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作者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
12年临床心理咨询,10000 小时个案积累,3000 家庭危机干预指导,10年沉淀厚积薄发

2.临床心理咨询,真实现场再现
具有代表性和共性的案例回放,引导人们向内探寻,直视恐惧,寻找内在生命的滋养和源动力。
3.手术刀般的精准剖析,生命哲思的审视
有别于冷冰冰的枯燥理论,作者以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融入生命哲思的审视,具有温度的悲悯情怀,唤醒人们主动探索自我、觉醒内在智慧的意识。
4.斩断家族代际沉淀的恶性循环,焕发新生
沉浸在焦虑中的父母,只能在孩子身上看见自己的恐惧;每一个焦虑的大人,都曾经是不被看见的孩子。而不被看见的生命,无论能力如何,都是缺损的,不健康的。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生命恶性循环的链条才有可能被斩断。


【内容简介】

心理学家柏燕谊发现:除了那些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患者来求助之外,更多的是家庭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中有困惑的人来咨询。大家无一例外是被自己内心中的恐惧逼进生命坠落的黑洞——焦虑、惶恐、迷茫、无助,永无止境地不知所措以及由之带来的愤怒,在内蚕食吞噬掉了我们感受幸福和快乐的巨大力量,在外则是表现出了各种拧巴和病态的关系,以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的形式凸显出来。
在本书中,作者以充满哲思和悲悯情怀的文字取代冷冰冰的理论,带领每一位为焦虑所侵袭,于盛嚣中倍感孤独、茫然无助的人们,一点一点滴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去看见、看懂曾经是孩子的自己、复制父母行为模式的无意识与抗拒的愤怒撕扯,洞彻我们深受伴生而来的“死”恐惧,和在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完成自我力量的发现与接纳,却又深受关系困扰和痛苦的折磨的真相。让我们恍然明悟:我们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力量,足够创建滋润生命的关系,前提只需要我们去看见——曾经不被看见的内在小孩。


【作者简介】

动力学心理咨询师,媒体特约心理专家,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夜线》《小鬼当家》栏目常驻心理专家,地方卫视《金牌调解》《谢谢你来了》《爱情保卫战》《育儿大作战》《第三调解室》常驻心理专家。从2008 年到今天,个案心理咨询累计超过10000小时,心理公益讲座百场,深度采访心理干预帮助家庭3000多个。


【目录】

推荐序一 让我们的感觉重新苏醒过来
推荐序二:一个心理稳定的人可以少受很多苦,又可以多做很多事
章 发现生命的滋养和原动力
弥散性焦虑
对于自己,你只是个陌生人
爱的浓度与包装
出生——“死”恐惧的初体验
情感的滋养与“我”的力量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捕捉爱的浇灌
解锁与生俱来的智慧与力量
第二章 焦虑——存在的既定
焦虑是生命的本质
时不我待的焦虑感
活在过去和未来
控制与生命力量的被剥夺
代际沉淀对自我成长的影响
“富有”能够治愈焦虑?
家庭中生命力量的博弈
为什么禁忌会成为孩子的灾难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
禁忌与心理疾病
沉浸在焦虑中的父母,只能在孩子身上看见自己的恐惧
人的自恋性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父母的焦虑导致孩子的自我认知的扭曲
“好妈妈”的伤害
自我建构——我是谁,决定了我看到的是什么
看见内在那个被忽略的小孩
第三章 恐惧——对生命的敬畏与渴望


【免费在线读】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比如孩子就会通过妈妈爸爸是不是很爱我、很重视我、很欣赏我,来完成“我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的好孩子”的确认;很多成年人会通过“我的恋人是不是忠诚于我、尊重我”来完成自我存在价值和安全感的确认;还会通过工作、赚钱、打造名声来完成价值感和安全感的确认。
我们在关系当中看到自己,我们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世界。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一人一世界的原因。
在团体工作坊中,一位年轻的先生打断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女组员的哭泣,我问其他组员面对年轻人打断女组员的哭泣有什么感受,有的组员说感觉很凝重的氛围因为这个年轻人的打断而变得轻松了;有的组员说感觉年轻人就是爱出风头;有的组员说年轻人打断别人很没礼貌;还有的组员说感觉女组员的哭泣让人心烦,很羡慕年轻人有打断她的勇气。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不是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一样,而是——我是谁,决定了我将如何解读我看见的东西。

在咨询室中我和很多来访者经历过初始会谈,随着咨询关系的不断发展,能让来访者觉得咨询是比较安全的关系之后,很多来访者会和我讨论次见面带给他的感受。初始会谈时我微笑的沉默,有的来访者会说那让他局促不安,有被审视的感觉;有的则说那样会让他感到温暖和放松;也有的来访者说那会让他有被嘲笑贬低的感受;还有的会说那会让他有被尊重呵护的感受。
种种感受大相径庭,其实质都是来访者自己内在的情感投射,是他们习惯性再现自己对关系的期待、自我的评价、自我定位的情感体验,这其中咨询师发挥的作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来访者内心中“我”的力量。咨询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把来访者自己还没有觉察的“我”给呈现出来,并且让他们逐渐体会到“我”在咨访关系当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样,来访者就会在咨询关系中不断地感受到“我”的真实存在,从而修正过往中的一些自我误解和对关系的纠结。

