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总体介绍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是普通读者阅读古典文学的入门书和基础书。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历史超过60年。这套丛书旨在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呈献给普通读者,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品鉴古典文学可靠版本。这套丛书以中国历代文学经典名著、诗文名家作品为对象,约请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整理注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质量可靠且方便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书和入门书。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是在“读本丛书”的基础上进行分化重组(四大名剧和小说部分另做新丛书)、遴选再版、增补扩充而成。该丛书分批编辑出版,*辑于2017年12月出版,第二辑于2020年1月出版。第三辑于2021年1月出版。
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是一套古典文学普及读本,丛书以选本为主,撷取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把古典文学*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读者。
二、时间从先秦至晚清,贯穿中国古代历史,文体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赋、乐府、词、散文、戏曲等主要文体。
三、整理者皆是学殖深厚的学者,如钱锺书、王伯祥、俞平伯、余冠英、游国恩、唐圭璋、萧涤非、夏承焘等,他们都是当代学术大家、名家,工作严谨细致,认真规范。这些图书也是他们的代表作。
四、众多图书经过几代读者的认可,具有良好的品质口碑。
五、丛书至今历时六十余年,图书经过多次再版修订和编辑加工,质量日臻完善。
六、本次出版,所有图书皆重排、重编、重校,版式、封面设计典雅大方。
......
谢榛是明代著名诗人和诗学理论家,是重要文学社团“后七子”元老之一,其诗歌创作和艺术成就、诗学理论在明代文学史上有显著地位。本书的选注以大量谢榛诗歌文献为基础,反复筛选了各体诗594首,加以详细的注释和明晰的解题。所选诗歌在坚持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完美统一和风格、艺术多样化的同时,特别注意诗作中“真情实感”和“意境融彻”的体现,十分有裨于读者了解谢榛诗歌的真实面貌。
李庆立,山东临清人,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出版专著《诗家直说笺注》、《谢榛诗集校注》、《谢榛研究》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对明前后七子和谢榛的研究在学界处于前沿,受到同行专家瞩目。
寂寞的名山事业——纪念“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面世六十年
(作者:尚晓岚)
*近,《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忽然成了热门话题,“无名氏续”挑战了高鹗作为续书者的“常识”。实际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署名早在2008年就已发生变动,此后一直延续,如今竟随着“四大名著珍藏版”的推出发酵成了“新闻”。
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出版,或许就是这般“炒冷饭”的事业。年复一年,修订、再版、加印,署名也好校注也罢,即使细小变化的背后,都可能有大量研究成果甚至学术争论,但读者和媒体对此并不敏感,能像《红楼梦》署名这样传播开的,极少。正是这寂寞的事业,构筑了传统与经典的坚固大厦。
在《红楼梦》署名问题沸沸扬扬之际,人文社悄然推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实际上,该社的“四大名著”,按传统亦属于这套丛书,数十年来堪称*通行、读者认知度*的版本。古典文学的阅读,绕不开读本丛书,而丛书的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讲起。
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面向普通读者
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所在地,破旧得令人倍感亲切。在书和资料足以把人埋起来的古典编辑室,青阅读记者看到了一份1958年9月的油印材料——《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出版规划草案(中国古典部分)》,内容是三套古典文学书系的选目和基本方针,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涵盖历代的诗词文曲小说等等,共五十种,还详细列出了丛书序言或后记的写作要求。
“读本丛书,是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编选、标点、注释。所谓‘读本’,就是以大众普及为目的,供大家阅读用的一个版本。”长期主持古典部工作的人文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说,“1958年,读本丛书被正式命名,它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
1951年,冯雪峰主持创建人文社,从全国招纳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古典部主任是聂绀弩,还有王利器、顾学颉、陈迩冬、舒芜、周绍良、周汝昌等等。建社初期,为满足社会上对古籍的需要,先是快速影印了一批书。“那时候国家图书馆的宋元善本很容易借出来,我们的《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都是根据宋版书影印的。”与此同时,社里开始规划和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
