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深受观众喜爱的国民级主持人孟非唯·一自传作品
从节目收视率雄踞不下的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到被全国观众热烈追捧的《非诚勿扰》。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从“孟主播”到“孟爷爷”,多年写作功底,文字记录40年人生故事,智慧与动情并存。
★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
从临时工、摄像、记者,到编导、制片人、主持人,不同角色的扮演,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当人们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了答案是:随遇而安。
★收录80余张孟非摄影作品,全新修订典雅设计
本书为孟非唯·一自传作品,累计销量超百万册,2021年对全书进行全新修订,内文收录80余张孟非亲摄作品,知名设计师操刀,更具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随遇而安》这本书,是孟非对过往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
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印厂工人到电视台临时工,摄像、记者、编导,到制片人、主持人,他从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
面对人生的每一次坎坷和转变,他总是顺应本心,坦然面对。当人们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了答案是:随遇而安。
愿我们每个人也能如他一般:洗尽铅华,随遇而安。


【作者简介】

孟非,1971年出生于重庆市,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内地主持人。
1992年在江苏电视台文艺部担任摄像,开始了新闻工作生涯。
2002年主持《南京零距离》被大众熟知。
2010年1月15日起主持《非诚勿扰》。
2012年获得第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主持人”奖。


【目录】

重庆·童年
乡愁 003
童年 008
我的外婆 015
我眼中的重庆 029

南京,南京
小资本家爷爷 043
重庆和南京的差别 050
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 052

印厂生涯
印刷工 067
这就是劳动人民 074
工伤 080

走进电视台
打杂 093
成长 095
“名记” 098
迟到一年的公正 102
轰动一时的报道 106
走出低谷 109
主持生涯 113
他们说《非诚勿扰》 117

难忘新疆
爱上新疆 139
喀纳斯 143
不醉不归 147
异域风情 153
贾娜尔 156
死生帕米尔 158
塔吉克族风俗 161
传说有点儿美 164
公主堡历险 167
塔克拉玛干 176
克里雅 179

希腊启迪:民主与国民
民主的起源地 189
“ZUI后一分钟哲学” 192
希腊的笑容 194

德国:“人”字别有意味
不一样的世界杯 201
德国人的性格 206
熟悉的陌生人 211

以色列十日谈
神秘的国度 223
我们不了解的以色列 232
“人民公社”基布兹 240

随便说说
我爱养狗 253
絮絮叨叨 257
阿力是条狗 261
桂花树下的爱情 263
天梯上的爱情 266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69


【前言】

转眼距离《随遇而安》的第YI版出版已过去十年了,十年里我的生活变化不大,也并没有多少值
得再说的事情,但是出版社提出再版一次的要求,我觉得似乎也是可以的。既然再版,总要有些新东西,于是在电脑里花了几天时间把这几年拍的照片整理了一遍,选了几十张发给编辑,更换了第YI版书里的所有照片。强烈的感受是,能拿得出手的照片实在太少,但总归明显好过第YI版。此外,这次再版还增加了几篇我后来写的小文章,版面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开本与第YI本相同,也算是个延续。

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信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我既没有到该写自传的岁数,更没有可以写自传的资本,只是因为今年正好无可避免地迈入不惑之年的门槛,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别点儿的事情才比较像样,这才有了这本书——这有点儿像我们的国家“逢五逢十”搞大庆的意思。
之前出版过两本杂文集,都是我在新闻节目里写的时评,属于本职工作的副产品。除此之外, 就是现在这本关于我自己的书了,也是第YI本关于我自己的书。或许,有人会觉得《非诚勿扰》非常精彩,它的主持人也应该有同样精彩的人生。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误会。大多数采访过我的媒体朋友都不约而同地惊讶地发现,生活中的我竟然如此乏味——既没有高尚的情操,也没有高雅的情趣,更没有高深的思想,甚至说不出一点儿高级的俏皮话。他们普遍认为,生活中的我和电视里的那个人基本上还算表里如一,但相比之下少了很多趣味。记得有一个女记者采访我,半个多小时后实在忍不住了,绝望地对我说:“就你说的这些东西,怎么写得出一篇稿子来啊?”
当时弄得我相当紧张和羞愧,恨不得把心掏给她,好让她写出一篇稍微像样点儿的东西拿回去交给她的主编。这本书算是我一些人生片段的回忆,并不怎么精彩,但对于人们全面了解我这个人或许有点儿作用——如果真有这样的人的话。之前有些媒体把我的人生描述得相当苦痛和励志,比如“百度百科”上关于我的介绍。
事实上,部分还算属实,但描述性的部分太多了,而且充满了作者自己“合理”的想象,加上“知音体”的文字风格,流传甚广,这让我一直感到相当难堪。我于是产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与其让别人去“创作”,不如自己老老实实地写出来,算是“以正视听”。在我这个年纪已经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写作的愿望和写作的能力完全是两件事情。而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各种愿望和能力会一并下降,所以,现在还有人愿意撺掇我写点儿关于自己的东西,我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由此也可见我的性格之一,容易被说服,随遇而安。
如果有人肯读完它并由衷地认为很有意思,我只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书里收录了一些近年来我在走过的地方拍下的相片,不能用摄影的眼光去要求它们,也就是些到此一游的东西,但它毕竟是我经历的组成部分,或许以后再版时,会增改更多图片。那是以后的事了。
“序言”的功能照例是要感谢一些人的。这本书的出版要感谢我的经纪人刘葆琪小姐,是在她的热心提议下我才决定写这本书的,而且她忍受了近半年来我的边写边抱怨。不断催促我交稿。ZUI后还要感谢磨铁的沈浩波先生,他为这本书几次亲赴南京并且“假装”饶有兴趣地听我说了很多无趣的故事。他出过那么多书,接触过那么多或有思想或有趣的作者,跟我数次长谈,听那么多无趣的琐事,不知他要付出多大的毅力。还有很多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同事、领导和朋友。一本书的出版毕竟不是获奖感言,就不矫情地一并感谢了。