如果人们没有通过关系感受到“我”的力量、自己的真实存在,而是体会到关系当中自己的无力感,那么潜意识当中出生时伴生而来的“死”恐惧就会浮现出来,人们会因此而莫名其妙地觉得心烦意乱、焦虑不安。
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比较难意识到导致自己紧张、生活不快乐的原因。归因的时候,人们总是容易把问题归咎于关系中的另一方,所以总是在忙忙叨叨地制造与人、事物的各种关系。但同时,这些关系反过来也会带给人们很多现实的恐惧,比如考试失败、恋爱失败、职场以及其他社会情境中的挫折。关系就成为了双刃剑,甚至越多的关系,越容易让人们遭遇“不开心”。
我们一生当中所有不开心的事情,从内在作用机制来看,不论是人的身体的有限性,还是人在关系当中的局限性,其实都在不同程度地唤起我们伴生而来的“死”恐惧。
每个人都在非常用力地逃离内心中莫名的恐惧。而很多时候,逃离并不是以我们常见的、认同的方式来完成的,甚至有些在大众的眼中是不正常的。比如有人会虐待小动物,有人长期遭受家暴却依旧不离婚,有人有多个性伴侣、感情却很冷漠等。这些人内心其实非常痛苦,但那些看起来不正常的生活状态,却是他们能够做到的逃离内心恐惧的生活方式,而深藏其中的,是他们自己都不能觉察的对自我力量和爱的体验的期待。

有时候我们会在自己身上或者其他人身上看到很多很拧巴的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凭空出现的,人们会在生存本能的驱动下,去寻找和建立能够配合自己远离内在恐惧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命运。或者说,人们为了逃离内在恐惧而制造出一系列爱的关系的组合,就形成了我们的命运。
所以,心理学常说潜意识即是命运。
捕捉爱的浇灌
在前面我提及的那位女性来访者的身上,我们能够清楚地看见她出生后被丢弃的悲惨经历,就是一种赤裸裸濒临死亡的恐怖体验。姥姥给予她的呵护就是那一丝爱的浇灌。她说她记得姥姥身上柴火的味道,她说她爱的就是姥姥,但是姥姥也只是在她生命的初不到两年的时光中间或陪伴着她。一个人要有爱的保护才能不至于精神分裂或者崩溃自杀,这位女士内在的生存本能促使她能够捕捉和保留下来那么久远之前的一丝味道,并且她牢牢地抓住了这个味道,来帮助自己战胜成长中的各种悲伤、恐惧——而这就是一个人,一个生命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在人们的内在还没能拥有足够的力量时,人们就无法逃离旧的模式的藩篱,那么寻找内心的快乐和宁静终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所以看见自己,积累足够的内在力量,正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们需要帮助这些朋友理解和成长的部分。
心理学有很多流派,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到后来的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以及行为认知、人本、家庭治疗、后现代等各个流派,每个流派、每位心理学家、每位心理咨询师都在用其所认同的知识体系来帮助来访者清晰地看见——看清内心的冲突,继而协助来访者找到解决这些冲突的方法。
在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这十几年中,我发现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是自己的力量来源,也是帮助自己成长的好智者。
或许我们对生活不太满意,在别人眼中过得也不好,但目前我们的生活却貌似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恰当的、平衡的状态。而一旦脱离现有的生活模式,我们就不得不去面对内心莫名的恐惧,面对生活中令我们恐惧的、还没有做好准备却必须去面对的真相。
解锁与生俱来的智慧与力量

我是一个对生活和人性充满了好奇的人,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我一直想要知道很多问题的背后,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东西。譬如我看到症状的背后是冲突,看到冲突背后是关系,看到关系背后是情感,看到情感背后是个体的自我状态。当我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世界一下子变得很广阔。就像是一个孩子在妈妈的臂弯中看到的是家庭,在家庭外看到的是城市,在城市外看到的是国家,在国家外看到的是世界,在世界外看到的是太阳系,在太阳系外看到的是银河系,在银河系外看到的是宇宙。我看到人的个体状态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更大的循环。个体状态外是家庭的症状,家庭症状外是家族的冲突,家族冲突外是环境、文化和这个家族的关系,而这一切都蕴含着巨大而复杂的情感力量。
每个人都是在这样庞大的、看似确定的体系中,十分不确定地存在着,而让我们能够应对生活的一地鸡毛和重重叠叠的挑战的,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一个就是我们对自己拥有的关系(爱恨情仇)的理解,另一个就是我们对于自己力量的认识。我们藉此寻找爱的同时,也在躲避内在的恐惧。这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力量,如果我们想要有更好的生活,那首先就要解锁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