“1952年我们出版了七十一回本《水浒》,影响特别大,它实际上标志着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的开始。”周绚隆说。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不是学界的自说自话,而是面向读者的,要选择优秀的底本,加新式标点,校勘注释,形成一个可供普及的版本,“供给广大人民群众阅读”。1958年是出版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不仅人文社做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详尽规划,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也在这一年启动,甚至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规划也可追溯至这一年。回望之下,不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在那个国家并不富裕的时代,文化和出版体现出非凡的责任和气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不是一句空话。
选家和编辑的水平,造就了经典版本
读本丛书,除了几部长篇小说和名剧,多数是选本,不仅要点校,还要求编选精当,注释准确。所以选家的眼光和水平就很重要。对此,人文社内部有一个机制,周绚隆概括为:“*,谁值得做;第二,谁能做。”就是说,先敲定经典作家作品,再据此寻找能够胜任的编选者,没有合适的人就先放下,绝不凑合。有些作品,社内编辑水平很高,自己就做了,像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陈迩冬的《苏轼诗选》《苏轼词选》等;还有很多书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人,皆为一时俊彦,像马茂元的《楚辞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夏承焘和张璋的《金元明清词选》等等,现在看都是很经典的选本。读本丛书的早期版本是很多读书人的心头挚爱,它们手工绘图、书法题签、书卷气十足的装帧设计,也备受称道。
人文社早年有一个习惯,为了维护品牌的严肃性,很多书初版都用副牌社的名义,经过读者和社会检验后才能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像《红楼梦》在五十年代*初就是用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印行的。读本丛书的入选标准非常严格,1958年仅有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等数种列入丛书。这个规矩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只有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的书,才能戴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冠冕,之前一概先以单品种面世。
老一辈学者,怎样为了这套书殚精竭虑,学者型的编辑,怎样一字一词地校改,双方怎样反复沟通琢磨,留下许多事迹。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册七十年代《杜甫诗选注》的校样,上面写满了编辑戴鸿森先生的随文批注,以及编选者萧涤非先生的答复,两人切磋商改,细致入微,水平极高。古典编辑室的李俊仔细研读过这份校样,他说:“细读这些批注文字,戴、萧二人商榷学术的画面仿佛映现在眼前。那时‘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学术研究在回归正轨的道路上谨慎探索,该怎么走?能迈多大步?一切尚未可知,而这本校样正是当年留下的足迹。”
古籍出版和一般图书不同,即使出版了,工作也未结束。钱锺书的《宋诗选注》1958年面世,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封杨绛先生的书信,是钱先生去世后,她逐条订正《宋诗选注》的排印讹误。李俊编辑则用“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他改校样的感受——这句诗里的“恨”,是遗憾之意。造就一个经典版本,需要不断修订打磨,改正讹误,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一本书经过几代人之手,历时数十年,并不罕见。只要有需求,严格来说就没有终结之时。古籍出版所蕴含的精神,一如那部讲述编纂辞书的日本电影《编舟记》,精益求精,琐细平淡,无论怎样施以审美的目光,终究是寂寞的。
当代人做选本,有自己的优势
“文革”之前,列入读本丛书的书有十二种。据周绚隆介绍,丛书的出版在“文革”中放缓,但并未中断。“文革”后,古籍出版迎来新局面,读本丛书也在八十年代初呈现蓬勃之势。一批在“文革”中被搁置延误的书出版了,重新活跃的学术界贡献了一批新成果,还有一批作品进行了全面修订——像今天通行的人文版《红楼梦》就是这一时期面世的。
近些年,读本丛书在不断地扩充和发展,一批唐宋以后的文选和诗选陆续加入。周绚隆概括为:“断的补齐,个别版本替换,有问题的修订。”古典编辑室重整规划,丛书下设三个系列:一是四大名著;二是历代诗选,如今从《先秦诗选》到《清诗选》已出齐;三是断代文选,有《唐文选》《明文选》《清文选》等。三个系列加上已有的词选、曲选、四大名剧等,结构更为平衡。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等几个选本很有名,如今由于版权原因,已不在读本丛书之列,《诗经选》更替为褚斌杰先生的选本。至于增补新书必然涉及的编选者问题,周绚隆说,要选择在某一领域有长期投入和深度积累的学者,“我们要避开那些特别忙的学术达人,掌握各种资源的学术组织者,他们是不会给你好好干的。”
周绚隆认为,今人编选古籍,借助电脑和网络技术,能掌握和利用海量信息,学术研究几十年来也有长足的发展,对作家作品和版本的研究大大细化,与纯粹靠记忆和学养的前辈学者相比,这些都是优势。“但我们的专注程度不如老一辈。另外,现在借助各种工具,互相参考,选本的独特性就不如过去那么鲜明。不过,选家的个性和经典性之间未必都是同步的,首先我们还是要追求经典性,不要遗漏重要作品,希望在保证经典性的情况下有一定独特性。”......
