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每个少女都无法逾越的成长之路,可以获得指引
*-----------*-----------*----------*
一个勇敢的人,永远不会在苦难中死去。
-----------*-----------*----------*----《安妮日记》之所以成为传世之作,是因为安妮在战争中,人性经历*严峻考验的时刻仍能坚守信仰,她以14岁少女初长成的智慧,向世人证明:“工作,爱,勇气和希望”能够救助困境中的心灵,人们可以不用选择颓废、堕落来应对逆境。

1、【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肯尼迪、曼德拉、奥黛丽·赫本等人都曾被它感动和震撼】
《安妮日记》出版至今已被翻译为7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册。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好莱坞将安妮的故事搬上银幕,获得8项奥斯卡提名,拿下3座“小金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安妮藏身过的密室被改建为博物馆,取名“安妮之家”,参观群众络绎不绝,在门前排成长龙。
2、【安妮笔下的情景直击人心,让人直面自己的孤独感和恐惧,治愈灵魂深处的孤独,对于现今的读者更具警醒意义】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说:“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和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 战争下的人民是苦难的,战争下的少女又是如何应对苦难的?书中既有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有一个青春期女孩对爱的追求、对自我的剖析和对生活的希望。安妮努力在这恐惧和孤独感之中,给我们带来希望的方向。

3、【每个少女都无法逾越的成长之路,可从中获得指引——我们可以从安妮创造的独特世界中,看到一名少女成长的心路历程,看到对困境中人性的深入体察】
传奇影星奥黛丽·赫本与安妮同年出生,两人的少女时期都在荷兰经历了战乱。赫本读到安妮的日记深受震动,她说:“那个孩子完全写出了我的经历和感受。” 《安妮日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呈现出了青春期的心态,而且细致而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孩子转变为成人的心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迷失自己,阅读本书,可以很好地规避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4、【翻译大家经典译作,更有序言有助理解,给你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
此版本无任何删减,翻译大家王晋华先生语言精湛,将安妮作品中的成长和感情中的情愫还原得分毫不差,带你理解在特定时期一个女孩细腻的人生历程和创作之路。

5、【精美装帧,全新典藏】
采用硬精装,双封面装帧形式,堪称经典。外封采用170克高阶映画,触感优雅,封面设计更形象贴合书名及文章内涵。内封采用140克高阶映画,色泽光亮,背部另行裱纸。内文采用70克金杉质感,触感光滑,颜色柔和护眼。


【内容简介】

记忆苦难,也就意味着选择不再重蹈覆辙。
有一天,当你被限制了自由,你该如何生存?

《安妮日记》以犹太少女安妮的视角记录了她在1942年6月到1944年8月为时两年的隐秘生活,描述了二战反犹太主义盛行期间犹太人藏匿的生存状态,更记录了一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少女在战争和种族迫害的阴影下,依旧坚强乐观、渴望自由,以及她那短暂却美好的初恋。安妮虽然年纪尚小,但却展示了非凡的文字功底,日记内容流畅通俗,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个青春期女孩非凡的个性和勇气。
这部有关战争与民众、亲情与叛逆、青春与爱情的少女沉思录,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报道,是宝贵的历史印记。肯尼迪、曼德拉、奥黛丽·赫本等人都曾被它感动和震撼,人们谈到犹太人的历史,就会谈到大屠杀,就会谈到安妮。


【作者简介】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为躲避纳粹迫害,1942年随家人藏于密室之中,同时期开始记日记。1944年8月因人告密被关进集中营。1945年因伤寒疫情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确切日期不详。二战结束后,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夙愿,将日记整理出版问世。

王晋华,中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留美学者,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研究与翻译工作。主要译作有小说《面纱》《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了不起的盖茨比》《刀锋》《寻欢作乐》,以及诗歌《狄金森诗歌精选》等。


【媒体评论】

我从中获得了很多鼓励。
——南非前总统 纳尔逊·曼德拉

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和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当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
——第35任美国总统 约翰·肯尼迪

