个人跌下去,撞到下层的窗台上,头破血流。斯拉瓦塔跌下去后,袭击者们注意到了他的秘书菲利普·法布里修斯(Philipp Fabricius),后者正抱住袭击者中一个不那么可怕的人求情。但这帮人无视了他的求饶,他和上司一样也被扔出了窗外。

然而,结果有些出人意料。斯拉瓦塔正好落到了壕沟里,而马丁尼茨落在更远的地方。马丁尼茨蜿蜒爬行到他朋友的身边,在爬行的过程中,他被压在身下的自己的剑所伤——那些袭击者一时疏忽,没有摘下他的剑。有人从上面的窗户向他们射击,但马丁尼茨帮助恍惚的斯拉瓦塔站起来,一起逃向附近波希米亚书记官洛布科维茨(Lobkowitz)的宅邸,书记官没有出席这次被中断的会议。有两个人来追斯拉瓦塔和马丁尼茨,试图杀死他们,但洛布科维茨的妻子波吕克塞娜(Polyxena)把门锁上,并成功说服了这两人离开。第二天,马丁尼茨越过边境逃亡到巴伐利亚,而斯拉瓦塔的伤势较重,无法马上离开,只能选择躲藏。法布里修斯从窗户落到地面,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安然无恙。他立即逃往维也纳——哈布斯堡君主国的统治中心,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向皇帝通风报信。

然而,结果有些出人意料。斯拉瓦塔正好落到了壕沟里,而马丁尼茨落在更远的地方。马丁尼茨蜿蜒爬行到他朋友的身边,在爬行的过程中,他被压在身下的自己的剑所伤——那些袭击者一时疏忽,没有摘下他的剑。有人从上面的窗户向他们射击,但马丁尼茨帮助恍惚的斯拉瓦塔站起来,一起逃向附近波希米亚书记官洛布科维茨(Lobkowitz)的宅邸,书记官没有出席这次被中断的会议。有两个人来追斯拉瓦塔和马丁尼茨,试图杀死他们,但洛布科维茨的妻子波吕克塞娜(Polyxena)把门锁上,并成功说服了这两人离开。第二天,马丁尼茨越过边境逃亡到巴伐利亚,而斯拉瓦塔的伤势较重,无法马上离开,只能选择躲藏。法布里修斯从窗户落到地面,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安然无恙。他立即逃往维也纳——哈布斯堡君主国的统治中心,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向皇帝通风报信。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引发了波希米亚叛乱,被普遍认为是三十年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夺去了 800 万人的生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宗教版图。这场战争在德国和捷克历史上的地位类似于英国内战、西班牙内战和美国内战在这三国历史上的地位,也类似于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在这两国历史上的地位:这是一个带来民族创伤的决定性时刻,影响了其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后世很难理解这种规模的灾难,就像他们也很难将犹太人大屠杀理解为一个历

史事件。2 对大多数德国人来说,战争成了民族耻辱的象征,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导致了后来德国长达两个世纪的内部分裂和国力虚弱。

多种解读

上文这种解读源于许久之后的一场战败。这场战败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三十年战争的兴趣,也改变了人们对它的看法。对那些经历了三十年战争的人和他们的子女来说,战争还保留着作为当代事件的紧迫性。从一开始,三十年战争就吸引了全欧洲人的注意力,加速了 17 世纪早期见证了现代报纸诞生的“媒体革命”(见第 23 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一本国际畅销书,一年内至少出现了 30 个版本。直到 17 世纪末中欧国家进入另一场三十年战争,主要是反对法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的,人们对上一场战争的兴趣才逐渐减弱。三十年战争在人们脑海中的记忆依然鲜明,反映在纪念《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年度庆祝活动和相对不多的面向大众市场的书籍上。和公共仪式一样,这些书籍对战争做出了广泛的正面解读,认为战争捍卫了德意志新教徒的自由,巩固了帝国宪法。

随着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肢解了神圣罗马帝国,这种观点被迅速抛弃。1792 年,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合起来干预法国大革命,将德意志人拖入了另一场入侵、失败、政治动乱和破坏中。这些经历迎合了新的智力和文化潮流,这些潮流与浪漫主义和文学上的“狂飙运动”相关。三十年战争中的大规模死亡、劫掠和酷刑立即引发了人们的共鸣。而像帝国将军瓦伦斯坦(Wallenstein)或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Gustavus Adolphus)这样的人的戏剧性生活,通过与拿破仑和其他拿破仑时代人物的比较,具有了新的意义。1791 年,狂飙运动的领军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出版了关于三十年战争的历史,赢得了大批读者,随后又在 1797—1799 年出版了《瓦伦斯坦》三部曲,这三部作品依然堪称德语国家的莎士比亚历史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