【书摘与插画】

主持生涯
从二○○二年坐上《南京零距离》的主播台,到二○一○年调到卫视做《非诚勿扰》,我干了九年的新闻主播。
主播“零距离”
那时我做的体育栏目,收视率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二年景志刚创办了在中国电视界名噪一时的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他把我从体育栏目调出来,去当《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这在当时无论对台里还是对我个人都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决定,起用一个非播音主持专业的光头来主持一档直播的新闻节目,这在中国电视界是没有先例的。
用一个光头做服务类或者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可能不算什么,但让一个光头坐在省台的新闻主播台上,无论怎样都有点儿石破天惊的味道,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而需要魄力的地方,还在于《南京零距离》打破了地方台新闻通常ZUI多二十分钟的惯例,它一播就是一小时,还是直播!很快台里就有人说:景志刚疯了!
一开始《南京零距离》是不被看好的——团队就是个杂牌军,所谓的新闻精英都在新闻部呢。当时“零距离”的总监不是搞新闻出身的,记者队伍中也有一多半儿不是搞新闻的,主持人ZUI可疑——既不是学播音的,也不是学新闻的,基本上属于什么都没学过。当时让人们觉得更离谱的是,景志刚把这档一小时的直播新闻节目的时段放在了晚上的六点五十至七点五十。有人就说,把地方新闻节目放在这个时段,简直没有常识。七点至七点半是央视的《新闻联播》,这无异于放弃了一半的收视率!但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南京零距离》开播不到一个月,收视率就进了尼尔森调查数据的前五十名,两个月后就成为江苏地区能收看到的所有电视节目中收视率电视节目,并保持了数年之久,成了中国电视界的“零距离现象”,掀起了中国“民生新闻”的浪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受众没有天生的收视习惯,受众的收视习惯都是被强势媒体培养出来的。中国人不是天生在七点至七点半要看新闻的,是央视把《新闻联播》放在七点至七点半,所以中国人就有了这个条件反射似的收看习惯。加上全国所有省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的规定,所有电视台就习惯性地放弃了这个时段。其实,如果你足够强大,敢于挑战一下,你就会发现有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其实很脆弱。
至于景志刚为什么选中我当《南京零距离》主持人,我很怀疑他是在我当体育节目制片人的时候发现了我的“才能”。当时每周一要开制片人例会,制片人要挨个儿汇报上周的工作情 况,再报告下周的工作计划。我那个节目是整个频道ZUI无足轻重的,说话也没分量,所以每次开例会,别人在说正经事儿,只有我没有正经事儿,净扯淡。但我扯淡的时候,往往都是会议气氛的时候。后来他们都发现了,只要我没参加的例会,效率就一定很高;只要我在,效率一定很低,但气氛浓烈。有一次景总终于烦了,对我说:“以后开会你不用来了。”我本以为他是说着玩儿的,后来他真把我的制片人头衔给撤了,制片人例会我就真的不用去了。再后来他对我说,你去“零距离”当主持人吧!我表示这个位置让人压力很大。他说,
我不是在跟你商量,其他岗位都有人了,只有这个岗位还没人干。我想想嗷嗷待哺的一家老小,只能说:“好吧。”

主播的感觉
虽然《南京零距离》只是一个省域节目,江苏以外的观众看不到,但是它在电视新闻行业内的影响却很大。在中国电视新闻史上,也应该被提一笔。
《南京零距离》开播不久便在业界声名鹊起,频道接待来参观的全国同行有数百批之多,有的时候一天能来好几个台。我在业内的熟人大多是在那时候认识的。《南京零距离》在业内给我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随之而来的麻烦之一就是有些大学请我讲课,这让我非常惶恐。既不是学新闻的,也不是学电视的,更不是学播音主持的,基本上我什么都没学过,我能跟人家讲什么啊?后来有大学老师告诉我,现在大学里播音主持专业使用的教材《播音主持学》,其中多处提到并且引用我的话。希望这没有误人子弟。有不少同行问我:“对主播来说,从录播到直播是很大的一个跨度,你是怎么克服心理障碍的?”我说:“我没有障碍,因为我没有录播过,我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区别。”


返回顶部