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2021年是迁都北京600年。本书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和资料,对南京迁都北京这一历史过程进行了详实的研究,填补了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作者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新宫学教授,本书一方面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也为中日两国在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由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新宫学教授历时多年研究考证,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和资料所完成的。是*一部系统而完整的论述明初永乐时期由南京迁都北京这一过程的历史专著,填补了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本书一方面为研究明清北京在建城初期的政治地位、城市形态、民俗风貌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它也为中日两国在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将成为北京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进程中,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切实举措。


1420年,明成祖朱棣下诏:以明年正月初一日始,北京为京师,不称行在。明朝把首都从迁移到北京,两地相差8个纬度,相距1000公里以上,历时近40年方才尘埃落定,不仅在中国历目前少见仅有,在人类文明目前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事例。大致经历了“靖难之役”后推行的“两京体制”、永乐年间实现迁都北京、三大殿烧毁所引发首都北京地位的动摇、洪熙帝决定还都、宣德帝再次迈出定都北京的步伐、明英宗正统年间正式定都北京等历史进程。本书把历来作为孤立的政治史事件对待的迁都北京,放到从洪武、建文到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年间整个明初政权的确立过程中加以考察和分析,对其迂回曲折的过程进行系统梳理,继而论述了迁都北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引发的一系列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此后中国乃至东亚世界的深远影响。本书在明朝迁都北京600周年之际被翻译出版,无疑是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意义的纪念方式之一。


【作者简介】

新宫学教授,日本著名汉学家,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国士馆大学文学部讲师,东北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北京城市规划、明清北京城市发展史方向研究。著有《近代东方国家都城史比较》、《北京迁都研究》、《明清北京都市商业史研究》。


【目录】
序章 明代迁都北京研究序说
引言
一 明代迁都北京研究现状
二 课题与方法
三 《太宗实录》编纂所见迁都之影
章 关于明初政权的建都问题——以洪武二十四年派遣皇太子赴陕西问题为中心
引言
一 《明史》朱标传存在的问题
二 派遣皇太子的目的
三 洪武八年以后首都的建设过程
小结
第二章 关于明初燕王府的一些问题
引言
一 关于燕王府宫城的所在地
二 关于燕王府的设置
小结:靖难之役前夜的燕王府
第三章 迁都北京——水乐迁郡工程的各个阶段
引言
一 靖难之役后的北平复兴政策——前期阶段
二 南北两京体制的施行——阶段
三 北京营建工程的开始与次巡幸一第二阶段
四 第二次巡幸与西宫建设——第三阶段
五 第三次巡幸与紫禁城建设——第四阶段
小结:永乐十九年元旦朝贺的仪式
第四章 北京巡狩与监国
引言
一 巡狩事宜与留守事宜
二 关于奏本在的保管
三 情报的二元化
小结
第五章 还都——永乐十九年四月北京二殿烧毁的风波
引言
一 三殿烧毁的风波——迁都后的动摇
二 两京体制的重启——永乐帝的病死
三 还都的挫折——洪熙帝的暴逝
小结
第六章 从洪熙到宣德——定都北京之路
引言
一 决定还都的背景
二 对迁都的批判与洪熙帝的暴逝
三 还都的放弃
四 定都北京之路
小结
第七章 定都北京——正统年间的奉天殿重建与首都空间整备
引言
一 建设材料的调配与劳动力的编成
二 宣德年间皇城内部及中央官署的整备
三 京城九门的城墙、门楼与城濠、桥梁、水闸的整备
四 三殿二宫的重建
五 京师北京的确立——定都以后的首都空间整备
小结:土木之变后的北京防卫
附篇一 关于明初强制移居北京的富民阶层——以所谓“富户"的轨迹为中心
引言
一 关于永乐元年移民规定的讨论
二 关于代移民的分析
三 移居者后代的轨迹
小结
附篇二 明末清初史料所见燕王府在西苑说的再探讨
引言
一 燕王府在西苑说的系谱
二 永乐帝的西宫与嘉靖年间的西苑再开发
三 嘉靖帝移居西苑万寿宫
小结
附篇三 迁都北京相关事件年表
结语
后记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