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一本以独特角度讲述百年党史的通俗读物】

本书以红色文物为载体,串联建党百年的重要阶段和节点,写法突破历史的一般呈现方式,党史与文物相互激发,见物、见人、见事、见史,内容真实饱满,文笔质朴感人,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在鲜活而有温度的故事中传导知识,感动人,教育人。

【一本以红色文物弘扬革命传统的生动教材】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本书是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国内革命文物机构、专家讲述】

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红色基因库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致力于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致力于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本书是其集合馆内党史、新中国史、革命文物研究等领域多位专家的智慧结晶。

【宏大的视野,有血有肉的故事细节】

本书以宏大的视野,借助党史“大事件”中的真实文物见证感人的“小细节”,让读者沉浸式体验中共一大时的惊心动魄,李大钊就义前的铁骨铮铮,长征过程的坚忍不拔,抗战面对强敌的誓死不屈,改革开放的敢于变革,脱贫攻坚的矢志不渝……感受党史在红色文物中留下的精神和热血。

【50多张精美文物图片,全彩图文呈现】

本书精选建党百年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如《新青年》杂志、嘉兴南湖红船、《论持久战》早期版本、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五星红旗设计稿、小岗村红手印、十八洞村社员股金证等,并配以高清精美图片,四色全彩印刷,立体式营造历史现场感,一些珍贵文物更是首次以完整面目展示于图书中。

【“中国*美的书”设计师倾心设计】

本书打破主题出版图书设计的常规做法,邀请获得“中国*美的书”殊荣的一流设计师操刀打磨整体设计,为红色文物及整本书打造独特的呈现形式,舒朗、悦目,封面、辑封、目录等均独具匠心。

【大拉页、精美书签等随书送】

本书采用独特的拉页设计,完整呈现大革命时期遗留的珍贵文物——李大钊“狱中自述”文稿,并随书赠送精美手绘红船书签,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珍藏意义。


【内容简介】

《红色文物中党的成长史》是一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以红色文物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成长史的通俗党史读物。全书精选党百年来不同重要历史时期的数十件代表文物,以时间为线索,以文物为载体,一一讲述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还原文物的历史环境和背景,通过一件件“活起来”的红色文物,以点带面,串联起党百年来筚路蓝缕而恢宏阔大的历史,立体展现党由小到大、从苦难到辉煌的成长历程。本书突破了历史的一般呈现方式,党史与文物相互激发,见物、见人、见事、见史,内容真实饱满,而几十幅文物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在生动的形式和感人的故事中,带给人教育和启发,是一部有温度、可触摸、可收藏的党史读物,也是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N的庄严献礼。


【作者简介】

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参与撰稿人员如下:黄黎,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出版有《党章的历程》《见证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复兴之路>展览文物细说》等;安跃华,研究馆员,从事近现代(革命)文物研究,出版有《中国近代留法学者传》《中华革命党本部债券的发行》等;安莉,研究馆员,从事近现代(革命)文物研究,出版有《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等;王海蛟,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近现代史研究,出版有《两种命运大决战》《西行壮歌——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等;赵锋,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近现代(革命)文物研究,出版有《为英雄正名》《长征记忆》等。


【目录】

引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5

——《青年杂志》 / 001

“真理的味道有点甜” 1920

——《共产党宣言》个中文全译本 / 009

“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 1921

——《中国共产党个纲领》 / 017

中国共产党的起航 1921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 025

中国工人运动次高潮 1923

——京汉铁路江岸工会会员证章 / 033

共产党领导的北伐先锋团 1926

——叶挺独立团用过的《湖南邮路全图》 / 041

大革命挫折中的不朽宣言 1927

——李大钊《狱中自述》 / 049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军队纪律建设 1928

