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

★“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的传世之作,畅销百年,影响深远。。

★吉卜林以其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对勇敢、真诚和爱的生动刻画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探讨了丛林与人类,即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精心译介,字里行间充分展现吉卜林生动的语言、趣味性十足的故事。

★附有译者序,提纲挈介绍吉卜林和《丛林之书》创作背后的故事,协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更多与“丛林”有关的故事。


【内容简介】

在那片丛林里,所有的动物都遵守古老而庄严的丛林法则。而有一天,在狼群里出现了一个人类婴儿……马克·吐温 曾经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

译者张新颖说:“为了我们自己在成年和老年时重新回忆起童年、少年、青年,请打开 ——丛林 —— 这部无穷的书。


【作者简介】

鲁德亚德·吉卜林 (1865-1936)

英国小说家、诗人。他的作品简洁凝炼,充满异国情调,尤其在短篇小说方面,成就颇高。吉卜林凭借“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位获此奖的作家。

主要著作:短诗《如果》,诗集《营房谣》《七海》,短篇小说集《山中的平凡故事》《正是如此故事集》《普克山的帕克》《丛林之书》,长篇小说《勇敢的船长》《吉姆》等。

张新颖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主要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随笔集《九个人》《沙粒集》《读书这么好的事》,诗集《在词语中间》《三行集》《独处时与世界交流的方式》等。


【前言】

译序:打开丛林这部书

1907年,鲁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去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人看到他时,感到非常惊讶——或者也可以说,有点失望。他们看到的是一位瘦小的英国人,留着小胡子,戴着眼镜,镜片后面是一双友善的眼睛。

瑞典人本来以为,他们翘首以待的这位作家,应该和他所写的那个在丛林里、在动物中间长大的狼孩毛格利是一个模样,还应该带着棕熊巴鲁、黑豹巴赫拉,甚至还有四个狼兄弟一起出席颁奖典礼。当时有一个记者做了这样的报道:“当人们发现吉卜林和其他人一样,穿黑西装、打白领带时,立即就引起了阵阵的窃窃私语。”他用这样一个句子表达了吉卜林的读者为他们喜爱的作家设计的形象:“啊,真希望他手里抓着一条蛇!”

总之,他们希望吉卜林把他在《丛林之书》(TheJ ungle Book)、《丛林之书二集》(The Second Jungle Book)以及所有其他作品里写到的一切,都搬到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台上去。

他的作品深受儿童的喜爱应该是他特别感动的事。斯德哥尔摩附近各小学的儿童们组成了一个代表队,到他住的酒店向他致敬。一个小女孩竟然用英文发表了一篇十分流利的演讲——大概是老师事先写好,她好不容易背下来的。孩子们还为他合唱了《家,甜蜜的家》(Home,Sweet Home)和瑞典国歌。一位小朋友向他要一本英文的《丛林之书》,回到英国后,他立即寄出了这本书,并在书上写着:“向小朋友做的许诺必须兑现。”

有一个美国小朋友,名叫纳尔森·道布尔迪(Nelson Doubleday),非常喜欢吉卜林写的故事。一天他在杂志上读到吉卜林讲鲸鱼的一篇故事,又激动又觉得不过瘾,就跑去对做出版商的爸爸说:“如果我写信给吉卜林先生,让他再写一些同类的故事,你可不可以出一本书呢?”他爸爸答应考虑这个计划,嘱咐他信要写得认真仔细。他就用学童的语言,在信里建议吉卜林再写一些动物故事,比如,豹子身上为什么有斑点呀,大象怎么长了个长鼻子呀,鳄鱼如何,等等。他写好了信,又对爸爸说:“爸爸,如果你出版这本书,我是不是该得到一定的版税?因为出书的主意是我建议的。”他爸爸慷慨地说,如果书写好并出版了,卖掉一册就付给他一分钱。他又要求爸爸先预付五分钱的版税,因为把信寄到英国去要贴五分钱的邮票。这本书后来果真出版了,而且成了一本非常受欢迎的儿童读物,叫《正是如此故事集》(Just So Stories),小朋友从他爸爸那里得到了他的那一份版税,当然他得先用版税偿还邮资。

吉卜林在美国写完《丛林之书》后不久,这个小朋友就和吉卜林非常熟悉了。吉卜林在纽约城的宾馆里生病的时候,他还特意把家里做的汤送给吉卜林喝。小朋友很久以后还记得,吉卜林康复后和马克·吐温到他家里吃晚餐的情景。他更难忘的是,顽皮的吉卜林经常教唆他从学习室里逃出来,正好园丁把梯子放在了窗口。吉卜林叔叔躲在离屋子有一段距离的干草堆后面,两个人碰头后,就一起去钓鱼、猎兔子,有时仅仅是在田野里长途漫步。

我们没有福气和吉卜林成为朋友,所幸的是我们还可以从字面上了解他。

吉卜林1865年出生于印度孟买,他父亲当时在孟买艺术学校担任建筑雕塑学教授,后来写过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印度的动物和人》(Beast and Man in India),自己配了精美的插图。后来吉卜林出版《丛林之书》,*版里就有他父亲的九幅插图。吉卜林在印度度过了美好的幼年,可是到1871年,还不满六岁,就和妹妹一起被送回英国寄养,过了五年很不愉快的日子,从《咩,咩,黑山羊》(Baa,Baa,Black Sheep)这篇小说里可以明显看出那段生活在他心灵上留下的伤痕和暗影。吉卜林中学毕业以后,离开英国,回到印度,逐渐开始文学创作,慢慢产生影响。实际上他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写诗,并自费印了一本诗集,叫《学童抒情诗》(Schoolboy Lyrics),大约印了五十本,分赠亲友。到1936年在伦敦去世时,吉卜林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包括诗、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历史故事、散文随笔、回忆录,等等。其中*受推崇的儿童文学作品除了《丛林之书》《丛林之书二集》《正是如此故事集》之外,还有《勇敢的船长》(Captains Courageous)、《普克山的帕克》(Puck of Pook’s Hill)、《奖赏和仙人》(Rewards and Fairies)等。后两本是系列的历史故事集,是吉卜林为孩子们,尤其是他自己的儿子、女儿而写的。

两本《丛林之书》于1894年和1895年相继出版,成为他*著名的动物故事集。这两本书一共包括十五个故事,一百年来不知为多少个国家的多少少年儿童带来过多少的乐趣,激发起多么宝贵的想象力。我们上面刚刚还提到过,那个美国小朋友记得吉卜林和马克·吐温到他家进晚餐的情景,就是这位马克·吐温,曾经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

不是为了验证马克·吐温的话,不是为了去重复诸多作家、诗人及各类著名人物(W.H.奥登、T.S.艾略特、乔治·奥威尔、葛兰西、博尔赫斯,等等)在吉卜林作品里获得的各类体验,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的乐趣,只是为了我们自己去感受吉卜林所创造的动物世界的魅力,为了我们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为了我们自己在成年和老年时重新回忆起童年、少年、青年,请打开——丛林——这部无穷的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