目录
前言
儿元炜从游沁阳,途中值雪有感,兼示元辉
佛光寺
哀老营堡
至汾州会孔方伯汝锡园亭同赋
百花叹
除夕过东林寺同晓公谈禅
杂感寄都门旧知
有感二首(选一)
自拙叹
雨中宿榆林店有感
夜会逊轩昆季,因忆懒云上人,得鸡字
北行示弟
示内
狼儿涧歌在香山东四里许
吊古战场
七夕行饯别王安州
哀哉行四首庚戌岁八月十六日虏犯京师
王主簿乐三归自昌平,赋此志感
元夕,同李员外于鳞登西北城楼望郭外人家,时经虏后,
慨然有赋
哀少妇
少女词
宫词题画四首(选一)·夏
橘树
张令肖甫郊饯闻笛,兼慰卢次楩
小姑谣
同李兵宪廷实、刘计部伯东宴集,因谈五台山之胜,遂赋长
歌行
送许参军还都下,兼寄严冢宰敏卿
拟裁衣行
离感篇远示元灿、元辉诸儿
终南仙人引走笔遣怀
痴儿叹
都门酒家翁
野父杂感
山中隐者
渔樵叹
守拙吟,因客谈及蟭蟟、蜘蛛之巧赋此
望临清故里感怀
形问影
茹蔓菁述感
秋闺
思归引
岁杪行上德平、镇康、安庆三王
题陈中贵园亭
赋得胡无人送李侍御化甫巡边
中秋寄南都冯户部汝言,去岁此夕会汝言潞阳,时警虏变,
感旧赋此
朱楼曲二首
西园春暮
登城歌
雨雹有感呈宋大参
客居篇呈孔丈
秋风歌呈孔方伯汝锡
寄谢车国医元吉
秋夜云峰书斋饯别,赋得秋字
秋日同刘都阃子健登蓟州城楼
送单逸人携琴归大梁
留别孔丈汝锡长歌行
武皇巡幸歌四首(选二)
有感(薄伐元中策)
春宫词
暮秋对雨感怀
秋野
同宋子纯、杜约夫晚渡漳河访李叔东
宝庆寺见桂花
榆河晓发
隆庆道中有感
榆林道中言怀
北征二首
夏夜独坐,披襟当风,颇有秋意,赋此寄怀
盘山*峰迟应瑞伯不至
对菊(千家轻节序)
送樊侍御文叙之金陵
除夕示儿元炳,兼忆元辉诸儿
清明忆诸弟
日暮
重过张氏园林二首
晚过西湖
夜雨酌殷翰林书斋
塞上老卒
赵王枕易见寄有“酒熟花香春未老,好携书剑早归来”
之句
元夕道院,同公实、子与、于鳞、元美、子相五君得家字
寒食旅怀
还邺二首
杨白花
折杨柳
登泰山
岁暮卢次楩过邺有感
暮秋东园饯别邹子序
南伐
孤坐
秋庭
暮秋大伾山禅院同孟得之、卢次楩醉赋
偶述
寄张给事巽卿
哭冯汝强并序
高枕
晚眺
岁暮宴李太守于鳞宅二首(选一)
对酒(浊醪尔何物)
度太行山有感
登楼晚眺,达轩子同赋
秋夜宿东林寺
倾楼有感二首
次张祜金山寺之韵
春日书怀
送徐生归临清
立秋登台有感
七夕敬、诚二君饯别,得秋字
中秋有感
对酒(吾爱李供奉)
登东关寺浩然台
九日感怀
秋怀
无营
倚楼
送儿元炳东还
三台
夜宿齐岭口
夜登瑶台
山晚
春闺
登榆林城
野望
除夕有怀时家口五人尚寓晋阳旧馆
刘计部伯东、申参戎德承出饯郊亭
客居即事
偶题
述感
中秋夜南园同故人酌
………
前 言
李庆立
崛起于明代嘉靖、隆庆和万历初年的文学社团“后七子”之元老〔1〕、著名的诗人和诗学理论家谢榛(1499—1579)〔2〕,字茂秦,号四溟〔3〕,又有人呼为脱屣老人〔4〕。临清(今属山东)人,嘉靖十三年(1534)移家客居安阳(今属河南)〔5〕,卒于安阳〔6〕,葬于安阳城南〔7〕。
谢榛出身寒微〔8〕,自幼右目失明〔9〕,加之佛禅、老庄思想的影响,因而早早地绝了科举仕宦之念,流落江湖,布衣而终身。他倾毕生精力于诗歌创作和研究,“惟诗是乐”(《诗家直说》二九九则)。15周岁师从乡丈苏东皋学诗,至80周岁辞世,驰骋诗坛60馀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诗话。虽其晚年曾叹惋“诗草经年只半存”(《晓起》),仍有诗2553首、曲1阕、句7则、尺牍2通、诗话450则、自序1篇、评明诗80则流传至今。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质量而论,虽不免“应酬”、“干谒”之嫌,但此乃古代诗人常事,无关大体。卢涞西所谓“一代诗人出吾山东矣”(朱厚煜《四溟旅人诗叙》引),虽不无溢美,但“诗之工,则有目咸识之”(胡曾《四溟诗话序》)。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录嘉靖七子之咏,仍以茂秦为首”,并非故意推崇。正如四库馆臣所言:“其诗亦不失为作者”,“诗足以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二)。
