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一位隔代长辈的教养经:老师、隔代“大长辈”2大视角,记录“隔代教养”执行时隔着一代,但爱绝不会相隔于年岁之外。不同代人发挥各自经验,给予不同成熟度的爱。读读这本书,陪在孩子身边的大人更有“智”“仁”“勇”,可以慢慢抵达“不惑”“不忧““无惧”的教养。☆千万家庭精神导师教养理念再更新:愚蠢的教育把孩子的自信消耗殆尽:“我是为你好”“每天每天习惯性的否定”……聪明教养实现和孩子的“好好相处”:相处愉快、彼此喜欢。延续蔡颖卿一以贯之 “做个好大人” “言传身教胜于一切说教”的教养理念。☆写字、修辞、语言素养、考试4大陪伴功课示范:蔡颖卿的亲子教养课,围绕教养里绕不开的四大主题,教你如何陪孩子学习,以实例清晰示范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

☆给孩子和妈妈的小古文课:亲子共读古文,先有《傅雷家书》中傅雷给孩子教授孔孟之道、《国策》、《左传》,以实现语文知识、道德观念、文艺熏陶的结合;后有蔡颖卿感叹传统应试“字句解释、中心思想、历史背景、艺术特色”的八股式考题,让多少孩子丧失感知古文魅力的机会。☆蔡颖卿的教养美学世界再加强:目前蔡颖卿的教养美学著作已出版6本,《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洪兰 蔡颖卿 爱与智慧的对谈》《妈妈是永远的老师》《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安定的妈妈有力量》《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初的老师》《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我的工作是母亲》,豆瓣评分过8,读者口碑好,十点读书、教养专家洪兰、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陈光、凯叔讲故事、儿童心理教育专家金韵蓉、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朱永新、百万育儿名博王人平、童书作家粲然、作家宁远、育儿名博渡渡鸟推荐阅读、果妈阅读等阅读社群推荐领读。☆妈妈班、孩子班视频录制中,还原真实教养情境。面向大陆读者线上交流会筹备中!

蔡颖卿从生命、性情的角度回归教养,体会古诗文能动人、更能育人,找寻智慧教养方法。


【内容简介】

“隔代教养”从字面上一望而知,执行时隔着一代,但爱绝不会相隔于年岁之外。亲子之爱在隔代教养里继续不断,不同代人发挥各自经验,给予不同成熟度的爱。

本书集合两年来蔡颖卿开办亲子教养班与孩子和妈妈日日相处的经历,分享老师和隔代“大长辈”两种身份总结出的经验与心得,延续自己一贯 “做个好大人” “言传身教胜于一切说教”的教养理念,给隔代教养提出智慧的思路:好好地养、合理地教、用心了解。

希望家长可以在这一届没有代沟的叮咛里,实现聪明的教养:相处愉快、彼此喜欢。希望孩子身边更年长地大人们,陪在他们身边的时候更有“智”“仁”“勇”,慢慢抵达“不惑”“不忧““无惧”的教养。三代人一起在隔代教养里写下关于爱的温暖回忆。


【作者简介】

蔡颖卿 Bubu 1961年生于台东县成功镇,成大中文系毕业。 台湾著名作家、亲子教养家、生活家,常年开办亲子教养班。主张“言传身教胜于一切说教”“做个好大人”。温暖有力的文字满含真切的盼望,致力于帮助更多家庭实现和孩子的“好好相处”,在生活的细节里实践充满智慧的教养。


【媒体评论】

这本书有太多教养的要点,我都希望我在孩子小时候教给过他。

——教养专家 洪兰 像蔡颖卿所说,大人读书时专注的神态和满足的表情,亲子之间交流共读的心得,这些做法比简单地把书扔给孩子更能把他们带入阅读的世界。

——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 朱永新 我很喜欢蔡颖卿的教养理念。相比于对孩子的谆谆教导,父母的衣食住行、坐卧起念所传递出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才是更重要的教育。——育儿名博博主 王人平


【目录】

章 隔代的相处

开场白

留在心里的味道

安慰是孩子挺起的肩膀

不要去睡那张床

从”你洗到哪里?”到”唧唧复唧唧”