——写有“六项注意”的包袱皮 / 055

红色根据地的憧憬 1935

——方志敏就义前的手稿 / 061

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6

——长征中的两株黄花草 / 067

见证抗战全面爆发后的个胜利 1937

——平型关大捷缴获的日军水壶 / 075

中国抗日战争的军事理论纲领 1938

——《论持久战》 / 083

党的七大与抗战胜利 1945

——一二九师敬献的彩绘降落伞 / 091

转战陕北的见证 1947

——一双旧布鞋 / 099

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1948

——支前模范董力生用的独轮小推车 / 107

开启新中国的开国盛会 19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册 / 113

献礼新中国的诞生 1949

——国旗设计原稿 / 121

人民政权的象征 1949

——新中国开国大印 / 129

新中国土地改革运动 19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135

开启新中国外交新篇章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143

西藏历史迎来新时代 1951

——签订“十七条协议”用的印章、文具 / 149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952

——上甘岭阵地上的红旗、弹片土和工兵锹 / 157

新中国部根本大法 1954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65

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开端 1955

——朱德的三枚勋章 / 171

中国有了自己的汽车工业 1956

——“解放”牌汽车 / 179

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956

——全国工商界给中共中央的报喜信 / 187

见证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 1964

——王淦昌的木箱 / 195

知识改变命运 1977

——恢复高考的准考证 / 203

一场伟大思想变革的先声 1978

——《理论动态》刊载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211

迎接科学的春天 1978

——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1 2)论文手稿 / 219

拨正历史的航向 1978

——一份历史转折关头的讲话提纲手稿 / 227

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 1978

——小岗村的“红手印” / 235

中国体育“零的突破” 1984

——许海峰获得的第23届奥运会金牌 / 243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984

——签署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用的签字笔 / 251

中国的“破冰之旅” 1985

——南极升起的面五星红旗 / 261

见证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刻 1992

——伴随领导人“南方谈话”的夹克衫 / 267

抗洪抢险的军令状 1998

——16名党员立的“生死牌” / 275

中国“入世”一锤定音 200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入世槌” / 283

中国人的逐天梦 2003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 / 291

“天路”变通途 2006

——修建青藏铁路使用的高压锅 / 297

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诠释 2008

——北京奥运会上的“祥云”火炬 / 303

锁进柜子里的政府权力 2014

——被封存的109枚公章 / 311

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能 2014

——“时代楷模”朱彦夫的工作日记 / 319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21

——十八洞村“社员股金证” / 327


【免费在线读】

“真理的味道有点甜”

——《共产党宣言》个中文全译本

引言

  

1920年春天,陈望道在故乡义乌分水塘翻译了《共产党宣言》。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这是我国次公开正式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全文,曾一再翻印,广为流传。作为国内部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党的早期理论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更是鼓舞、激励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者。

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克思学说就已经开始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在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时,开始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学说,但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学说介绍到国内。这种对马克思学说的早期介绍,表明了中国人热烈追求真理的精神,为中国思想理论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零散的、不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论述已经难以满足中国先进分子的需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纲领性文件之一,《共产党宣言》全文的翻译成为中国先进分子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迫切任务。进步刊物《星期评论》为了适应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拟请人全文翻译并连载发表《共产党宣言》。进步人士邵力子得到这一信息后,表示可以请理论和语言功底俱佳的陈望道来做这件事。

陈望道,1891年出生,中央大学毕业,曾留学日本,是我国早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1919年6月,陈望道回国后,在浙江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五四时期,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带领学生发起国文教育改革和学生自治运动,遭到当局镇压,引发了轰动全国的“浙江一师风潮”。正当此时,陈望道收到邵力子发来的请其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函。本来就对社会主义十分憧憬,对马克思主义充满敬仰的陈望道,毅然担当起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重任。

为了专心致志完成好这件事情,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县城西的分水塘村,开始心无旁骛地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当时正值寒冬早春交接,天气非常冷,到了夜晚,刺骨的寒风透过四壁墙缝向他袭来,冻得他手足发麻。加之翻译所需的参考资料匮乏,陈望道付出了比平时多出数倍的精力。