那个孩子完全写出了我的感受。
——奥斯卡影后 奥黛丽·赫本

日记内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呈现出了青春期的心态,而且细致而充满自信,简约而不失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孩子转变为成人的心态。
——美国诗人 约翰•贝里曼


【免费在线读】


1942年6月12日 星期五

我想信任你,把什么都告诉你,我还从没有这样信任过谁,希望你能不断地给予我巨大的安慰和支持。

到目前为止,你对我确实是个极大的安慰,还有凯蒂也是,我定期给她写信。这种记日记的方式太好啦,现在,我每天几乎都等不及能在你上面写点什么。哦,真庆幸有你陪伴我!

安妮

1942年6月14日 星期日

我将从我得到你的那一刻写起,也就是我看见你和别的生日礼物一起躺在桌子上的那一刻。(他们买你的时候我也跟着,不过那不算。)
6月12日星期五那天,我六点钟就醒了,这不奇怪,因为那天是我的生日。
可那个时候我还不该起床,只好忍住好奇,挨到七点差一刻才起来。我再也等不及了,便走进餐室,莫提迎上来亲热地蹭我的腿。
七点刚过,我去看了爸爸妈妈后就到客厅打开我的礼物,你先映入我的眼帘,或许也正因你是我心爱的礼物。随后我看见一束玫瑰花、几支牡丹和一盆植物。爸爸妈妈送了我一件蓝色的衬衫、一盒棋具、一瓶葡萄汁、一副字谜卡、一罐冷霜、2.5盾零花钱和一张两本书的购物礼券。我还得到了一本书——《暗箱》(但玛格特已经有这本书了,所以我把它换成了别的东西),一盘自制的饼干(当然是我自己烤的啦,现在我烤点心的水平可真不赖),妈妈还给了我很多糖果和一块草莓馅饼。还有一封奶奶写的信,来得不迟不早,赶得正好。
随后汉妮莉来叫我,我们一起去上学。课间休息时,我把饼干分给老师和同学,然后又接着上课。直到五点我才回到家,因为我又和班上其他人一起去了体育馆。(我的肩膀和臀部很容易脱臼,所以不能参加运动。)不过大家玩什么,由我这个寿星说了算,我给他们选了排球。打完球后,大家又在我身边围成圈跳舞,唱“生日快乐”歌。我到家时,姗妮·莱德曼已经在我家里了。伊尔丝·瓦格纳、汉妮莉·哥斯拉尔和杰奎琳·范·马森从体育馆和我一起回家,我们是同班同学,汉妮莉和姗妮是我好的两个朋友。人们看见我们在一起就会说:“安妮、汉妮和姗妮来啦。”杰奎琳·范·马森是我上了犹太中学才认识的,现在她也是我好的朋友。伊尔丝是汉妮莉好的朋友,而姗妮在另一所学校上学,在那里有她自己的朋友。
她们送给我了一本漂亮的书:《尼德兰人传说故事集》。不过她们弄错了,送的是第二卷,我用另外两本书换来了卷。海伦阿姨送了我一副字谜卡片,斯蒂芬尼阿姨送给我一枚可爱的胸针,蕾尼阿姨送了一本非常奇妙的书:《黛茜上山记》。
今天早晨我躺在浴缸里想,如果我有一只像“任丁丁”(Rin Tin Tin)那样的狗,该有多好。我也要叫它任丁丁,还要把它带到学校去,如果天气好的话,它可以待在传达室或自行车棚里。