你们配得更深的期待

孩子需要的浪漫

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

六十加六

想家的心情

第二章 古文里的爱子之方

开场白

妈妈是孩子初的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伯乐

可怜天下父母心

家长之道:贤明、严格与慈爱

靠山不是真的山

第三章 不隔代的爱

开场白

天真难守

很重要的一件事

心里难过的时候

有些事不用问

给孩子回报爱的机会

知识里没有代沟

用功的孩子

言教的功课

知道哪里很危险,才能学会安全

看重自己才能愉快教养

一个外婆的隔代叮咛

第四章 教养的陪伴

开场白

功课里的教养

帮孩子成为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

努力,永远都不会白费

教与学:在校是师生,在家是亲子

关于写字

关于修辞

古文里长出来的语言素养

正确看待“考试”这件事

节录作业建议

后记:一片真心教隔代


【前言】

自序──自怜璧玉亲教舞

我写这本书是为了分享我以不同的两种角度在教养教学中所得的经验与心得。希望这本书继续实践我要当好大人的心愿,并对隔代教养提供一些想法。

今年六十岁的我,与同龄的朋友们一样,无论家中是否有第三代,从社会意义的角度上来说,已是“祖辈”。当孩子们的“大长辈”不容易,我们需要合适的态度与更好的修养,才能与新生一代的小朋友好好相处。

我所谓“好好相处”的定义包含:

相处愉快,彼此喜欢。

需要给予下一代指导或建议时,我们作为长辈可以没有顾虑与畏惧,当他们需要帮助与意见时,我们也能坦然以告。

我们的言行有长辈的高度,心怀长辈的慈爱;孩子们有孩子们该有的天真可爱,具备晚辈应有的体贴与礼貌。

与孩子相处时,我们的眼中看到进取,心中满怀希望;孩子跟在我们身边的时候,他们有心灵的安全感。

我们诚心努力传授自己所懂的知识与生活技术;孩子们尊重地、欢然地接受和练习,又认真地呈现在生活中,使自己的成长得益。

任何一本关于教导的书,都不可能在短时间中写成,这本书也一样。可以说它是我足足两年来,每个星期三天与孩子或与他们的母亲们上课后,踏实反省的笔记,也可以说是我面对不停变动的教养主张时,逐日深刻的反思与日益坚定的看法。

几年前,我曾教小朋友读一首王维的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自怜璧玉亲教舞”,虽然说的是一位年轻的纨袴子弟珍惜宠爱的娇妻,因而不假他人之手地传授舞艺给妻子,但那一个“怜”字所点出的爱,总让我想起如今社会中有那么多祖辈,把孙儿带在身边,帮助他们的孩子完成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的养育工作。他们不断地付出,经常点亮我在教学上的心灯,使我在面对小朋友时,自勉要想得更周到、做得更仔细。

你当然可以哭,但是……

我猜想,有一些孩子上课前并不知道父母帮他报了名。也一定有些小朋友以为,参加小住校类似于”观光度假”,过来之后,才知道自己要过得是”比家更家”的每一天:一日不做,一日没得吃用。 次来的孩子们,多半不是在天就爱上小住校的生活。我相信他们对这样作息稳定、每天要为自己效力的生活,是一天天增加爱意的。

我是一个严格的长辈,我的严大半自觉是因为”必要”。如果不严格,我就完成不了对孩子可爱的保护,因为“可爱”是“可以爱”的缩略语。如果我们对孩子的不上进感到灰心、对他们的玩闹感到厌烦,那么,再多的爱也支撑不出一个好脸色或一段真正温和的语气,所以,我总是选择一条更简单的路走:不羞辱孩子,但实事求是地坚持他们应达的标准。

有个初报到的黄昏,孩子们都完成了行李物件的归位,分配好卫浴空间、制订每日大致的计划之后,我要孩子们拿出各自带来的乐器,分头练习。在我的认知中,社会从孩子入学已经创造了培养基本的音乐素养的可能,小学毕业时,无论城乡,也无论家庭丰俭,每个孩子都可以认得简单的五线谱、数字谱,而现在这一代孩子会弹唱吹奏一种乐器,更是理所当然。

我布置完音乐习作之后,有的孩子带着小提琴上楼,弹钢琴的孩子也戴上耳机练琴,我却在楼下看见一个男孩抱着一把尤克里里低声啜泣,眼泪如断线的珍珠般滚滚而下。

我惊讶地问:”怎么了,哪里不舒服?”

孩子难过的说:”我.……不……会。”那样断续着出声,久久才把三个字说完,我不禁怀疑他身体必然有某处不舒服。没想到越要问个仔细,孩子越是哭得激动,待我完全弄清楚,真的只是因为不会而不想弹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处理这件事了,而当时,他已如孟姜女哭长城那样的心力交瘁,躺卧在书房的地毯上。

我告诉他,不会我来教。但孩子却肝肠寸断,一字配一声地哭说:“不………要。”

我又说:”你只要坐起来,把琴拿起来拨四条空弦,就能弹出四个音。”

他又哭着说:”我.……不……要,我……不会。”

我耐下心来再说服:”每个人不会的事多得是,学了就会,赶快坐起来!”而他始终不肯。

我觉得不能再劝慰了,因为再说下去于事无补,只是在帮孩子误判情况,拖延时间,也许明天我们师生俩还得重新把这场码戏、这番对白再说一次,那真是时间与心力的大浪费。更何况,其他本来好好在练习的孩子们都已分心弃务地围观起来。

