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从雨林深处青蛙的合唱到南极不毛之地凄厉的寒风,从喜马拉雅之巅到马里亚纳海沟,声音无处不在,包围并塑造着我们。

书中从我们习以为常的听觉现象入手:为什么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让人极其不适?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火车上或汽车上睡着?真的有什么音乐会让人觉得恶心吗?为什么城里人在乡下睡不好觉,反之亦然?为什么充满游客的威尼斯城如此安静?在这些有趣的探索中,作者逐步揭示出听觉这一普遍存在却又常被忽视的感觉是如何操纵我们的思考、消费、睡眠和感觉方式,进而发挥出塑造心智的强大力量。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和听觉对人类有着潜移默化却极其重要的影响。作者从生理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阐释了声音和听觉是如何影响大脑的进化、发展和日常功能的。书中从我们习以为常的听觉现象入手:为什么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让人极其不适?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火车上或汽车上睡着?真的有什么音乐会让人觉得恶心吗?为什么城里人在乡下睡不好觉,反之亦然?为什么充满游客的威尼斯城如此安静?在这些有趣的探索中,作者逐步揭示出听觉这一普遍存在却又常被忽视的感觉是如何操纵我们的思考、消费、睡眠和感觉方式,进而发挥出塑造心智的强大力量。


【目录】

导言 1

章 初是“轰隆”巨响 6

第二章 空间与地点:公园漫步 22

第三章 低端听众:鱼和青蛙 42

第四章 高频俱乐部 65

第五章 表象之下:时间、注意与情绪 84

第六章 定义音乐 120

第七章 难伺候的耳朵:声轨、笑声和广告歌 148

第八章 用耳朵操纵大脑 169

第九章 武器与怪诞 198

第十章 声音的未来 226

第十一章 所听即我 249


【免费在线读】

兰斯有位朋友是个幸福的父亲,有两个超级活泼的孩子。而他和许多父母一样,也有这样的抱怨:如果不求助于药物或是挥舞着棒球棒来虚张声势,他根本不可能让孩子们去睡觉。他听说了我们的一些工作,就很直白地问我们,能不能想到一种方法来让他的孩子们每天晚上能够消停下来然后安静地去睡觉?

直到现在,睡觉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我们其实不太知道它是为了什么、是如何运作的,也不知道它为什么在任何有多于两个神经节的生命体中都如此普遍。不过当我在一个时间生物学实验室工作了几年以后,我了解到所有长途货运中都会涉及的问题之一就是:驾驶员在开车时睡着。驾驶任何东西——无论是火车还是汽车——理应可以让你有充足的动机来保持警觉,这样你就不会被可怕的撞车声吵醒。然而在长途驾驶中睡着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它太常见了,以至于有大量的资金都花在工业研究上来监控驾驶员的警觉水平。你甚至能发现还有这样的头戴式电子设备,当你的头垂到了某个角度之后开始不断点头时,这个设备就会对你发出令人不快的尖叫声 。

这背后的原理挺让人吃惊的:不是疲劳,也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尽管这些确实可以导致司机睡着;事实上,真正原因该归于你的前庭系统——内耳里控制平衡的部分,它是与你的唤醒中枢,而且还与影响你唾液分泌和胃部蠕动等非自主活动的中枢广泛相连的。如果你在远海上坐过小船,或者坐过高速过山车的话,你可能对此有一些经验:你的视觉没有办法跟上你内耳的信号,于是你的感官发生失调,导致产生了晕车、晕船等运动眩晕 。不过神经源性的运动眩晕(就是让你想把午饭都吐出来的那种)只是其中一种形式。低振幅、低频率的伪随机振动,这些即使在相对平坦的道路上开车也会遇到的情况会产生另一种形式的运动眩晕,叫作“昏睡综合征”,无论此时保持清醒对你有多么重要,它都会导致极度的疲倦和困意。很少有人听说过“昏睡综合征”这个词,然而对于婴儿的父母而言这可能是个常识了,因为这就是为什么你可以把孩子摇睡着了。低振幅、低频率的振荡使孩子平静,然后他们就昏昏睡去。我的父母当年是这样使用这个技能的,他们把我放在我爸那辆老旧到悬架系统都很成问题的大众甲壳虫车的后排座椅上,然后把我带去在附近的土路上开半个小时。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效果拔群。

昏睡综合征的一个有意思的特点是,它对乘客的影响比对司机的影响大得多,这可能是我们的老朋友“传出副本”在起作用。如果你在驾驶的话,你至少还在对车辆的运动进行某种控制,所以颠簸和摇晃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在你身上产生作用。在这方面明晰的例子就是当我和后来成为我夫人的女友第二次约会时,我开了大约一小时的车之后她就睡着了。我当时非常感动于她竟然如此信任我的驾驶技术,但在结婚后多年的旅行经验中,我慢慢发现,她只是确实对昏睡类型的刺激比较敏感而已。浪漫和科学真是常常矛盾啊。

所以,在大量阅读了来自NASA、NIH和军事组织的研究中关于能诱发昏睡综合征的频率与振幅的论文之后,我们着手尝试去弄明白怎样让超级活泼的孩子们入睡。但是由于我们只是做了一项私人研究(说白了就是没有钱拿),而且时间比较有限,于是我们没有选择重新作曲,而是决定把我们的调制算法加到一些古典音乐的音轨上混合起来。这是一个有趣的挑战,因为我们需要以恰当的调制速率对声音的振幅做一些微妙的改动,却不改变曲子的整体声音——毕竟这个做父亲的不能告诉孩子们他把他们的灵魂卖给了科学,他要做的只是去播放一张“无聊”的古典音乐CD,以期孩子们或许能安静下来。听古典音乐来让人昏睡在以往可是相当成功的,就像你能想到的那样。但是问题在于,当我们把混音完成的作品在我那位对昏睡刺激很敏感的夫人身上进行测试时,一点儿效果也没有。于是我们从用算法来进行调制的思路中跳了出来,到真实的世界里去录制声音。我们把一个地震检波器——就是那种用来记录地震的极低频麦克风——放在我的车后座,开车兜了20分钟,接着把声音的包络提取出来,卷积到三首不同的古典乐曲上,并将其交给那位疲惫的父亲,同时祈祷着它有效。

到了第二天,他告诉我们,一点儿用也没有。扎心了。

不过第三天,他又打电话给我们,说我们简直是天才,因为他把第二首曲子放起来几分钟以后,他的两个孩子就都睡着了。我们很高兴自己的天才得到了认可,不过感觉事情还是有一点奇怪。几首曲子有着几乎相同的声密度,其调式、乐器、长度、音量都是相近的,而且我们使用的算法也相同,那么为什么一首曲子无效而另外两首非常有效呢?那两首曲子太有效了,甚至后来被其中一个孩子称作“立刻睡着CD曲”。其原因凸显出了我们在操纵大脑时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所有人的大脑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大脑的

经验也是不同的。结果发现,我们这两个超级活泼的孩子事实上之前在网上听过首曲子的重金属摇滚版并且深深被迷住了,而且听到这首曲子还能让他们像袋獾一样在房间里快速地蹿来蹿去。因此尽管算法摆在那里,在另外两首歌中它也确实起到了催眠的功效,但孩子们先前在首曲子重金属版本的基本音乐结构中所获得的高速振奋的经验,使我们调制出的相对微小信号被完全覆盖了。就像我之前说过的那样,这就是任何类型的大脑操纵术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对消费者来说则是让他们感到欣慰的因素):如果它是基于大脑工作方式的统计学模型(神经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以此为基础)来设计算法,尽管它可能在很多人身上有效,但它不会对每个人都有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