1942年6月20日 星期六

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写日记还是件新鲜事。不只是因为我从前没写过,还因为我觉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都不会对一个十三岁女生的胡思乱想感兴趣。不过没关系,我就喜欢写写画画,要紧的是,我心里憋着好多话想说出来呢。
“纸比人更有耐心。”在心情有点沮丧的时候,我想起了这句话。那天我坐在家,双手托腮,无精打采,不知该就这样待着还是出门去。后我留在原地,在那儿认真思考了一番。真的,纸的确更有耐心,何况我也不打算给任何人看这本硬皮笔记本,说得好听点叫“日记本”,除非我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就算是那样,也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现在可说到点儿上啦,我干吗非得写日记不可呢:因为我没有知心朋友。
这里我想解释一下,因为谁会相信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孤单呢。说来也怪。我有亲爱的父母和一个十六岁的姐姐,有大约三十个算得上朋友的人。有一大堆喜欢我的男生,他们爱慕的眼神就没法从我身上移开,为了瞟我一眼,经常在课堂上掏出一面小破镜子照来照去。我有深爱我的家人、亲戚和一个温馨的家。表面上我好像啥都不缺,可就缺一个知心朋友。和朋友们在一起时,我想的尽是怎么样好玩儿,说的尽是些日常的琐事。问题也就出在这儿,我们无法变得再亲近。我们相互间不能推心置腹,也许是我缺乏自信吧。可不管怎样,情况就是这样,尽管我也非常遗憾,可也无法改变。所以,我开始写日记。
现在,我长期以来想象自己有个知心朋友的念头进一步升华。我不愿意像大多数人那样马马虎虎地记些流水账,我要把日记当成我的知心朋友——这个朋友,我就叫她凯蒂吧。
要是我就这样没头没脑地讲起来,谁也听不懂我和凯蒂在谈什么,所以我得简单说说我的情况,虽然我讨厌这种介绍。
我的爸爸是我所见过的世界上好的爸爸,他三十六岁时才和二十五岁的妈妈结婚。我姐姐玛格特1926年在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出生。我是1929年6月12日出生,在法兰克福生活到四岁。因为我们是犹太人,爸爸1933年移民到了荷兰,当时他被任命为荷兰欧佩克达公司的总经理,这家公司的产品是制造果酱。我妈妈伊迪丝·霍兰德·弗兰克1933年9月跟爸爸一起来到荷兰,玛格特和我被送到德国的亚琛市跟外婆一起生活。当年的12月玛格特到了荷兰,我是在第二年的2月,当时四岁的我被他们重重撂在桌子上,好像我是送给玛格特的一件生日礼物似的。
不久,我进了蒙台梭利幼儿园。我在那里待到六岁,然后上一年级。我六年级的老师是库珀鲁斯夫人,她也是学校校长。毕业时我们伤心地道别,都流了泪。之后我进了犹太中学,玛格特也在那儿读书。
我们的心里还有着牵挂,因为我们留在德国的亲人仍在希特勒的反犹太人法令下遭受痛苦。1938年大屠杀后,我的两个舅舅逃到美国避难。年迈的外婆来到荷兰和我们一起生活。那时她七十三岁。
1940年5月后,我们的好日子就少了:先是战争,然后是协约投降,随后德国人来了,犹太人的麻烦从此开始。一道又一道的反犹太人法令让我们的自由受到极严厉的限制:犹太人必须佩戴黄色的星;犹太人必须交出自行车;犹太人禁止乘电车,也不准开车,包括私家车;犹太人只能在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购物,只能进出他们自己经营的理发店和美容院;犹太人在晚上八点以后至早晨六点以前禁止外出;犹太人禁止去戏院、电影院和进出其他娱乐场所;犹太人禁止使用游泳池,网球场,曲棍球场或其他体育场所;犹太人禁止划船;禁止参加任何公开的体育比赛;晚上八点以后犹太人不能在自家或朋友的花园里闲坐;犹太人不能到基督教徒的家中拜访;犹太人必须上犹太学校,等等。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可我们还得继续生活。杰奎琳总是对我说:“我现在什么也不敢做了,做什么都害怕犯禁。”
1941年夏天,外婆生病了,必须做手术,我的生日没顾上怎么过。1940年我的生日也没能好好过,因为当时荷兰刚打完仗。1942年1月,外婆去世。没有人知道我多么想念她,多么爱她。庆祝我1942年的生日,是想为前几次生日做些补偿,我的蜡烛中有一支是为外婆点亮的。
我们一家四口过得还不错,就这样迎来了今天这个日子:1942年6月20号,从今天起我要认真写下我的每一篇日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