相对于古代诸多贫困潦倒的布衣诗人,谢榛应是较为幸运的。他在世时,即有嘉靖二十五年(1546)前后曹嘉为其刻印的五言诗集(早佚,书名未详)、嘉靖二十六年赵康王朱厚煜为其刊行的《四溟旅人集》(二帙,四卷,早佚)、嘉靖三十二年前后梓行的《游燕集》(六卷,刊刻者不详,已佚)、嘉靖三十五年王世贞编选并刊刻的《谢茂秦集》(二卷,与《卢次楩集》、《俞仲蔚集》合刻,今存)、嘉靖四十二年之前陈文烛选刊的《谢山人集选》(已佚)、嘉靖四十五年冯惟讷和孔天胤批点授梓的《适晋稿》(六卷,今存)、隆庆五年(1571)俞宪选刊的《谢茂秦集》(一卷,入《盛明百家诗》,今存)、朱观选刊的《谢榛诗》(一卷,入《海岳灵秀集》,今存)及隆庆六年之前丽泽馆梓行《诗家直说》(一卷,今存)、万历二年(1574)谢榛亲自操持梓行于汾阳的《诗家直说》(四卷,今佚);他去世之后,则有万历二十二年郑云竹宗文书舍刊刻李廷机考正《谢榛诗注解》(一卷,入《国朝七子诗集注解》,今存)、万历二十四年赵府冰玉堂刊刻赵穆王朱常清指令苏潢和陈养才等汇总的《四溟山人全集》(二十四卷,前二十卷为诗,后四卷为《诗家直说》,今存。万历三十六年又剞劂丁子裕和程兆相重新修订本,今存。二十世纪初缪荃孙得重修赵府本之残本并据高翰生本抄补本,今存)、万历四十年临清知州盛以进编刻《四溟集》(诗十卷,卷首附《诗家直说》二卷,今存。清乾隆年间抄录其诗十卷入《四库全书》,今存。宣统元年胡思敬又翻印其诗十卷为《四溟山人诗集》,入《问影楼丛书》,今存)、清顺治九年(1652)毛氏汲古阁刊刻钱谦益编选《谢山人榛诗》(入《列朝诗集》丁集,今存)、顺治澄怀阁刻陈允衡编选《四溟山人集》(一卷,入《诗慰初集》,今存)、康熙四十三年(1704)刊赵彦复选汪元范校《谢四溟诗》(五卷,入《梁园风雅》,今存)、乾隆三十六年(1771)刊宋弼编选《谢榛诗选》(一卷,入《山左明诗抄》,今存)、清抄本胡德琳选邓汝功校《四溟诗抄》(五卷,今存)、1990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李庆立校注《谢榛诗集校注》(二十一卷,其中辑佚一卷)、2000年齐鲁书社出版朱其铠等校点《谢榛全集》、2003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以及清代迄今《诗家直说》(又名《四溟诗话》)的8个版本和2个选本。此外,还有许多诗载于明清以来的50馀种诗选、诗话、别集、总集、方志、杂记等著述中。本书所选谢榛594首诗,即参照上述著作反复进行了筛选,其中24首不见于《四溟山人全集》者,皆于诗后注明出处。
从历时性的角度审视谢榛的诗歌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才华初露期。指嘉靖十三年(1534)前,计20年。周复俊《谢山人诗叙》称谢榛“自少不群,天然跃秀,诗宗玄旨,独炳于心”。这期间,他生活在故乡临清,初学填词作曲,多写男女之情,格调凄怆哀怨,已广泛流传,为“少年争歌之”(《明史》卷二百八十七);继而随乡丈苏东皋学诗,折节读书,冥搜苦索,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志,“遂以声律有闻于时”(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谢山人榛》),“诗奕奕称于人”(王世贞《明诗评》卷一)。对此,谢榛亦自言:“予自正德甲戌(1514),年甫十六(按,应为虚岁),学作乐府商调,以写春怨。……统录若干曲,请正于乡丈苏东皋。东皋曰:‘尔童年爱作艳曲,声口似诗,殆非词家本色。初养精华而别役心机,孤此一代风雅,何邪?’因教之作诗。”嘉靖五年(1526)秋,27周岁的谢榛,年轻气盛,怀着“孤此一代风雅”的志向,赴京师拜谒了“才情敏给,汲引士类,海内争趋其门”(《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杨少师一清》)的内阁首辅杨一清。后来,谢榛在《怀杨邃庵阁老》一诗中回忆当时受到赏识的情景:“忆昔杨元老,燕都识鲁生。扶筇还再拜,下榻见高情。”仍颇为振奋、自豪。嘉靖九年前,谢榛又去安阳拜见了赵康王朱厚煜,萌生了“留赵”的念头〔10〕。他此时的诗作,虽隽才藻思,便妥秀发,时露锋芒,但较专注于声调高亮、属对精工、章法严密,限于生活阅历,尚乏深厚的思想和社会底蕴。大概诗人亦悔其少作,今存已寥寥无几。
