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暴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它不仅对暴食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损害,也对他们及其家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本书不仅介绍了关于暴食的全面信息,而且提供了具有循证依据的、基于强化认知行为治疗的自助方案,无论是自我学习还是在治疗师帮助下学习,均能提供有效的技巧帮助改善暴食问题。


【内容简介】

暴食,即过量进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当伴随出现失控感时,即成为进食问题。暴食不仅对躯体健康产生不良后果,并且降低了暴食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
本书由著名的进食障碍专家克里斯托弗·G.费尔本撰写,是一本帮助有暴食问题的人获取疾病知识,并学习一种具备循证依据支持的自助方案的图书。
本书分两部分。*部分介绍与暴食有关的*信息。第二部分提供了基于强化认知行为治疗(enhance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E)的暴食自助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CBT-E对进食问题进行了概念化,改善了控制进食的技巧,在对体形和体重过度关注、节食等问题的处理上更加成熟,且更强调预防复发。CBT-E是经过验证的*有效解决暴食问题的方法。跟随阅读本书并练习该自助方案,能帮助暴食者减少暴食行为,使其成为自己的暴食问题治疗师。
本书适合有暴食问题的人阅读,同时能为他们的家人、朋友,以及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提供帮助。

读者对象:暴食者、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及其他心理治疗相关专业人员


【作者简介】

作者:

克里斯托弗·G.费尔本[英]:医学博士,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精神医学委员会成员,牛津大学惠康首席研究员和精神病学教授,牛津大学进食障碍研究中心负责人,曾经获得认知治疗学会的亚伦贝克奖和进食障碍学会的杰出研究员奖。

译者:

陈珏: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心身医学特色学科负责人,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委会家庭治疗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进食障碍协作组组长、心理治疗协作组副组长。
李雪霓: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工作至今,目前为综合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副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美精神分析协会会员。
孔庆梅: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特诊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七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学术秘书,中国医师会精神科医生分会非药物治疗工作委员会副组长,北京医学会抑郁障碍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精神科专科医师分会理事。
乔慧芬: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副组长。


【目录】

*部分 暴食问题∶ 事实
第1 章 暴食
第2 章 进食问题与进食障碍
第3 章 谁在暴食
第 4 章 心理和社会因素
第 5 章 生理因素
第6章 是什么造成了暴食
第7 章 暴食和成瘾行为
第8 章 暴食问题的治疗
第二部分 针对暴食的强化自助方案
做好准备
好的开始第1步
第2步 规律
第3步 替代暴食的方法
第4步 解决问题
第5步 总结与评
节食模块
体像模块
好的结束
附录 1 获得针对暴食的专业帮助附录 2 计算体质指数
附录 3 如果你目前超重
附录 4 处理"其他问题"
附录 5给家人和朋友的建议
附录 6 给治疗师的建议
延伸阅读