我改口说:”好,你可以哭,但哭完了还是要学。不过不能在这里哭,因为你已经严重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练习。我们楼上楼下总共有五间厕所、五间淋浴室,随便找一间进去好好大哭一场。哭完之后,赶快找我,我马上教你。”话说完,孩子从地上起来,没有上楼,转身去了一楼的洗手间。我听到擤鼻涕的声音、冲马桶的声音,在几分钟之内,我就见到整理好自己的孩子走到我的身边。

我什么话也没多说,因为,正如我之前所说,只要拿起琴,动一动手指头,所有由La、Mi、So、Do组合而成的歌就能传入自己的耳中。

毕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听完我的话之后,他懂得了我的决心,也在哭与弹之间,做了一个对自己更有益的选择。

父母是孩子的伯乐

在我所教过的学生当中,孩子们比他们的妈妈更早学了唐朝文学家韩愈所写的《千里马》。我在妈妈班笑说:以教养实用的角度说来,父母读懂这篇文章实在是比孩子会背本文更有意义。

自先秦传下的篇籍,又经唐朝文学家韩愈所写《马说》的影响,现今,“千里马”与“伯乐”已经成为我们口中“人才”与“启能”之间贴切的知遇之比了。

我跟多数六、七十岁的人一样,是因为学校的教材而背会韩愈四篇《杂说》之一的〈马说〉。当年朗朗上口时只觉得真有道理,一番感触当中未曾想过,这是一篇多么好的“客观教养论”。因为在背熟的那个年纪,既未成为母亲,教我读书的老师也没提起过其中的道理,真足以用来说明“父母是每一个孩子的伯乐”。

“知遇”虽然只有两个字,但必须包含三种条件:

相遇的机会

质材的本存

识别的智慧

父母和孩子在“遇”的关系上分为亲生或领养,但无论什么情况的遇,培养孩子成材是所有父母乐做的功课。只是,热情于做功课的人,就需要精进做功课的能力,才能把识别的智慧透过实际引导,培养出真正的美材。

韩愈在《马说》中说“千里马常有”,这的确可以安定天下父母心。父母不要只着急于竞争的角度,只花时间探测各种才情的可能,而不定心努力于伯乐的工作。父母应该是不受外界过度的影响,不太早给孩子下定论或测方向,因为他们了解,孩子真正的强壮是均衡条件的结果,就像一匹千里马的基本是全身可见的强壮。

我也带孩子和妈妈们读了《齐民要术》中的一小段相马之道,说马的外表是这样:

“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光;脊为将军,欲得强;腹胁为城郭,欲得张;四下为令,欲得长。”

在妈妈班讲解《马说》之前,许多孩子已经背熟这篇不到两百字的古文,只不过,文中的体会,孩子不可能有父母深,因为孩子现阶段只是等待着父母成为伯乐的千里马,该如何养、策、通,是父母的一番功课。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我告诉妈妈们说:“怎么看,这都是一篇亲子教育文。”伯乐之所以能培养出千里马,不只是他的“眼光”,而是他从经验中归纳出那一番合理的“做为”。

为了帮助理解,我调整了一下原文,置换过文字,分析一下,完成可以做为方法的结论:

尽材食之

以道策之

通其鸣意

用现代文来说就是:

了解体质之后好好照顾养育

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与督促

能了解千里马所有表达的意思

不管这三句话的“之”和“其”换成马或孩子,谁能说,教养这样一条漫长的道路上,所需要的智慧与实务会超过这三项?

先前说了,每个父母都乐意把孩子培养成材,但是要成为伯乐并不容易。太早下定论,太急切地求成果,都不是伯乐会做的事,这便是策之以道。心情稳定是父母之道,比孩子稳定是父母之道。父母不能是这一年视孩子有音乐天份,又一年试试美术天份,孩子在提提弄弄之下,不能持续地发展自己。在忽而受重视,忽而顶着失望的眼光下,连当一个均衡发展的快乐孩子都很难,落入了什么都不是的驽马之列,这在今天的教育条件下,是可悲的。

为了帮助父母了解知遇可现的结果,我在讲解《马说》之前,先讲了伯乐出现的时代跟伯乐的性格。我们研读了东周秦国的小史,少年孙阳从家乡小国(郜国)往西,出了潼关到已经因为养马而富国强兵的秦国去求发展。他看待自己的眼光与他工作的耐力是他之所以可以成为相马师,并受封为“伯乐侯”的原因。

父母如果有心要成为孩子的伯乐,对自己的用心必不可少。在培养孩子当中,不能停止充实自己,充实自己才能尽心尽力去做伯乐所做的三件事:

好好的养,合理的教,用心了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