第二阶段,诗名远播期。从谢榛于嘉靖十三年举家移居安阳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月赵康王朱厚煜去世,计26年。谢榛移居安阳,主要是因为赵康王朱厚煜崇文尚雅,招引四方文人学士,“有淮南梁孝之遗风”(焦竑《献征录》卷二《赵康王厚煜》);安阳是“故建安才子之地”(苏潢《谢山人全集跋》)。这有助于他冲出临清,走向全国,实现步武汉魏、盛唐诸君而“孤此一代风雅”的抱负。谢榛至安阳,即被赵康王延为上客,“馆谷山人甚殷,不啻邺下之曹、刘云”(同上)。从此,他便开始了以安阳为中心的漫游生涯:嘉靖二十一年、嘉靖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嘉靖三十三年,谢榛又接连三次赴京师,前后客居七年之久;嘉靖二十二年冬至次年暮春客游大梁(今开封)、杞县、仪封(今河南兰考东)等地;嘉靖三十七年夏*次游历嵩山、洛阳;等等。黄河、嵩山、塞北等大好河山开阔了诗人的视野,京师、开封、洛阳等深厚的文化积淀熏陶了诗人的情怀,内乱外患接连不断的严峻现实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深化了诗人的思考,上自驸马、藩王、内阁首辅、六部尚书,下至平民百姓、僧侣道徒等高朋挚友激励了诗人的创作豪情……此时他诗歌创作成就斐然。其诗多宫商协度,格高气畅,意象衡当,神简健发;且爽朗隽逸,昂奋悲壮,勃勃然有古豪侠气;即使关注现实充满忧患意识的篇什,也都蕴含着某种期待、希望和追求。尤其是嘉靖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谢榛义心侠骨赴京师为卢楠申冤,不仅誉声勃勃,为缙绅、名流、士子所重,“河朔少年争传说矣”(王世贞《谢茂秦集序》);更主要的是遍游河北和京津地区,深入塞北,经历了俺答掳掠京畿之难;与吴维岳、王宗沐、靳学颜、袁福征、李攀龙、李先芳、殷士儋等“结社赋诗,相推第也”(于慎行《尚宝司少卿北山李公先芳墓志铭》);与李攀龙、王世贞、梁有誉、徐中行、宗臣、吴国伦诸青云之士结“后七子”社,迭唱互吟,扬榷风雅,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其时的诗歌结集《游燕集》,奠定了他在当时诗坛上的地位,名播天下。李攀龙《五子诗·谢山人榛》评曰:“遂令清庙音,乃在褐衣客。一出游燕篇,流俗忽复易。”宗臣《五子诗·谢山人榛》亦评曰:“兴词日百篇,一一作者则。嗟彼雕虫子,不得施颜色。”
第三阶段,诗风嬗变期。从嘉靖三十九年赵康王朱厚煜作古至万历七年(1579)谢榛仙逝,计19年。谢榛诗风的转变,早在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掳掠京畿之后已微露端倪;加以这一时期,由于李攀龙、王世贞等将其从“五子”、“七子”之列除名,赵康王去世使其失去了事业和生活的靠山而日益窘迫,内乱外患、民不聊生的现实对其心灵的冲击,使其诗显得凄怆、清苦、婉曲、工细,气格大不如以前高畅,发生了由追慕盛唐而时落中唐和晚唐乃至宋调的微妙变化。对此,李攀龙*为警觉,他一再指出:“日茂秦寄诗见怀,及伯承所贻新刻,并多出入,叛我族类!”(《又与徐子与》)“先是,得寄许殿卿者盈牍,如五台山辈,不下数十首,并与《游燕集》一语不较。” (《又与王元美》) “即论太行诸篇,吾见其胆破,无复向时倔强气为可喜。” (《又与王元美》)这种变化,本是十分正常的,钱锺书先生《谈艺录·诗分唐宋》即曰:“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心光既异,心声亦以先后不侔。”但这在固守格调者看来,却是今不如昔了。其实,谢榛这期间游道日广:嘉靖四十年秋回到了阔别的故乡临清,并借机经平阴、游灵岩寺,登泰山,会友济南;嘉靖四十二年(1563)至隆庆元年(1567)、隆庆六年两次漫游山西;隆庆二年秋冬又重游洛阳、嵩山。加之颠沛流离,阅历更多更深,其诗忧患意识较前更加深沉,而超然世外的愿望则更加强烈了。