书记曾讲述过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故事:“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研究和辛苦忙碌,依据戴季陶提供的《共产党宣言》日文版,参照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到的英文版,陈望道终于完成了全书的翻译。1920年5月,在接到《星期评论》编辑部的电报后,陈望道立即携带译稿赴沪。不料上海当局对《星期评论》实施邮检,造成该刊停办,使得在该刊连载《共产党宣言》的计划无法实现。于是,陈望道找到自己的学生俞秀松,托他将译稿转交给陈独秀。陈独秀、李汉俊将译稿校阅一遍后决定出版单行本,但在筹措出版经费时遇到了困难。这时,恰好共产国际特使维经斯基和翻译杨明斋来到上海,陈独秀在和他们讨论中共建党问题时,提及此事,维经斯基当即表示愿意资助出版。为此,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秘密建立了一个取名“又新”的小型印刷所,承印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个中文全译本终于问世了,为竖排平装本,内文共56页,以五号铅字印刷,每页11行,每行36字,文中部分专用名词后注有英文供参照。封面标注“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种”,作者标注为“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书末版权页还竖排印有几行字:“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定价大洋一角”“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微侧半身肖像,这是马克思1875年在伦敦拍摄的肖像。书的尺寸纵18厘米,横12厘米。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版时共计印行1000册,现在存世的仅11本。全本以意译为主,许多新名词和专用术语以及部分章节标题如“贵族”“平民”“宗教社会主义”等都用英文原文加括号附注,因此书中随处可见英文原文。在“有产者与无产者”一章标题旁,除标明英文原文外,还用中文注释:“有产者就是有财产的人,资本家、财主……无产者就是没有财产的劳动家。”全书错字、漏字有25处,如页中“法国急进党”误为“法国急近党”。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排版疏忽,封面书名“共产党宣言”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被译为“马格斯、安格尔斯”。书初版1000册,全部送人。当年9月再印1000册,封面书名更正为“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肖像的底色改成了蓝色,书中正文只字未动。这虽然只是一次重印,但封三的版权页上却印着“一千九百二十年九月再版”字样。

刚拿到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陈望道即将其赠给鲁迅和他的胞弟周作人,以求指正。鲁迅在收到书的当天就仔细阅读了一遍,对这位小同乡的作为赞赏有加:“现在大家都在议论什么‘过激主义’来了,但就没有人切切实实地把这个‘主义’真正介绍到国内来,其实这倒是当前紧要的工作。望道在杭州大闹了一阵之后,这次埋头苦干,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这件事好在什么地方?

首先,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问世,正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时期。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标志性著作、马克思主义代表性著作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版发行,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更全面、更深入、更便捷地了解、学习、宣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其次,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工作助力护航。在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前后,正是中国共产党筹建时期,上海、北京等地早期共产党组织纷纷成立。陈望道本人就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一起参与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工作,是我党早的党员之一。起初,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共产党,建立共产党为了什么,怎样建立共产党,在很多参与建党工作的人的头脑里,还不是十分清晰的。但是学习并研究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后,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基本弄清楚了。1920年11月,党的发起组起草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就是学习和研究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产物,明确阐述了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目的和阶级斗争现状的基本认识。中共一大通过党的纲领,明确提出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等内容。能形成这样鲜明的党纲,应该说是与《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党内的影响分不开的。

再次,从翻译片段到翻译全文,从秘密出版到公开发行,从伪装本、手抄本到纪念版、珍藏版,《共产党宣言》的不同中译本,不仅影响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更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与奋起,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初心。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排在这三本书之首的即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进而又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此外,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共产党宣言》都情有独钟,《共产党宣言》成为他们参加革命斗争的指路明灯。1975年,周恩来对陈望道深情地说,当年长征的时候他把《共产党宣言》当作“贴身伙伴”。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开始学习《共产党宣言》,正是这本书使他由工业救国的爱国青年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他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都是读着《共产党宣言》走上革命道路、进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

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不仅对过去一个多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信仰的起点。而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全本,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后,《共产党宣言》在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等相继出版,到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

可以说,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

正是这一群人,改变了中国命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