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绝版24年后的简体增订版

★ 讲述宋初党争的名作

★ 研究宋代同年进士的书目

【内容简介】

《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为1994年同名书的修订版,尝试通过研究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进士的政治生涯这一个案,尤其是胡旦、赵昌言、田锡、冯拯这四人的事迹,分析他们的政治生涯,论述他们借同年关系结党之事。从同年进士结党的角度,探究北宋朋党之争的面貌。此次修订本增补了新出土的史料以及1994年以后出版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增加《北宋中叶边臣李师中事迹考》一章。


【作者简介】

何冠环,1955年生,广东江门新会人,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哲学硕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宋代史,师从著名宋史学者罗球庆教授与陶晋生院士,先后任教于香港公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理工大学,2015年退休。现担任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及香港新亚研究所客席。2006年起获选为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2010年获选为岭南宋史研究会副会长,2014年获选为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北宋武将研究》、《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北宋武将研究续编》、《宫闱内外:宋代内臣研究》专著五种,以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引言
第—章 “同年关系”在宋初的发展
第二章 遗材竞奔的太平兴国三年榜
第三章 初试啼声:胡旦、田锡和赵昌言的早年仕宦(978-983)
第四章 公然树党:从雍熙北伐到端拱政争(984-988)
第五章 暗通宫闱:党争与继位之争
第六章 “君子”与“小人”之争:赵昌言、冯拯与真宗初年的党争(997-1003)
第七章 随波逐流,左右逢源:冯拯与真宗后期的党争(1004-1022)
第八章 其有后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之子孙
结论
附录—:北宋中叶边臣李师中事迹考
附录二: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可考之亲属名目
附录三:参考书目
后记
修订本后记


【前言】

以文官为主角的北宋朋党之争,史学界过去多着眼于乡谊、政见、道德及职能的因素,从而引申出“南人北人之争”“新旧党争”“君子小人之争”和“宰相台谏之争”等看法。然而,从许多案例发现,北宋士大夫交朋结党,其实没有局限于任何一种尺绳,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标准,可以说既是因人而异,亦因时而异。他们可以凭乡谊来结纳同气,也可以借诗文广交天下英豪;他们中有人固然会奉圣贤之教,守正不阿,以识“君子”为幸,但亦有人会计算个人利害而甘心依附权势,做个投机“小人”。在这本小书里,作者想指出一点,就是北宋士大夫,也像唐代牛李党争的牛党一样,靠科举制度所衍生的座主门生及同年关系,交朋结党。而本书的研究取向,则是集中于宋初“同年进士”与朋党关系的一方面。大概由于宋代登科录残缺不全,谁人与谁人属同年关系不易考见;故过去研究宋代党争的学者,似乎尚少从这一角度探究这一问题。本书作者故此不揣浅陋,尝试透过研究宋太宗(939-997,976-997在位)太平兴国三年(978)进士的政治生涯这一个案,从同年进士结党的角度,探究北宋朋党之争的面貌。本书所以要选择这一榜进士来研究,乃因为他们是宋代*群公然以同年关系结党的进士。这一榜及第的进士共七十四人,姓名可考的凡十七人,存疑六人。他们当中,热衷结党或介入党争的有七至八人。宋代大有才名的胡旦(955?-1034?),既是这一榜的状元,还以党魁自任。除胡旦外,被奉为首领的,还有这一榜的省元兼第三人榜眼赵昌言(945-1009)(按:宋代每科的第二及第三人均被称为榜眼,与明清只以第二人为榜眼不同)和这一榜年*幼的探花冯拯(958-1023)(按:宋人承唐人之俗,以每榜年*幼的人称探花,自南宋末才以第三人为探花)。 至于他们的死党,包括李昌龄(937-1008)、董俨(945-1008)和陈象舆(?-1014后)(按:陈象舆是否胡旦的同年仍待考)。而这一榜的第二人榜眼、宋初名臣田锡(940-1003),和名列西昆诗人的薛映(951-1024),虽尽量持着“朋而不党”的态度,但他们与胡、赵交好,*终亦未能避免卷入党争。本书重点论述的,便是他们这几个人的仕宦生涯,特别是胡、田、赵、冯与薛五人的事迹。至于他们那些没有明显介入党争的同年生平,则仅会旁及。本书无意写成一本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合传,盖本书的主题是析论他们与宋初朋党的关系。为此,他们在政治以外的成就或表现,例如胡旦在宋代经学上的地位,田锡、薛映等之诗文在宋初文坛的地位,就叙述从略。   本书叙事的时代,起自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迄宋仁宗(1010-1063,1023-1063在位)景祐元年(1034)胡旦逝世止,历太宗、真宗(968-1022,997-1022在位)和仁宗三朝凡五十多年。这一段属于北宋前期的艰难岁月,宋廷一方面经历了几番因继统纷争而生的政治危机;另一方面,也为辽夏的交侵而难得安寝。然而内忧外患并未使宋廷士大夫时常和衷共济;相反,在许多时候,由于应付内外危机的政治立场和取向迥异,以及个别人物的政治野心,他们往往同舟而不共济,务党同而伐异。胡旦、赵昌言、冯拯等就是这类有野心而好结党自固的人。正如上述,本书即以析述他们的政治生涯为经,而以论述他们借同年关系结党之事为纬。本书前半部以胡旦、赵昌言为论述重心,后半部则围绕冯拯的宦途讨论,而田锡及薛映等的生平事迹,则会贯穿前后两部。  本书虽以胡旦一榜人的政治生涯为论述中心,但对太宗以后迄仁宗初年所发生的各次党争,不管胡旦一榜人担任的角色是主角还是配角,均加以剖述。故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又不啻是一部宋初党争史。不过,为免主客易置,正文尽量以写胡旦一榜人参与党争之事迹为主,其他相关的史事考证和解说,则放入注文。  本书除引言和结论外,书后有附录三,一为北宋中叶边臣李师中事迹考,二为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可考之亲属名目,三为参考书目。  对宋初政治人物不太熟谙的读者来说,胡旦这一榜人的名字是相对地予人陌生感觉的。虽然以官位计,他们一榜人也有冯拯拜相,赵昌言与李昌龄参政;而田锡、薛映、张鉴(947-1004)也可入名臣之列;但若论人才、论事功,胡旦一榜人总的来说,既不及前一榜的吕蒙正(944-1011)榜(太平兴国二年,977),更比不上有“龙虎榜”之称的后一榜苏易简(958-996)榜(太平兴国五年,980);不过,正如上述,胡旦这一榜人,却是“首开风气”,以同年关系结党。他们在宋太宗、真宗朝多次介入党争,虽多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敢攻讦权贵,抨击朝政,比起他们多数循默的同僚,仍有可取之处。本书要考证的地方不少,除了一开始要考出有什么人在太平兴国三年登进士第外,还要弄清楚胡旦等人仕历之具体年月,而宋元人笔下有关他们事迹之真伪,也得一一辨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