诗人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却无回天之力;向往悠然自在的平静生活,却找不到理想的安身之地;幻想寻仙得道,却无缘于升天之路……从而流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穷困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的那种孤寂、苦闷而又矛盾重重的复杂心态。如谢榛*次到山西,滞留四年之久,一度深入代北,经历了俺答疯狂侵掠岢岚等地,写了大量的边塞诗,感叹边防不力和战争带来的严重破坏,并对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如将其与前两个阶段留下的边塞诗相比照,这一变化就更清楚了。
……
儿元炜从游沁阳,途中值雪有感,兼示元辉〔1〕 邺台衡漳湄〔2〕,太行何间之〔3〕。东西共雨雪,当春复凄其〔4〕。纷然皓盈目〔5〕,宁不兴汝思〔6〕?北堂汝亲老〔7〕,况汝两娇儿。重轻俱在心〔8〕,应念寒与饥。汝父尚行迈〔9〕,驱马远相随。野水亦有波,独树亦有枝。慎勿虚盛年,人生须有为。广云自广阴,片雨惟片滋。绿发稍变白,临镜悔已迟。此言告汝兄,使汝弟兄知。谁能箕裘业〔10〕,慰我桑榆时〔11〕!
〔1〕此诗隆庆三年(1568)初春作于沁阳(今属河南),表达了诗人对诸子的关怀、勉励和期待,其情殷殷,至真至诚。陈允衡评曰:“章法舒徐,深于古人之神情者。”(《诗慰初集·谢茂秦诗选》) 〔2〕邺(yè业)台:指曹操所建铜雀台、金虎台(又名金凤台)、冰井台。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西。衡漳:古水名,即漳水。有二水,出今山西昔阳大黾谷者为清漳,出今山西长子鹿谷山者为浊漳。二水东南流至今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孔颖达疏《尚书·禹贡》:“衡,即古横字。漳水横流入河,故云横漳。”湄(méi眉):水边、岸边。 〔3〕太行:山名。绵亘于山西、河南、河北三省边界。间(jiàn箭):阻隔。 〔4〕其:虚词。相当于然。 〔5〕皓:白。盈目:满眼。 〔6〕兴:引发。即由于事物的触动,引起感情。 〔7〕北堂:母亲的居室。语出《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背,北堂也。” 〔8〕重轻:指父母和儿女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9〕行迈:行游、远行。《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10〕箕裘(qiú求)业:继承父祖的事业。典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11〕桑榆时:比喻晚年、老年。
佛光寺〔1〕 旧游多凋残,独幸老无恙。西来穷胜迹,山色资幽况〔2〕。林麓闻钟声,寻彼远公行〔3〕。殿前罗群松,殿后起叠嶂。阇黎指顾间〔4〕,顿悟默相向〔5〕。万佛具一心〔6〕,空然了无相〔7〕。岂待入定时〔8〕,而能断诸妄〔9〕!须弥在咫尺〔10〕,焉用飞锡杖〔11〕。明发勿复言〔12〕,千崖从兹上〔13〕。
〔1〕此诗作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冬,抒写游览山西五台古寺院所见所感,境界清幽,感悟遥深,颇得“顿悟”三昧。孔天胤评“万佛”、“空然”二句曰:“殆为佛光开出正相。”冯惟讷亦评曰:“名理入妙。”(引文俱见《适晋稿》卷四)佛光寺,在山西五台东北佛光山山腰,北魏建。 〔2〕资:通“至”,极,*。《礼记·缁衣》:“资冬祁寒。”郑玄注:“资,当为至,齐鲁之语,声之误也。” 〔3〕远公:即慧远(334—416)。东晋高僧。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东晋太元六年(381)入庐山,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并与十八高贤结莲社,同修净业,因被后世净土宗人推为初祖。