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以身作则进行教育实践的实录。他以自身经历展示教育的理念和具体的方法,例如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学习的兴趣、阳光的性格和面对未知的勇气等,全面提高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故事生动,极具启发意义。

2、名家翻译,以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教育情境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金句迭出,很多语句成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名言。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孩子们的方法,不仅对学校老师有参考与借鉴的意义,对普通家长,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他对孩子们个性的分析,对他们人格的培养,对其思维的训练等等,都值得家长学习。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实践小学教育的经典之作。他担任巴甫雷什学校校长后,亲手接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从幼儿入学开始,一直到他们离开并进入更高一级学校,作者整整六年全程陪伴、教育这些孩子,忠实并完整地记录了这个班的教育过程。从一年级开始,作者一个一个熟悉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带领孩子们创立他们自己的“蓝天学校”。在这里,老师给孩子们设立幻想角,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们接近大自然,参加劳动,培养健康的体魄;又利用童话、美术、音乐等提升孩子们对美的认识,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以及语言运用的能力。在这里,老师不仅仅教给孩子们丰富的知识,更多是让他们心身得到健康成长,培育他们美好高尚的情操,培养快乐阳光的性格,教会他们认识集体,融入集体,热爱劳动,懂得同情,懂得自尊,向往光明,并刻意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使孩子们身心德智得到全面成长。这些教育理念,都以实践的、故事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点点滴滴融入作者的观察、思考和对教育的理解,对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他17岁即投身教育工作,在帕夫雷什中学任老师、校长20多年,为教育事业奉献了全部心血。他以马卡连柯为榜样,把整颗心都献给了孩子。他曾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他先后为3700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能指名道姓地讲出几百名“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他一生写了40多本书,发表论文100多篇,创作童话、短篇小说等1200余篇。他的著作被称为“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媒体评论】

我们的教育经常忘记一个事实,那就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大半时间里,他首先是一个孩子……不能用一堵高墙将孩子与周围世界隔绝,不能剥夺孩子们欢乐的精神生活。孩子们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和创作世界中,他们才算有真正的精神生活。若没有这些,他就是一支枯萎的花朵。


【目录】

快乐学校

校长/003

年——研究孩子/013

我的学生们的家长/015

蓝天下的学校/026

我们的 “幻想角”/039

大自然——健康之源/045

每个孩子都是画家/050

爱护生物和美好事物/053

我们的劳动世界之旅/059

我们聆听大自然的音乐/061

冬季的快乐与关怀/072

届云雀节/075

我们如何学习读和写/076

我的孩子,你生活于众生之中/086

我们的集体——和睦的大家庭/093

我们在“健康花园”的生活/096

学年前夕的些许想法/098

把整颗心献给孩子目录儿童时期

何谓小学?/105

健康,健康,再健康/109

学习——精神生活的一部分/118

三百页的《大自然之书》/133

从物的世界到社会。事物从何而来?/149

鲜活习题集中的一千道题/152

我们的环球之“旅”/160

让孩子体验脑力劳动的喜悦和学业有成的欢乐/167

童话室/181

童话续编——我们的“奇异岛”/190

歌曲为儿童开启美的世界/194

儿童精神生活中的书/200

母语/208

我们的“美丽角”/227

在生活理想之源/229

人生在世,每天都要关心他人/237

劳动充满崇高情感/247

“勇敢无畏者”小队/266

我们和夏天告别/273


【免费在线读】

33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早、中、晚期学龄儿童及成人的词汇。我面前呈现出一幅惊人的图画。一个来自集体农庄普通家庭的7岁孩子(父母受过中等教育,家里有300~400本书),上学前就能够理解、感受母语中3000~3500个词的感情色彩,其中1500多个已成为他言语中的积极词汇。集体农庄里一个受过中等教育、年龄在40~45岁的庄员,能够理解、感受母语中5000~5500个词的感情色彩,但他言语中的积极词汇不超过2000~2500个。这一事实清楚地表明了童年时代在人一生中是多么重要。

虽然坚信学龄前期、学龄早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但这并不否认在更年长的年龄进行再教育的可能性。苏联教育家安·马卡连柯通过自身经历充分证明了再教育的巨大力量。但他也认为,非常重要的依然是童年时期。正确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为了纠正童年早期的错误,而是不犯那些错误,提前预防以避免进行再教育。

任校长期间,我痛心地发现,因为有时教师认为,教育只是向儿童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导致儿童正常的生活被扭曲。

当看到孩子们不仅课堂上的正常生活,甚至在长日制班里的正常生活也被破坏时,我们不可能不从心底感到心痛。遗憾的是,还是有一些学校,孩子们上过五六节课后还要在学校待四五个小时,但留校不是让他们游戏、玩耍、融入自然,而是让他们继续坐下看书。孩子们在学校只有无穷的、乏味的上课。不该这样继续下去了!从其成立的目的来讲,长日制班级和学校是很有价值的一种教育形式。是这里为师生经常进行精神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若没有这种精神交流,就无法培养高尚的情感素养。但问题在于,一个好想法常常被曲解:留在长日制班的时间,依然是上课。孩子们仍然是从上课坐到下课,精疲力竭。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带孩子们去草坪玩儿、去森林和公园玩儿都比上课麻烦得多。

在传授知识前,要先教会学生思考、感知和观察。

1951年秋,距开学还有三周,学校招收一年级孩子的同时,还登记了一批六岁的孩子,也就是一年后要开始上学的孩子,有男孩有女孩。我将与这些孩子一起工作十年。

我将所有家长和孩子召集在一起,并建议他们比正式上学提前一年将孩子送到学校来,这时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家长认为,因为没有全年收托的幼儿园(当时的村镇只有那种夏季收托的幼儿园),孩子能去学校对家庭也是一项助益,而其他人则担心,过早学习对孩子的健康不利。柳芭的妈妈说:“将来她还有的是时间去班里学习呢,不急着上学,先让她过一过孩童时光。”这番话再次让我思考,学校骤然打乱孩子们的所有生活方式是多么有害,而为孩子们自然个性的发展留出广阔空间是多么重要。我告诉他们,在正式上学之前的这一年里,不会一直待在教室的。

之所以需要孩子们在正式开学之前的这一年里坐在课桌旁学习,是为了好好了解每一个孩子,深入研究他们感知、思考和智力劳动的个性特征。在传授知识前,要先教会学生思考、感知和观察。还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个孩子的身体健康特征,否则无法正常教学。

智育远不同于获取知识。尽管不进行教学就不可能有智育,就如同没有太阳就没有绿叶,但是,也不能把智育和教学混为一谈,如同不能将绿叶等同于太阳。教师是与思维“物质”打交道,这种物质在童年时期认知和感知周围世界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们的健康状况。这种相关关系非常微妙,难以琢磨。研究儿童的内在精神世界,特别是他们的思维,是教师重要的任务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