【前言】

暴食指的是一种伴有失控感的过量进食行为。暴食行为是暴食障碍和神经性贪食的核心症状,也是部分神经性厌食患者(暴食/清除型神经性厌食)的重要症状。
欧美国家成年人暴食障碍、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厌食的患病率分别为3%、1%和 0.6%,青少年患病率分别为1.6%、0.9%和0.3%。目前暴食障碍和神经性贪食的诊断,除了需要有暴食行为及相关症状外,还需要每周1次以上、持续3个月以上的症状频度;62%的神经性厌食患者会从开始的仅有限制进食和过度运动等行为(限制型神经性厌食)发展出暴食行为(暴食/清除型神经性厌食)。上述患病率数据表明人群中有暴食行为的进食障碍者不在少数,而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仅有暴食行为者数量就更多了。
暴食不仅仅存在于西方人群。调查发现,国内大学生中20%~58.3%曾有暴食行为;近两年,我们进食障碍诊治中心对上海某些高校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有暴食行为者的比例高达16.2%。此外,社会上*节食减肥人群普遍容易发展出暴食行为。
长期反复暴食会对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严重损害,例如,暴食会对胃、食管造成损伤,暴食会引起肥胖。倘若暴食后采用催吐、导泄等补偿行为来抵消体重的增加,还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牙齿损伤等。对这部分人来说,他们急需减少、停止暴食及补偿行为。
目前,针对神经性贪食和暴食障碍,国内外公认的一线治疗为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其次是辩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PT)。进食障碍与CBT是完美的匹配,因为进食障碍从根本上说是"认知障碍",而CBT的本质就是引起认知变化。CBT已被广泛研究,其效果已经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欧洲其他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得到研究检验。没有任何其他针对进食障碍的治疗获得过这么多的证据支持。与其他心理治疗(主要指IPT和DBT)及药物治疗相比,CBT对进食障碍有着更优的疗效和更好的依从性,能够显著减少暴食、清除行为,改善患者对体形、体重的看法,同时能够改善其他的共病症状,如情绪障碍等。随访观察(平均 5.8年)显示上述疗效能够长期维持。
本书的治疗方案是基于进食障碍的强化认知行为治疗(enhance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E)的自助方案。CBT-E是CBT的一种,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英国的克里斯托弗·G.费尔本(Christopher G.Fairburn)教授和他的同事共同在经典CBT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它基于诸多专业人员的综合临床经验,*早用于在门诊治疗的成人神经性贪食(CBT-BN; Fairburn,1981)。之后,他们将神经性贪食的认知行为理论扩展到所有的进食障碍,并开展临床疗效研究。CBT-E包含了对进食问题进行概念化的新方法,改善了对进食恢复控制的方法,在对体形和体重的担忧的处理方法上更加成熟,且更强调复发的预防,是目前经研究证实的治疗进食障碍*有效的方法之一。
CBT-E的理论基础是对进食障碍的跨诊断模式。费尔本教授认为对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以及其他进食障碍而言,患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随着病情发展,很多进食障碍患者的症状可以转变,例如患者可能从厌食转变成贪食。因此,要发展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就要看到不同症状其实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进食障碍的表现。一些出现在不同进食障碍中的临床症状,如节食、过度锻炼、暴饮暴食、呕吐、体形检查等,可能均直接或间接地源于患者对食物、体形、体重的错误估计这一核心问题。与此同时,完美主义、低自尊、人际交往困难也常常在进食障碍患者中伴随出现。根据这一理论基础,费尔本教授从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的进食障碍维持模式开始,通过行为技术处理紊乱的进食模式,通过认知改变解决患者对体形和体重过度评价、进食规则、"全或无"思维等的错误认知,从而帮助患者从疾病中恢复。
费尔本教授于1995年首次出版了Overcoming Binge Eating∶ Proven Effective in Clinical Research,随着新知识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更新,2013年他又更新了大量内容并出版了第二版,即本书的英文版。在本书的*部分,他收录了有关所有类型暴食的信息,涵盖了关于暴食问题*全面、*的信息来源,其中也包括神经性厌食中的暴食,以及有关节食、体重和体形方面的众多内容。第二部分中,费尔本教授基于治疗方面的进步详细阐述了针对暴食的新疗法——CBT-E的自助方案。为了让读者对本书的治疗取向一目了然,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将中文书名定为《战胜暴食的 CBT-E方法》,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自助图书。
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弗·G.费尔本教授是英国牛津大学惠康首席研究员和精神病学教授,牛津大学进食障碍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Research on Eating Disorders at Oxford,CREDO)的负责人。费尔本教授致力于有效心理治疗在全球的推广。他所编制的《进食障碍检查量表》(EDE)及其自评版本——《进食障碍检查自评问卷》(EDE-Q),是目前国际上使用*为广泛的进食障碍评估量表之一。
由于国内进食障碍研究工具匮乏,本人于2011年和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的华人心理学家黄悦博士合作,率先引进费尔本教授的《进食障碍检查自评问卷》(EDE-Q 6.0),并在国内开展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目前,中文版EDE-Q 6.0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进食障碍研究工具。2016年,我带领团队开始翻译费尔本教授撰写的CBT-E治疗师用书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and Eating Disorders(《进食障碍与认知行为治疗》,即将出版),同时根据该书开展进食障碍的团体强化认知行为治疗和研究,并采用EDE-Q 6.0评估患者进食障碍症状的严重度。研究结果证实,团体CBT-E对进食障碍的疗效明确(相关论文正在发表中)。
2019年8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翻译出版了《告别情绪性进食的DBT方法》,该书首印后1个月余即告售罄。那是一本主要针对情绪性进食(大部分为暴食)人群的自助图书,我们相信它将有助于改善暴食行为。这之后,越来越多有暴食行为的人在看过该书后认识到其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前来就诊、治疗。这让我们意识到翻译出版好的自助图书,尤其是针对数量巨大的暴食行为问题者的图书的重要性。相比《告别情绪性进食的DBT方法》,《战胜暴食的CBT-E方法》是针对暴食行为更为经典的心理治疗自助图书。
本书写给所有在控制进食方面存在问题的人,特别是想要做出改变的暴食问题者、进食失控者,不管什么年龄、什么性别或体重多少。此外,想要帮助他们的家属和专业人员,包括精神科医生、护士、内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等,可以根据本书协助他们改变。
感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韩绍伟编审慧眼识书,共同引进这本*经典的进食障碍自助书。可以有机会继续翻译费尔本教授的这本著作,我深感荣幸。本书的翻译团队由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的骨干以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的骨干组成,他们长期致力于进食障碍的心理治疗和研究,希望能更好地传递CBT-E理念。感谢所有翻译团队成员在繁忙的临床、研究工作之余抽空翻译本书。
本书的出版,将弥补国内进食障碍专业自助图书的不足,为进食障碍患者(尤其是暴食问题者、进食失控者)的康复提供有力的支持。


陈珏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组副组长
2020年10月15日于上海


【免费在线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