著有《法性论》等。 〔4〕阇(shé舌)黎:梵语。即高僧,可为僧众轨范者。指顾:一指一瞥之间。形容时间的短暂、迅速。班固《东都赋》:“指顾倏忽,获车已实。” 〔5〕顿悟:佛家语。即顿然破除杂念、觉悟真理之意。南朝宋名僧道生首立顿悟义;后来禅宗的南宗更竭力鼓吹顿悟说,认为人人自心本有佛性,不须诵经坐禅和累世修行,倡言“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坛经·般若品》)。 〔6〕佛:此指佛法。一心:即佛家所谓万有之实体真如(永恒常在的宇宙实体)。大乘禅认为:万法之相如波,波之性即水;万法之性即真如,水随缘而生波之象,真如之体应缘而现万法之相。 〔7〕无相:佛家语。隋净影寺之惠远撰《大乘义章》卷二:“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解释,涅槃之法,舍离十相,故曰无相。”此即包括真理之绝众相和涅槃所谓善男子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 〔8〕入定:佛家语。谓僧人静坐敛心,不起杂念,使心定于一处。 〔9〕诸妄:佛家语。谓各种烦恼。 〔10〕须弥:梵语。佛教传说的山名。佛经说南赡部洲等四大洲之中心,有须弥山,处大海之中,上高336万里,顶上为帝释天所居,半腹为四天王所居。 〔11〕锡杖:僧人的禅杖。杖头有一铁卷,中段用木,下安铁纂,振时作声。 〔12〕明发:黎明。 〔13〕千崖:谓崖多。
哀老营堡〔1〕 严冬胡马来,不意破高垒〔2〕。纵有飞将军〔3〕,仓皇那可恃〔4〕?杀气与人烟,相侵惨如此。树寒啼老鸱〔5〕,月黑乱新鬼。亲戚一闻变,竞走霜风里。宁言积血腥,各认骸骨是〔6〕。群号振山巅〔7〕,万泪迸湍水〔8〕。俯身不回顾,忽复虏尘起。潜伏林谷中,狡黠殊无比。部落入空壁〔9〕,屠戮甚羊豕。劫掳又北驱,哽咽苦千里。男女不两存,去留见生死。生者讵得归〔10〕,死者长已矣。嗟哉仗钺人〔11〕,奋烈向朔鄙〔12〕。
〔1〕此诗作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冬游山西代北之时。《山西通志》卷二十二:“明嘉靖四十三年,俺答由马鞍入老营,游击梁平、守备祁谟御之,伏发,七百馀人胥没。”诗人极言边塞战患,字字血,声声泪,惨不忍睹,表达了对边塞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孔天胤评曰:“特为老营堡作一画图,看之伤意。”(《适晋稿》卷四)老营堡(bǔ补),在山西偏关东北。明嘉靖十七年置千户所。 〔2〕高垒:高大的壁垒。 〔3〕飞将军:指西汉李广。《史记·李广传》:“李将军广,陇西成纪人。武帝时……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飞将军。” 〔4〕仓皇:匆忙而又慌张。恃(shì式):依赖、倚仗。 〔5〕鸱(chī吃):鸱鸺,猫头鹰的一种。 〔6〕是:与“此”相通。郑珍《说文通训定声》:“是,假借为此。” 〔7〕号:大声哭。 〔8〕迸:涌流。湍水:急流的水。 〔9〕部落:聚居的部族。此指北方少数民族,因其分部屯居。 〔10〕讵(jù拒):岂。 〔11〕仗钺(yuè月):喻握有兵权或镇守一方。仗,凭倚。钺,圆刃大斧,指兵器。 〔12〕奋烈:奋发威武貌。朔鄙(bǐ比):北方的边邑。鄙,边邑。
至汾州会孔方伯汝锡园亭同赋〔1〕 神交太宇间〔2〕,万里犹咫尺。道在无贵贱〔3〕,杖藜随所适〔4〕。天风吹高云,关山讵相隔〔5〕?良晤惬平生〔6〕,论心在松柏〔7〕。著述谁更劳,各为残年惜。嗟哉齐孟尝〔8〕,兼有不文客〔9〕。命酒催我赋,佳辰肯虚掷?候鸟鸣闲园,幽芳亦可摘。中怀顿披豁〔10〕,胜游宁知夕?辛苦塞门来〔11〕,留兹孔融宅〔12〕。
