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为:

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资助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资助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理论研究与文化引领”战略创新团队成果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意”团队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上海音乐学院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青年学者的研究论文若干篇。这些论文都是与民族传统音乐有关的,但不是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分门别类有系统的概论,大多是由于工作需要而写成的,因此彼此并无什么内在的联系。这些青年学者在民族音乐学的视野下对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了解,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生存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对策与保护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以达到维护中国传统音乐的目的。


【作者简介】

郭树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传统音乐与当代社会、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中国音乐形态分析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涉及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变迁中的历史传承、形态分析、美学趣味、创作观念等。出版专著、教材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多次参与重要的国内外学术讲座及学术活动并做主题发言。所研究和讲授的系列专题“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声音存在意义”“中国传统音乐与当代社会”“中国传统音乐经典性构成的审美意义”“走近中国音乐”等,在学院及社会媒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曾获得上海市高校优秀论文指导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精品课程奖、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特别奖等。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2017年获得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18年被评为上海音乐学院优秀教师。专著《来自中国的声音》在2019年上海书展四千余种新书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纪风景线20本好书”之一。


【目录】

序 郭树荟

制乐与传艺——孙文明胡琴音乐研究 张诗琪

曹东扶与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形成的解析 邓 姝

诸城派古琴“同源异流”的琴人、琴谱、琴乐研究 刘姝彤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中的题解及其功能性研究 杨 阳

“八板”在戏曲音乐中的存在现象探析 彭晔瑜

曲牌〔夜深沉〕在器乐体裁中的衍变特征探析——以六部相关作品为例 王 婷

“江南牌子曲”初探——以《借云馆曲谱》为例 孙尧劼

江南丝竹《中花六板》的曲调传承及特征研究 裴 玫

探究方言音调在山东筝乐语汇中的呈现 邱子芮

弹拨乐器为曲艺音乐伴奏的艺术特征——以北京单弦和苏州弹词为例 江 山

《乐问》第八十问之引子问题试答 张 品


【前言】

在动笔写这个序的时候,平时上课讨论的点点滴滴都在眼前,在指导他们写作这些论文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与他们相处之中的许多有意思的瞬间。书中所选的学生们目前大都已毕业,有的继续攻读博士,有的在考博的路上,有的在读研究生,有的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工作,虽说每个人所选的道路不同。写作时从论文选题到文献查找研读、从音乐分析到文化思想的探讨,从实地考察到思维逻辑的磨练,这些成果既是学生们的自我汇报,也是对近十年来传统音乐教学研究工作的汇集与整理之一,这本《中国传统音乐青年学者论文集》也是我们系列文集丛书的*本。请同行们不吝赐教。

11篇文章涉及民间、学院、订谱、流派、曲牌、结构、唱伴、专业化、艺术化等多重研究视角,这些都和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学术特色紧密相关。遥想20世纪50年代初,贺绿汀院长、沈知白先生建立的理论研究与教学体系,历经了不同时期并不断完善,前辈们创建和引领的学科思想,是一代代年轻学者秉承的上音学脉和学术精神。这些影响是内在的力量。每个学生的特色和性格不一,从文字写作到文章完形,他们所完成的路径也各不相同。每一个选题和每一个写作的空间都是有未来的,作为青年学子,文章显现出了每一个体的自身喜好,也可以看出他们在传统音乐研究上的潜质。文章中透露出一种真挚朴素的描述,不乏有首次面对研究资料极为匮乏,大量音响、曲目和多种民间表演艺术的选择,这需要勇敢气质,虽然带有些许青涩,但是向民间学习的气息是浓烈的,学院专业化的技术分析是可人的,境界与语境都在。顺着这些年轻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理解、不断实践,一定会慢慢发生着改变,或许当成书后,一些自省和一些自信已经产生,这就使得文章和研究的学术之路,有了生动,有了长短,有了浑然,有了气象。虽为文字,但对社会、对传统、对文化、对传承有了更多地独特体悟。当然,也明显看出学生们在各自学习阶段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不失为学习过程与写作经历中的一次小结,有进步亦有遗憾。

年轻的学者,是未来研究的栋梁,不断地反思自我才是一个学者的进步之良好

心态。学术不是跟风,不是聚光灯下的光环,写作的过程和*后的收获,都是对自己心路历程的锤炼。在面对许多现象和论点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出现一些外来的方法和思路,那些新鲜的词汇和“问题意识”,似乎更“洋气”一些。但如果没有这些时兴的概念和语汇,也不一定是坏事。这样一来,有些还坚持用比较扎实地道的学院传统,运用记谱、分析、音韵、语言等方法,并从“音乐为本”的学科意识出发进行写作,以艺术化的技术手法阐释民间艺术文化,用跨学科的视野着眼拓宽思考的外延,在具体音乐实践与研究中消化概念和方法论,这是好事。对于真正热爱中国音乐的学子们来说,他们应该忠诚于学脉历史传承的真实,以纯粹的学术思想和饱满的理论内涵,不人云亦云,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么,坚持就成了*起码的品质。

教学、写作,阅读、思考,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有些趣味,有些困境,这是一个缓慢地、不断积累的、师生相互成长的过程。遇到的和留下的问题不一定都想得透彻或者有结论,余下的后续,则呼唤更多层面的实践与探讨,并在共享中体验与反思。

郭树荟

2020年夏天


【免费在线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