〔1〕此诗嘉靖四十四年(1565)寒食作于山西汾阳(汾州)。谢榛与孔天胤神交已久,饱蘸感情之笔,抒写了二人深厚的友谊及初次相见的欢欣。冯惟讷评曰:“二君胜会可传,况词格古健,足标矣。”(《适晋稿》卷五)孔汝锡,即孔天胤。字汝锡,号文谷,又号管涔山人。汾阳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因藩戚而外补陕西按察佥事,历官祁州知州、河南按察佥事、浙江参议、陕西按察使和右布政使,迁河南左布政使谢政归。有《孔文谷诗文集》。《孔文谷诗集》有《寒食喜四溟至率尔赋呈》一诗。方伯,原为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此指布政使。 〔2〕神交:此言彼此仰慕而未谋面,仅以精神相交。太宇:宇宙。 〔3〕“道在”句:语本《庄子·秋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道,此指宇宙万物的本源。 〔4〕杖藜(lí黎):执持藜杖。杖,通“仗”。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老可为杖。适:去、往。 〔5〕讵:岂,难道。 〔6〕良晤:欢愉的会晤。惬(qiè怯):满意、快心。 〔7〕“松柏”句:喻心志坚贞,友情常青。 〔8〕孟尝:即孟尝君。战国齐人田文,相齐,封于薛,号孟尝君。曾养贤士食客数千人。入秦,秦昭王欲杀之,赖其客有鸡鸣狗盗之徒,得免于难。此喻孔天胤好客。 〔9〕不文客:此为自谦之词,犹“不才”。 〔10〕中怀:内心。披豁:开心见诚。 〔11〕塞门:边关。此指山西北部代州一带。谢榛嘉靖四十三年(1564)冬游代北,在代州(今山西代县)过春节后返回太原,寒食至汾州。 〔12〕孔融(153─208):“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东汉末年鲁人。何进辟为侍御史,后为虎贲中郎将,献帝时为北海相,与曹操多乖忤,被杀。好士善文。有《孔北海集》。此喻指孔天胤。
百花叹〔1〕 胜游郭外园,簇簇多芳树。花似去年花,春来又春暮。先后总成尘,宁复论新故!荣枯皆有时,非关风雨妒。黄鸟亦可悲〔2〕,浮生谁自悟?抚景聊醉歌,百年一流寓〔3〕。
〔1〕此诗嘉靖四十四年春作于汾阳。诗人由“百花”起兴,咏叹荣枯有时、任命随缘之感。冯惟讷评曰:“似感似达。”(《适晋稿》卷五)叹,古诗的一体,多用来抒发感伤情绪。胡震亨《唐音癸签·体凡》:“吟以呻其郁,叹以抒其伤。” 〔2〕“黄鸟”句:化用《左传·文公六年》秦穆公以三良殉葬、“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之典。曹植《三良诗》:“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王粲《咏史》:“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3〕流寓:指客居他乡之人。
除夕过东林寺同晓公谈禅〔1〕 林磬何悠悠,庭雪复灿灿。冲寒过支公〔2〕,相围地炉炭。一谈得真蕴〔3〕,贝叶徒满案〔4〕。学禅若栽松,老有万枝干。谁能顿悟间〔5〕,森然俱斩断〔6〕。见心是道侣,寂寂坐夜半。慧灯无际光,照破几梦幻〔7〕。生死譬朝夕,岁尽岂嗟叹?处世各有缘,焉得不聚散?明春杖锡行〔8〕,孤云渺天畔。
〔1〕此诗嘉靖四十四年除夕作于山西长治。谢榛一生飘游四方,常入寺院道观,广交僧侣道友,素嗜谈禅论道,于“顿悟”颇有心得。冯惟讷评曰:“世故空谛俱澈。”孔天胤评曰:“公不谈空而有禅悟,岂支顿是其前身乎?”(引文俱见《适晋稿》卷六)。东林寺,即庐山西北麓东林寺。晋建。此泛指寺院。晓公,长治某寺僧人,嘉靖间在世。 〔2〕支公:即支遁(314─366)。字道林,关姓。晋高僧,陈留(今河南开封东)人,一说林虑(今河南林县)人。尝隐修于支硎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别称支硎。善清言,当时有盛名,世称支公,又称林公。后因以支公泛称高僧。 〔3〕真蕴:*真实的道理。 〔4〕贝叶:即贝叶书。指佛经,因西域用贝多罗叶书写经文。 〔5〕顿悟:佛家语。即顿然破除杂念、觉悟真理之意。 〔6〕森然:众多貌。此指杂念而言。 〔7〕“慧灯”二句:语本《华严经》:“慧灯破诸暗。”慧灯,佛家语,智慧之灯炬。 〔8〕杖锡:执持锡杖。杖,动词,执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